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教研活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体育教研活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研活动在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培养优秀教师、全面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体育教研的现状来看,一方面,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学校领导对体育教研还需要更进一步的重视。李老师上完后,在教研组长的主持下,我们第一次进行了辩课的尝试。

宁波市实验小学 沈技峰

教研活动在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培养优秀教师、全面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体育教研的现状来看,一方面,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学校领导对体育教研还需要更进一步的重视。一般认为,体育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带训和参加比赛,所以体育教师在教研上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理解;另一方面,部分体育教研活动教而不研,流于形式,缺乏实效。例如讲座往往是一个人讲,一群人睡;公开课往往是一个人上课,一群人聊天;评课是先让上课的老师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及设计意图,说说课堂上的生成与自己的预设有什么出入,或者说说上完以后自己的感想和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点评的老师则说些无关痛痒的话,大体也不会就课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碰到专家来听课,大家也就听专家分析讲解完就结束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让体育教研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何真正促进体育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如何更好地帮助教师将体育的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上,最终达到服务教育教学的目的呢?在借鉴其他学科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学校体育团队采用了辩课这样一种方式来开展教研活动。

所谓辩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问题,展开辩论。目的是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或者热点问题的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感受很深。

一、辩课,革新教研活动的形式

原本的教研活动主要有听讲座、公开课、说课、试讲、评课等形式,这样的形式往往让教师们审美疲劳,而且这些模式只让少部分的教师真正参与其中,而大部分教师没有主动的参与,彷徨在教研的边缘,使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进而也失去了教研活动本身的意义。

在两年前的某次校级教研活动上,教研组长忽然告诉大家今天要改变一下原来的教研方式,采取辩课的方式。在李老师执教完水平二《投掷——小垒球》后,我们要从他的教学目标设定、准备部分安排、基本部分设计等几个环节进行辩论,每个人都必须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在我原有的印象中,被抽到上教研课的老师会显得万分紧张,而没有被抽到的老师则一脸轻松,听课时也表现得无所事事。而在那次教研活动上,我第一次发现老师们都非常认真地记着笔记,时不时地还皱眉思考一下,还有老师小心翼翼地跟旁边的老师讨论着李老师的设计。李老师上完后,在教研组长的主持下,我们第一次进行了辩课的尝试。

主持人:我们先来看看教案,李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大家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老师1:目标不够细化,技能目标应该为:能完成2种以上抛接练习,90%以上学生能完成原地肩上投掷的基本方法。

老师2:我觉得2种还是太少,对于四年级学生3种是最起码的。

老师3:目标定得太简单、太笼统。情感目标可以为:通过玩垒球、接力跑,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及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树立自己的信心。

老师4:预设多少学生、可以投掷多少距离在目标里面最好写进去。

……

新的教研方式让教师们充满好奇。在这种教研氛围中,你会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牢牢地抓住并吸引。每个教师都是这次教研活动的主人,因为开展辩课后,每一位教师都得熟悉教材,认真备课,做到胸有成竹。辩课中我们听到的最多的几句话就是“你打算怎么上?为什么?”“你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这种方式,不仅仅是教研活动的新,更是教师思维的创新,这种新的辩课方式使教师们“要我教研”转为“我要教研”。我想只有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坐得住、听得进,最后转变为讲得出,真正达到教研活动的目的。

二、辩课,拓展教研活动的深度

在辩课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师的个性想法,维护教师的创新意识,促进教师思维的深入发展。辩课使得一堂看似简单的示范课变成了千变万化的意识课。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创意,这样的辩课形式可以更深地挖掘教材的深度,更合理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

(一)通过辩课,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

教材是上课的依据,我们要尊重教材,以教材为本。但作为教师个体,特别是年轻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不一定能准确定位并实施。例如:在一次《跑几步,单脚起跳摸高》教研课上,某老师把动作分解教学,通过几十次枯燥重复的练习,导致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出现了本来会跳、越教越不会跳的情况。在后来的辩课中,许多老师都提出了对这堂课的理解和建议:

