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

“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11工程”的实施唤醒了高校参与国际竞争、冲击世界一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意识。经过“211工程”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学校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显著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1998年6月25日,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任组长,副总理李岚清任副组长。
“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1)世界一流大学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是国家的战略选择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从国际上看,我国也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有优势的巨大压力。要实现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从历史上看,世界一流大学与大国崛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工业革命以来,曾为世界头号强国的英国,以及法国、德国和现在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崛起的初期都对本国的教育和科技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并都集中建设或重点资助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有世界一流大学。这些大学对本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近些年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都愈加重视高等教育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纷纷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世界一流大学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实力的标志和核心,是培育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领袖和精英人才的摇篮,是基础性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是新兴产业生成、发展的强大推进器,是先进思想和时代精神的引领者。基于对世界一流大学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的充分认识,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日、韩,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都将建设高水平大学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展较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对我国实现新时期的发展目标支撑不够。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于带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和提高,进而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保证我国尽快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意义重大。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从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出发的战略抉择,是国家意志的高度体现。

(2)“211工程”建设为“985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来看,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都是一个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所必须的。但是也应当看到,高水平大学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和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肩负着更重的国家使命。因此,基于我国国情,要想尽快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只能实施“重点建设、带动全局”的方针。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力量,重点支持若干所国内顶尖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支持一批基础好的高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一大批高校建设高水平学科,使它们的实力迅速提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主要力量,进而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基于这种思路,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财政部于1995年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是我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也是当时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程。“211工程”的实施不仅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而且体现了在我国基本国情和现实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良传统和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发展和建设思路。

“211工程”的实施唤醒了高校参与国际竞争、冲击世界一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意识。经过“211工程”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学校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显著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的高水平大学在世界影响力、科技创新能力、高端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在高等教育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为了尽快缩小差距,必须采取进一步的超常规建设举措。对少数高校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支持它们尽快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既符合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带动全局”的发展思路,也是迅速提升少数顶尖大学国际地位、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振奋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一个更高层次、更大力度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呼之欲出。

(3)“985工程”的实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于认识世界、探求真理、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对于我国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构筑国家创新体系,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和政府郑重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同一天,教育部向全国教育系统发出《关于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1998年6月25日,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任组长,副总理李岚清任副组长。1998年10月28日,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第二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教育部报送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发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世纪之交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历史性地提出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即“985工程”),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我国少数大学在少数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尤其是本科生培养质量较高,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条件”;“一流大学建设要有政府的支持,资金的投入”;“要相对集中国家有限财力,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从重点学科建设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对于若干所高等学校和已经接近并有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今后10~20年,争取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该项计划,“985工程”正式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