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治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政治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时间:2022-03-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是政治心理学的确立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心理学的教材、杂志、学会均已经出现,标志着政治心理学完全确立了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对政治心理学的理论进行梳理、总结的教材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在第一届国际政治心理学学会成立大会上,政治心理学的创始人拉斯韦尔是会议的总主席,但是一周之后突然得病,因此推荐莱恩为主席。权力是政治的核心,选举政治依然是这一阶段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政治心理学的确立时期_西方政治心理学史

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是政治心理学的确立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心理学的教材、杂志、学会均已经出现,标志着政治心理学完全确立了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

对政治心理学的理论进行梳理、总结的教材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1954年H.J.伊森克(H.J.Eysenk)编写了《政治心理学》,1971年格林斯坦(Greenstein)和勒纳(Lerner)编写了《人格与政治研究资料汇编》,1973年克努森(Knussen)主编了《政治心理学手册》,斯通(Stone)于1974年编写了《政治心理学》,埃尔姆斯(Elms)于1976年出版了《政治中的人格》。这些教材对政治心理学的概念、理论以及经典进行了系统介绍,对于掌握该门学科的知识提供了帮助,但这些教材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譬如,沃德(Ward)就对格林斯坦、埃尔姆斯和斯通三人所写的著作作出过非常地道的评价,他认为格林斯坦的书尽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但由于只是重点关注人格方面,因此不是一本能够全面介绍政治心理学的教材。埃尔姆斯的书过于关注美国的情况,而对国际间的关系则轻描淡写。斯通的书与前两本书相比,能够对政治心理学进行全方位的介绍,但是同样对国际间的关系论述不多。[1]

最有影响的还是政治心理学组织的出现。国际政治心理学学会(ISPP)于1978年1月在美国成立,1978年召开了第一次大会。第一任主席为罗伯特·E.莱恩(Robert E.Lane)。这里要确定的是,国际政治心理学学会确切的称呼应该是“国际社会的政治心理学”(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olitical Psychology),当然,称作“国际政治心理学学会”更符合中国国情,也更容易理解,可保留原有的翻译。在第一届国际政治心理学学会成立大会上,政治心理学的创始人拉斯韦尔是会议的总主席,但是一周之后突然得病,因此推荐莱恩为主席。在国际政治心理学学会创建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这就是《政治心理学手册》的主编克努森女士,学会从酝酿到成立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国际政治心理学学会的名称也是由她命名的。按照她的设想,政治心理学学会不应该局限于美国,而应该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组织,使有志于政治心理学的学者有着更为广泛的交往与合作的机会。学会成立后,她担任了执行董事,负责学会的具体事务[2]

时代影响并推动着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这一阶段具有如下的时代特征:其一,对法西斯卷土重来的担心。战争的硝烟尽管已经散尽,但人们仍然担心法西斯的悲剧还会重演。其二,冷战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以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对苏美两国领导人的心理进行研究成为政治心理学的热点,国家形象理论、操作码等理论皆在此时兴起,以探讨领导人的心理与外交决策间的关系。其三,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其他需求,譬如人们对自尊的维护、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族群不平等的关注等,促进了各种运动的兴起,如人权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反战运动等,这些都推动了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权力是政治的核心,选举政治依然是这一阶段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同时,学者们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社会是完美的吗?是历史的终结,还是有发展的余地?这一时期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主题展开:

一、威权主义人格的研究

二战尽管结束,但二战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仍在,人们担心法西斯还会卷土重来?众所周知,希特勒是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群众的心理是否具有法西斯的心理,这一点直接影响着希特勒式的领导人是否会掌握政权。如何能够知道群众的心理是否具有法西斯心理?最好的办法是建立量表,对群众的心理进行测量。《威权主义人格》的研究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该书设计了有名的F(法西斯)量表,专门用于测量人们是否具有法西斯心理。

