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物质世界和实践唯物论之实践观与规律观

第节,物质世界和实践唯物论之实践观与规律观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联系。③规律是稳定的联系。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规律的特点主要有客观性、稳定性、强制性、可重复性。主要包括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1/15)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高频考点,2次命题)

1.实践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时间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与认识相区别);自觉能动性(与动物本能活动想区别);社会历史性(与其它实践观相区别)。

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2/15) 实践与人的存在

1.人存在的方式:实践

2.原因:

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考点延伸】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考点延伸】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考点延伸】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只是、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种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便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


(3/15)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1.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①自然界;②人类社会。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①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②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4/15) 人和自然的关系(★★★ 重要考点)

1.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实践基础上的和谐统。

2.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原因: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方式。

3.解决途径: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5/15)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高频考点,2次命题)

1.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2.表现: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考点延伸】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考点延伸】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考点延伸】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15) 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①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考点延伸】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联系。

②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考点延伸】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③规律是稳定的联系。【考点延伸】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3.规律的客观性: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考点延伸】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7/15) 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1.含义: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表现: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考点延伸】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得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考点延伸】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考点延伸】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考点延伸】关于意识和心理活动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的调节的控制,人类早就有所认识。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也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8/15)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二者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考点延伸】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样,也不能自由选择这一种或那一种社会形态。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考点延伸】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所以,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9/15)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高频考点,2次命题)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三点:

1.前提: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途径: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条件: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0/15)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1.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2.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


(11/15) 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形式

实践是指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12/15) 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实世界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3/15)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历史的本质,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14/15) 规律含义

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特点主要有客观性、稳定性、强制性、可重复性。主要包括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15/15) 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联系的关键

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2、在实践的基础上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