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达地区和国家会展业概述

发达地区和国家会展业概述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欧洲会展业的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毫无疑问应该归功于下列国家会展业的贡献:德国会展业在世界处于前列,每年举办的商贸会议有1万多场,与会者高达250万人。其中40家有能力举办国际展会。在世界收入最高的10家会展公司中,德国就占了5家。与此同时,鉴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德国展览公司竞相开辟国际市场。德国会展业何以如此发达并创造了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历经百年而不衰并稳居全球会展业前列的奥秘何在?

第一节 发达地区和国家会展业概述

一、欧洲会展业概述

从本书第一章第一节当代的会展业中我们已了解了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欧洲会展业整体实力强,占领世界会展市场份额最大。2008年欧洲全年举办的国际会议,占全世界国际会议市场55.4%的分享率(见表3-2)(ICCA,2009);而且,约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的欧洲专业展在规模、档次、展商数量和质量、观众数量和质量、国外展商比例、专业观众比例和相关服务质量等方面,均居世界领先地位。此外,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场馆绝大多数也都集中在欧洲(见表1-1)(UFI,2007)。欧洲会展业的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毫无疑问应该归功于下列国家会展业的贡献:

(一)德国

德国会展业在世界处于前列,每年举办的商贸会议有1万多场,与会者高达250万人。此外还有与展会密切相关的其他活动。这类活动的参加者每年也有近190万人(魏爱苗,2009)。其在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的2007、2008和2009年度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国家排位表上仅次于美国,连续3年名列第二,举办国际会议的数量分别为:2007年429个,2008年402个,2009年458个(见表3-2)。其首都柏林也在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的2007、2008和2009年度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城市排位表上连续3年被排在前5位(见表3-3)(ICCA,2008、2009、2010)。

德国更号称“世界展览王国”。虽然领土面积不大,只有35.7万平方公里,但建有博览会场馆的城市大约有70座(魏爱苗,2009)。国际展览业协会(UFI)于2007年10月发布的《世界展览场地统计图表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资料显示,全球有47个达到和超过10万平方米的展览场地,其中,德国就占了9个名额。全球展厅面积最大的5个展馆中,德国占了4家,它们是汉诺威展览中心、法兰克福展览中心、科隆展览中心和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心。其中,仅汉诺威一家展馆的厅内展出面积就达495265平方米(见表1-2)(UFI,2007)。2010年初,德国展览业拥有场馆面积已达到275万平米,同比增加了1.3%。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表明,2010年至2015年,不会新建或扩建展馆。但德国各展会公司将会投资3.3亿欧元对于现有场馆进行相应的改造(黄金屋家居饰品分销中心,2010)。

德国现有展会公司约100家。其中40家有能力举办国际展会。在世界收入最高的10家会展公司中,德国就占了5家。在德国营业额最高的10大展会公司中,前5大公司的营业额占整个行业全部营销收入的75%,达15.6亿欧元。德国展会公司的投入平均每年约为5亿欧元,年营业额平均约达26亿欧元。2007年的展会收入是26.5亿欧元,比一年前25.5亿欧元的收入增加了1亿欧元。2008年的展会收入即营业额预计在27亿—28亿欧元之间。展会的效益主要除了体现在营业额或利润上,而是在于带动了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魏爱苗,2009)。

作为“世界第一”会展强国,德国举办了全球各行业中三分之二代表时代潮流的顶级展会。根据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公布的统计数据,2007年德国举办139个国际展会项目共吸引了1060万人次的观众,其中国外观众达250万人次,使得德国展会国外观众数量再创新高。此前,该记录为2004年的近230万(优力优国际展览集团,2009)。2007年,参加德国国际展会的展商有16万多家,其中国外展商89813家,比德国本地展商75944家还多出13869家。出租的摊位面积高达近673万平方米。除了上述国际展会外,德国每年还举办许多展示地方特色的当地展会和跨区域展会。这类展会2007年就达167场,展商达54222家,展台面积为1542631平方米,观众6461399人。与此同时,鉴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德国展览公司竞相开辟国际市场。2007年由德国展览公司在国外举办的博览会达216场,参展的德国公司近78000家,参展观众达440万人(魏爱苗,2009)。

