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未来的方向
全球化时代,通讯与交通技术的进步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将地球的彼端拉到眼前,人们或多或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其他地区人们的相互关系。然而,技术革新并不能消除国家间的分歧,并不能确保国际理解与和平,巨大的经济差距、文化隔膜、社会差别、政治对立、历史恩怨等非技术因素,仍然阻碍着和谐世界的建立,地球一家仍然只是梦想。
面对国际社会竞争大于合作的现实,弘扬并提升一种以中国国家利益为本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拥护现政府为主旨的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新的政治意识形态,也可以把民众的忠诚集中到国家的层次上,形塑民族感情、提升民族尊严,在一个意识形态对峙不再主宰世界的时代,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所具有的政治整合和凝聚功能是其他任何意识形态所难以取代的。[6]无疑,高昂的民族精神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中国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在国际上的顺利突围与和平崛起。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6月8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努力在未来5年使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45%。而网络问政也渐成燎原之势。在2009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官员与网民“零距离”接触,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与网友交流并问政于民,政府部门发言人网上开博客、网络新闻发言人等系列网络问政平台和机制密集建立,掀起了一轮网络问政高潮。通过网络,政府官员同网民进行良性互动,有力地改善了干群关系,拓宽了政府了解民意的渠道,为科学、民主决策打下了基础。[7]
当然,狭隘的爱国主义可能存在着非理性因素,在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时,可能会产生孤立主义甚至是排外主义倾向,可能会危及国家利益、损害国家形象。因此,无论是网民、知识分子还是政府领导层,对此须有充分认识,认真对待来自外界和内部有识之士的批评,进行认真严肃的分析,进而不断完善自己。
因此,中国的网络爱国主义,如果能以实现国家与民族的最大利益为原则,在保持激情的同时注意向务实理性靠拢,其未来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注释】
[1]Bernard C.Cohen,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Princeton University,1963.
[2]比如,有网络舆论认为,当外国轮番“羞辱”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要怕与它们斗争。
[3]李颖:《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族主义》,《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8月1日。
[4]吴叡人语,见《想象的共同体》导读,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仅在2009年的2、3月间,就发生了诸如南沙群岛问题、钓鱼岛问题、俄罗斯军舰击沉中国货轮问题、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圆明园兽首等问题,这些都激起了中国民众反弹,民族情绪高涨。
[6]萧功秦:《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4期。
[7]《2009年网络问政全面提速问出执政新风》,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2/18/content_12645712.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