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哲学史上的实践观

中西哲学史上的实践观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早在先秦之前就有了某种萌芽状态的实践观。因此,从认识论意义上讲,中国哲学史上有着极为丰富的实践理论。中西哲学史上的实践观,既有不少共同的特点,也有相异之处。但是,中国哲学中的实践观更偏重于知行关系以及社会人事和个人的修身养性;而西方哲学中的实践观则更多地偏重于改造自然和实利性。

毫无疑问,人类的实践活动(行)自古就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早在先秦之前就有了某种萌芽状态的实践观。但是,从先秦哲学一直到近代的孙中山的哲学思想中,中国哲学对实践(行)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着“知行”关系问题而展开的。例如,关于知行难易、知行先后、知行轻重、知行分合、知行相资等等。因此,从认识论意义上讲,中国哲学史上有着极为丰富的实践理论。毛泽东的枟实践论枠的问世,既是对中国哲学史上知行观的科学总结,又使中国哲学史上的实践观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中的“实践”,是指人的“行动”,但这种“行动”不是像工匠那样创造出实物产品的“行动”,而是把“行动”本身作为目的的“行动”,即道德实践。同时,他们也把政治活动、从事科学研究等智力的活动,看作是值得赞美的“实践”(praxis)。而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则被他们贬为不过是奴隶和追求功利的人所做的“Poiesis”(重实效的“制作”活动)。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所谓的“实践”便带有道德化和宗教化的色彩。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哲学中的实践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那时的不少哲学家、思想家认为,人不仅是理论的动物和道德的主体,而更是行动的主体,是周围世界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人不仅是理性的动物,同时也是意志的动物。进入近代后,为适应资本主义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需要,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中,物质生产劳动、政治实践、技术活动也受到了高度重视,并且比较集中、系统地探讨了认识世界(理论方式)和改造世界(实践方式)、必然和自由、真善美的关系等有关实践的问题。

中西哲学史上的实践观,既有不少共同的特点,也有相异之处。一般地说,轻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片面强调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的重要性,片面强调理论(知)的高贵性而贬低物质实践的基础性,以及实践观在整个哲学体系中缺乏相对独立的应有地位等,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但是,中国哲学中的实践观更偏重于知行关系以及社会人事和个人的修身养性;而西方哲学中的实践观则更多地偏重于改造自然和实利性。这是它们的相异之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无论在中国哲学中还是西方哲学中,都没有能够建立起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科学实践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