德国每年在国内外举办的这些展会为德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据粗略统计,仅2007年在德国本土举办的国际展会上,展商和参观者的支出就达100亿欧元,加上展会公司的投入5亿欧元,其对德国经济形成的直接需求和影响,至少在105亿欧元以上(魏爱苗,2009)。据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的统计,从2001年到2007年,通过展会形成的订货合同每年都在230亿欧元左右。这些合同产生的直接社会效益是确保了25万人的就业岗位。目前,与展会经济非常密切的德国企业有56000家。这些企业为了准备展出并保持对外联系,包括与展会公司和客户直接沟通并组织商业洽谈会等,都设有专职人员。各个公司的专职人员平均为1.9人,由此而形成的社会效益等于创造了10万个以上的全职就业岗位(魏爱苗,2009)。此外,德国频繁的展会还造就了一大批专门依靠展会生存的企业和职业,比如专门搭建和拆卸展台的公司、展台设计师、展会规划师、咨询公司和搬运公司等。据统计,仅仅是搭建展台的专业公司,2007年的营销收入就达17亿欧元,招募的员工为8300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家庭旅馆以及培训展台服务员和讲解员的培训公司,也都是专门依赖展览业生存的(魏爱苗,2009)。在德国,展览业是服务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它带动了包括物流业、住宿业、餐饮业等在内的一大批服务行业的兴起与发展,是其他许多下游服务行业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展览业所产生的庞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对推动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所形成的巨大效果又为各品牌展会举办城市增辉添彩,展览业和品牌展会成了德国许多城市的名片。提升了这些城市的知名度,大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德国会展业何以如此发达并创造了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历经百年而不衰并稳居全球会展业前列的奥秘何在?分析起来应该有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原因,现归纳如下:

1.有力的政府支持

德国会展业发达的原动力来自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会展业极为发达的德国,许多城市的政府普遍将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而且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德国的展馆全部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展览公司由政府控股,比如,汉诺威展览公司的两大股东——下萨克森州政府和汉诺威市政府,就分别持有其49.8%的股权。在政府的支持下,汉诺威公司逐步发展壮大,从而带动了整个城市会展业的蓬勃兴起(商务部汉堡总领馆经商室,2005)。为了扩大出口,争取订单,开辟国外市场,以便确保德国国内的就业岗位,德国联邦政府鼓励会展公司努力开拓海外市场,举办境外展会,并对参加国外展会的德国企业给予补贴。补贴金额2007年为3600万欧元,2008年为3700万欧元,2009年的预算是3800万欧元(魏爱苗,2009)。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在2006年所做的2006/2007年德国展会市场总体预测中指出:2007年德国组织国家展团、补贴中小企业参加海外展览将达到242场次,其中中国53场(包括中国香港),俄罗斯54场,北美23场。其重点在东亚/东南亚/中亚,计96场。为了推动德国创新科技产品的出口,从2007年开始,德国联邦政府又推出一项促进德国新生科技企业参加德国国内展的项目,此项目单独预算金额为1—5百万欧元之间,由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协助德国经济与科技部落实该项目的具体规划(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2006)。

2.统一的行业领导

德国会展业,尤其是德国展览业经久不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全国唯一的展览行业协会——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该组织又被译为:德国经济展会与博览会委员会,简称德国展博览委员会。它成立于1907年1月1日,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演变,已从成立之初的参展企业联合体发展成今天的组展方(展览公司)、参展方(供应商)和专业观众(采购商)的联合体,并成为德国展览业的权威组织。该组织成员主要是德国展览公司和展会组织者、德国工商大会、德国各大行业协会、对展览感兴趣或与展览业有关的专业协会、出国展览执行公司等(杨斌,2007)。今天,德国展览业协会的会员占德国展览公司的98%,几乎覆盖了整个行业。

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下设顾问委员会、董事会和秘书处。顾问委员会由30名来自德国经济界主要协会和展览公司的代表和另外约30名精选的经济界和展览界的专家组成。董事会最多由22名德工商界和展览公司代表组成,董事长和一名副董事长来自工商业界,另一名副董事长来自展览公司。秘书处主要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设总干事长一名,干事长两名,分别负责德国国内展和国外展。

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下设许多工作委员会,负责会员间的经验交流、提供建议及各种议案的准备工作等。主要的工作委员会包括展会协调委员会、协会IT工作组、展会透明度和法律/管理工作委员会及出国参展工作委员会。

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的最重要任务是代表德国展览业与政府和议会开展对话,争取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为德国展会在德国国内和全世界范围内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与德国联邦经济部共同执行资助德国中小企业海外联合参展的项目;为全世界范围内对德国展会感兴趣的企业和采购商提供完善的信息和资讯查询服务;以德国展览业为背景,支持展览经济的研究和教育培训项目;和负责德国展会数据自愿审核组织的运作,建立展会数据审核机制,确保展会数据的标准统一性和真实性(杨斌,2007)。德国展览业协会不是展览会的组织者和执行机构,而是一个服务和协调机构。作为德国展览业唯一的行业组织,它在维护德国展览业在国际国内的共同利益,建立和保持与议会、政府各部门和其他行业组织的良好沟通;协调德国境内外举办的展览活动,开展德国展览市场的对外宣传,吸引外国企业赴德参展及办展,支持会员开展国外展览业务;进行展会调查和评估;出版和发布展览指南,提供与展览有关的咨询服务和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德国展览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3.悠久的展览历史

