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儒释同道亦同途中印相依更相济

儒释同道亦同途中印相依更相济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9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德里会见印度友好人士和友好团体代表,并颁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表彰他们长期致力于中印友好事业。对云南大学向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赠送的第二批图书进行登记造册。云南大学人文学院2012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黄淑敏 2014年2月至4月参加云南大学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赴印度国际大学。

云南大学印度研究的部分成果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和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阿维杰特·巴纳吉在授奖时合影

2014年9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德里会见印度友好人士和友好团体代表,并颁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表彰他们长期致力于中印友好事业。这些友好人士和友好团体分别是:印度援华医疗队医生、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的家族代表、印度中国之友协会秘书长莫哈帕特拉、安得拉邦印中友协秘书长雷迪和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印度—中国友好协会。

阿维杰特·巴纳吉院长代表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领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并致信云南大学:“感谢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期间给我们颁发这个奖项,这对于中国学院是非常重要的。在印度有很多从事中国研究的教育机构,但只有我们国际大学获得了这个奖项。我希望在云南大学的帮助下,将来在中印人文交流方面做出更多的成绩。”

“彩云奖”是云南省人民政府为表彰外国专家对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而专门授予外国专家的一项省级最高荣誉。2001年起开设此奖项,由云南省外国专家局负责评选,每年全省有10位外国专家获得此项殊荣。2012年,云南大学印度籍专家Malliya Palanichamy(右图左三)荣获“彩云奖”。他是云南大学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重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主要开展人类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近年来,Malliya Palanichamy基于线粒体DNA遗传标记进行人群遗传历史的研究,取得了诸多原创性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核心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5篇,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

云南大学外派教师章立明2012年赴印度国际大学担任对外汉语教师。图为章立明老师与印度学生交流

我于2012年3月10日抵达印度国际大学,为中国学院学生开设“中国文化知识”“中国电视听力与会话”“会话与交流”“中国电影欣赏”“桥梁”“汉语口语301”“中国文化之诗词与成语”等课程,为中国学院设计“泰戈尔与中国”“印中文化交流史”和“印中国际关系史”三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提纲,并列出具体教学内容清单;为印度国防部26名军官进行为期10天的汉语培训,内容包括汉语语音基础、汉语会话和中印文化交流等。对云南大学向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赠送的第二批图书进行登记造册。

在印度,我作为老师受到前所未有的尊敬,如骑车和步行经过都会有学生打招呼;特别在是中国学院内,当我经过时凡是坐着的学生都要立刻起立并向我问好。9月5日是印度的教师节,我被若干学生施以最隆重的“触脚礼”,即用手触摸我的脚和脚下的尘土,抹在他们的额头和胸口,以图沾上老师的好福气。在公开场合,我被同事和学生照顾得很好(如让我为开幕式的圣灯点灯,让我第一个享用自助餐,为我加上新的菜品并配有餐后甜点,一旦我东张西望马上就会有学生过来,问我需要什么)。

——章立明

我于2012年11月15日至2013年1月28日在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内协助其对院里所存中文图书进行分类、编目。在印期间,我克服了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较大、工作环境艰苦和图书脏乱的困难,在两个学生的帮助下,共搬运调整书柜28个,整理分类图书44柜,分类现代图书5 000余册,线装书196部1 235册,英文及其他语种图书7 000余册,编目图书493册,筹划并建成“云山书屋”和“震旦书屋”各一间,完成了大部分中文图书的分类整理工作。另外,在整理图书过程中,发现古籍善本书3部,其中的《晦庵朱文公文集》确定为明嘉靖间刻本,为二级乙等古籍,另外一部《老子翼》(万历刻本)为二级丙等古籍。同时,发现有民国期间的刊物140多种近300余册,里面包含了《东方杂志》《蒙藏月刊》《广西教育》《新军》等一批较为珍贵的民国时期的历史期刊资料。

通过此次帮助国际大学整理图书,我不仅提高了业务水平,而且增加了国际交流的经验,进一步拓宽了两校间开展互助合作的渠道,对两校及两国间文化教育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今后的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基础。

——周东亮

云南大学教师周东亮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赴印度国际大学,协助中国学院分类、整理、编目中文图书,右图为周东亮老师与谭中夫人黄绮淑女士商量建“云山书屋”事宜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冯燕2013年2月至4月参加云南大学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赴印度国际大学。图为冯燕(右三)与印度学生共度“撒红节”时的合影

头枕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濯浩瀚的印度洋,历史的悠悠长河中陈躺着一个充满无限生机而又古老的文明古国——印度。提及印度,人们的脑海中不禁会想到:佛陀的教导;禅的初心;心灵的归所天竺;沙贾汗的悲叹;堪称“永恒面颊上一滴眼泪”的泰姬陵,它因爱情而生,又因为爱情而熠熠发光,生生不息;我们同样能感受到甘地的呐喊;特蕾沙的眼神;泰戈尔的诗句。一切的一切,如风如尘,弥漫在咖喱味中。

