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立政治国论

立政治国论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就是说,为政、执政的治国者,要想治国,就必须立政,而立政的根本,则是立身。仲尼之道,圣人之言,广大而无所不通、无所不用,是治国、平天下的纲纪、达道、至论,用之则无敌,舍之而用它道,则行不通,达不至。扬雄从秦朝暴政虐民而亡的教训中,认识到秦亡是自亡,“秦未亡而先亡矣”。此三者为恶政,恶政则民无所衣、无所食,这是率禽兽而“食人之食”。君子为国,张其纲纪,谨其教化。

第四节 立政治国论

扬雄对如何立政治国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扬雄认为,要治国,就必须立政;要立政,执政者就必须端正自己的身行,即立身。这就是:

或问:“何以治国?”曰:“立政。”曰:“何以立政?”曰:“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65]

这显然是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为能正其身,如正人何”[67]等思想的引申、再现。就是说,为政、执政的治国者,要想治国,就必须立政,而立政的根本,则是立身。己身正,不令则行,己身不正,焉能正人,不能正人,何以行政,所以说“身立则政立矣”。

因此,扬雄论政,以孔子为楷模,而对孔子大力赞扬、称颂。他说:

仲尼之道,犹四渎也,经营中国,终入大海。它人之道者,西北之流也,纳纪夷貉,或入于沱,或沦于汉。[68]

众人愈利而后钝,圣人愈钝而后利。关为圣而不惭,蔽天地而不耻,能言之类,莫能加也。贵无敌,富无伦,利孰大焉?

圣人之言天也,天妄乎?继用者未欲太平也,如欲太平也,舍之而用它道,亦无由至矣。[69]

仲尼之道,圣人之言,广大而无所不通、无所不用,是治国、平天下的纲纪、达道、至论,用之则无敌,舍之而用它道,则行不通,达不至。

扬雄从秦朝暴政虐民而亡的教训中,认识到秦亡是自亡,“秦未亡而先亡矣”。[70]为什么说“秦未亡而先亡”呢?就是因为秦朝实行的是虐政酷法,这违反了天地之道,圣人之法,所以陈胜、吴广一举兵,而众人应,秦必亡也。扬雄说:

震风陵雨,然后知夏屋之为帡幪也;虐政虐世,然后知圣人之为郛郭也。[71]

秦之有司负秦之法度,秦之法度负圣人之法度,秦弘违天地之道,而天地违秦亦弘矣。[72]

秦朝用酷吏,行酷法,使奸邪并生,毒害百姓,这是违背圣人之法的。因为圣人之法是符合天道的,所以秦政之法是违背天道的,而秦法酷,吏毒,这就使秦朝必然灭亡。

据此,扬雄反对酷吏苛政峻法,主张实行仁义、和乐的、善政,而不苦民、害民。他说:

为政日新。或人:“敢问日新。”曰:“使之利其仁,乐其义。厉之以名,引之以美,使之陶陶然之谓日新。”

或问:“民所勤。”曰:“民有三勤。”曰:“何哉所谓三勤?”曰:“政善而吏恶,一勤也;吏善而政恶,二勤也;政、吏骈恶,三勤也。禽兽食人之食,土木衣人之帛,谷人不足于昼,丝人不足于夜,之谓恶政。”[73]

为政意在行仁义,宽裕民,使民陶陶然而日新快乐。万万不可使“民所勤”。所谓“勤”,即是“苦”。民之苦有三:政善吏恶、吏善政恶、政吏并恶。此三者为恶政,恶政则民无所衣、无所食,这是率禽兽而“食人之食”。这种竭力取民财、用无节、求无度之人君、苛政,其不亡者,未之有也。

从这种认识出发,扬雄认为,人君为政、执政要认识、明白为政和善恶之要,审思、明辨民之好恶、疾苦,从而做到老吾老、幼吾幼、慈孤弱、恤贫病。这就是:

或问:“为政有几?”曰:“思img105。”或问“思img106。”曰:“昔在周公,征于东方,四国是王;召伯述职,蔽蒂甘棠,其思矣夫!齐桓欲径陈,陈不果内,执袁涛涂,其img107矣夫!于戏!从政者审其思img108而已矣。”或问;“何思?何img109?”曰:“老人老,孤人孤,病者养,死者葬,男子亩,妇人桑,之谓思。若汙人老,屈人孤,病者独,死者道,田亩荒,杼轴空,之谓img110。”[74]

为政、从政者,当思民生国计之事,不可厌弃、败坏民众之事,这就是为政之要、善政之务。这样人民便会有业可从,安居乐业,当然也是圣人之政、之治了。

因此,扬雄主张为政治国要立纲纪、施仁政、兴教化、行廉洁、修礼义、不欺诈。他说:

君子为国,张其纲纪,谨其教化。导之以仁,则下不相贱;莅之以廉,则下相盗;临之以正,则下不相诈;修之以礼义,则下多德让。此君子所当学也。如有犯法,则司狱在。[75]

有道德的人治理国家,首先要立纲纪、张纲纪。“大作纲,小作纪。如纲不纲,纪不纪,虽有罗网,恶得一目而正诸?”[76]网之有纲纪,如同君主有股肱,纲纪张而网目正,股肱良则诸事康,这便是治国之要也。

扬雄以“通天、地、人”之儒,对天、地、人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论述,内中不乏真知灼见。

【注释】

[1]以上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汉书·扬雄传》。

[2]《法言·问道》。

[3]《法言·五百》。

[4]《法言·君子》。

[5]《法言·吾子》。

[6]《法言自序》。

[7]《法言·学行》。

[8]《太玄摛》。

[9]《太玄图》。

[10]《太玄莹》。

[11]《太玄摛》。

[12]《太玄图》。

[13]《太玄交》。

[14]《玄首都序》。

[15]《太玄应》。

[16]《太玄遇》。

[17]《太玄度》。

[18]《太玄逃》。

[19]《太玄减》。

[20]《太玄唫》。

[21]《太玄穷》。

[22]《太玄img111》。

[23]《太玄摛》。

[24]《太玄文》。

[25]《法言·问道》。

[26]《法言·修身》。

[27]《法言·问道》。

[28]《法言·问道》。

[29]《法言·问道》。

[30]《法言·问道》。

[31]《法言·问道》。

[32]《法言·君子》。

[33]《法言·学行》。

[34]《法言·吾子》。

[35]《法言·学行》。

[36]《法言·学行》。

[37]《法言·问明》。

[38]《法言·学行》。

[39]《法言·修身》。

[40]《太玄摛》。

[41]《太玄摛》。

[42]《法言·五百》。

[43]《法言·学行》。

[44]《法言·问神》。

[45]《法言·孝至》。

[46]《法言·问神》。

[47]《法言自序》。

[48]《法言·问神》。

[49]《法言·五百》。

[50]《法言·问神》。

[51]《法言·学行》。

[52]《法言·孝至》。

[53]《法言·重黎》。

[54]《法言·五百》。

[55]《法言·五百》。

[56]《法言·问道》。

[57]《法言·寡言》。

[58]《法言·修身》。

[59]《法言·五百》。

[60]《法言·问神》。

[61]《法言·五百》。

[62]《法言·君子》。

[63]《法言·君子》。

[64]《法言·学行》。

[65]《法言·先知》。

[66]《论语·颜渊》。

[67]《论语·子路》。

[68]《法言·君子》。

[69]《法言·五百》。

[70]《法言·重黎》。

[71]《法言·吾子》。

[72]《法言·寡言》。

[73]《法言·先知》。

[74]《法言·先知》。

[75]《法言·先知》。

[76]《法言·先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