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日半导体产业竞争的历史背景

美日半导体产业竞争的历史背景

时间:2024-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于1985年在DRAMS领域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半导体产品最大出口国。在这种环境下,美国半导体产业联盟首次向美国政府寻求贸易救济,敦促美国政府与日本政府进行有关市场准入问题的谈判。1983年4月,美日第二轮半导体贸易谈判中,半导体产业代表明确呼吁政府要求美国企业在日本市场占据30%的市场份额,并于1983年夏季提交了301条款的申请。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半导体产业界认为“美国政府不能有力地保护国内市场,无法有效救

半导体产业被喻为“产业新粮食”,是下游高科技产业的“基础原件”和“建筑材料”,半导体产业作为典型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一国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也是国家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大、研发成本高、外部经济效应较强等显著特征。[60]半导体产业的发源地是美国,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标志着半导体产业的诞生。雄厚的科技、人才和经济实力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使美国在半导体技术、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在世界半导体市场上一度形成“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

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调整和恢复,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完全摆脱了战争带给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对很多战略性产业积极干预,特别是对半导体产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对半导体产业进行扶持。比如日本政府和通产省通过高关税、限制性配额、排他性定制程序、“购买日货”等措施限制外国半导体商品向本国市场进行渗透;对半导体产业提供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出台鼓励性和促进性法规、成立综合商社和对外贸易组织(JETRO)等促进出口的组织,开拓国外市场;促进和鼓励半导体产业研发,促进政府与企业合作,放松反垄断限制等。[61]1976年通产省组织富士通日立三菱、NEC、东芝5大企业,联合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综合研究所和计算机综合研究所,共同开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计划,在内存芯片技术方面进行联合攻关。在1976—1979年4年时间里,VLSI经费高达700亿日元,其中政府出资300亿日元,占总经费的43%。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与企业通力合作,再加上日本本身所具有成本竞争优势、上乘的质量、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更低次品率的质量控制[62]使日本企业在高科技的半导体产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使半导体产业由消费品为导向和元件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转变为一个具有生产最优良的元件、计算机和远程通信产品能力的部门。[63]从1985年开始,日本半导体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美国,并持续上升(图4—7)。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就赢得了美国16K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S)市场40%的市场份额,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提高64K DRAMS的市场份额达到70%。日本于1985年在DRAMS领域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半导体产品最大出口国。虽然当时DRAMS占整个半导体市场不够20%,但是具有它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是飞速发展的电信设备和计算机市场的中心,而且还扮演着半导体产业“技术驱动力”的关键角色,具有适用于其他类型半导体生产和对未来存储器芯片的学习效益。[64]DRAMS经历了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设备(SRAMS,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evices)和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设备(EPROMS,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 devices)—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S,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s)的发展历程。

图4—7 20世纪80年代日美半导体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资料来源:[日]经济白皮书.1994年:693页。转引自余昺雕.日本经济新论[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47

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一直到90年代前半期,半导体产业纠纷成为美日之间贸易冲突的主题(表4—20),使以“结果导向”的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达到历史的顶峰。特别是美国在日本半导体市场达到20%市场份额的数量规定,不仅严重背离了美国一贯以“规则导向”的对外贸易政策,也违反了GATT/WTO的核心理念,是20世纪80年代最具有争议的美国贸易政策,也证明了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实质性的重大改变。

表4—20 美日半导体贸易纠纷大事表

资料来源:Anne,O.Kruege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STrade Policy[M].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Ltd.,London,1996:13

1981—1982年,半导体产业周期性下滑,日本获得DRAMS市场的主导地位。在这种环境下,美国半导体产业联盟(SIA)首次向美国政府寻求贸易救济,敦促美国政府与日本政府进行有关市场准入问题的谈判。美国芯片制造商开始将其注意力放在了两个方面:第一,日本在美国和世界市场的倾销;第二,日本国内市场的封闭性。1982—1983年,在美日高新技术工作组(U.S.–Japan Working Group on High Technology)的支持下,日本被迫与美国进行了两轮谈判,并于1982年4月与美国达成协议。日本政府承诺阻止国内企业倾销行为,并进一步向美国企业开放国内市场,并鼓励日本企业通过“产业指导”的形式增加对美国半导体产品的购买。1983年4月,美日第二轮半导体贸易谈判中,半导体产业代表明确呼吁政府要求美国企业在日本市场占据30%的市场份额,并于1983年夏季提交了301条款的申请。

1983年至1985年,半导体行业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到1985年,几乎美国生产商全部被驱逐出DRAMS芯片市场,再加上产业需求持续的周期性下滑,美国半导体产业危机四伏。1983年世界半导体销售价值增加27%,1984年增加46%,而1985年则下降17%。北美市场半导体产业需求萎缩非常严重,销售额下滑30%,而日本市场仅下滑10%。特别是DRAMS市场,全球销售从1984年的36亿美元下降到1985年的14亿美元,下降了39%。64K DRAMS的平均价格从1984年的3美元和4美元之间下降到1985年的30分,[65]引起了美国对日本企业低价倾销的指控。到80年代中期,半导体生产无论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都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日本公司取代美国企业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半导体生产商,日本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份额的上升已经使美国企业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半导体产业界认为“美国政府不能有力地保护国内市场,无法有效救助半导体产业,美国将允许更大的、有更好融资能力的日本竞争者继续在以后的20世纪80、90年代引领国际半导体市场。”[66]而且单纯依靠像“美日高新技术工作组”(U.S.–Japan Working Group on High Technology)这样的组织来制裁日本的做法无法解决美日半导体贸易之间的纠纷,于是美国半导体生产商开始转向要求政府解决贸易失衡问题。解决与日本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也是国会和行政部门当时最为关心的问题,半导体产业生产商通过持续深入的游说活动,对政府施加巨大的压力,成功地将政府和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产业困境和日本不公平的竞争战略上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