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整体护理的历史背景

整体护理的历史背景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整体护理作为一种先进的护理观念和优越的临床工作模式,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必然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系统论、人的需要层次论等理论的认识加深,护理学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理论。从70年代初罗杰斯的人类整体学到80年代初帕斯的人类生存健康护理观,在现代护理观的不断推动下,护理对自身使命的认识及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不断地探讨,使护理学在理论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整体护理作为一种先进的护理观念和优越的临床工作模式,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二次大战以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迅速发展,生物医学模式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替代,护理也由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进入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强调对病人施以身心全方位的护理。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系统论、人的需要层次论等理论的认识加深,护理学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理论。从70年代初罗杰斯的人类整体学到80年代初帕斯的人类生存健康护理观,在现代护理观的不断推动下,护理对自身使命的认识及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不断地探讨,使护理学在理论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护理程序作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在此后持续的探讨中,护理程序逐渐成熟。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的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为了使我国护理与国际接轨,美国波士顿大学护理专家李式鸾博士于1980年将护理程序和美国70年代兴起的“基础护理”(Primary Nursing)护理分工制度介绍给我国护理界,并倡导实行“责任制护理”,即由护士对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全面负责的一种工作制度,护士对病人实行8小时在班的24小时责任制。经过数年的实践,责任制护理逐渐改变了我国护士的护理观念。

1994年,美籍华裔护理哲学博士袁剑云针对国内护理界当时的情况,将一种既适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护理模式——系统化整体护理,以讲习班的形式介绍给国内护理界,并帮助多家医院建立了模式病房。自此,我国护理界以模式病房为起点,引发了一场从临床护理到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的重大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