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声含泪,物物关情

声声含泪,物物关情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婚后夫妻恩爱,情趣相投,过着平静的、富有诗意的幸福生活。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两年后,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李清照逝于杭州。后人评价这首词说“声声含泪,物物关情;一字一泪,满是悲愁”。在一个悲伤凄凉的人眼中,所有事物都是黯淡无光的。

声声含泪,物物关情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际遇;揣摩、品味李清照的诗词代表作品;初步理解作品与作者、时代的关系。

2.培养文学语言的感悟能力;培养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3.感受作者忧时伤世的情怀;加深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鉴赏古典诗词境界的一般方法。

2.难点:了解古典诗词借助意象传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如梦令》,了解作者生平及有关背景材料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作品的代表。词的风格清新明快,表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李清照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书香官宦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当时的散文名家,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其中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恩爱,情趣相投,过着平静的、富有诗意的幸福生活。但《如梦令》中的生活却无法持久,1127年,金灭北宋。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此时,李清照44岁,目睹黄河南北相继沦陷,他们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两年后,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不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夫妻二人毕生收集的古玩字画也在逃难途中流失殆尽。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李清照逝于杭州。

李清照的词作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笃厚,这段时期写的词多为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风格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后期北宋灭亡,南迁避难,丈夫身亡,书画丢失,这期间她的词风大变,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哀婉凄清、苍凉悲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声声慢》。

2.听录音,初步感知词人的浓郁愁情

听完了录音,大家觉得这首词诉说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是一种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孤独是愁、苦闷是愁、失落亦是愁;离别是愁、怀乡是愁、忧国忧民亦是愁。那听了刚才我对李清照生平的介绍,你能否从中体味出作者当时因何事而犯愁?(学生依据各自理解自由回答)

建炎三年,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毕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因此这个“愁”字里包含了国破家亡之愁、夫死孤独之愁和前路漫漫之愁。

面对战火纷飞、丈夫早逝,柔弱的李清照一定有满腔的哀怨无处诉说,所以她只能叹一声“怎一个愁字了得”。

3.再读全词,进行意境、细节赏析

后人评价这首词说“声声含泪,物物关情;一字一泪,满是悲愁”。这首词的意境的确能使人感到作者的满腔哀怨,但全词写来却不见一个“泪”字,纵观全词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呢?大家可以联系我们已经学过的柳永的《雨霖玲》中表现离愁的手法。(作者选取了一些身边的景物,通过营造意境来表达情感。)

什么是意境?简而言之,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就是意境。换句话说,在客观景物里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就构成了意境。所以,在分析意境时,我们要牢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接下来,我们就重点分析这首词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1)(起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十四个叠字,看似平淡,却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效果。“寻寻觅觅”是描摹动作,茫然四顾,百无聊赖,作者在漫无目的地寻觅,然而结果却只感到四周环境的“冷冷清清”。这当中既有环境的清冷萧瑟,更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在一个悲伤凄凉的人眼中,所有事物都是黯淡无光的。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寻觅非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冷清的环境里更生出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此三句,分别从作者的动作、四周环境和内心感受三个层次,为全词营造了一个凄惨愁苦的氛围。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中国的古人高兴时喜欢喝酒,伤心时更喜欢喝酒,自从李白写下了“举杯浇愁愁更愁”后,我们看到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女词人本来想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孤身一人难以承受内忧外患的凄苦。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为何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过雁象征离愁,范仲淹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之句。

此处有两种解释: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过去丈夫在外做官,在家饱受相思之苦的李清照曾写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词句。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句描摹秋菊怒放而无人采摘的景象。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作者是个爱花人,但此时已全无当年的雅致。时过境迁,今天作者独守窗前,不免触景伤情,令作者深感青春逝去,暮年无靠。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心中这份凄凉、惨淡和愁苦如何能挨到天黑呢?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正当作者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又下起了细雨。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6)(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悲、亡国之痛、孤独之病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

4.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这首词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营造出一种“欲说还休”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在表现手法上,李清照不仅秉承了前代婉约派词人擅长营造意境来表现情感的手法,更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内心世界。其次,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来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

5.结语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和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的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看得见那一种凄厉的美。

6.课后思考

在有些版本中,“晚来风急”写作“晓来风急”,你认为哪个好?

(教后记:在讨论“过雁”意象时,有学生提出作者看到成群大雁,联想到自己就像一只离群的孤雁,因而产生孤独感,很有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