老师1:《跑几步,单脚起跳摸高》的内容在三年级第一次出现,是为后面的跨越跳高做准备的。在本堂课中学生表现得兴趣不高,我觉得应结合游戏和比赛等方式进行教学。

老师2:从技术角度看,双脚起跳、起跳后没高度是本堂课最大的问题,我觉得可以通过单脚起跳、跨越一定高度来突破这个重难点。

老师3:体育课的目标是激发孩子们对体育的兴趣,以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这样的上课方式会让孩子讨厌体育。

老师4: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本堂课中没有体现。

老师5: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导向,在辅助教材的安排上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游戏和比赛。

老师6:本堂课是发展学生下肢力量弹跳能力、协调能力和灵敏性,应在教学中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动脑。

……

在辩论中,老师们非常集中的观点就是:体育的本身是要培养孩子们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一直单调地反复练习一个动作,已偏离了体育课的初衷。上课老师也体会很深,在第二次的教学展示中,他很好地改变了这种局面,得到了与会老师的表扬和肯定。辩课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了本教材内容在本单元和本册书中的位置和作用,准确定位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辩课让我们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跳出了教材、超越了教材,根据该校实际学情灵活变通了教材。我想作为教师,我们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一样的,一切为了孩子。

(二)通过辩课,优化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上课风格和特点,但每位教师都有他自己授课时方式的局限性。通过辩课,每一位教师都会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供给大家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我想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和学生的示范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辩课中教师应该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拘泥于已有的框架,不迷恋于现成的模式。

在水平三《肩肘倒立》的教研课上,关于重难点的定位和如何突破,大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老师1:我觉得肩时倒立的重点应是翻臀、举腿升髋压垫,难点是展髋夹时,郑老师的定位不是很准。在组织方式上,我觉得可以让优秀的同学当小老师,来一起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同学。

老师2:什么是重点?重点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它是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我认为肩时倒立首先要强调的是倒立动作的完成,也就是立得稳,因此,重点应是夹时内收。

老师3:可是,今天是课的第一课时,所以课的重点不会太难,我认为处理好翻臀一点就够了。

老师4:是的,所以在上课前我们先应该备好单元计划,我认为第一课次可以定重点为夹时内收,难点为展髋挺腹;第二课次重点为展髋挺腹,难点为动作协调流畅;第三课次重点为协调顺畅,难点为具有体操表演意识。

老师5:邬老师说得很对,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我觉得对动作要领可以进行童谣式的讲解,例如以挂图出示,童谣为:并腿坐,体前屈,胸靠大腿手触脚;手压垫,体后到,“夹时内收”手托腰;伸展髋,挺小腹,脚面绷直真好看!

……

我想碰撞出来的火花可以为每一位参与辩课的教师重新梳理教材的体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自我的水平。

(三)通过辩课,更好地实现各学科的有机整合

在李老师参加市级赛课前夕,学校邀请各个学科的教研组长为其做最后的指导。虽然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学科领域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在一起辩课中,却有着跨越式的意义。例如:语文老师首先提出了李老师语言方面的不足,废话太多,用词没有煽动性;品德老师提出可以在游戏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以增加课本身的亮点;音乐老师提出在运动中选择的音乐太过优美,体现不出孩子们的朝气……当学科的局限性被打破,当体育课融入了其他学科的元素时,你会发现原来教育是不分学科的,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三、辩课,提升教研活动的成效

不管教研活动的新意如何,也不管教研活动的深度怎样,最终我们还是要达到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何为有效的教研活动?沿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就是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一)教研活动有效果

辩课形式的教研活动通过自评互评的形式帮助教师又重温了研讨的内容,通过对课程的每一个步骤进行分析和辨析,让教师们在活泼热烈的氛围中加以挖掘与思考。教研活动有效果强调的是教研活动产生的结果,有些时候我们辩论的是对与错,有些时候我们辩论的是谁的更好,更甚者辩着辩着会有更好的意见出来。从辩课的实际效果来讲,就是教师的专业提升、教师的认知有变化、教师的学习态度有变化。

