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力”的研究

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力”的研究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校正在进行《构建“54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验,我们认为在构建学习型学校中,其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着眼于人的发展,从学生层面来讲,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因此我们学校经过慎重考虑,把《“541”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力”的研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第三教学”强调了学生的“自发实现”与“自我教育”的教育。

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研究背景

1﹒学习力与人的一生活动相伴相随

无论在现代社会还是在未来社会,学习都是一种伴随着人一生的活动。人类生来与学习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对周围的生存环境进行探究,当他们发现了迷惑不解、充满神奇的事物和环境时,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好奇,并开始发问、寻找答案,努力去理解、认识他们身边的世界:自然、社会、他人、自己——如何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发展人类学习能力,是古今中外人们一直探索的课题。

2﹒提升学习力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不仅需要知识型人才,而且更渴望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逐步完成上述目标就要求当前教育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以提升学生学习水平为主要任务,因此当前提得最多的是“终身教育”理念,即教育具有时间延续性和内容上的包容性。鉴于以上理论和现代学生中学阶段学习习惯,要想把学生真正从依赖教师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发展个性,主动学习,仅靠一期课改中初步建立的“启发式”“发现式”“质疑式”等教学模式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学第一线工作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而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行为能力的人。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种过渡式的新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更快地让现代“独生子女”的学生适应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能结合高中知识结构特点,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能基本独立学习,到大学完全独立学习+研究学习,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各自发展性学力,为今后走出校门的终身学习夯实基础,从而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3﹒提升学习力是我校构建“541”课堂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前教育界普遍感受到提升学生学习力的重要性,但对于学习力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究竟在学校教育中怎样实施,特别是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缺乏具体的实践和研究。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构建“54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验,我们认为在构建学习型学校中,其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着眼于人的发展,从学生层面来讲,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因此我们学校经过慎重考虑,把《“541”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力”的研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一实验,探索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方法和途径,提升我校学生的学习力。

(二)概念界定

1﹒学习力

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个人的学习力,不仅包含它的知识总量,即个人学习内容的宽广程度和组织与个人的开放程度;也包含它的知识质量,即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还包含它的学习流量,即学习的速度及吸纳和扩充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知识增量,即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以及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程度。

组织学习力是人们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能直接转化为创新成果。它倡导团队学习比个人学习更重要,团队具有整体搭配的学习能力,团体内信息和知识自由流动,高度共享,团队学习既是团队成员相互沟通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也是团队成员寻求共识和统一行动的过程,从而也是产生团队的“创造性张力”的过程。

2﹒“541”教学模式

“5”是指教师占用课堂教学时间的上限,即不超过20分钟。包括精讲、提问、启发、释疑、总结等。“4”是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下限,即不少于16分钟。这就很好地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让他们有更多的思考时间,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1”是下课前的小结、整理、布置作业、下节课复习提问的内容等时间。占4分钟。所以我们非常反对整堂课都在讲,甚至下课的铃声已响还在讲,这样做,只是在完成任务,根本谈不到效果,没有生成,拿什么去内化呢?

(三)研究目的

通过改变当前高中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已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利用我们学校的实验性特点,查找资料,寻求理论指导,在试图冲破传统理论束缚的同时,又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在课堂上具有可操作性,并能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在“541”模式的指导下的“先学后教”模式列入了我校的教学尝试中。

二、课题研究过程与实施策略

基于对“541”教学模式和“学习力”概念的理解,以及我校“适合生成内化”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基础,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在“十二五”期间,我校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理论学习

为了使本课题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理论指导,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其中有“二期课改”的理念。如:现在学生学习的目标有三个,即:知识目标。学生是否学会?——提升学生知识素养;能力目标。会学吗?——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情感目标。学得有趣吗?——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尤其是高中阶段要形成独立自主的发展性学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最早由日本学者稻川三郎提出的“第三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是形成学力,发展个性的教学,是立足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是培养新世纪新人的生存能力的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借助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形成扎实的基础学力,发展独立个性,塑造高尚的人格的教学。

“第三教学”强调了两个命题,就是“学力形成”与“个性发展”。

(1)“学力形成”,是针对应试教育的病态和终身教育的需求而提出来的。“第三教学”强调了学生的“自发实现”与“自我教育”的教育。它立足于新的“学力观”,把兴趣、爱好、态度和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能力作为“学力”的基本要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创造性地展开教学。

(2)“个性发展”,促进“个性发展”是赋予现代教学以性格与特色的根本思想与原则。

(二)学生学习力现状调查

我们曾对前两届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方式做过如下调查:

