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共生翻译的独立性特征

共生翻译的独立性特征

时间:2022-03-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为了更好地描述翻译与外部客观社会环境之间的外延性共生关系,也为了凸显翻译学的学科独立性在当下的重大进展成就,以及翻译在当今社会与职场中越趋重要的地位,在此,把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来审视,更有利于说明共生翻译的外延性特征。[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中国翻译》2011年第2期。[4]转引自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中国翻译》2000年第4期。
共生翻译的独立性特征_共生翻译学建构

尽管翻译文学是文学多元系统当中的一个子系统,但翻译不仅仅是文学翻译,也有宗教翻译、科技翻译、机译、口译等。翻译与语言、文学、文化哲学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与社会、政治、经济、教育、道德、法律、习俗等也存在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为了更好地描述翻译与外部客观社会环境之间的外延性共生关系,也为了凸显翻译学的学科独立性在当下的重大进展成就,以及翻译在当今社会与职场中越趋重要的地位,在此,把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来审视,更有利于说明共生翻译的外延性特征。

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由多个要素构成,有翻译主体、翻译客体、翻译伦理规约等,各要素在系统内部互为作用、互依共生的同时,也与外部社会这个大系统互为作用、互依共生。翻译系统与语言、文学、文化等系统的关系互为密切,与外部客观社会中的各个系统也互为密切。

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系统,翻译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结构中,作用和地位不尽相同。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综合国力强盛,呈现一派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社会文明的昌盛景象,那么,翻译就会被置于一个次要的地位;因为她不需要在诸多领域向外族借力以谋求发展。这时,译者多采用归化翻译策略(demesticating translation),以此来维持自身社会规范,满足自身独大的优越心理。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是新兴而起或历经战乱、饥荒、瘟疫等人为或自然灾难,则其综合国力较为薄弱,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这时,翻译就会被置于一个主要的地位,译者往往会采用异化翻译策略(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即用异化手段引进异族社会中新思想、新体制、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新的科技手段、新的教育模式等,翻译的目的就是借外族之力,“师夷之长以制夷”。这样,在国力日渐强盛的同时,译语文化中的语言形式、表达技巧、文学形式、艺术风格等也就会逐渐丰富起来,译语读者就能够通过译者的忠实传递,读到原文本中实际存在的东西。

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弱变强的过程中,翻译就会是一个强大的社会子系统,它承担着别的子系统无法承载的历史重任;而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强变弱的过程中,翻译就会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社会子系统,它所起的作用也相对变小。这时,社会多会维持现有的繁华,满足既定的社会规范,对翻译的需求多限于社会与文化交流层面。因此,社会的变革导致其自身结构与形态的演变,翻译也会在社会大系统的演变中进行着相应的调节。

从内涵和外延层面审视共生翻译,可以厘清翻译主体、翻译客体、翻译伦理规约及其相互之间的互依共生关系;也可以就文本与文本以外世界的共生关系(如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相互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广角审视,这有助于梳理各种繁杂的翻译共生关系。

【注释】

[1]转引自徐纪亮编:《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20页;原句出自塞尔编:《语言哲学》(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牛津大学出版社,1971年。

[2]韦努蒂:《翻译、共性、乌托邦》,见陈永国:《翻译与后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9页。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中国翻译》2011年第2期。

[4]转引自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中国翻译》2000年第4期。

[5]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2页。

[6]同上书,第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