德国会展业如此发达,与其悠久的会展历史不可分割,据考证,德国最早的展览可上溯到800多年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已有的法兰克福书市便是一个例证。许多大型的展览中心,从19世纪至今,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种各样的展览未曾间断。这个古老的行业是随着工业和商业的文明不断向前演进的。如今这一行业已成为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国家现代服务业的一朵奇葩。悠久的展览历史,使德国产生了许多国际著名的会展城市,如汉诺威、科隆、法兰克福、柏林、慕尼黑、杜塞尔多夫、莱比锡等,同时也使德国积累了丰富的办展办会经验,形成了巨大的会展产业规模。

4.优越的地缘优势

优越的地缘区位优势是德国会展业经久不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德国地处中欧,又是经济大国,再加上交通方便,四通八达,其会展辐射范围至少可以涵盖整个欧洲。据统计,2007年参加德国展会的近9万家外商中,有60.7%来自欧洲大陆(魏爱苗,2009)。

5.强劲的产业支撑

德国会展业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许多专业性展览会都是以城市产业而发展起来的,如工业重镇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杜塞尔多夫的国际印刷、包装展,旅游城市纽伦堡的玩具展等。还有杜塞尔多夫、埃森、科隆地处德国“工业心脏”——鲁尔工业区,雄厚的产业经济实力为这些城市的展览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特点说明了德国会展业的发展得到了强劲的产业支撑。

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的调查表明,德国有一支常年参展的企业队伍。他们是支撑展览业发展的中流砥柱。这支队伍代表着56000家德国企业。他们既是展会的参展商,同时又积极参与商贸洽谈会。从结构上看,这些企业基本上属于中小企业。其中44%的企业雇佣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下。另有40%的企业,员工人数在50人—499人之间。从营销收入看,营业额在250万欧元以下的占32%。营业额在250万—5000万欧元之间的占47%(魏爱苗,2009)。他们之所以常年参展并参加经贸洽谈会,是因为他们要运用这种“最重要的营销工具”或手段开拓和占领市场并实现营收,获取利润。同时,还因为德国有着强劲的产业支撑,才使德国享有“德国制造”的声誉,而正是这“德国制造”的声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无数客商和数万家企业前来观展采购或寻求合作。

德国各产业部门对会展业的强劲支撑还表现在各产业行业协会与会展业的密切合作,德国各产业行业协会在德国会展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对德国会展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办展时间和地点等方面,德国产业行业协会拥有相当大的发言权。没有产业行业协会的支持,展览公司就无法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及开展对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营销工作。因此,德展览公司在制定办展方案和招展过程中均与相关的产业行业协会密切合作,打造行业博览会品牌。相关产业行业协会向展览公司提供业内的专业诀窍及其与国内外的联系渠道。另外,德国一些产业行业协会本身又是知名博览会的主办者。如位于法兰克福的德国通讯和娱乐电子工业协会(gfu)是每两年一届的柏林国际电讯展的主办者,柏林展览公司只是该展的承办单位。法兰克福图书展由德国图书交易协会举办,该协会从法兰克福展览公司租赁展厅。德国制冷和空调技术协会每年轮流在纽伦堡和汉诺威举办国际制冷和空调技术展(IKK)。德化工和生物技术协会(DECHEMA)每年轮流在法兰克福、北京、墨西哥城举办国际化工、环保和生物技术展(ACHEMA)(商务部驻汉堡总领馆经商室,2005)。

毫无疑问,德国会展业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德国强劲的产业支撑。

6.先进的场馆设施

先进的场馆设施是发展会展业的重要条件,没有好的场馆,便没有好的会展。由于德国各级政府将会展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对场馆及其配套设施均予大力支持,所以德国拥有世界先进的场馆设施,为举办高水准的专业博览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先进的场馆设施不仅是数量和规模的领先(见前所述),也是设施和服务的一流。以世界最大的汉诺威博览中心为例,几经扩充,现已达到占地100万平方米,内有1万至2万平方米的巨型展厅24个,其中好几个是多层展厅。室内展出面积共达49.5平方米,露天展场27.8万平方米,还配备有功能齐全的会议中心。该博览中心是为2.6万余位展商和230万观众的年流量而设计的,它还拥有设备完善的、欧洲最大的专用客运火车站两个,还有专用的货运站。货运站设有能装卸大件重型货物的设备,并且有多条支线直通各展览大厅。有分别连接着飞机场和火车站的两条地铁线路,可直达博览会北面入口,这个博览中心的停车场可停放5万辆汽车,场内还有一个直升机场。一到举办展览,汉诺威市内的交通就为展览大开绿灯,开设专线地铁,观展人士甚至还可以坐直升机到达展馆。