在2009年浙江省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比中,本人执教了《原地侧向投掷轻物》一课。这节课的重难点是:提高出手速度,控制适宜的出手角度。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原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案:在篮球场地中央拉一个高度为6米左右的喜羊羊氢气球,让学生在一定的远度进行投掷。

执教后,发现效果不是很理想,就是很普通的家常课。于是在辩课的时候,我就把如何突破重难点作为了辩课的主题,很多老师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老师1:整堂课感觉是投准课,对于重难点突破不够到位。

老师2:氢气球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很多学生一味追求投到喜羊羊,而忽略了动作的要求、站位的要求。

老师3:我觉得对于出手的角度应该给学生一个参照物

……

在将近1个小时的辩课中,老师们渐渐地把意见集中到了几个观点上,那就是:利用“瞄准器”进行轻物投掷练习时,一是利用同伴的帮助,二是利用自己空余手臂;利用教师语言控制学生投掷出手的速度:1、往下——往后——投。2、1——2——投,3、预备——投。

教研组长看大家兴致那么高,就要求两组教师各出一名教师,就这个环节按照自己的设计重新上。被点到名的老师并没有觉得很冤枉,反而都跃跃欲试,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个新的环节就这样新鲜出炉了。因为是自己用心思考过的,是自己努力争取过的,所以上得特别用心,效果也都如大家原先预设的,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我觉得这才是真正体现了教师的学习精神,它让我们的教师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方法上有改进、思想上有进步,达到了教研活动的真实效果。

几年来,在这种教研活动的熏染下,我们团队中有多人次获得了全国、省、市课堂教学评比的一等奖,多人获得了宁波市教坛新秀的称号。这种教研氛围和方式,对教师们的专业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研活动有效益

有效益强调的是学到的东西能有所用。学而无用的东西,即便有效果也无效益。从实践来看,教师要学会应用、学会学习。

辩课就是为了双方有及时、充分的交流和互动,真正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使双方都明白哪些是值得肯定的,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哪些是值得改进的,是应该避免的。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教学中“点状”到“结构化”的转变。原先教师无意识的教学行为容易产生“点状”现象。教研课听完也就算数了,同一个教学内容,想到了讲究一下方法,想不到就听之任之。而经过辩论的东西往往就能深入人心,大家会忍不住去尝试一下。尝试过后再交流,把好的经验跟大家一起分享,久而久之大家的教学很自然地就“结构化”了。

例如在一次教研课上,某老师在跑的环节中出现了很少见的交叉跑。在上课的现场就有好多老师感觉这个设计很有新意,嚷着要回去试试看。几周后大家再碰面的时候,我发现所有的听课老师在自己日常的教学中都在尝试这种方法,而且都反映说学生兴趣很浓,收到的效果很好。星星之火,在教师们的传承中,真正做到了从“点状”到“结构化”的改变,最终让学生成为受益人。

(三)教研活动有效率

有效率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教学有效果、有效益都是从教研产生的结果来看。但是两者都没有考虑到教研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如果我花大量的经历搞教研活动,诚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却不是最理想的。人家说,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东西才是最完美的。那么我们想要的就是花不多的经历产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要高效率。

在一堂《跨越式跳高》的同课异构教学中,我们第九届特级教师带徒学习,在备课中各抒己见,并对每个人提出的建议进行辩析。在准备环节原本是简单枯燥的慢跑中,我们增加了较低高度的跑跨环节,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兴趣,更为后面的主教课打下了基础;在基本部分中,我们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孩子们主动发现并去粘贴起跳点和助跑角度点;在结束部分中,我们模仿洗澡动作,很好地起到了放松学生身心的作用……短短二十分钟的时间,一堂完整的、具有多个亮点的教案呈现在我们面前。

辩课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经历、内化、迁移”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辩课的确为我们的教研互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教研组长设计富有内涵的辩课活动,引导教师充分经历教研活动,在参与中形成活动感悟、体验或直觉等,并通过对课堂的回顾、反思表达等多种方式加以提升、内化,以辩促新,以辩促效,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体育教研活动变得更加实实在在,变得更加精彩纷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