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演变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演变

时间:2022-09-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最近几十年来,风险管理理论在整个金融理论中所处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银行业风险管理实践的逐步开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1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演变

2005年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关键的一年。按照WTO的要求,2006年金融业要完全对外开放,但是目前中国金融业似乎还非常脆弱。人们关注中国金融系统是否做好了开放市场的准备,一个主要原因是担心,金融系统如果在市场开放之后无法应对外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就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逆转。世界银行在2005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过去几年中有利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加上国内的政策措施,已经改善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同时强化了它们的对外经济状况,使它们更能经受来自外部的压力。但是,重大的全球性金融失衡表明有必要进行调整。历史已经一再证明,金融危机的出现往往出乎市场和政策制定者的意料。1997年年中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例证——直到危机爆发后,很多人才意识到企业、金融机构和公共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所存在的巨大的汇率风险敞口。”[1]目前中国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内部管理不规范,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相对滞后,没有开发出有效的风险转移创新工具;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数量分析、风险量化管理机制;风险管理人才十分稀缺等。由上述薄弱环节而带来的后果是中国银行业的高额不良资产。政府已通过“注资”600亿美元,来冲销中行、建行和工行的大量坏账,并通过其他方式来处置其不良资产和提高资本金。另外证券公司50%濒临破产,亏损超过1 000亿元,已有券商已被接管或托管,还有部分券商亟待拯救。有迹象显示,央行有意通过市场化重组来重振券商,并通过一些措施来解决券商的资金流动性及资金不足等问题。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监管不善所带来的危害巨大、深远、难以估量。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FRM: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就是试图在实现金融体系安全与经济协调发展两者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均衡点。

花旗银行前任主席WalterWriston曾经说过:“生活的全部是管理风险而不是消除风险。”金融风险是指由于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资金在筹措和运用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从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大小以及对金融机构产生的影响来看,又以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最大。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外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还是信用风险。198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提出的控制银行风险的措施就是主要针对银行的信用风险而设计的。然而,近20多年来金融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化的证券市场迅猛发展,资产证券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外汇交易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成了金融市场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已从信用风险转向了市场风险。

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最近几十年来,风险管理理论在整个金融理论中所处的地位不断提高。曾获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经济学家默顿·米勒认为,现代金融理论的三大支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可见风险管理在现代金融理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柯威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威廉·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布莱克—斯克尔斯模型这三大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金融理论都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大量的数学、统计学、系统工程,甚至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被应用于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内涵,促进风险管理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断发展。

纵观最近20多年来,国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其发展历程大致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陆晓明,1999;姜华,2000;宗良,2000):

(1)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储蓄和贷款机构深受债务危机的影响而大量倒闭,银行业开始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进行防范和化解。随着银行业风险管理实践的逐步开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风险管理新形势的需要,著名的《巴塞尔协议》便应运而生,它可以作为银行业资本充足性管理实践的基本准则和重要指引。该协议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资产规定不同的权重来测量和评估风险,是对银行风险比较笼统的一种分析方法,对于充实银行资本,提高其资本充足率,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以保护银行资产安全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推陈出新和交易量的迅猛增长,市场风险日益突出,接连发生了几起震惊世界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危机大案。例如,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巴林银行的破产、日本山一证券公司10多亿美元的交易损失、日本大和银行的巨额国债交易损失、亚洲除日本之外最大投资银行香港百富勤的倒闭以及美国赫赫有名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巨额损失等一系列风险事件,促使人们对市场风险加以高度关注。一些主要的国际性大银行开始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测量与资本配置模型,以弥补《巴塞尔协议》有关规定的不足和缺陷。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a)市场风险测量的新方法——Value At Risk(VAR)(即受险价值方法)。这一方法最主要的代表是摩根银行的“风险矩阵系统”(Risk Metrics);(b)银行业绩衡量与资本配置方法——信孚银行的“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系统。

(3)最近几年来,一些大银行认识到信用风险仍然是十分关键的金融风险类型,便开始关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的问题,试图建立测量和评估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其中以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系统和Credit Suisse Financial Products(CSFP)的Credit Risk+两套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最为引人注目。这一风险管理系统是第一个用于测量和评估信用风险的内部模型,可以测量整个银行的合并信用风险,并提供另一种VAR报告。信用风险模型反映的背景是经济日益全球化,新兴市场日益成为美国银行业的新市场,美国的银行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信用风险。这就要求有更加复杂、更加特定的信用风险内部方法和模型来弥补《巴塞尔协议》对信用风险的笼统分析所造成的不足。

(4)1997年夏开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整个世界金融业开始出现此起彼伏的动荡。这使得金融界再次警醒,进一步深入考虑风险管理与控制问题。特别是1998年10月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发生了巨额损失事件。这家由华尔街精英、政府前财政官员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组成的、曾经红极一时的金融业巨子,在世界金融动荡的冲击之下,也难逃一劫,几近破产。在这一事件中,有些遭受损失的机构是国际著名的大银行。此外,这一系列震惊世界金融业的风险事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即损失不再是由单一的风险因素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混合因素造成。它再次用事实向金融界指出:是重新考虑银行风险管理理念、方法与模型的时候了。由于以前的各种风险测量和评估模型是针对单一风险的,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就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测量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的量化问题,由此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开始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而其具体进展则正是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多种风险于一体的各种新模型的纷纷创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无疑是对风险管理理念的一次革命。这一方法目前还处于萌芽状态,还将有很长、很艰难的探索过程,但它毕竟指出了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不断的尝试和探索,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不断发展,已经可以达到主动识别、预警、测量和控制风险的水平。目前有关的研究侧重于对已有风险管理技术的修正、补充和完善,以及将风险计量方法逐步推广到市场风险以外(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和操作风险等)的其他风险领域的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