《威权主义人格》于20世纪50年代初发表以后,立刻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赞扬者有之,批评者也有之,更有一些学者试图在此基础上对F量表和威权主义人格加以发展。譬如艾森克(Eysenck)、库尔特(Coulter)提出了R—T两个维度,R代表激进—保守的和硬心肠的(radical-conservative and toughminded),T代表软心肠的(tender-minded);R代表威权主义者,T则主要是以自由主义者为代表。[3]洛奇赤(Rokeach)提出了教条主义理论。他认为,F量表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只能测量右翼的威权主义,因此应该提出一种包括左、中、右的总体的威权主义,对所有的威权主义进行测试。对这种总体的威权主义,他称之为教条主义,包括三个变量:封闭的认知系统、总体的威权主义以及总体的不宽容。[4]威尔逊(Wilson)设计了保守主义量表(Conservative-Scale,简称C量表),认为保守主义与右翼威权主义相关,把教条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反民主态度”都归入“保守主义”的概念中。此外,李和沃尔(Lee&Warr)针对F量表单维度的测试问题,设计了“平衡F量表”,科恩(Kohn)设计了威权主义—反叛量表(Authoritarianism-Rebellion Scale)。[5]

二、选举政治的研究

权力的争夺是政治学所关注的核心。二战以后,在欧美等代议制国家权力来源于选民的投票。但西方的民主选举是否存在问题?如果有问题,究竟出现在什么地方?在这方面,一些学者对选民的投票心理进行了研究,结论基本是一致的,即选民是理性的,是经济人,投票时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唐斯引入了经济学的视角,在其著作《民主的经济理论》一书中,认为选民在投票时是理性的,考虑的是从政府的行为中能够得到的收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投入的最小化。他认为,一个理性的选民,其实不是对政治,而是对自己的收益感兴趣,如果他们觉得目前的收益是低的,他们就会寻求政治上的改变以提高自己的收入。因此,唐斯认为,如果选民基于此反对现任领导人,不能不说是一种理性的行为。[6]与此类似的,还有《美国的选民》的作者。他们认为,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都关注自利,譬如工人阶级关注福利政策,是因为福利计划会给他们带来收入的增长。公众平常对政治是冷漠的,那是因为他们觉得政治离他们很遥远,一旦某些政治侵犯了他们的私人生活,立刻就会变成“门槛内议题”(doorstep issues),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7]

但另外一些学者,如弗洛姆、马尔库塞等人,对西方的民主制度进行了批评。他们来自欧美,受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对欧美社会多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民众不像上述学者所设想的那样乐观,相反民众处于一种被愚弄的状态。就像推销商品一样,这些政治精英把自己打扮一番,通过媒体等对自己大加吹嘘,表面上选民按照自己的意愿投票,实际上他们的思想被政治精英控制了,投票的结果符合这些精英的设想。

三、政治社会化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学生运动、民权运动、反战运动以及妇女解放运动等,促使许多学者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研究。最为突出的是有关儿童的政治心理特点和青少年反叛的研究。

有关儿童的政治社会化时期的特点,伊斯顿(Easton)和丹尼斯(Dennis)以芝加哥的中产阶级白人家庭中的,2~8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调查表和访谈的形式,最终提出了一个美国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模式。他们认为,儿童政治社会化过程可分为政治化、人格化、理想化、机制化四个阶段。政治化,指儿童接受权威的存在,接受它的权力和合法性,知道权威外在于和高于家庭。他们认为,这点对美国的制度是很关键的。如果没有这种认识,儿童将无法给权威结构提供最低限度的支持。总体说来,小学生已经知道和理解政治领域是外在于家庭的,尽管他们还可能叫不上名字。到八年级时,学生全部被政治化。人格化,指儿童对政府的最初理解是以权威人物为中介的,他们甚至把权威人物等同于政府。理想化,指正面看待、评价各种政治权威。机制化,指儿童对政治制度的感觉由人格化的目标向政治机构转移,年龄越大的儿童,对权威机构如政府或最高法院评价越高。[8]