行囊里夹杂着便签,满载期望和敬畏的心情。2013年2月我来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它位于印度东部,靠近孟加拉国,属西孟加拉邦,这里被人们形象地喻为中国的“上海”,是较早的商业中心和大都市。在这里每天都可以看到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语言、文化、音乐、歌剧、舞剧和笑剧令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为期近三个月的汉语教学期间,我们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很幸运参加了印度两个重大的节日,一个是萨拉斯瓦蒂节(Saraswati Festival),一个是撒红节(Holi Festival)。在这里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异国的文化和民俗风情。如同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不禁思考着一个问题:幸福是实在的,也是虚无的;它究竟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还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在这个国度,我们的确有认知全然被颠覆的时刻,他们的幸福感源自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行走着。

——冯燕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2012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黄淑敏 2014年2月至4月参加云南大学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赴印度国际大学。图为黄淑敏(前排右二)与印度师生共度“撒红节”时的合影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位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的和平乡,这是一个宁静朴实的乡镇。道路两旁有傲然挺立的参天大树,马路中间有闲庭漫步的印度神牛,闹市民居旁有嬉戏打闹的长尾猴,街边的小茶铺有我喜欢阿萨姆奶茶。我工作的中国学院被绿树环绕,安静地坐落在和平乡一隅。这座看似普通的两层楼建筑却有着非凡的故事。中国学院的创始人是印度诗人泰戈尔。1959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曾到中国学院考察,并为学院捐赠了5 000册中文书籍。这个印度汉学研究及汉语教育重镇,已经为印度培养了几千名汉语人才,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给印度学生上课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学生会说多种语言,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同学们分别用印地语、英语、孟加拉语、汉语四种语言来读课文。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如果不是到中国学院工作,估计我这辈子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在印度的八十天对我而言是一场心灵的修行。让我明白了对未知无须恐惧,也不要轻信他人的评价,只有自己用眼睛看过,用脚丈量过,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这就是我眼中的印度。

——黄淑敏

在云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印度学生胜利(Jeet Choudhury)

印度学生媛坤(Yengkhom Ronica Devi)在云南大学学习书法

印度学生郑德生(Chandra Nath Loha)在云南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

印度学生辛仁杰获得云南大学博士学位时的留影

India-China Relationship is the most complicated but most beautiful bilateral relations around the globe with immense potentials. Future of India-China relations depend how young generation of both countries play their role and take its responsibility on their shoulders.

中印关系既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关系,同时也是最为值得期待的双边关系,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印关系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双方年轻一代所发挥的角色以及承担的责任

——辛仁杰(Ranvijay Sinha)

现任云南民族大学南亚学院教师辛仁杰博士回校拜访于欣力时的合影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刘雪莉于2017年2月赴印度访学时的留影

能有幸参加2017年云南大学的印度访学项目,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迷人的历史。初到加尔各答,就被印度的包容性深深地震撼了,繁华与萧条并存,自由自在。人民热情友善,不掺一丝杂质,从他们热情的、灿烂的笑脸,我们就知道了。印度孩子们纯真的笑脸,那一张张像阳花一样的笑脸,世间还有比这更纯洁美好的事物吗?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朋友们与我们之间的纯洁友谊,还有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痴迷、对中国的向往,都深深地感动了我。印度丰富多彩的文化,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这些也让我着迷。只希望能有机会再次畅游印度,用心体验印度之美。

——刘雪莉

2013年7月4日我来到中国学院学习汉语,时间过得很快啊!现在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差不多3年半的时间了。那时我对中文一窍不通,现在都可以写这篇短文了! 在这个丰富的学习过程中,中国学院不知疲倦地培养了我们,感谢中国学院老师们的巨大努力,感谢他们的不断支持。但是, 除中国学院以外,对我校的同学们做出最大贡献的就是云南大学。2011年6月,我校与云南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云南大学派遣汉语老师到中国学院。2013年我们刚来到中国学院的时候就有了云南大学派遣的两位中国老师,我还记得,中国老师给我们所有新来的人起了中文名字,我这个名字就是杨伊琪老师起的。中国老师的教导,对学习汉语大有益处,在中国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此后三年来的每个学期,都有新的中国老师来到中国学院做志愿者,其中有李松涛老师、郭顺来老师、曾老师、潘润华老师、张杰老师、柴亚星老师、陈晖老师、李娇老师,我们都很喜欢他们。中国学院与云南大学之间的合作谱写了两所大学之间人文交流的新篇章。同年开始了中国学院与云南大学之间的学生互访项目,该项目拓宽了我校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加深了与云大同学们的友谊,同时学生们心底生出了到中国留学的愿望。2016年我有机会到云南大学参观,云南大学美丽的风景,良好的学习环境,历史气息浓重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认为,云南大学与国际大学的合作不仅对两个大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对加强中印两国人文交流具有重大意义。我希望,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学院和云南大学的合作为加强两国关系做出更大的贡献。

——苏满(Suman)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苏满于2016年1月到云南大学学习交流时的合影

In 2013, I came to kunming,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We 15 Indian students came to Yunnan University for a 12 days summer camp. Before I came to China I thought that China is a mysterious country with lots of surprising things, but as I arrived here I start to know that it’s mysterious but it’s have a profound and rich culture. I liked China very much for the friendly people, rich culture. Since that time I made a wish to go to China and study there. Now I am in Hefei city of Anhui province.

