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体系的形成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3.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伟大的理论来源于伟大的实践。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这些观点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体系的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第一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客观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1. 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个伟大思想和理论的产生,都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都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也有着自己特定的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正是从世界格局的变化出发,以科学态度,对当代世界的矛盾和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并以此为立论的基础,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及中国的发展道路,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可以说,对世界历史主题变化的深刻把握和准确判断是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的时代根据,也使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 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准备。一方面,1956年后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创造的成功经验和积累的积极理论成果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1956年以后20年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严重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的错误所造成的危机,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和重要契机。

其次,苏联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历史背景。苏联模式是在革命与战争年代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是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种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和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逐渐暴露出自身的弊端。在严峻的挑战面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导致苏东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率下降,在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军事竞争中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终于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宣告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终结。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总结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苏联模式兴衰成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伟大的理论来源于伟大的实践。邓小平理论就是来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而邓小平理论也经历了一个初步形成、逐步展开形成轮廓和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命题提出的阶段。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领导了拨乱反正。1978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党领导人民在各条战线上拨乱反正,有步骤地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遗留的很多历史问题;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地阐述了许多从实践中提出的有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策。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构成的阶段。

党的十二大以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全面展开,邓小平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的新论断。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形成的阶段。

党的十三大以后,全党和全国人民经受住了国内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的严峻挑战,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正确方向不断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境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科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二)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和水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这个科学判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也使我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认识,使我们的方针政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该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形式,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