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时间:2022-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北京为例,北京的文化产业在国内居较高水平,但其文化产值仅相当于全市GDP的3.6%,而美国最富有的百家企业中,有72家从事文化产业,其文化产品的出口量仅次于航天工业,日本的文化产值仅次于汽车业。所以,提高消费主体的文化消费力,必须提高其文化水平,使追求高质量、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发展文化消费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一、发展文化消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恩格斯把人们的消费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从需要满足的次序来看,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总是先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然后逐步满足较高层次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主要是精神文化消费需要。所以,人类消费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存资料需要所占比重相对降低,享受和发展资料需要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物质消费比重相对降低,精神文化消费比重逐步提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一方面是物质消费的增加,另一方面且更为重要的是精神文化消费的增加和精神境界的提高。精神文化消费作为消费的高层次,潜移默化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对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增加人的知识,培养人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等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意义巨大。

现代人体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发现,人类的精神潜能是非常巨大的,而目前人只不过用了自己整个潜能的百分之几。所以,增加精神文化消费,开发巨大的精神潜能,将会日益丰富人类对生命意义的体验,深化人类对生存价值的认识,从而将为人的全面发展形成非凡的智慧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不仅如此,精神文化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精神文化消费比重大小成为衡量居民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增加收入是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但只是决定居民生活质量的表层因素,精神文化消费则是决定居民生活质量的深层因素,因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决不只是物质上的富裕,精神文化消费才能真正展现生活质量的真实程度。

二、发展文化消费的主要途径

(一)加快文化产业化进程,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

文化产业目前被国际上公认为是“朝阳产业”,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虽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我国文化产业运作起步晚,无论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是与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以北京为例,北京的文化产业在国内居较高水平,但其文化产值仅相当于全市GDP的3.6%,而美国最富有的百家企业中,有72家从事文化产业,其文化产品的出口量仅次于航天工业,日本的文化产值仅次于汽车业。因此,必须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运用产业理论进行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运用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第一,要提高精神文明产品生产者的素质,重视文化经营人才的培养。物质产品的质量的高低,与其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同样,精神文化产品质量的高低,与其生产者、经营者的综合素质更是息息相关。不能否认,部分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一味媚俗,其作品低级趣味;有些文化产品生产者盲目追随、模仿西方文化中颓废的东西,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有人甚至以丑化、渲染民族的愚昧落后为能事。这些对精神文化产品质量及其消费质量起着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文化产品生产者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提供制作精良、品质上乘的文化产品。同时,文化产业呼唤具有市场经营意识、熟悉文化事业、勇于开拓的高素质的文化经营人才。今后,不仅要抓好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而且要加强文化经营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全社会关注文化经营人才培养的自觉意识和有效机制。

第二,要加大文化消费市场的开放力度。人类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凝结着人类的智慧的文化作品,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加大我国文化市场的开放程度,加强文化的国际交流,能丰富我国人民的生活,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并且,要通过加大我国文化市场的开放力度,使我国文化企业学习国外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运作过程和规范,树立市场意识、产业意识、竞争意识,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个独立的产业体系来运作和发展。比如,前一段时间,美国的一个冰上舞蹈团来中国巡回演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经典剧目,随团而来的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相关的产品装了四个集装箱,当演出获得成功的同时,其产品也吸引着观众纷纷解囊,其中显现的以文化产品开发商机,值得我国文化企业深思。

第三,要净化文化消费环境,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育、发展的土壤,其发育的程度和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所以,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要求有文化市场的不断拓展和规范,形成健康的文化消费环境。目前,我国文化消费环境中存在着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如“白色消费”、“灰色消费”、“黄色消费”,严重地败坏社会风气,败坏社会道德。因此,必须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活动,以净化社会文化消费环境,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环境。

第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部门,在推进文化产业化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以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二)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力

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活动,消费者仍以效用最大化来确定其对文化产品的选择与组合,而效用最大化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力。在这里,文化产品的消费力,既指消费者的货币支付能力,即购买力,更重要的是指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鉴别、欣赏能力。由于我国人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不高,因而总体上看我国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力偏低,表现为重娱乐性、消遣性消费,轻智力性、发展性消费;重感官刺激,轻精神愉悦,从而造成某些通俗娱乐场所火爆,高雅文化冷落的现象。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消费力严重偏低,消费结构严重畸形,亟待改进。

第一,要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水平。精神文化消费是一种消费者主体知识化、文化化的消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从精神文化消费的基础来讲,首先需要消费主体的知识化,否则精神文化消费难以实现。如对文盲与半文盲来说,很难进行书报的消费;二是从精神文化消费的目标来看,要促进消费主体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成为具有更高更多知识的人。所以,提高消费主体的文化消费力,必须提高其文化水平,使追求高质量、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第二,要进行精神文化消费引导。主要是通过新闻舆论引导,政策规范引导等形式,使广大消费者逐步摒弃消费活动中的盲目性、封建性、愚昧性,实现文明、健康的消费。

(三)加强文化消费的硬件设施建设

我国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设施严重不足,以图书馆为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图书馆与人口的比例为1∶3000,而我国平均44.35万人才拥有一个文化馆,远不能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和层次。要打破由国家办文化的单一格局,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便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兴办文化产业。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发展文化消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还应结合创建文明社区、文明村落的精神文明建设,组织群众大力举办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诸如读书比赛、棋类比赛、运动会、歌咏比赛、电脑知识培训、科普学校、社区学校等等,使群众在自娱自乐中增长知识,学会消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仅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在社区、村落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能提高群众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层次。

此文系全国第四次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01.3成都)交流论文。原载《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合作者李颖博士现为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