德国会展场馆的技术和设备还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为了满足德国会展业不断增长的需要和领先地位,德国每年共投资约10亿马克(约40多亿人民币)用于扩大场地并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1798国际贸易网,2006)。

7.独特的理念模式

德国会展业之所以能在全球会展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位居群雄之首,不仅是因为德国拥有上述优势,而且更在于德国展会举办单位具有独特的经营理念和模式、管理技术及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与世界最大的展览公司(按营业额排名)——英国Reed展览公司及美、法等国的展览公司不同,德国的展馆全部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展览公司由政府控股,实行企业化管理。如位于汉诺威的德国最大的展览公司——汉诺威展览公司由下萨克森州政府和汉诺威市政府分别控股49.8%。汉诺威展览公司既是展览中心的管理者,又是许多大型博览会的举办者和实施者。也就是说汉诺威展览公司既是汉诺威展览中心的拥有者,又是CeBIT和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大型展览会的举办者。这对于提高展览公司的积极性、展会的规模化发展和展期的合理安排都有好处。由于德国展馆规模大,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展馆不能盈利,都由政府给予补贴,但政府更看重展览业能否带动下游行业和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只要地方经济发展了,政府自然有钱补贴展馆了。

8.一流的配套服务

德国的会展服务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配套服务。这是德国会展业稳居世界会展业前列的又一重要原因。从展览设计、展台搭建与布置到信息、交通、运输、住宿和旅游等服务项目,无论是面对观众、展商还是新闻记者,德国展览会承办方提供的服务均非常到位,特别是在解决博览会期间的停车和交通拥堵问题及吸引企业和专业观众参展等方面的做法更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以停车为例,德国的大型展览中心都有大型停车场,车位数量少者几千,多则数万。展览中心停车场都设有电子装置,另外在现场还安排大量人员指挥交通,同时,还通过广播介绍展馆附近的交通情况。展览中心还为参展商和新闻记者设置专门的免费停车场。如展览中心在市内,德国展览公司一般会在城外的交通枢纽地带建几个大型停车场,并提供车辆免费接送观众,从而避免大量车辆拥入市区;如展览中心位于城外,就在展馆旁边建大型停车场。展览公司还在机场、火车站或市中心设临时车站免费接送参观者;在许多展览城市,观众凭展览会门票可免费乘坐市内公交。为吸引企业和专业观众参展,德展览会举办单位给参展企业邀请的客户给予门票优惠,参展企业可预先从展览公司订购门票后寄给客户(商务部驻汉堡总领馆经商室,2005)。德国展览公司为参展商提供的服务和咨询更加细腻和周到,有口皆碑。例如汉诺威展览公司就很注重为展商和观众提供一本册子或一本书,内容不仅包括历年展会的情况回顾,而且还介绍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某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同时涉及参展费用,装修费用等信息。一些宣传材料中仅酒店介绍就有五六页篇幅,罗列上百家不同档次的酒店供用户挑选,并详细介绍价格、优惠幅度等情况。(Deric,2005)有的甚至设置了专门的软件,供客商使用。比如客商参展时如何定位,要达到何种目的,准备拿出多少资金,如何评估支出与效益,需要何种帮助与咨询等等都能通过设置的专门软件找到答案。(魏爱苗,2009)

9.顶级的品牌展会

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作为对德国会展业发挥指导作用的协会始终认为:要保持德国展览业世界领先的地位,就应该致力于培育和维护国际性高水准的展会、制定长期策略、坚守高质量要求、提高全球行业动向敏感度。必须避免国内长期同时存在同一展览主题的多个弱展,分流参展商和观众资源,互相削弱。(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2006)

长期以来,德国会展业就是这样培育和维护着德国高水准的国际性展会,使德国品牌展会有着知名度高和吸引力强的特点,并成为引领行业时代潮流、符合客户和观众要求的展会。例如:2008年9月4日至9日在柏林举办的“国际娱乐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博览会”就属于此类代表时代潮流的高档博览会。由于展品大多是厂家科技含量极高的最新产品,体现了该行业最新的科技成果,因此吸引了来自126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客户,参观人数高达22万。参展商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有1245家,现场成交额30多亿欧元。更重要的是来自67个国家和地区的6560名记者,代表1400家国际媒体对博览会进行了全方位立体性的跟踪报道,从而使得展会和举办地柏林市的名气及人气大增(魏爱苗,2009)。

