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何谓“无维度”的艺术

何谓“无维度”的艺术

时间:2024-09-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时间的公正”才是真正的现代性,没有例外,没有特权阶层。1,何谓“一维”?中国传统艺术,可以说汉代画像砖基本上也是线条式的一维展开。3,何谓“三维”?4,何谓“四维”?这种空间可以认为是许多平行的三维空间的堆积。当然还有把“时间性”理解为第四维的解释,尽管并不准确,但相对论提供了这种解释的可能性,对于艺术尤为如此。显然中国当前社会,远远没有体现这个现代公民“时间公正”的意识,更没有制度的保障。

 

从一个直观的日常经验出发:北京为何堵车如此严重?相比之下,上海似乎好一些,而巴黎为何更好一些?因为当今的北京根本不是一个现代性大都市,尽管它体量上是一个现代的庞然大物,它反而更像一个古代帝国都城的现代临时组装,只是组装得实在缺乏现代性的想象。

因为北京的都市设计者们缺乏对现代性空间维度的根本认识。因为他们无法对每一个个体给予时间的公正,对每一个个体绝对的时间公正,用制度,用技术,用伦理,来确保对每一个现代个体时间上的平等与公正。“时间的公正”才是真正的现代性,没有例外,没有特权阶层。但显然,中国社会根本就没有此制度,此日常生活的伦理态度,尽管看上去技术手段那么繁杂了,但要么是大众游戏的工具(比如微信看起来是第四维的即时性),要么是政府控制的强力工具(任何事件都被技术的及时报告所发现)。

哪怕是死亡,从现代性开始,都是给予其公正与独特的死:“主啊,给每个人以其独特的死”——如同里尔克写道的。

 

0,一个,是一个零维图形。因为它没有任何的向量来张出它,如果我们从这个点出发,就到达了它所有的位置。

也许死亡就是一个零维度,死亡之为死亡,就仅仅剩下一个最后的零点了。

——北京,这个大都市,之为帝国的都城,之为帝国与帝王的垂死记忆,其实有着零点,如同十三陵,如同纪念堂的尸体,等等。如何让这个死亡的零点重新具有活力?

——在艺术中,埃及金字塔就是零点的彻底聚集,也是埃及文明消失的标记。中国文化也有着如此的死亡崇拜,体现了祖先崇拜,但中国文化还有着抵消这个死亡崇拜的艺术形式,就没有如同埃及文明那般消失,比如草书,比如山水画

二十世纪现代艺术中,蒙克的《呐喊》大概就是此零点的经验,当代艺术中很多物化的欲望装置作品都是如此。

 

1,何谓“一维”?一般认为是两点在两端建立的一根线。一条直线是一个一维图形。从直线的某一个点上出发,指向这个直线的方向的向量来到达到直线上的其他点。只要一个向量就足够了,因为通过不同程度的伸缩它我们可以到达直线上的任意其他点。

——以北京为例,就是人行街道与街面,就是供行人与自行车行走的平直街道,1980年代之前,还有少数特权阶层以及公共汽车行走的街面。尤其是这些行人与车辆都要经过北京一个个帝国遗留下来的“门”,作为中国“墙文化”的核心部分,“门”既是方向区分的标记,也是政治权力区隔的体现。考虑到那个时候交通的简便性与不发达,大多数人还是骑自行车的话,其实还是一个早期工业革命或者前现代的社会与空间感知模式。

——就艺术而言,我们可以说,西方中世纪圣像画基本上是一维或单维的,那是我们被圣像画上圣子的目光所反向凝视,没有深度构图。中国传统艺术,可以说汉代画像砖基本上也是线条式的一维展开。

但是,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中,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比如纽曼的“拉链”就是新的一维,打开了平面色域之间的关系。而且,波洛克的滴洒打开的更是一维之前的空间,有着无尽眩晕,但并非二维平面,也非一维线条,而是接近于自然前维度的“准-维空间”。

 

2,何谓“二维”?这是形成一个平面,如同四边形或圆形。

一个平面是一个二维图形。给定平面上的一个起始点,需要两个互不平行的向量来张出这个平面。可以把平面理解成许多平行线的“堆积”;要想在二维平面上从一点运动到另一点,我们需要首先沿着线平行线运动,再穿过这些平行线向另一个方向运动。

