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是物质还是实践

是物质还是实践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质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的两个重要概念。针对“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内在地包含实践的内容,但不能归结为“实践本体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首要观点:是物质还是实践?

物质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的两个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首要观点是物质还是实践,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出发去理解世界的本质还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世界的本质的,是一种“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这个问题对我们从整体上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对此,近年来学术界的争论颇多。

一种观点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其理由是:首先,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接着马克思说,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然而,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理解区别于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特征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

其次,现在成为人类活动对象的周围感性世界,绝不是那种开天辟地以来就有的原始的自然物,人类世世代代用自己的实践活动改变着自然界的原有形态,创造合乎人需要的形态,我们的生活主要是在人化的自然环境里进行的。马克思说,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就是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在人的周围世界中没有留下人的或多或少的印迹的地方,几乎是找不到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实践特别是生产活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有从实践方面去了解,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把握,才能真正理解整个世界。

再次,如果把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叫做自在自然的话,那么,现实的自然界就是通过实践由自在自然转化而来的。在这种转化中,自然界的客观性并没有丧失,丧失的只是它的自在性。所以,从实践、从主体方面来理解自然界并没有使自然界的客观性成为疑问,相反,是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的。实践在发展,对象世界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入。因此,现实世界是一个随着实践发展而无限膨胀着的世界。

基于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一理解,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11]

持类似观点的学者提出,马克思早已实现对“物质本体论”的扬弃。“凡是深入地研究过马克思著作及其思想发展史的人都会发现,马克思本人从青年时期起就是对‘抽象物质观’、从而也是对物质本体论的坚定不移的批判者。”马克思从来不愿意在抽象的物质概念上浪费时间,他始终是围绕着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历史过程来考察物质的种种形态或要素的。马克思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则是“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当把马克思哲学阐释为“实践本体论”时,注重的是与感觉经验的层面相关的现象领域,但忽略了与超感觉经验的理性层面相关的本质领域,这极易把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混淆起来。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尽管实践概念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但它毕竟不能取代马克思在超感觉经验的本质领域中的思考。反之,当把马克思哲学阐释为“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时,注重的是与理性思维的层面相关的本质领域,但忽略了马克思对与现实生活和感性实践活动相关的现象领域的关切,这极易把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混淆起来。要全面地认识并阐发马克思哲学,应该把与感觉经验层面相关的现象领域同超感觉经验的层面相关的本质领域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把马克思哲学理解并阐释为“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12]

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只能是物质而不是实践。其理由是:首先,实践只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为,实践论属于历史观和社会观的范围,不是世界观。实践在现实世界中是微乎其微的,在人类社会中有普遍性,而在现实世界中没有普遍性。在马克思主义中,世界观是最高的(层次最高、范围最大),是核心部分;实践观不是最高的,不是核心部分,不能以实践论取代世界观。

其次,认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一看法,显然是从列宁的“生活、实践的观点,应当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一思想演化而来的。但是,列宁主要是就实践是真理标准这一点而言的。列宁的这个观点可以扩展到历史观以及关于人类社会的其他部门哲学,如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科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等,但不能扩展到自然哲学、世界观。因为在自然界、现实世界,实践并不普遍存在,它不是自然观、世界观的范畴,只是认识论、历史观、社会观的范畴。如果一定要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那就是客观实在的观点或物质的观点,然后还有联系的观点、运动的观点、矛盾的观点[13]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还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即世界的物质客观实在性。在这个问题上动摇,就会全线崩溃。在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历史观问题、价值观问题、人生观问题等任何重大哲学问题都会因为丧失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前提而倒向唯心主义。针对“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内在地包含实践的内容,但不能归结为“实践本体论”。“实践本体论”把本属中介范畴、功能范畴和属性范畴的“实践”提升到本体的地位,最终必然走向唯实践主义。这种观点还提出,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辩证统一”的说法值得商榷,它容易造成理论上的混乱,也不利于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14]。有文章进而从本体与本体论,以及经典著作的文本出发,来澄清本体论的含义,提供一个本体论的话语境域。在此基础上,对“实践本体论”所走入的误区加以剖析,以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只能是物质本体论,不可能是“实践本体论”[15]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其理由是,无论从历史上讲,还是从逻辑上讲,都是先有物质世界,后有实践。实践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未知物质世界与已知物质世界之间的区别只是未知与已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实践与意识为转移的。我们对未知世界只是不知其情状,其存在并不是未知的,而且正是未知世界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转化为已知世界。我们只能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已知世界的某些变化是实践造成的,不能说已知世界的存在依赖于实践。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对于人的实践是本原的、决定性的。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让自然物作用于自然物。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16]

第四种观点认为,既要强调实践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世界观意义,又要坚持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马克思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既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上,又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也就是说,既把对象、现实、感性理解为独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又把它看作是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

首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求人们从主体方面即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对象,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存感性世界,虽然在人类诞生很久之前就存在,却又因为人类的劳动实践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面貌,变换自己的存在形态,而在这种不断变换的新面貌、新形态中就凝结着人类的物化劳动。

其次,马克思主义又要求人们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根本原因在于,即使在属人的世界或现实世界中,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依然会保持着。所谓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不仅指先于人类存在的外部自然界是人类感性活动的物质前提,而且也指在人类出现之后的自然界。虽然人类的感性活动是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但是,当人类的劳动一旦对象化成了外部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于人类而后的感性活动,对于下一代人来说,又作为预先存在的外部自然界而出现,又作为他们感性活动的物质前提而出现,从而对于人的感性活动有“优先地位”。实践没有、也不可能包容一切、统摄一切,因为正如马克思所说:“既然它是使物质适应于某种目的的活动,它就要有物质作为前提”;“劳动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佩蒂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对象,既不存在物质与实践组合与并列而产生的自相矛盾,也不存在什么二元论的问题。因为所谓二元论,是指把世界归结为两种相互独立而又象征不同本原的哲学学说,而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虽然实践被提升到世界本原的行列,它却既没有因此而把物质从世界本原中排除出去,也没有使实践存在于物质之外成为独立的本原。实践是必须同物质相结合、物化在自然物质之上才能成为世界本原的[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