像这种顶级的品牌展会,德国还有很多。比如汉诺威国际工业博览会、汉诺威计算机博览会(CeBIT)、国际卡车展,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法兰克福消费品博览会、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科隆国际食品展、科隆五金展、国际家具展、国际自行车展,杜塞尔多夫国际时装展、国际印刷工业展、国际鞋展,慕尼黑国际建筑机械展、国际手工业博览会、国际体育用品展,柏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绿色食品周、国际航空航天展,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等。正是这些世界顶级的品牌展会确保了德国展览王国的地位和声誉,成为德国展览业百年不衰并稳居世界前列的又一重要原因。

10.强烈的国际意识

与别国的展览公司相比,德国展览公司的最大优势在于具有很强的国际战略意识,十分重视并积极拓展国外市场。这又是德国在世界会展业中称雄的又一重要原因。

德国展览公司强烈的国际战略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举办的博览会就向国外参展商开放,并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外国参展商和观众,例如,展览会的组织者不断在世界各地进行宣传,吸引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对于参展潜力比较大的国家,都专门派代表前去做宣传,介绍相关展览,并向感兴趣者提供相关咨询。从而使德国国内举办的博览会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德国展览公司能洞察国际会展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到国外投资办展。在新兴国家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一方面是吸引了大量的德国及欧洲以外的厂商为德国海外展会参展,另一方面就是海外建设新场馆,并将自己成熟的展览会延伸到海外。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德国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和德国慕尼黑展览有限公司就一起与上海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合作,兴建了新上海国际博览中心。其著名的信息、通讯及办公室自动化博览会如今已经有了亚洲版、美洲版等。目前,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市场及中东欧国家正成为德国展览业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德国在国外举办的展会,60%是在亚洲,主要是在中国、印度等国举办的,其余的则是在北美、南美、东欧和俄罗斯(魏爱苗,2009)。

为了争抢国外会展市场和客户。德国展览公司意识到它们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拓展行动已经面临英国及其他国家会展公司的激烈竞争。为了在当地与展商建立直接联系。德国已在国外至少建立了400多个办事处。仅杜塞尔多夫一家展览公司,就在10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66个办事机构,并建立了13家子公司或合资公司(魏爱苗,2009)。

11.专业的人员素质

德国一些大型的展览公司,虽只拥有数百名专业员工。但每年的营业额却可达到2亿至5亿德国马克。各个博览会都是由熟悉本专业且经验丰富的组织者承办的。展览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很高。(杭州日报,2006)正如被誉为德国“会展行业第一人”的贝恩斯所说:“会展在德国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参与其中。”(王凤山、冀春贤和戚能杰,2008)

12.和谐的“会”“展”结合

展会与商贸洽谈会、经济研讨会相结合是未来国际展会的发展趋势。德国会展业早已看到这一发展趋势,各类博览会举办者紧紧抓住博览会云集世界各地的业界精英和客商的大好时机,在展会期间举办相应的国际性会议、研究会和商贸洽谈会,结合展览会发布业界动态信息,使“会”与“展”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既提升博览会的知名度,又促进会展经济发展的目的。承办国际会议早已成为德国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德国会展公司注重经营的一块业务。和谐的“会”“展”结合也成为德国这个会展王国的奥秘之一。

德国会展业历经百年而不衰并稳居全球会展业前列的上述原因和奥秘值得世界各国思考和借鉴。

(二)法国

法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地处欧洲中心,交通快捷、运输便利;气候温和,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拥有众多举世闻名的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顶级的会展场馆和服务系统,一流的酒店和餐饮设施,以及优良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传统;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世界会展业发达国家之一。

首先,法国早已成为重要的世界国际会议中心。首都巴黎也一直是全球举办国际会议最多的城市之一。根据国际协会联盟(UIA)统计数据,法国在2008年度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国家排位中名列第2位,仅次于美国,举办国际会议数量为797个,国际会议市场分享率达7.19%,而法国首都巴黎也在当年的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城市排位中,位居第2位,仅次于新加坡,举办国际会议数量为419个,国际会议市场分享率达3.78%(见表3-4,UIA,2009)。而国际会议协会(ICCA)在2007、2008和2009年度的统计结果也表明法国在这三年中分别处于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国家排位表中的第5位(2007年255个国际会议)、第4位(2008年334个国际会议)和第6位(2009年341个国际会议)(见表3-2,ICCA,2008,2009,2010)。国际会议协会(ICCA)的统计结果还表明巴黎在这三年的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城市排位中,分别为第4位(2007年115个国际会议)、第1位(2008年139个国际会议)和第3位(2009年131个)(见表3-3,ICCA,2008,2009,2010)。

