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治心理学教材

政治心理学教材

时间:2022-03-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就国外来说,除了散见于各个期刊的一些综述性文章外,对政治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教材,对政治心理学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就国内学术界来说,政治心理学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真正从事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不超过20人,其中有一些学者只是把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作为副业。在研究成果方面,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介绍政治心理学的教材。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马起华的《政治心理学》是第一本中文教材。
研究背景_西方政治心理学史

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有人对此学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作一梳理。综观国内各个学科的发展,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学者们除了编纂教材之外,还应该撰写学科发展史的著作。教材所针对的对象是一般的初学者,而学科发展史的著作主要针对研究者,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让研究者掌握一个学科有影响的学者、代表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经典的文章和著作。学科的推动和发展,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往前提高一点,逐渐累积,最终才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要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必须首先知道“肩膀”在哪里,而学科发展史的作用就是给研究者提供“肩膀”的。一些学科,正是有了学者的梳理工作,才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譬如正是有了萧公权、刘泽华等编写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才使我们了解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全貌,知道中国历史上哪些人的政治思想最为有名。同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譬如徐大同主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冯友兰和任继愈等人对中国哲学史的梳理、万俊人的《现代西方伦理学史》、周晓虹的《现代社会心理学史》等。

政治心理学也是如此。要想了解政治心理学,掌握政治心理学的理论,就需要编写一本《政治心理学史》。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学者,很少对政治心理学的发展作过详尽论述。就国外来说,除了散见于各个期刊的一些综述性文章外,对政治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教材,对政治心理学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总结。这方面的代表作有斯通(William F.Stone)的《政治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s,1974),该书于1987年出版中文版,是在中国出版最早、影响最大的一本政治心理学著作。[1]1988年,斯通与沙夫纳(Paul E.Schaffner)对此书进行了修订。此外,还有霍顿(David P.Houghton)的《政治心理学:情境、个人与案例》(Political Psychology:Situations,Individuals and Cases,2009)、科塔姆(Martha L.Cottam)等的《政治心理学》(Political Psychology,2010)。

二是有影响的论文集。由一位著名的学者作召集人,聚集政治心理学各个研究方面的专家,由他们分别对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成果的梳理。这方面的代表作有格林斯坦(F.I.Greestein)和勒纳(Michael Lerner)主编的《人格与政治研究资料汇编》(A Source Book for the Study of Personality and Politics,1971),克努森(Jeanne N.Knutson)主编的《政治心理学手册》(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1973),赫曼(Margaret G.Hermann)主编的《政治心理学》(Political Psychology,1986),艾英格(Shanto Iyengar)和麦圭尔(William J.McGuire)主编的《政治心理学探究》(Explorations in Political Psychology,1993),库库林斯基(James H.Kuklinski)主编了两本有关政治心理学的书,分别是《公民与政治:政治心理学的视角》(Citizen and Politics:Perspectives from Political Psychology,2001)和《对政治心理学的思考》(Thinking About Political Psychology,2002),门罗(Kristen R.Monroe)主编的《政治心理学》(Political Psychology,2002),西尔斯(David O.Sears)等主编的《牛津政治心理学手册》(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2003),约斯特(John T.Jost)和斯达纽斯(Jim Sidanius)主编的《政治心理学》(Political Psychology,2004),拉文(Howard Lavine)主编的四卷本的《政治心理学》(Political Psychology,2010),胡迪(Leonie Huddy)等主编的《牛津政治心理学手册》(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2013)。

以上这些教材和论文集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按照概念进行归纳总结,譬如政治动机、政治人格、群体心理、国际政治心理,很少对某个人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很少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政治心理学的发展,简言之,缺少对政治心理学发展史的研究。再者,他们由于只是对某个阶段的学术成果进行归纳,使我们只识部分,不知全体。同时,基于他们有意或无意的偏见,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政治心理学理论被排除在外,譬如弗洛姆、马尔库塞、阿多尔诺、赖希等。

就国内学术界来说,政治心理学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真正从事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不超过20人,其中有一些学者只是把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作为副业。在研究成果方面,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介绍政治心理学的教材。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马起华的《政治心理学》是第一本中文教材。就大陆来说,直到80年代末期,才有一些学者编写政治心理学方面的教材[2],但这些教材意识形态的色彩较浓,而且许多章节直接抄自美国学者威廉·F.斯通的《政治心理学》一书。进入21世纪之后,相继有两本介绍政治心理学的教材问世,分别是季乃礼撰写的《政治心理学导论》[3]和尹继武、刘训练主编的《政治心理学》[4]。这些教材与西方相比还有差距,就前者来说,对西方最新的研究成果的吸收较为有限,基本上止于20世纪80年代。就后者来说,吸收了西方一些较新的研究成果,但由于该书出自多人之手,导致各部分编写的水平和风格不一致。此外,上述两本教材对国内的成果关注较多,对国外的成果关注较少,而在国外方面,对书的关注较多,对期刊的关注较少。

因此,对国内的政治心理学研究来说,除了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之外,也需要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这也是笔者编写本书的初衷。之所以要加上“西方”,是因为中国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有影响的理论、观点;说“西方”,实际上也是在说整个学科的发展。对西方政治心理学发展史的介绍,可以使我们真正了解西方政治心理学发展到何种程度,唯此我们才能在研究的术语、规范和理论方面与西方接轨。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西方政治心理学理论作了介绍,而且对于中国的政治研究也有借鉴意义。政治学注重用某种理论解读中国的政治现象,但是在现有的政治学研究中,学者们所引用的理论过于陈旧,导致在对中国政治进行解读时解释力不强,分析不够清晰。本书所介绍的这些理论,恰恰给学者们提供了分析的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