我们对前两届高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学生还是采用初中跟随教师模仿解题的学习方法。课堂上也是无论教师如何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在等待老师的自问自答,根本不去追根究底或有什么新的想法和观点。在课堂上提问或质疑的只是几个成绩好的学生,给教师的感觉好像只是在给几位同学上课,大部分学生听得被动,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与上表相对应的是每次阶段性测验结果:无论是成绩、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都是与上表逆顺序按比例分布的,也就是自主学习的学生成绩好,能力也强。中国古代有句格言:只是听的话,我会忘记;只是看的话,我会记得;如果亲力亲为的话,我会理解。换句话说,作为教师,你可以很快把学生需要知道的知识告诉他们。但是,他们也会很快把你告诉给他们的知识忘掉。可见,学习不是一个拼命地把知识灌到学生脑袋里的自动过程,而是需要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和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习者自觉、主动、积极的尝试、观察、探究和实践,这样学来的知识才是真才实学,而解释和演示难以达到真实、持久的效果。使学生真正地提高能力,还是要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入手,培养他们“提出质疑,自己发现,自主学习”,当然这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能力,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培养。由此,我们想到了前人研究的“第三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先学后教”。结合高中生相对独立的心理特征和各个学科重在探究的特点,纠正以往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倾向,不仅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下表是对即将实行“541”——“先学后教”的高一(1)和(6)班学生的调查情况:

从调查中可知,学生学习高中课程的信心很足,又有学习的良好动机,但过重的作业训练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学生知道的仅是相应的解题方法,但也在怀疑自己的学习方法,74.1%的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方法不太满意,85.3%的学生有愿意尝试新的学习方式的倾向,这就迫切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的方法与学生和家长交换意见。

公布调查学生的结果:普遍认为学习负担重,在练习中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一些解题方法,主要还是被动接受,基本不会主动钻研,疏于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缺乏学习的情趣,学习时间不少,但效果一般。

高中知识特点:

知识面广,难度加深,单纯接受和模仿效果将会事倍功半,题海无边,在题海中作业像是无头的苍蝇不着边际。

宣传预想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背景。前人实践结果,以及与当前“课改”的吻合。它的核心是帮学生基本依靠教师转化为相对独立学习。

家长反馈:孩子每天作业量太大,不做又怕效果不好,也不尊重老师,的确很无奈,我们也想让孩子学得轻松,效果又好,但始终没有一种让人放心的好方法。据问卷调查,自己的孩子作为实验班的成员,82.6%以上的家长愿意尝试“541”——“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17.4%的家长持怀疑态度,但也愿意尝试一个学期,看自己的孩子一个学期以后的学习特点和效果决定是否再继续。

(三)课题初步实施

学生对课本由不读到读,由不自觉地读到自觉地读,由不会读到会读需要一个培养过程,教师应分阶段指导学生自觉阅读。学法指导上采取从课内统一自学到课外自行自学,从教师列自学提纲过渡到学生阅读课本后自己整理学习提纲,从面上读过渡到点上读,做到循序渐进。

1.启发引领学生课内先学

学生和家长都基本知道各学科的“先学后教”的基本内容,但考虑到初中学习方式的延续,开始就课下“先学”学生可能没有方向,比较麻木,且可能浪费时间,所以我们采取了课内“先学”,放慢学习的进度。我们设计的课内自学模式是:提供学习目标和学习提纲2分钟,学生独立读课本和完成课后练习共30分钟,小组讨论练习部分10分钟,最后3分钟用自己的话描述对本节重点知识和规律的理解。

在课内“先学”的过程中,一开始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读课本,比较肤浅,抓不住重点、难点,对概念和规律不能结合实例深入理解,课后练习和思考题只能完成一小部分。在此情形下,为了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自学状态,形成良好的“先学”习惯,在学法上我们给予了及时的指导,把教参上的章节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公布给学生,学生有了章节学习目标,就有了学习的重点。同时将以前备课中每一节的知识框架改为学习提纲,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内根据学习提纲和目标进行有序的自学。

有的学生根据自学课本上的实例,还在学习提纲下加注了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自己举的例子,对概念和规律进行了剖析,当然章节后的练习和思考也就迎刃而解。有的学生看了基本内容后,对概念和规律还比较模糊,但做了练习回过头来再想想也就懂了。当然不太理解的也没关系,我们让他们把有疑问的地方记在笔记上,以便在小组讨论中请教他人,加深印象,也为今后的课外自学养成好习惯打下基础。

在近一个月的课内自学过程中,开始为了照顾学习节奏稍慢、自学能力欠缺的学生,我们课后不布置任何作业,只是让他们把课堂上没完成的课下继续完成。课后的作业负担减轻使学生对课内自学情趣更高,阅读速度更快,注意力更集中,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得更准,学生自学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开始由不自觉向自觉过渡。

2.鼓励学生课后质疑、拓展延伸

只是课内自学,学生思想上就认为学习物理就是课堂上的事,有的学生课下对当天学的知识不闻不问,这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因为不仅要学习新知识、新规律,还要不时地巩固,加深理解,再次回到知识规律原理上来,从而能够应用规律解决更多的问题,甚至发现新的方法和规律。所以在课内自学基本成熟以后,我们试着让学生在课下钻研课内自学的内容,不再是课内的那种把不懂之处圈出,而是通过思考、做课外相关习题及课本上没有的相关知识,对本节提出一到两个有一定层次或介绍一到两个与本节有关的前沿知识。