——在北京,则是以各种立交桥,超出行人街面之上,所形成的空间,北京如此多的“桥”,超越北京城帝国的“门”,但复多的“桥”所连接的平面仅仅只是“半超出”的,直到进入1990年代后期,这些“桥”逐渐连接起来,形成以中南海为中心的环带,即从二环到五环的环带,如此可以高速行驶的环带似乎超出了二维,如同三维了,但其实不然,因为这仅仅还是一个封建遗留帝国的王朝想象,以中心向着四周扇形地扩展,还是中央集权的象征,因此并非三维空间,而是二维式地扩展。而且一旦环带的进口与出口如此小,车辆又如此之多时,这个看起来可以一直保持通畅的环带,其实又回到了二维平面上,无法疏导。

——就艺术而言,中国的楷书更为体现这个二维平面,西方传统的素描绘画基本上也是如此。但现代艺术,立体派所建立的则是“准-二维”的浅浮雕,不是传统的三维错视空间,但是又有着侧显,在二维与三维之间。而抽象绘画,尤其是蒙德里安的抽象构成,更为接近纯粹的二维平面。

 

从一维到五维物体的演示

 

3,何谓“三维”?三维是立体或者焦点透视式的空间,人造建筑的日常生活空间基本上是三维的,三维才是空间的一般形态。

空间”之为空间就是三维的。要达到空间中的某一点,我们不仅要向前向后、向两边走,还需要上下移动。换句话说,需要第三个向量才能到达空间中的所有点。同样,也可以把空间理解成许多平行平面的堆积:要想在空间中从一点运动到另一点,我们可以先沿着一个方向前后走,再向两边走,最后上下走。

——就北京的交通而言,这是地铁,因为地铁避免了交通堵塞,时间基本上可以保证准时。只是北京的地铁建造得太晚,那么多人已经买了私家车了。而且建造得并不合理,这个地下的第三维度空间,并不完善。

——西方的透视法就是如此三维空间的最好体现,借助于地面色块与柱廊形成一个错视的三维空间,这其实是对人类生活空间更为严格地塑造与塑形。

 

4,何谓“四维”? 四维空间则是一个需要四个不同方向才能到达其中所有点的空间。这种空间可以认为是许多平行的三维空间的堆积。要达到四维空间中的每一个点,一个人不仅需要向前后、左右、上下移动,还要沿着一对新的方向运动。当然还有把“时间性”理解为第四维的解释,尽管并不准确,但相对论提供了这种解释的可能性,对于艺术尤为如此。

对于社会生活也是如此,如何充分地把时间的维度纳入到社会空间,让空间能够接纳时间变化的节奏,并且以时间来改变空间。整个现代性都是对第四维时间的技术化与日常化,从飞机到电视机,从电脑手机,整个地球被信息的瞬时交流所压缩,空间被时间的技术缩短,地球成为地球村。时间的日常化与大众化都是让“时间”不断成为所有人的财富。——西方福利国家不过是对这个时间的公正分配:从出生的归属性到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从退休后福利的保障体系,都给与了时间的公正。这也是为何欧洲在1980年代进入了所谓的历史终结状态,进入了后历史即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了。显然中国当前社会,远远没有体现这个现代公民“时间公正”的意识,更没有制度的保障。

——在北京,显然根本没有体现时间的公正性,巴黎与北京不同,一个人从巴黎市中心,大概可以四十分钟抵达各个区,或者从一个区抵达另一个区所需时间大致不超过四十分钟左右,这也是“时间公正”的日常体现。但北京根本不可能。因为北京根本没有意识到如何把时间的公正体现为空间的建构。北京没有此第四维度的体现,只有几年前721号的一次大暴雨的突然降临,让北京领略了自然显现为第四维降临的力量,但却没有任何的疏导,即地下水系统也是没有体现第四维的。那么,北京应该如何体现出第四维呢?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制度的问题了,首先还是一个艺术想象的问题。

