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何谓“度生离四相”

何谓“度生离四相”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不管这样度了多少众生,也不要起一点点“我要度众生”的念头。如果菩萨有了我、别人、众生和生死的念头,并且执着于这四种相,就不是菩萨了。如果菩萨有了这四相,就不是菩萨了,这句话的后果很严重。画上的观音菩萨头顶华冠,发髻高耸,面容丰满仁慈,身穿大士法衣,袖口镶以黑色花边,精致典雅。永莲合十谢了指教之恩,又问:“平时听大师说法,怎么从没有听说过这些妙旨呀?不知道由此入道,还要经过什么样的过程?”

一切生灵,不管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还是有形、无形(肉眼看不见),或是有思维意识的、没有思维意识的,对于菩萨而言,都要发愿统统把它们灭度成佛,让它们进入不生不灭的极乐世界。但不管这样度了多少众生,也不要起一点点“我要度众生”的念头。

因为如果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里有了你、我、他的分别,这就不是菩萨心肠了。如果菩萨有了我、别人、众生和生死的念头,并且执着于这四种相,就不是菩萨了。同样的意思,如果修行菩萨道的人离不开这四相,那也就修不成菩萨道了。“我”是个能度众生的人,这是个“我相”;对方那个众生是被我度的,这是个“人相”;因为众生根基不同,所以会有说法上的种种差别,也就是能度和所度会产生差别之相,这叫作“众生相”;执着生死寿命,不舍度人为求解脱的念头,这叫“寿者相”。如果菩萨有了这四相,就不是菩萨了,这句话的后果很严重。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不离开这四相去度众生,那不仅度不了众生,连自己最后都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成不了佛。

降伏妄心,就要离四相;只有心中不生四相之念,才能安住菩提真心。

慈容三十八现

版画 安徽 明代

本图所绘观音菩萨头戴金箍,上嵌佛像,耳穿金环,腕带金钏,身着紧袖上衣,下着素色长裙,手持数珠,侧身半跪在草坛之上,双目微闭,笑而不语地面对一个老者。下首处老者青巾束发,身穿皂袍,右手拄着一支古木仙杖,左手遥指西方,正在与菩萨讲经论法。有诗云:“佳人睡起懒梳头,把得金钗插便休。大抵还她肌骨好,不涂红粉也风流。”告诫世人要返璞归真,舍弃荣华,归依三宝,这样才能长乐长生,终身不辱。本画线条柔和,中间老者的衣着纹路是阴刻而成,因此明暗对比强烈,使画面动感十足,栩栩如生。

慈容四十现

版画 安徽 明代

佛经《普灯录十八》中有“坐断毗卢顶,须是没量大人”的语句,毗卢全称毗卢舍那,是佛祖真身的尊称。图中有诗“翻身坐断毗卢顶”,在这里,毗卢名“光明照”,毗在此云“遍”,一起念为“光明遍照”。所以图上这句诗可以理解为登上毗卢顶(光明遍照),就对一切魔障无所畏惧了。画上的观音菩萨头顶华冠,发髻高耸,面容丰满仁慈,身穿大士法衣,袖口镶以黑色花边,精致典雅。足下莲花相绕,似在云中站立。菩萨双手交叠,作甘露手势,慧眼垂视下方,下面一团乌云滚滚,上有一头扎巾带、腰缠豹皮裙、裸身赤足的夜叉驮着一位童子。那童子笑容可拘、天真烂漫,与凶恶的魔鬼构成鲜明的善恶对比。

妙善大师闻言,合十当胸说:“善哉,善哉!永莲呀,看不出你修炼得这样迅速,居然能够入定了。入定,就是坐禅的功夫做到了家,才能神魂离开躯体,神游十方世界。下可看尘世的烦恼,上可见佛国的清净。你能够入定,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但入定需要心志平静、无欲无念,这样外魔才不能侵扰;要是心中有一丝杂念,外魔立刻就随心而至。要是动了邪恶的念头,就会六欲之魔全来,惊扰得你不能出定,以前有很多坐禅坐成疯癫的人,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你在入定时看到那种情形,觉得可怜,便发慈悲心,指示他们出路,原是善念。但不该指点他们到这里来,这样就未免自私了些。这念头一生,就招了外魔,出现后来许多恐怖的景象,好险呀!要不是保姆看出你走火入魔,还出不了定呢!往后要小心,不要胡思乱想,要知道这是入道的紧要关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呀!”

永莲合十谢了指教之恩,又问:“平时听大师说法,怎么从没有听说过这些妙旨呀?不知道由此入道,还要经过什么样的过程?”

妙善大师说:“永莲呀,你有所不知,平时听我说法的人,都是愚钝的人,拿这些深奥的道理讲给他们听,无异于对牛弹琴,白费心机,反而会将他们的心窍闭塞,永远没有开凿的希望。我对他们说法,先要指正他们的心志,心志正了,灵台自然光明,开启聪明之后,再讲入道的玄机,他们才能领悟。这就是我从不讲入定的缘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