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共生翻译系统的基本特征

共生翻译系统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2-03-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一种翻译共生关系都具有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由一个翻译共生关系中的各要素“构成”的,因为要素在特定系统中的构成方式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不同于系统内各要素特征的简单累加,一个翻译元素在不同的翻译共生关系中因关联性不同所产生的特征也不同。
共生翻译系统的基本特征_共生翻译学建构

就一般层面的意义而言,系统的本质特征可以分得很细。比如:整体性特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超越于系统内个体之上的整体性特征);群体性特征(系统是由系统内的个体集合构成的);个体性特征(个体是构成系统的元素,也称要素或组分,没有个体就没有系统);关联性特征(系统内的个体是相互关联的,没有关联就无所谓共生);结构性特征(系统内个体是以一种相互关联的方式存在的);多样性特征(系统是多样性、差异性的统一);层次性特征(系统内个体的关联是分层次的);模块性特征(系统内部是可以分成若干子模块的);模糊性特征(系统与系统内的个体之关联信息及系统的自身特征通常是模糊的);模型性特征(系统可以通过建立模型进行研究);独立性特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是相对独立的);开放性特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又会与其他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发展性特征(系统是动态地演变的);自然性特征(系统是遵循自然的、科学的规律而存在的);实用性特征(系统是可以被研究、优化和利用的);因果性特征(系统与系统内的个体是具有因果关系的)等。就翻译共生系统的基本特征而言,不外乎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等。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超越于系统内个体之上的整体性特征。作为整体的系统并不是其个体之和,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也不是其个体特征之和,而是“具有个体所没有的性质”。系统不是系统内各元素的“累加”,而是由各元素“构成”的。“构成”与“累加”有质的不同,“我们可以说一个元素的累积特征是在复合体里外都一样的特征,因此它们的特征可以通过孤立时已知的元素特征和行为的累积来获得;构成特征是依存于复合体内特定关系的特征,所以要了解这类特征不仅要知道各个部分,还必须知道关系”[14]。这就是说,一个元素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要看它所在的特定共生关系环境;同一个元素在此共生关系中的特征不同于它在彼共生关系中的特征。这就是系统内元素的构成性。而累加则是指一个元素在任何时候,无论在任何共生关系中的特征都是一样的、静止的、不变的,是独立于任何共生关系之外的,因此一个元素的特征是固有的、恒定的。但事实上这是不成立的,因为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处于某一时段或某一空间中的某种共生关系中,其行为和特征都随共生关系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孤立的、恒定的事物并不存在。

作为由个体“构成”的系统的整体性,指系统的质不同于系统内各元素质的累加或总和。任何一种翻译共生关系都具有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由一个翻译共生关系中的各要素“构成”的,因为要素在特定系统中的构成方式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不同于系统内各要素特征的简单累加,一个翻译元素在不同的翻译共生关系中因关联性不同所产生的特征也不同。比如,一个翻译教师,他与其翻译教学的同事的共生特征就不同于他在翻译学术研究领域建立起来的翻译学术研究者之间的共生关系特征;他与家人之间的共生关系特征也不同于与亲戚、朋友之间的共生关系特征;他与学生之间的共生关系特征也不同于与单位领导之间的共生关系特征;等等。总之,系统的整体性体现在系统内要素之间的结构与方式上,要素以相互关联而形成特定的结构,才构成系统的整体性。翻译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其生机与活力恰恰体现在其内部自我否定与新生的质的规律上。

系统是要素的有机的集合。要素只有在系统中才能体现其意义,能够成为系统中的要素,必定得具备构成系统的相互关联的质的规定性。系统的质不是要素的质的总和,但以要素的质为基础,通过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体现出来。所以,如果不具备构成系统的质的规定性,要素就不能成为系统的要素。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与其他主体,比如作者、译语读者、赞助商、译审、编辑、编审、出版商、销售商、译评人等,在不同的翻译共生关系中的共生方式和结构会有不同。比如,译者与同时期其他译者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尤其与本区域(本地市、省区)的译者同行会有密切共生关系。假如译者甲、译者乙和译者丙同属某市或某省翻译协会会员,经常在一起开会,他们就有很多机会互通翻译信息,互换翻译观点,共同探讨翻译问题与发展。相比而言,他们与外市、外省的翻译协会会员之间的共生关系就不那么密切;因为疏于往来,交流不便,掌握的信息对象就会有偏差,对同一翻译问题得出的结论就会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若再与同时期国外的译者相比,可能几乎没有什么来往,其共生关系就很微弱;除非一方著有非常有影响力的翻译研究作品,否则,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不会有大的改变。若纵向比较,译者与本国各历史时期的译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共生关系,这里指的并不是生命层面的历时共存,而是指二者之间赖以为生的翻译观点或者翻译作品。可以说,没有各历史时期众多译者翻译遗产和成果的支撑,就没有现代译者的生存现实,现代译者是在汲取历史译者的翻译养料才维持其翻译研究、产生其翻译成果的,这是一种历时共生关系。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共生关系甚至强过某些共时共生关系。