——在艺术中,整个现代艺术,尽管立体派是准-二维的,但杜尚1912年《下楼梯的裸女》已经画出了时间的连续性,即印象派以来的瞬间性以连续的方式出现在了二维平面画布上,既非立体派的准-二维,也非抽象的二维平面,而是更为接纳时间性,这也是为何他不再做立体派绘画,甚至根本就不再画画,因为当时的绘画无法充分接纳时间性与呈现出第四维度出来,这也是为何在1913年做出现成品之后,在1914-1923年期间,尤其是集中于做《大玻璃》期间,写了大量如何表达第四维的可见性与空间性的笔记,也只能通过爱欲的气息释放出第四维的时间性维度。

后来的艺术家,接纳了时间性,比如丰塔纳的划破画面,看视打破二维平面,只是一维的一根断线,但其实是一次性动作的体现,是时间性的,波洛克的滴洒当然更为接纳时间性,画面上重复的叠加线,而且以此时间性穿越了二维平面,走向了一维之前,有些接近于自然的前维度,但还没有进入无维度。

这也是为何电影与概念艺术会大量的出现,影像技术会渗透到艺术领域,因为这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第四维,电影对时间连续性更为彻底地表现,影像虚拟技术尤为传达虚拟空间性。

 

5,“五维度”或者“多维度”。

所谓的第五维度,或者“多维度”,乃是超出第四维,让更多维度显现出来,甚至是对“黑洞”绝对维度的想象。

《黑客帝国》与《盗梦空间》这样的电影就是对时间性,还有多维度体现的超前想象,《星际穿越》则是对穿越黑洞的想象。技术的虚拟空间如何体现为现实日常空间,还有待于时日。

这也是在电影中,为何纽约等城市,还有沙漠地带,可以成为多维度时间显现的位置,或者说虚位(chora),但北京如何可能有着虚位的敞开?连第四维都没有彻底体现出来。

 

6,自然的“前维度”。

体现“前维度”的是自然界,自然界是无法以维度来描述的,枝条似乎是一维的,但多向生长,似乎也是三维的,动物尽管生活在一个三维的生态环境中,但是一旦动物们感知到危险的来临,那个纯粹的深渊就洞开了:动物身体还余留着对那个纯粹敞开空间的被动感知力,因为动物依然匍匐在大地上,而人则因为直立行走而丧失了此感知能力,这也是动物神性的体现,如同里尔克晚期诗歌的见证。

——中国艺术一直保持了对这个自然“前维度”的记忆,让自然的生长性即自然的时间性,季节的时间性与元素性流动的时间性,充分吸纳于艺术中,而且还保持了对那个深渊的原初记忆,因此,就没有出现三维错视深度空间,即便山水画上有着深远高远的三远法,但并非透视法的象征空间的建构,就在于一直接纳自然生长的时间性,尤其以留白保留了对那个深渊无限敞开的经验。书法上的“飞白”也是对深渊眩晕与喧嚣躁动之恍惚灵动的视觉传达。

为了传达出前维度的自然性,中国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的空间,就充分接纳了时间的季节性与天地的敞开性。但北京之为清代帝国的都城,无论是圆明园还是颐和园,还有着对南方自然化林园的模仿挪用,但是现代的北京如何可能打开一个虚化的虚托邦?

 

7,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无维度”。即充分接纳了“第四维”的公正的时间性(没有此第四维时间的公正性,没有现代性可可言);并能够接纳 “前维度”的自然生长性(没有此自然的生长性没有“活性”,西方艺术过于被死亡的零维度所诱惑了);直接穿越与压缩三维(并不陷入到深度错觉之中,这样会陷入到某种立场之中),而是让传统的留白与飞白成为整体性的建构,生成出“虚托邦”(但又并非传统局部的留白,而是生成为整体的“让白”)。

这是空无维度的生成,即让留白与飞白成为画面的主导,让空白成为主导,这也是“余让”哲学的伦理性与艺术性地体现,留出更多乃至于无尽的空余或余地,是让空出的空间在世界上生长。在西方也许贾科梅蒂后期绘画作品体现了这个无维度,杜尚的《被给予》有些接近,总体上而中国艺术的未来就在于充分让此“无维度”生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