3.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模式的构建

学生的自学有了一定的基础,从“指导自学”向“独立自学”进行转变的时机已到。我们把“先学”部分完全安排在课下,注重打造“后教”部分。

课下“先学”:由于课后不布置任何形式的作业,通过每节课前先学笔记的检查和课本基本练习的完成情况统计,完成率达100%,笔记上都有明确的学习要求,本节内容知识结构,通过自学学生一般能理解课本上70%左右的内容,练习正确率达80%以上。同学们还以批语、评语、笔记、心得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去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养成通过自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他们后来已习惯主动、积极地思考: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应怎样定义?能不能以自己的某种方式定义?概念有什么重要性质?假如物理规律还没有发现、创立,我应该如何得到?是如何证明的?有没有更好、更简洁的证明方法,无论探究型、验证型实验可不可以改进?等等。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在“后教”的课堂上就能畅所欲言,而且知道学习的实质,不是做多少题,而是重视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为了更好地发现新规律和创新利用。

课堂“后教”:在课堂“后教”上,学生通过“先学”已经掌握的70%左右的内容不要再细讲了,请自学能力欠缺的同学口头描述一遍即可,课堂重点放在学生“先学”遇到的30%的疑难问题上,还有最近发展区(学生在自学中没有被发现和掌握的)。根据每节课内容特点,授课方式,可以是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演示、探究,学生自由提问,学生间交流,师生间交流,自由辩论等,教师的作用是要创造一种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得到充分的发挥,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的阵地,在交流中不断反思完善“先学”能力。

4.注重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是每次的测验成绩,即使是学期总评也就是期中、期末成绩四六开,只注重知识体系和学习结果,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及其相对自身的提升的评价。在实行此教学模式后,笔者除采用传统的成绩衡量外,在学期总评中主要以下面的评价为主:

定期检查学生的自学笔记。对自学要求、提纲、个人批注、自我描述物理规律的方式、质疑多少、章节总结的广度和深度加以评价。每人基本分10分,根据条理、层次,给予适当的加、扣分。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当堂阅读课外理解习题或选修课本中的某章节内容,根据材料提出问题以测验的形式让学生独立解决,以测试的成绩加以评价。

5.做好阶段总结

经过近半个学期的尝试,也即将进行期中考试,为了使学生能适应下一阶段的课后自学、质疑、拓展一体化,笔者对前一阶段的分段式学习做了调查,并统计如下:

上述调查表明,学生在短期内学习方式改变了不少,虽然一课三分(课内自学——课外质疑——课内讨论、探究巩固),刚开始进度较慢,但达到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还是值得的。学生逐渐从“接受学习”向“指导发现学习”转变,课堂表现为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善于合作,兴趣较浓。

通过这一阶段的实施,在调查和访问中发现还有一小部分同学不能适应自学,基础知识仍然要依据教师的细致讲解。我们分别安排了几个自学能力较强的同学与其结对子,进行自学辅导,每天检查自学笔记,鼓励他们提问题,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树立了他们自学的信心,基本能跟上“大部队”。以下是高一期中考试的成绩分析:

在高一年级的6个平行班中,(1)班和(6)班两个实验班的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均略高于其他平行班,尤其是试卷中最后一题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题,实验班学生的得分率高出其他平行班10.6个百分点。

三、课题研究成果与成效

两年的探索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实验班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基本能够独立学习,自主习惯逐渐形成,自主能力有较大提高,合作交流能力有了明显改善,而且这种习惯与能力正向其他学科渗透,为今后的完全独立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一)自主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

调查班级:高二(1)、(6)班人数:96人(以物理学科为例)

(二)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大提高

1.“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实施将近两年后,笔者对整个高二年级进行了自学能力测试,具体做法是选用了高二物理课本中“原子核的衰变”这一节内容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自学,并做安排的练习题。其中(1)、(6)班为实验班,其他均为平行班。测试结果如下表:

2.高二第二学期学业考试统考各平行班成绩如下:

从表格中不难看出,有自主学习力的班级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班,这也充分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大大的激发。对课堂教学中或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学生经常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到教师那儿去求证。教师会引导他们继续通过查阅资料或组成小组课外探究加以解决,并能以小论文的形式来体现成果。

四、问题和思考

通过两年的课题实施,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就成绩而言,优秀率是提高了,但及格率和对照班差不多,甚至还低,说明优等生和自学困难生的差异也在扩大。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学有困难的学生,使面向全体学生得以更好地落实仍需不断地探索。

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有的章节知识理论性太强,学生自学起来有点枯燥,有的甚至课下只是通读,没有很好地去钻研,对于某些章节效果不是太理想。是改善这种教学模式来适应所有学科教学内容,还是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在“后教”的课堂上,对有些学生的钻牛角尖的问题,加以限制怕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如不加以控制课堂上对共同问题的交流讨论时间又不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目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研究课题能力等还没有一个很贴切的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探讨,更好地体现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尝试,还没有形成特别有价值的理论,想自身在不断探索中前进,也想和有意参加者共同建立一定的理论。

(执笔人:陈佳辉)

课题负责人:陈佳辉

课题组成员:王 勇 李 冰 王春楠 姜莉丽

      黄 卓 李景莉 孙 宁 王凤波

      才 淇 张红梅 乔晓东 曹冬梅

      李建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