青少年反叛,指由与父母的政治取向存在着矛盾、冲突,最终延伸到对政治权威的敌意。有关青少年反叛,有些学者认为确实存在青少年反叛现象,但青少年反叛并不仅仅限于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仅仅是一个开始,反叛的时期包括青少年晚期和成年的早期。有的学者认为是17~25岁,有的学者认为是15~30岁。[9]这段时期是青年时期,实际上这一反叛是青年反叛。伊斯顿和丹尼斯则将其归为15~35岁,他们认为这个时期与其他年龄阶段相比,容易反对权威,倾向于政体的改变。这是一个态度容易发生改变的年龄。他们对权威的支持很少有强烈的信念,多数准备挑战权威。[10]与上述结论相反,许多学者则否定了这样的结论。阿尔贝克(Allerbeck)等对荷兰、英国、美国、德国、奥地利五国的亲子组合进行研究,发现五国的亲子关系尽管有所差别,但是也有共同之处,即所有五国亲子之间的相关度是正向的,青少年与父母意见相同的案例远比反叛的案例要多,非常清楚的是父母通常是作为一个正面的参考而不是反面的参考。[11]

四、对未来社会的展望

现有的社会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学者运用心理的标准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如弗洛姆和马尔库塞等认为,现在的社会导致了人性的扭曲,未来的社会应该与人性相和谐,即人道社会主义社会。莱恩提出了新人文主义观,认为政府要提高人们的自尊,要根据人们的幸福对未来社会进行设计。可以说,对当代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成为政治心理学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整个政治心理学发展只关注于各种议题研究,已经不再对整个社会进行考察。

有关威权主义人格的研究及其发展,由于阿多尔诺是《威权主义人格》的作者,主要附在阿多尔诺的理论中加以介绍。对唐斯的民主经济理论学术界多有介绍,在此不作赘述。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形象理论、操作码理论等是由众多学者推动的,在笔者近期出版的《领导心理学》中有专门的介绍,在此忽略。[12]有关政治社会化的诸种观点,由于出自多人之手,在此只作简单介绍,不再单独作为一章来述。在接下来的诸章中,将介绍阿多尔诺(第六章)、弗洛姆(第七章)、马尔库塞(第八章)三位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的理论,他们的理论涉及对法西斯、西方民主以及未来社会的一系列看法。最后在本编中还要介绍莱恩(第九章)有关政治社会化和幸福观方面的研究成果。

【注释】

[1]Dana Ward,Political Psychology:Origins and Development.In Kristen R.Monroe ed.,Political Psycholog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Publishers,2002,p.67.

[2]有关国际政治心理学学会成立的具体过程可参见Dana Ward,Political Psychology:Origins and Development.In Kristen R.Monroe ed.,Political Psycholog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Publishers,2002,pp.68-69.

[3]H.J.Eysenck,Thelma T.Coulter,The Personality and Attitude of Working-Class British Communists and Fascists,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Vol.87,1972,p.59,pp.70-71.

[4]Milton Rokeach,Political and Religious Dogmatism:An Alternative to 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Psychological Monographs:General and Applied,Vol.70,No.18,1956.

[5]Bob Altemeyer,Right-Wing Authoritarianism,Th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Press,1981,pp.91-107.

[6]Anthomy Downs,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Harber&Row,1957,p.42.

[7]Angus Campbell,et al.,The American Voter,Wiley,1960,p.205.

[8]David Easton,Jack Dennis,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69,pp.391-393.

[9]Michael X.Delli Carpini,Age and History:Generations and Sociopolitical Change.In Robert S.Sigel ed.,Political Learning in Adulthood:A Source of Theory and Research,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p.20.

[10]David Easton,Jack Dennis,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69,pp.304-305.

[11]K.R.Allerbeck,M.K.Jennings,L.Rosenmayr,Generations and Families:Political Action.In S.H.Barnes and M.Kaase eds.,Political Action:Mass Participations’in Five Western Democracies,Sage Publications,1979,p.516.

[12]参见季乃礼:《领导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