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海宁皮革产业集群

浙江海宁皮革产业集群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30多年的发展,海宁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皮革、皮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有“中国皮革之都”之美誉。海宁皮革产业的发展可追溯至1926年。海宁制革厂的成立与不断发展为后续海宁皮革产业的兴起树立了一面旗帜。专业化市场以及皮革文化的塑造进一步推动了海宁皮革产业的发展。其中,海宁经济开发区是海宁皮革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拥有沙发类企业3家、制革类企业4家、服装类企业49家。

海宁地处杭嘉湖平原,陆地面积700平方公里,人口64万,素以“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享誉海内外,也是历史上重要的湖羊繁育基地和优质羊皮原料产地。改革开放以来,皮革产业繁荣与历史文化传承浑然一体,打造了“观潮胜地皮革之都”的现代城市名片。作为海宁地方经济支柱,皮革产业现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块状集聚经济,集制革、皮革服装、皮革沙发箱包皮具等多样化产品和行业于一体,同时具有皮革机械、皮革化工、皮革辅料、五金配件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纵观海宁皮革产业的发展史,一页页创业篇章跃然眼前。经过30多年的发展,海宁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皮革、皮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有“中国皮革之都”之美誉。皮革产业价值链完善,整体规模和品牌效应在国内居于首位,是海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2008年,海宁市拥有皮革工业企业2062家,从业人员约73348人,全年实现现价工业产值177.6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72.8亿元,皮革工业经济总量列全国同行业首位。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有134家,实现现价工业产值157.02亿元,占全市产值21.75%,实现销售收入145.97亿元,占全市销售收入的21.33%。

(1)海宁皮革产业集群发展历程分析

◆皮革产业开拓

海宁皮革产业的发展可追溯至1926年。此后,从简陋的生产工具与化学工艺,到海宁双山一定规模的皮革作坊,再到后期成立的国营海宁制革厂,海宁皮革制造业在不断开拓中传承创业精神、积淀皮革文化,也预示着后期的兴起与繁荣。

海宁制革厂猪皮绒面服装革的开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创新。该项技术得到国家轻工业部的重视,并在全国性会议上得以推广,也因此使得海宁制革厂成为国家轻工业部重点扶持单位。此后,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海宁制革厂不断走上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规模扩张的发展之路。1977年开始国家投入上千万资金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后来皮革厂又投入300多万元建成全国第一批皮革污水处理站,并因此获得国家最高奖项。1998年年底制革厂组建为海宁上元皮革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9月与西班牙合资建立浙江大众皮业有限公司,公司规模和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海宁制革厂的成立与不断发展为后续海宁皮革产业的兴起树立了一面旗帜。

◆皮革产业传承

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个体私营经济政策的松动,在海宁制革厂的影响下,海宁兴起了20多家规模相对较小的皮革厂。由于掌握皮革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制革技术,这些企业发展迅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雪豹集团。1984年雪豹集团公司的前身——海宁辛江皮件服装厂开始创业。雪豹集团对市场的准确定位以及品牌的成功运作,不仅成就了一个优秀企业的发展和自己的品牌,也带动和影响了海宁皮革产业的创业高潮。一时间,海宁两三百家皮革企业应运而生,不仅成功地开拓了全国的皮革市场,也逐渐奠定了海宁皮革在全国的行业地位。产业的兴起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1989年海宁政府开始将皮革作为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下,集体、乡镇和个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企业共同发展,迅速造就了皮革产业在地方经济中的主导性地位。

◆皮革产业推进

专业化市场以及皮革文化的塑造进一步推动了海宁皮革产业的发展。1993年,海宁兴建了国内第一家大规模专业市场——海宁中国皮革城。市场总建筑面积已达5.6万平方米,商铺1100多个,近千家企业进驻经营,形成了以皮革(裘皮)服装交易为主,箱包、手套、毛皮交易为辅的市场格局。年客流量达310.3万人次,拥有“全国50强市场”、“浙江省重点市场”、“五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多项殊荣。皮革城积极打造品牌市场、人文市场、和谐市场,以建设世界皮革生产、采购和营销中心、中国皮革流行趋势发布中心、中国皮革信息发布中心、长三角特色旅游购物中心为发展战略,通过完善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升级来丰富皮革专业市场的内涵,为海宁皮革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皮革产业革新