I study in Anhui University. It is my 2nd year here and I love this place and now I also can feel that it’s become my 2nd home. I already visited many place of China like Sichuan, Chongqing, Xi’an, Shanghai, etc. and know a lot of Chinese culture. Now I have lots of Chinese friends who I can study from and play with. And I also introduce my friends about my own county India and may be in future I will guide them to go to India and also know about our culture. I will try to make a strong friendship between Chinese people and Indian people and make a harmonious society.

——商元(Sanyan)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学生商元于2013年来云南大学参加中印青年交流夏令营,现在安徽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图为商元在云南大学时与中国学生的合影

After my higher secondary examination I choose Chinese language for my degree course. When I steps ahead in my department from that time I thought about that when I will go China. Oneday my dreams come true. On 2014, 4th July I went to China for the cultural exchange from ou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When I landed in China first I saw the foggy sky and the fogs are melting inside a mountain,it was a beautiful scenery.

The cold and fresh air of China was welcome me. Then I saw my some Chinese teachers and some Chinese friends, they coming to receive us. That time I felt China is my second hometown. One teacher came and hug me like my mother. I spent ten days in China. That was really my dream. I gradually became to knowing Chinese people. How they talk, how they moves, enjoying their daily life. I noticed one thing that in China girls are so brave and they are really very advanced. I was surprised to see that how much hard working they are. And another side I really feels great to see the beauties of nature in Kunming. Its full of greenery, fresh air, and no polution there. When the time came to go back my home I felt very much sad.

Tears are rolling down from my eyes. But I never forget about this tour. Never forget China. And I always miss my Chinese friends who are very close to my heart.

——潘美琴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硕士二年级学生潘美琴2014年4月赴中国进行汉语言文学深造。图为该生照片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周启杰于2016年2月赴印度交流学习的留影

印度,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方本应相互了解,却因语言文化等差异导致沟通有碍。可真正踏上印度的土地,亲眼见证了印度的人、事、物后,我才发现印度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她的不可思议。

乘坐将近五小时的汽车,我们来到了和平乡,它是由印度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于1921年一手创立,为印度国际大学所在地。我们受到了印度学生的热烈欢迎,同行伙伴都表示深受感动。短短几天时间,我们与善良热情的印度学生成为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好友。曾经感觉陌生而遥不可及的印度人,竟能与自己成为莫逆之交,我不禁深感荣幸。

——周启杰

五个小时的车程,一路是开阔平坦的田野,偶见远处的村庄,似与世无争的桃花源,还未到达,便可感受这片土地不同于喧嚣城市的静谧。

和平乡的美是直达心底的,好似春雨,润物无声,却仍可以让你清晰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质朴和纯粹。日落的黄昏,我们和志愿者乘三轮车回招待所吃饭,一路上唱着她们喜欢的中文歌,微风撩动少女的纱丽,我们满脸尽是发自心底甜蜜的笑容。在中国学院的交流演出上,我穿着水袖霓裳,跳着古惊鸿舞,听到中国的古典音乐在异国响起,在同学们的掌声里我为中国文化而自豪。艳丽的纱丽和着节奏欢快的印度舞蹈,小小的舞台浓缩着两个文明古国的文化瑰宝,似乎在一瞬间,中印文明曾经的繁华都像电影,一幕幕就在眼前回放。华灯初上,中国学院的草地上,热情的印度同学们和我们谈论着各种话题,一旁的羽毛球比赛也打得火热。时间好像静止在这样的美好夜晚,我们虽有语言,文化,宗教的差异,而真诚却可以跨越一切障碍,让你相信友谊无国界。

——刘倩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刘倩于2016年2月赴印度交流学习时的留影

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研究生李陈筠然于2016年2月赴印度交流学习时的留影

回来以后,周围常常有人问我印度怎么样,我想这大概是最难回答的了。印度有着她独特的节奏,缓慢甚至有些慵懒的步伐,却掩盖不住众人脸上幸福的神情。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确比印度高出很多,但是我却觉得我们的民众远远没有印度民众过得那么满足。有时候看着马路上毫无秩序可言的车辆,怡然自得漫步其间的牛群,天空来来回回飞着的各种各样的鸟儿,甚至还有路面上扬起的灰尘,路边未曾规划过的大片的自由生长的树木花草,我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一切。因为你再也无法想象还有什么地方能够如此的和谐,万物都有自由的天地,我们不曾伤害,也没有侵占。但就是这样有一点脏,有一点乱,却可以让你停下疲倦的脚步,享受时光从一杯茶的香气中溜走的悠闲。

——李陈筠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