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餐与传统烹饪的特点

中餐与传统烹饪的特点

时间:2022-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富含矿物质、膳食纤维的瓜果蔬菜是食物中碱性食物;而富含蛋白质的鸡、鸭、鱼、肉属于酸性食物。无论日常生活或假日,餐饮应掌握酸碱平衡,不可偏颇。如终日饱食膏粱厚味,酸碱失衡,将严重影响健康。中国的烹饪评价食品是以“味”为核心,辅以色、香、形、器、效及名称等综合判定。

如果“药补不如食补”是被公认的,那么厨师就是人民的第一保健医生。在中华大地上孕育发展的中餐受到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医的养生学说,以及中国文化艺术成就、审美风尚和民族性格等多方面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养助益充、五味调和、风格多变、畅神悦志的特点。

1.主副食比例适当,保持酸碱平衡

主食和副食的平衡是十分重要的,综观我国中医文献,自古以来评论人体健康状态时,常用精、气、神充足来描述身体健康。精、气是生命的支柱,在这两个字中都包含有“米”字,中华民族的祖先素有“世间万物米称珍”之语,可见先人从生活实践中已深刻认识到五谷杂粮是须臾不可离的主食。主副食比例适当是保证营养平衡的前提,即热能大部分取自碳水化合物,意味着各类主食——米饭、馒头、面包、麦片是膳食中能量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每天需300~500克,即六两至一斤。为满足对膳食纤维的需要,应适量选择粗粮,如苦荞麦中不仅膳食纤维丰富,而且含苦味物质芦丁,对增强血管功能,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有疗效。有些人为了减肥,只吃副食不吃主食,这是十分错误的,“脂肪只能在碳水化合物的火焰中燃烧”。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吃过多的鸡、鸭、鱼、肉以后会感到发腻,殊不知这就是“轻度酸中毒”的表现。富含矿物质、膳食纤维的瓜果蔬菜是食物中碱性食物;而富含蛋白质的鸡、鸭、鱼、肉属于酸性食物。无论日常生活或假日,餐饮应掌握酸碱平衡,不可偏颇。只有平衡才可益补得当。如终日饱食膏粱厚味,酸碱失衡,将严重影响健康。

膳食的酸碱平衡早已引起关注,大凡鱼、肉、海产品、贝类、蛋类等都是酸性食物,食用过多会使血液从弱碱性转呈弱酸性,轻则令人倦怠乏力,重则使人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故欲避免上述状态,就得减少筵席上的“山珍海味”,增加蔬菜、瓜果、豆类等碱性食物。

2.“养、助、益、充循自然”

养、助、益、充的概念来自《黄帝内经》。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里“五谷为养”指的是米、麦、豆、薯等粮食能够补养“五脏之真气”,故“得谷者昌”;“五果为助”指各种鲜果、干果和坚果能助五谷,使营养平衡,“以养民生”;“五畜为益”指鱼、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能弥补素食中蛋白质和脂肪的不足,“生鲜制美”;“五菜为充”则指各色蔬菜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疏通壅滞”。

中国烹饪历来讲究烹调原料的取用与大自然统一协调;反对原料的滥采竭取,形成了“择优选料、物尽其用”的传统。同时,注重原料的合理搭配,如荤素搭配、点心包馅、素菜荤炒、荤菜素炒、“每食不用重肉”、饭后用水果等习惯。更值得强调的是,中国所有的菜点几乎都是多种原料制成的,如“全家福”、“白菜肉馅饺子”、“牛肉拉面”等,这种科学搭配使膳食平衡的思想直接渗透到每道菜点之中!

3.“五味调和求本味”

中国的烹饪评价食品是以“味”为核心,辅以色、香、形、器、效及名称等综合判定。把“味”的审美放在质量鉴定的首位,要求爽口、开胃与畅神。有些美食家曾形象地描述一些国家的肴馔,如法国人用鼻子吃饭,重食物香味;日本人用眼睛吃饭,重食物的形色;中国人用舌头吃饭,重食物的口味;美国菜讲时髦,变化快;俄国菜讲实惠,分量大;土耳其和印度菜则讲戒律,受宗教的影响明显。

4.“畅神悦志”的美食观

畅神悦志的美食观和“文化含量”是中国烹饪的又一个特色,中国烹饪一方面要求吃饱,吃好,另一方面要求运用必要的手段将肴馔美化,附加许多文化成分,成为物质与精神合一的产品。烹饪菜品的最高艺术境界要达到“白如雪、绿如玉、脆如生、嫩如腐、烂而不失其形”。当客人品尝一道道美食时,通过对菜品的审名、辨色、观形、看器、闻香、品味,增进知识,使就餐者能够感受到中国美食的深刻的物质文化内涵,并畅神悦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