2003年,中国贸促会驻法国代表处所作的《法国展览业市场调研》报告揭示了当时法国国内拥有70个展览中心,52个会议和展览中心,展览场馆的总面积超过400多万平方米,其中48%为室内展馆,52%为室外展场。2007年10月,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发布的《世界展览场地统计图表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资料显示,欧洲有35个达到和超过10万平方米的展览场地,其中法国有3个。它们是巴黎展览公司凡尔赛宫展览中心(Paris Expo,展馆面积为226069平方米)、巴黎北维勒班特会展中心(Paris-Nord Villepinte,展馆面积为191000平方米)和法国里昂全欧会展中心(Eurexpo-Lyon,展馆面积为103669平方米)(见表1-2,UFI,2007)。法国的会展业与其他国家相比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展览公司不拥有场馆,而场地公司不主办展览会,也不参与展览会的经营。法国的会展业人士坚持这种做法,认为这样能够促进各家展览公司之间的公平竞争,也有利于场馆公司专心做好自己的场馆服务工作。

法国全国每年总共举办1500个展博览会,参展商和参观者每年可以为全法国带来大约44.2亿欧元的直接收入。全国总共有约600家展博览会的主办企业,各家企业的雇员总数至少为3000人,这些展览公司营业额总计9.7亿欧元,其中1.7亿欧元为展览会的营业额,加上其他收入8亿欧元。这个行业的大部分营业额由规模较大的展览公司所创造,其中雇员超过20人的企业有13家,它们的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的2/3(中国贸促会驻法国代表处,2003)。

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参展商和国际专业观众参与法国展会活动,提高法国展会的国际化程度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法国早在1967年就成立了法国国际专业展促进会(Promosalons),该组织是一个商会和政府牵头组织的民间团体,其理事会由巴黎工商会、法国专业展联合会、法国雇主协会、巴黎市政府、法国外贸部以及展览中心和专业展览公司的代表组成。法国国内的任何一家展览公司均可申请加入该组织,但对于同一个主题的展会只接纳一个加入,而且优先接纳质量最好的展会。目前,全法国共有65个展会加入了法国国际专业展促进会,它们都是法国最知名的国际性专业展会。该组织经费来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诸如巴黎工商会和展览场地公司等主要理事单位提供的年度补贴,占少部分;另一部分经费来源是由参加促进会的展览公司按所需促进的展会数目及促进宣传工作量而定的促销经费,这占促进会经费的大部分。该促进会在5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办事处。这些办事处在所在国家和地区负责为其成员的65个展会开发形式多样的促进业务。这50个办事处之中,除意、德、英、西、比等少数国家是由促进会总部投资的独资公司外,其他办事处都是财务独立机构或公司。根据国家不同,办事处可以是法国使馆商参处、法国驻外商会、法航办事处或独立的商务公司。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单个展览公司,哪怕是财力强大的展览集团,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在世界上50个国家建立属于自己的办事机构网络,但是法国国际专业展促进会将从属于不同展览公司的65个展会的促销经费集中到一起,就有力量组成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有效的展会国际促销网络(阿木,2005)。

为了应对欧盟内部和来自国际上的竞争,法国会展界开始在会展企业集团化的基础上,出现变革重组,强强联合的发展趋势。2008年1月28日,经法国财政和经济部批准,法国展览行业的两大巨头巴黎工商会(CCIP)和尤尼百—洛当科集团(Unibail-Rodamco)在巴黎联合宣布:各自的展览业务按照场馆和展览两个板块进行融资重组。

在场馆方面,两大集团把各自在巴黎地区所拥有的九个展览馆和会议中心整合在新品牌“巴黎展览馆集团(VIPARIS)[www.viparis.com]”的旗下,其中包括著名的维勒班特展览中心、凡尔赛门展览中心和巴黎会议中心。这九个会展场馆的室内展览总面积达57.5万平方米,室外展览总面积达42.6万平方米,成为全球最大的场馆集团。“巴黎展览馆集团”宣布,将在10年内再扩建13.5万平方米的室内展馆。主要扩建巴黎北郊的维勒班特展览中心,使其展览面积逐步由目前的24万平方米增加到35万平方米;第一步是立即建一个3.6万平方米的新馆,2010年投入使用。

在展览方面,巴黎工商会拥有高美司博展览集团(COMEXPO),尤尼百—洛当科集团拥有爱博展览集团(EXPOSIUM),合并后组成高美爱博展览集团(COMEXPOSIUM)[www.comexposium.com]。高美爱博目前拥有150个专业展和大众展,其中包括SIAL食品展,SIA农展,SIMA农牧业设备展,INTERMAT工程机械展,Equip Auto巴黎汽车工业展,SILMO眼镜展,巴黎国际博览会等世界著名展会品牌。重组后,展会将每年吸引3.5万家参展企业,接待410万名参观观众,成为全球最大的展览公司之一。据悉,重组后的新展览集团将以开发新展会和国际化作为发展的主轴线。由此,法国也由三大展览公司三分天下的局面进入法国励展集团(Reed Expositions France)与高美爱博展览集团(COMEXPOSIUM)分庭抗礼的形势(食品商务网,2009)。

