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艺术价格暴涨,为什么不是因为资源稀缺

当代艺术价格暴涨,为什么不是因为资源稀缺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的当代艺术价格一飞冲天,对于其前景有一个非常乐观的声音:“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理由是“资源稀缺”。当代艺术反主流、反传统,确实具有天然的稀缺属性,目前最火的当代艺术家方力均、岳敏君、王广义、张晓刚的代表作,莫不如此。物以稀为贵,当代艺术作为稀缺资源,将被抢购而价格暴涨似乎成为必然。显然,那时当代艺术的总量比现在要少,但这些稀缺的资源并没有发生短缺。

☆认识误区之2:“资源稀缺导致了当代艺术价格暴涨”

☆投资必备要诀:值得投资的艺术,是未来可能被“短缺”的艺术,而不是稀缺的艺术。

☆阅读关键词汇:稀缺·短缺·需求·抢购·暴涨

近年的当代艺术价格一飞冲天,对于其前景有一个非常乐观的声音:“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理由是“资源稀缺”。当代艺术反主流、反传统,确实具有天然的稀缺属性,目前最火的当代艺术家方力均、岳敏君、王广义、张晓刚的代表作,莫不如此。一篇分析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文章说:“中国真正顶级的艺术家不超过100位,真正值得珍藏、并流通国际市场的画作不超过1000幅。”物以稀为贵,当代艺术作为稀缺资源,将被抢购而价格暴涨似乎成为必然。

问题是,资源稀缺就一定形成抢购吗?

经济学中的确有“稀缺”一说,它是指有限资源相对于人类无限需要的不足。资源的稀缺将永远伴随人类,但是很多稀缺的资源,却不会被抢购。比如,几乎每个人都梦想拥有一套豪华别墅,然而,我们只看见人们搭帐篷抢“经适房”,没听说有人排长队抢别墅。艺术品市场也不例外,在荣宝斋门前,有人蜂拥购买物美价廉的高仿品;而在“北京保利”夜场,绝不会人满为患。

导致抢购的不是“稀缺”,而是“短缺”。

“短缺”和“稀缺”是经济学中很容易混淆的概念。“短缺”指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时,出现的持币待购状态,它表现为排队、配给、凭票供应等。这里的“需求”,也不同于前面所说的需要。需要只是主观的获得欲望,而“需求”则是具备了支付能力的需要。比如,某人渴望得到房子住,但没有钱买,那只是需要。当他既想买房子又有了足够的买房资金,才具有了购买需求。当旺盛的需求超过有效的供应时,就会产生“短缺”,进而出现抢购。所以,是否有抢购发生,与资源是否稀缺没有直接关系,关键要看买家的需求是否过盛。

以张晓刚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在市场由冷变热,生动地说明了这个微妙关系。

当代艺术于1990年代步入中国艺术市场时,大多遭受着挑剔、不解、不屑的目光,很少被经营者和收藏家看好。1997年,张晓刚在“美院画廊”展出了十几幅新画,还特意创作了一幅“五人全家福”,虽然每幅标价仅1万美元,却一幅没能卖出。而在此6年前,陈逸飞用传统技法完成的《浔阳遗韵》已在香港拍至100余万港元。1998年至2004年,张晓刚的《大家庭》仅拍出6件,最贵的一件仅合人民币63万元。就在2003年,老一代画家徐悲鸿的《浴》在广州以600万元成交。显然,那时当代艺术的总量比现在要少,但这些稀缺的资源并没有发生短缺。不短缺的当代艺术作品只好以低廉的价格流向海外,那时张晓刚的《大家庭》大部分仅售几千美元,最贵的不超过2万美元。

本来并不短缺的当代艺术,2003年开始在市场活跃,2005年突然变得“短缺”。

就像大家看到的,井喷着的当代艺术市场,天价迭出。张晓刚于1998年以2000美元卖给画廊的《血缘·同志第120号》,2006年3月在“纽约苏富比”拍至97.9万美元(合人民币790万元)。同年10月,他的《大家庭系列第15号》在“香港苏富比”拍至874万港元(合人民币909万元)。第二年,他的《大家庭系列·三位同志》和《血缘·同志》在“纽约苏富比”分别拍至211万美元(合人民币1649万元)、251万美元(合人民币1956万元)。

张晓刚的《大家庭》被市场热捧的几年,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全面爆发的年份。

2006年,另3位当代艺术代表画家王广义、岳敏君、方力钧的作品,分别拍卖成交39件、40件、46件,各自比上一年增加2.3倍、4.0倍、5.6倍;他们的作品拍卖总成交额分别达4139万元、5456万元、4284万元,各自比上一年增加5.2倍、14.2倍、9.2倍。此后,在这“四大天王”的带动下,国内当代艺术市场连续冲高,特别在2007、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举世瞩目的“香饽饽”(详见表2-1)。在当代艺术的投资者那里,作品三五年获利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事情屡见不鲜,拍品成交价比估价高出数倍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而乘势杀进的拍卖行,则赚得盆满钵平。

表2-1 王广义、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2000~2009 年拍卖数据比照(单位:万元人民币; 数据来源:雅昌艺术网2010-09)

当代艺术突然“短缺”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富豪群体的介入。

中国富豪群体介入当代艺术市场的动力有二:其一,他们希望通过抢购当代艺术品,提升身份及地位;其二,他们喜欢当代艺术市场带来的高额回报。事实上,当代艺术市场出现“短缺”后,投资回报率确实愈涨愈高。在市场短缺的促动下,“投资冲动”使资金踊跃入场,而藏家的“囤积惜售”也使价格扶摇直上。不过,随着当代艺术价格的泡沫越吹越大,投资者的风险也在逐渐升高。由投资需求拉动的短缺,总会有一天失效。所以,中国富豪群体介入当代艺术市场的第二个动力,并不长久。

既然当代艺术不是因为资源稀缺而价格暴涨,那么,未来价格暴涨的会是哪个艺术品种呢?

我们不妨参考一下美国人史蒂芬·柯维的观点,他在《领导者准则》一书中提出了两个很有新意的概念:“短缺心态”与“富足心态”。所谓的“短缺心态”,是建立在资源有限的认识基础之上,“短缺心态者”因为认为资源有限,必须去争夺。相反,“富足心态者”认为,世界上有很多机会和资源,而且很多机会和资源可以主动创造,他们因为相信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更乐于开辟新的自由和替代方案。

对于有远见的投资者而言,那些在未来可能被制造成“短缺”的艺术,就是值得今天发掘的价值洼地。

相关资料链接:

1佚名《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分析》《新浪尚品》2008-03-01

2编辑部《栗宪庭说张晓刚》《艺术财经》2009-09

3曲慧《张晓刚:我不是最“贵”,我是最“冤”》《青年周末》2009-03-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