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世界物质和实践唯物论之物质观与意识观

第节,世界物质和实践唯物论之物质观与意识观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②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1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高频考点)

1.物质概念的历史发展:

①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②三种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2.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理解:

恩格斯指出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考点延伸】早在19世纪80 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考点延伸】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马克思物质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11)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一般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②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③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劳动(生产实践)。

3.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

4.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3/11)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11)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内容:①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考点延伸】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5/11) 唯物论基本问题

人类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物质的主观映象,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的反映,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6/11)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7/11) 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目的性、计划性。②创造性。④对人体生理、心理活动的调控作用 (2)发挥主观能性的条件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11) 物质的定义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如中国哲学家用“五行”、“元气”等解释世界,古希腊哲学家用“水”、“气”、“火”、“原子”等解释世界),而不是用精神的因素去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他们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但却不理解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3、恩格斯的物质观 总结了19世纪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对物质概念作了初步概括,“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4、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定义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5、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特点 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根据这一规定,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9/11) 物质的存在形式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0/11) 唯物主义的立场:世界统一于物质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11/11) 正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存在,而且还创造了地球上“美丽的花朵”——意识,使世界二重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