法国80%以上的大型国际展会集中在法国巴黎大区。这些展会每年为本地区带来超过30亿欧元的经济收入,相当于创造了5万多个全职工作岗位。巴黎大区每年举办专业展会400个,接待观众900万人,参展商近10万家,展会涉及所有行业,平均每天有5个展会同期举办,最多的时候,每天有15个不同领域的展会同时举办。巴黎大区展会的国际化程度相当高,据统计数据显示,平均44%的参展商和31%的观众,来自法国之外的其他国家(食品商务网,2009)。近两年以来,法国巴黎大区经济发展局出资资助巴黎会展业,宣传其“巴黎展览之都”的推广战略,进一步提升巴黎大区作为国际专业展会举办城市的影响力。“巴黎展览之都”推广战略的意图是对巴黎大区展会主要目标市场进行维护和推广。首先必须在以德国、意大利和荷兰为主的欧洲区域内,进一步发展老客户群。其次,扩大在其他地区的市场份额。根据不同的市场,巴黎大区选定了3个国家,即中国、日本和俄罗斯。根据推广计划,“巴黎展览之都”在欧洲地区的宣传是以推广巴黎大区的会展业为主。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则主要以宣传和推广某一领域的展会为主,并在上述3个国家提升巴黎大区展览会的竞争优势(食品商务网,2009)。

法国会展业的主要行业机构除了前面所介绍的法国国际专业展促进会(Promosalons)外,还有:法国会展协会(Foires,Salons & Congrèsde France,缩写为FSCF),法国企业国际发展署(UBI France)以及巴黎工商会(Chambrede CommerceetdIndustriede Paris,缩写为CCIP)。在所有的上述机构中,法国会展协会(FSCF)是最重要的行业组织,其主要目标是大力游说政府制定和简化各种有利于会展活动的立法和政策规定。努力维护展览会这种传媒形式,并且强化有关会展活动的市场调研、各类数字统计工作:向企业宣传展览会的重要性,以及向会员单位提供各种性质的服务项目(专业培训、各种与司法和社会事务有关的帮助)。而巴黎工商会(CCIP)既是代表和维护企业利益的公共事业机构,也直接参与展览中心的管理,其下属的巴黎北维尔班特展览中心(Paris-Nord Villepinte)的展览面积占整个巴黎大区展览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该组织具有四项职能:面对政府代表企业的职能、培训职能、领土整治和配备功能,以及支持企业和向企业提供信息的功能。巴黎工商会(CCIP)对法国会展行业的立法和修改可以说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还有法国国际发展署(UBI France)是一家专门以在世界上促进法国产品和服务发展为宗旨的公立机构,直接受隶属于法国政府财政和工业部的对外经济关系局的领导。法国国际发展署(UBI France)每年举办200场法国各行业产品(但不包括食品和农产品)集体性促销宣传活动,其中包括选择在国外举办的大约80个展览会上设立法国集体展馆、或者为法国参展企业举办集体性的宣传活动。此外,法国国际发展署(UBI France)还向希望参加在国外举办的展览会的企业提供展览会的选择和准备方面的咨询(中国贸促会驻法国代表处,2003)。

为了鼓励本国的中小企业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展览,法国政府在财政上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法国国际发展署(BUIFrance)也对本国企业的参展活动给予财政补贴。还有法国国内的地方政府机构也会对中小企业的参展活动实施财政补贴政策。此外,法国某些展览主办机构也直接向中小企业参展提供一定形式的资助。

纵观法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法国会展业的发展特点可以概括为:会展企业集团化、主办机构专业化、展会规模大型化、展会发展国际化、提高质量是目标、观众组织是重点、政府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得资助、融资重组迎竞争、努力开发中日俄。

(三)英国

英国会展业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开始将会展业作为重要产业予以扶持。1980年英国政府成立伦敦会议局,1990年英国各主要城市均建立了会议局,专门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上世纪80至90年代,英国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英国地方政府对会展场所建设的财政补贴达到其公共补贴的37.5%,其中33%的补贴投向了私营会展场所的建设(王涛,2009)。自此英国会展业步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英国会展业不仅本身发展迅速,并且已成为连接金融服务、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基建和电子产业等英国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纽带,同时呈现高度专业化、国际化的特点。

