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放的边界地缘政治因素

开放的边界地缘政治因素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上俄罗斯疆界扩展与其安全观密切相连。最初的地缘扩张,是沿着“开放的边界”的陆上扩张。此后,俄国正式进入欧洲,参与欧洲事物及与英国、法国争夺欧洲霸权。从地缘政治利益考虑,当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是在周边建立战略安全带和缓冲区。前苏联的势力范围中没有了埃及,美国则失去了伊朗。其根源正如俄罗斯地缘政治学家巴

一、开放的边界地缘政治因素

历史上俄罗斯疆界扩展与其安全观密切相连。对于“地理与国家的命运”,俄罗斯学者波兹德尼亚科曾指出:“俄罗斯国家体制及其民族国家利益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处境,这种地缘政治在俄罗斯整个历史上,在俄罗斯作为独特的社会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特点上,在俄保障国家安全的特点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1]因而,“安全”成为其地缘扩张驱使力。

建于公元882年的基辅罗斯地处东欧平原,地形单一,主要是四面开阔的平原,“开放的边界”(открытая граница)使其极易受到来自四面的侵扰,这种地缘环境使俄国缺乏安全感。一旦国家拥有开拓领土的实力,就会不断向四周扩张,而领土扩张又会增加新的不安全因素,于是开始新一轮的扩张。这正是“不安全引起了扩张;扩张孕育了不安全感;不安全感反过来又刺激了进一步的扩张”。[2]由此导致了扩张的不断升级和挥之不去的安全噩梦,建立“缓冲地带”和“势力范围”便成为其传统对外政策中的安全模式。

在地缘扩张方面,俄国经历了陆上扩张、争夺出海口、争夺地缘优势三个时期。

(一)10~17世纪陆上扩张时期

最初的地缘扩张,是沿着“开放的边界”的陆上扩张。10~12世纪从喀尔巴阡山及黑海沿岸向伏尔加河流域上游扩张,特别是向东北部扩张。1147年建立了莫斯科。16~17世纪,当西方人在海外探险和扩张时,俄国却在陆上扩张,先是在伏尔加河与乌拉尔山之间进行扩张。16世纪后期,俄罗斯人跨过乌拉尔山进入亚洲,不断东渐南侵。1581年顿河哥萨克统领叶尔马克指挥一支以540名哥萨克为骨干的队伍,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从西伯利亚居民手中夺取了大片土地。1598年俄国征服西西伯利亚。1639年,哥萨克莫斯克维金率54人东侵至鄂霍茨克堡,标志着俄国势力到达太平洋。

此时的俄国,其领土实际上只是覆盖了亚洲的1/3、欧洲的1/2的东欧平原的一部分。这一方面使俄国成为地跨欧亚的国家,但另一方面也使俄地理上存在不利的条件,即“开放的边界”。给俄国带来地缘政治方面的不利为:一是东欧平原没有天然的地理障碍使之与其他国家权力中心分离开来,俄国边界沿着其他国家权力的边缘,处于一种可渗透状态;二是北临北冰洋,结冰期长而无法通航。为了能够抵达所谓的温水港,有利于俄国与外界的贸易,俄国几代沙皇,数百年来投入其大部分财富作了无数次努力,但均告失败,其中包括伊凡四世对立沃尼亚长达25年的争夺波罗的海的战争。

(二)18~19世纪争夺出海口时期

由于18世纪之前,俄国争夺出海口战争失败,无奈之下,伊凡四世于1584年在白海开辟了当时俄国唯一的港口阿尔汉格尔斯克,与英国及荷兰进行贸易。但是贸易也受到季节的限制,白海一年有3/4的时间封冻不能通航。为适应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贵族地主和新兴商人的利益要求,俄国迫切需要出海口。

1700~1721年,彼得一世通过对瑞典的北方战争,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及其沿岸地区,“而实际上彼得的先辈们已意识到了控制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对俄国生存的必要性,但是彼得一世将对这种利益的理解更向前推进一步,使其变成了具体的对外政策的目标,采取了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并成功地达到了这个目标”。[3]北方战争改变了自欧洲三十年战争以来瑞典称霸波罗的海的局面,此外还奠定了近代俄国的强国基础,使其由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一个有出海口的欧洲强国。此后,俄国正式进入欧洲,参与欧洲事物及与英国、法国争夺欧洲霸权。