总之,翻译主体要素间相互关联的层次、结构、环境不同,其关联特征也会各异。

系统中的要素不是一种孤立、静止的关系,而是一种有机的关联和动态的发展状态。系统的动态性表现在系统内部的结构方式随时间而变化,系统也必定与外部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作为相互关联的集合,其要素间的有机联系与互动只是暂时的状态。贝塔朗菲认为,实际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动态是开放系统的必然表现。事物表面的稳定性并不能掩盖其本质的运动性。比如,生物体保持体内平衡的重要基础就是新陈代谢,如果新陈代谢停止就意味着生物体的死亡,这个作为生物体的系统就不复存在。

当然,在承认系统动态性的同时,并不能否认其稳定性的存在。从前面的社会共生系统一节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胡守钧教授阐述的系统的稳定性,指具有自身的度量规定,即维持自己的质的规定性的统一,使涨落引起的量变不会引起质变的界限。其实,一个系统在一定的时间或条件下会维持其正常的运转状态,只有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角力能保持平衡,该系统才会保持稳定;如果系统内的共生关系打破了共生规范与约定,共生关系就会发生质变,如权力系统的集权化,金融财团的寡头化,行业领域的垄断化,学术圈子的“一言堂”等。系统共生关系的破裂也可能缘于系统内部关系的僵化,不随时间、空间、条件的变化而调整规范与约定,机械地墨守成规,死搬硬套会导致系统有机关联的质出现分解、死亡。比如在学校,教师教学方法僵化,学生学习乐趣全无,最终导致学业不能合格结业,师生关系破裂;在工厂,老板不能高瞻远瞩,把握全局,致使经营策略失误,利润亏损,工厂倒闭;在公司,老板不能公平划分利益,就会产生劳资纠纷或企业员工关系破裂。

动态演变是一切系统的自然发展规律,翻译共生系统当然也具备所有系统的发展共性。任何系统的共生关系都是在不断地调整与适应中演变的;没有孤立、恒定的元素,也没有僵死的系统。翻译共生关系中的主体既要彼此适应,也要与周围环境与条件适应,任何处于特定时间维、空间维、社会维、语言维、文化维的译者都必须与当下的翻译环境和条件保持动态适应,否则将寸步难行。比如,处在21世纪的今天,翻译家林纾断然不会把外国小说译成半文言体或章回体;鲁迅先生的“宁信不顺”在今天的多元翻译生态下也不会显得如此响亮;梁实秋先生的“悉照译,以存真”在今天的翻译研究者看来,或许稍显生硬而拘谨;而朱生豪先生的“神韵”观、傅雷先生的“神似”观以及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观等,正是随时局的变化、语言文化的进化以及新生代读者的现实需求所做出的动态性修正,体现了译者与环境共生的灵动性与能动性

总之,众多翻译共生关系只有处于特定的时空及社会综合环境下,才能维持其共生生态;时空及社会环境变化了,翻译共生关系也会随之而变。动态性是翻译共生系统“活”的体现。

【注释】

[1]王一方:《贝塔朗菲:隐匿中的奇才》,《中华读书报》2000年4月12日。

[2]L·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秋同、袁嘉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46页。

[3]周建中:《系统概念的起源、发展和含义》,《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同上。

[5]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文汇报》1978年9月27日。

[6]王浣尘:《总体和整体》,《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6年第4期。

[7]http://baike.soso.com/v349837.htm.

[8]胡守钧:《社会共生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页。

[9]同上书,第13页。

[10]欧文·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一种当代思想的新范式》,钱兆华、熊继宁、刘俊生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46页。

[11]胡守钧:《社会共生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页。

[12]欧文·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一种当代思想的新范式》,钱兆华、熊继宁、刘俊生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66页。

[13]朴昌根:《系统学基础》,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45页。

[14]L·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秋同、袁嘉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4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