近年来,海宁皮革产业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正迈向“二次创业”之路。皮革城出口加工区、箱包皮具加工区、品牌皮革服装区、中国皮革城原辅料市场、海宁中国皮革城商务楼等大型专业化生产和市场集散地渐成气候,一个具有现代化、高度创新潜力的皮革产业正呼之欲出。其中,皮革城出口加工区被嘉兴市委、市政府授予“嘉兴市先进中小企业创业中心(孵化器)”荣誉称号。其定位于品牌和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工艺流程创新、管理理念改进和人才引进。海宁中国皮革城三期工程引入一种“以市场升级带动产业升级”的全新经营理念以及“脑体分离”的生产运营模式。

(2)海宁皮革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从产业集群和产业生产周期相结合的角度来看,海宁皮革块状集聚经济的产生和演化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创与萌芽:1980—1990年期间,产业处于市场增长和需求增长“双高阶段”,且技术变动较大,代表性企业主要致力于开辟新用户、占领市场。产业内企业对于产品、市场、服务等经营策略处于“干中学”阶段,行业特征、竞争状况、市场需求等信息比较模糊。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利润率较高,中小企业开始兴起,集聚经济初显雏形。

成长与成熟:1990—2006年期间,产业处于高速成长期,市场和需求仍然处于高位,技术渐趋定型,行业特征、竞争状况、市场需求等信息比较明朗。产业内企业数量相对稳定,竞争加剧。一些龙头企业向沙发行业转型,并逐渐带动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专业化市场和相关辅助产业逐渐成形,皮革产业在地方经济中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块状集聚经济特色显著,规模优势明显。

衰退与转型:2007年以后,特别是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增长和需求显著大幅下降,产业内竞争进一步加剧,恶性竞争现象突出,粗放型块状集聚经济的弊端日益凸显。产业内企业在产品、工艺、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压力加大,一些企业开始外迁,行业亟须寻找新的增长点。产业总产值增长率显著低于同时期地方GDP增长率,产业集群急需转型提升。

附录表3-23 海宁皮革产业与海宁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3)海宁皮革产业集群空间结构分析

海宁皮革产业在空间上由东向西,形成一条从制革——皮革服装——皮革沙发到皮革箱包的狭长产业带。其中,海宁经济开发区是海宁皮革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拥有沙发类企业3家、制革类企业4家、服装类企业49家。硖石镇有皮革工业园区、皮革服装城及皮毛市场,并且聚集了蒙努、卡森等龙头企业,皮衣企业5家。斜桥镇拥有皮衣企业4家。周王庙镇拥有皮衣企业20家,沙发类企业4家、制革类企业4家。长安镇是皮革产业的发源地,拥有雪豹等规模企业,专业从事沙发类企业1家、制革类企业3家和皮衣类企业25家。

①制革。制革是海宁皮革产业历史最悠久的行业。2008年制革产业产值达到276925万元,利润总额达到10629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整合,制革行业现有卡森、上元、大众、富邦、兄弟、蒙努、宏洋等9家在国内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企业。近年来,企业在研发、环保和管理上投入较大,新产品开发和工艺改进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个别企业已经具有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汽车制革的能力,并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②皮革服装。海宁皮革服装风靡全国,已经成为海宁皮革产业的一大亮点。海宁拥有雪豹、富邦、诺之、三星等数家大中型骨干集团企业。由于皮革服装的特殊性,海宁的皮装企业主要还是以中小型为主,但做工原料走高端路线,在理念和时尚的把握方面也比较好。皮装生产主要还是以贴牌为主,但已有一部分企业开始创立自身的品牌,并出现诺之、白领式等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本土品牌。

③皮革沙发。皮沙发以及相关新产品现已发展成海宁皮革产业最主要的行业,2008年产值达到436152万元,利润总额达到19158万元。从1997年开始雪豹集团经营沙发以来,海宁沙发产业拥有雪豹、蒙努和卡森等数家大型企业集团。由于沙发生产投入规模大、周期长,使得沙发行业的进入壁垒比较高,沙发生产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大,且多以贴牌生产为主。

④其他制品。随着海宁皮革产业的发展,箱包皮具、皮革化工、五金、配件等相关行业逐渐兴起,不仅拓宽了海宁皮革产业的产业带,丰富了产品种类,也延伸了海宁皮革产业通往时尚领域的触角。2008年,以兄弟科技为龙头的皮革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达77795万元,利税总额9502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