继彼得一世之后,叶卡捷琳娜二世通过1768年及1787年对土耳其的战争得到了黑海北沿岸包括克里米亚半岛的重要港口和要塞,实现了历代沙皇打通南方出海口的夙愿。

南北两个出海口的获得,加之越过乌拉尔山的东扩,近代俄国的地缘疆界基本上确定了下来。

(三)20世纪争夺地缘优势时期

20世纪是俄国与美国争夺地缘优势时期。1917年前苏联诞生后便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包围的严峻形势之下。从地缘政治利益考虑,当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是在周边建立战略安全带和缓冲区。为此,前苏联实施了一系列对外战略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苏联利用战争的机会,以“防止法西斯侵略”、“保卫苏联安全”、“恢复(沙俄的)历史权利”和“民族自决”等借口,对邻国采取蚕食和兼并的政策。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所附的秘密补充协定。秘密协定是苏德在“绝密的条件”下商讨“划分各自在东欧的利益范围”。秘密协定将芬兰、西乌克兰与西白俄罗斯以及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划入了前苏联的势力范围,并肯定了前苏联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1939年9月,前苏联与德国又达成瓜分波兰的秘密协定,用其占领的部分波兰领土作为交换,使德国将立陶宛让给前苏联。对于苏德的联手,美国外交家基辛格曾评价道:“如果意识形态能够决定外交政策,那希特勒与斯大林就决不可能联手,……但地缘政治的共同利益是一股强大的结合力量,促使希特勒与斯大林这两个往日仇敌唇齿相依地结合在一起。”[4]

此外,20世纪70年代东方的局势激烈动荡。1979年阿富汗国内战火越烧越旺,成为美苏在中东地缘争夺的不确定因素。此前不久,这一地区的力量对比一直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前苏联的势力范围中没有了埃及,美国则失去了伊朗。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要支柱是以色列、埃及、沙特阿拉伯和波斯湾国家,前苏联的主要支柱是叙利亚、伊拉克和南也门。但70年代末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一是采取种种方法限制前苏联参与解决中东问题;二是采取了加强在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存在和战略存在的方针。1977年8月24日美国通过第18号总统令,提出“要建立一支能在远离美国本土的地方部署专门的武装力量”。[5]作为对印度洋上出现美国航空母舰的应对,时隔不久,前苏联一支重型轰炸机大队就部署在阿富汗坎大哈机场,从那里起飞15分钟后即可对波斯湾和印度洋海域进行轰炸。作为美苏全球范围对抗的延续,1979年底前苏联悍然出兵占领邻国阿富汗,企图实现突破欧亚大陆软腹部、南下印度洋的战略目标。

经过一系列争夺地缘优势战略的实施,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地缘政治潜力达到顶峰,而到90年代“制度危机开始出现,由于苏联解体和接下来发生的俄罗斯政治经济改革,地缘政治潜力开始下降”。[6]前苏联解体使其几乎丧失了几个世纪的扩张成果,其西部边界收缩了几百公里,回到了大约16世纪末的状态,其地缘政治中心更加暴露,又回到了地缘政治扩张的始点。其根源正如俄罗斯地缘政治学家巴克拉诺夫所言:“任何国家的地缘政治潜力实际上都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其变化有周期性特点。国家地缘政治潜力的动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地缘政治潜力增长,达到最高值;地缘政治潜力下降,达到最低值。然后,所有这些阶段以某种形式重演。”[7]

地跨欧亚的地理位置对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使其领土辽阔、资源丰富。“俄罗斯陆地占当今地球比例的13%,全世界约35%的资源集中在这一领土内,其中天然气占45%,煤占23%,铀占14%,石油占13%。无穷的财富蕴藏在占世界海洋20%面积的俄罗斯大陆架上。据预测,俄罗斯领土资源的储备总量估价为140万亿美元”。[8]俄罗斯在自身的地缘政治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自身资源,是个资源自给自足的国家。

其次,欧亚的地缘使俄罗斯成为由不同种族地域集团构成的多元文化的国家和社会,造成文化的边缘化。因而,对俄罗斯而言“领土延伸代表弱点延伸”,[9]即虽然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与西欧国家比较相对落后。民族多元化,在一个专制的政体统治下,成为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前苏联解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地缘政治本身的弱点所致。2005年4月普京在国情咨文中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和悲剧。”在回答美国电视台记者姆·乌奥列苏“为什么是悲剧?”的提问时,普京解释道:“有2500万生活在前苏联境内的俄罗斯人一夜之间沦落为外国人,其生存权利不能保证,有些人一辈子的储蓄顿时丧失,社会保障受到损害。”[10]前苏联解体的政治后果是具体国家的消失和民族悲剧的酿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