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鲜明主题。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庄重地写入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我们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分析世界发展大势、立足中国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这个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原则、发展战略和指导方针,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

从1975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实行全面整顿起,邓小平理论就已经开始酝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理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中,逐步发展,形成主题。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鲜明主题。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且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十二个理论观点,确认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邓小平的理论的创造,构建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基础上,从九个方面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念,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为创立这个理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阐述了这个理论的重大意义,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且提出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进一步阐明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这一过程,反映了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和全党对这个理论的认识逐渐提高的历史进程。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和确立起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其发展规律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上,指出要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上,指出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上,指出当代中国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上,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同时,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对外开放。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分“三步走”的台阶式发展战略。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上,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8)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指出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依靠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9)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并以此原则来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根本问题,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科学概念。他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年5月,他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又对“三个代表”作了重要阐述,指出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6月,他在党建工作和西部开发座谈会上,又强调,党要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要真正做到“三个代表”。12月,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要求,是根据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经验、现实需要提出来的,也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地全面落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要求提出来的。我们开展的各项工作,都要落实“三个代表”要求。

2001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全面总结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历史经验,深入、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明确指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整体性及其相互关系。

2002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全面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地、系统地回答了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庄重地写入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至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从最初提出时的一个重要观点,逐渐发展成为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思想全面的理论体系;从指导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纲领,逐渐发展成为不仅指导党的工作,而且指导整个国家工作、指导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也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关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提出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提出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提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提出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提出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提出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三)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只要实践不停止,理论就要不断创新。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最新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成果。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他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