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物观物”的认识论

“以物观物”的认识论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以物观物”的认识论邵雍的《皇极经世书》总名为《观物篇》[27]。这种“以理观物”,邵雍称之为“反观”。除此之外,他又提出“以物观物”。如果以个人所感所思为限,就是“以我观物”,而不能得到天下万物之理;所以只有“以物观物”才能达到至广、至远、至高、至大的神圣之境。邵雍是从人物一体论来说明“以物观物”的。这就是邵雍的“以物观物”论。

第三节 “以物观物”的认识论

邵雍的《皇极经世书》总名为《观物篇》[27]。邵雍的《观物篇》,主要讲他的认识论。对于什么是“观物”?以及如何来“观物”?邵雍说:

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者,天下之真知也。[28]

邵雍的“观物”,其出发点和用意,是观察宇宙万物和人事社会的道理,这是对的。但是,他用先天象数学的方法去观物,这种观物,既不是“观之以目”,又不是“观之以心”,而是“观之以理”。“理”是“性之在物”者,不是客观事物之理,“顺理”就是顺“天命”,顺天命则无所不知。所以说:“噫!圣人者非世世而效圣焉,吾不得而目见之也,察其心,观其迹,探其体,潜其用,虽亿万年亦可以理知之也。”[29]邵雍认为,“理”是先天象数学之理,是人心所创造之理,因此,认识这种“理”不用去观察、分析、研究外物,而是察心、观迹、探体、潜用,即用反观自身、内省体验的直觉主义方法去体认“理”。关于为什么要“以理观物”?邵伯温在注释中说:“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30]就是说,以理观物,则能见物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种“以理观物”,邵雍称之为“反观”。除此之外,他又提出“以物观物”。他说:

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既能以物观物,又安有我于其间哉?[31]

人认识事物,不是“以我观物”,而是“以物观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邵雍看来,如果人们以常识性知识出发去认识物,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物,如果“以物观物”,就会发现天地人物、我与人都是物,一切都归于“道”或“太极”这个天地万物的本原。邵雍说:

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与人皆物也。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夫天下之观,其于见也不亦广乎!天下之听,其于闻也不亦远乎!天下之言,其于论也不亦高乎!天下之谋,其于祟也不亦大乎!夫其见至广,其闻至远,其论至高,其乐至大。能为至广至远至高至大之事而中无一为焉,岂不谓至神至圣者乎![32]

就是说,人亦是物,人和天地万物一样都是物,“天地”是“物之大者”,“人”是“万物之灵者”。“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就在于能以天地万物的五官为我的五官,能以天下之心为我的心,所以人不能以自己的所感所思为限,而要以天下人的所感所思为自己的所感所思,这样就能够无所不感、无所不思了。如果以个人所感所思为限,就是“以我观物”,而不能得到天下万物之理;所以只有“以物观物”才能达到至广、至远、至高、至大的神圣之境。邵雍是从人物一体论来说明“以物观物”的。邵雍进一步论证说:

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者,万物之体也;耳目鼻口者,万人之用也。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体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

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何哉?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又谓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者焉。[33]

因为人和万物都为物,都来源于“道”或“太极”,从本体来说,人物一体;人是“能灵于万物者”,则能兼备万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备,所以“以物观物”,就是“反观”自身,这样就能认识一切事物之“性”、“命”、“理”,从而达到“天下之真知”。这就是邵雍的“以物观物”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