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传统产业集群的现状

浙江省传统产业集群的现状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存在以下问题。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快速挤压浙江省出口导向型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利润空间,迫使集群内企业关闭、外迁。目前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已经进入这一战略转折点上。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大都是民营企业,其发端于民营企业初步聚集产生的块状经济。

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要素资源制约日益严重。从硬件条件来看,最为突出的是空间狭小且成本过高。由于可供成片开发利用的土地较少以及土地指标的紧张,一些能助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大企业、大项目、好项目无法落地。同时,原材料、用工、融资成本大幅度上升及用电紧张,由于众多中小企业缺乏定价权,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示范区企业受要素数量和质量影响,难以通过要素使用的扩张和改造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这种现象下可能造成企业外源性获取发展空间,最终结果会造成“产业空心化”。从软件条件来看,主要是人才和科技要素历史积淀不足,一般劳动力过剩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紧缺的结构性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块状经济内大量企业依靠技术模仿和简单加工而生存,由于较为密集地进行人员和生产之间的往来,且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未完全确立,由此导致对技术自主创新的“挤出效应”。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一批带动性强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好项目外流。

二是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面对浙江省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加快,全球经济紧缩,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面临国际经济增长减速,西方国家非关税壁垒、激烈的国际竞争、政府干预政策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其的严重冲击。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快速挤压浙江省出口导向型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利润空间,迫使集群内企业关闭、外迁。随着产业集群比较优势的弱化,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走国际产业低端的模式已进入困境,在新的挑战下,能否实现由内聚到外扩,由被动接受国际分工到主动参与国际分工转变,决定着今后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性,决定着以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中心的浙江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成长。目前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已经进入这一战略转折点上。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大都是民营企业,其发端于民营企业初步聚集产生的块状经济。由于其较低的起步水平和较小的融资规模使得当前浙江省出口产业集群大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中小技术密集型,集群内部企业普遍缺乏技术研发能力。相应的出口贸易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低廉价格。民营企业一方面创新激励不足,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缺乏足够的研发资金来通过自主研发而获取原创性的技术。当前,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和问题就在于:创新的动力不足,不想创新;创新的风险太大,不敢创新;创新的能力有限,不会创新;创新融资太难,不能创新(辜胜阻,2007)。近年来,浙江企业虽有些自主创新,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引进规模偏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与装备不多。

四是缺乏自有品牌的出口。浙江省出口产业集群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中低技术密集型,出口商品有相当一部分是附加值较低的商品,由于在研发和技术水平上的不足且相关投入不足,产品的异质性程度较低,在国际中高端市场具有竞争力和美誉度的知名品牌很少,据统计出口比例中不到6%的销售额是由名牌产品创造的,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例如,浙江省纺织服装业出口集群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出口数量相比,带有自有品牌的出口占比相对较少,贴牌生产的比例甚至超过9成。化纤染色布、袜子、领带等商品的出口均价几乎接近成本,浙江出口的鞋类产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虽然出口量占世界市场的40%,但是由于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在价值链的利润分享机制中没有主动权,相同或相似产品的平均价格只有意大利的1/12,西班牙的1/5,其深层次的原因正是在于“有加工、没设计,有产品、没品牌”的不利情况,形成了出口贫困化增长,数量增加价格下降、交易成本相对上升,效益降低,贸易条件恶化的不利局面。

五是尚未形成集群化发展的区域产业政策导向。尽管全省各地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但是地方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还没有充分领会集群政策的内涵和本质,没有把握全球产业集群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动态,尽管各类政策和规划中有涉及集群化发展的引导方向,但没有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政策体系,无法整合相关政策资源。

六是政策措施尚不够配套。在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中,关键性、突破性和系统性政策不完善,导致核心要素和关键资源无法向产业集群集中,下一步重点要在园区建设、要素保障、平台建设扶持、土地指标倾斜、“压小上大”产业政策、信贷资金支持、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方面加大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