目前英国已拥有4000—5000个大小会展场所,定期举办大型会展的场馆近500个,展馆总面积达310万平方米。其中,大型展馆包括伦敦的Earls Court、奥林匹亚、商业设计中心和召开过G20伦敦峰会的ExCel Centre展馆,以及伯明翰国家展览中心、曼彻斯特展览中心、苏格兰展览会议中心、爱丁堡皇家高地中心、卡迪夫国际竞技场等(王涛,2009)。

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英国形成了伦敦、伯明翰、格拉斯哥、爱丁堡等著名会展城市,而伦敦作为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举办展览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英国每年超过30%的展览会在伦敦举办。伦敦会议局目前联系11家会展中心,150多家会议酒店,每年推动的伦敦会展直接收入高达20亿英镑(王涛,2009)。

根据国际协会联盟(UIA)2009年公布的2008年统计数据,英国在2008年度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国家排位中名列第10位,举办国际会议数量为349个,国际会议市场分享率达3.15%,而英国首都伦敦也在当年的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城市排位中,位居第10位,举办国际会议数量为103个,国际会议市场分享率达0.93%(见表3-4,UIA,2009)。而国际会议协会(ICCA)在2007、2008和2009年度的统计结果也表明英国在这三年中分别处于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国家排位表中的第4位(2007年281个国际会议)、第5位(2008年322个国际会议)和第5位(2009年345个国际会议)(见表3-2,ICCA,2008,2009,2010)。国际会议协会(ICCA)的统计结果还表明伦敦在这三年的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城市排位中,分别为第17位(2007年69个国际会议)、第19位(2008年68个国际会议)和第16位(2009年83个)(见表3-3,ICCA,2008,2009,2010)。

据“2008英国会展业调查”报告显示,会展业为英国创造了13.7万个工作机会,占英国就业人口的0.5%。英国每年通过各类会展吸引1700万国内外观众参展,产值近100亿英镑,每年税收收入就达10多亿英镑,并为酒店、餐馆、娱乐、交通等行业带来了近20亿英镑的收入,对英国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王涛,2009)。

英国会展业准入政策十分宽松。任何商业机构和贸易组织都不需要经过特殊的审批程序便可以进行展览业务,展览公司的商业注册也和普通商业公司一样,没有额外的要求。在英国,举办展览是完全的商业行为,只要展览内容合法均可自行确定,不需审批。英国会展业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解决重复办展的问题。因为英国展会成本很高,经营展览有较高商业风险,展览公司对展览项目的选择十分谨慎,一般都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后才做出决定(中国贸促会驻英国代表处,2007)。

英国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很高。没有明显的国际展和国内展的划分,几乎所有专业会展都尽量吸引更多的外国参展商,与国际市场接轨,甚至其专业展会的摊位也是按参展商的产品类别划分。在举办大型会展时,英国展会主办方每次邀请的外国参展产品和人士都力争达到50%以上。

英国会展业的集团化程度也很高。通过市场重组打造出励展博览集团、ITE集团、欧洲博闻、蒙哥马利展览公司等,这些大型会展集团积极开拓全球会展市场,在全球范围组织会展,每年都获得上亿美元利润。其中,励展博览集团是全球顶尖的会展公司之一,在世界各地设有33个分支机构,每年在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举办500多个大型展会,展会涵盖47个行业。这些展会每年能成功吸引600万采购商和超过10万供货商,并促成上百亿美元的交易(王涛,2009)。

英国会展业目前已扩展到20多个种类,250多个行业。几乎涉及所有行业,英国政府和会展业协会有意将会展业打造成促进英国各主要产业发展的纽带。目前英国所有行业协会下都建立了会展业的联系单位,英国金融城、旅游局、创业园及各种节日经济都把会展作为其重要的推介手段,经过许多年的实践,这些行业借助会展业平台,相互融合,形成了从金融服务、创意设计、会展刺激到带动旅游、贸易、娱乐等各行业的综合配套发展模式。据英国旅游局统计,2008年前8个月,到访英国的外国旅客达3200万人次,总消费达164亿英镑,其中参加商务旅行活动占27%,其消费占到访外国旅客总消费的28%。英国会展业对创意产业的刺激作用也十分明显,伦敦时装展就是很好的一例。据估计,一年两次的伦敦时装周,每年为伦敦市拉动消费达2000万—5000万英镑,促进了英国2/3时装产品的出口(王涛,2009)。英国会展业已成英国各行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英国会展行业主要的协会是英国会议和活动协会(Association for Conferences and Events—ACE)、英国展览组织者协会(Association of Events Organizer—AEO)、英国展览服务商协会(Association of Exhibition Contrac-tors—AEC)、英国展览场地协会(Association of Exhibition Venues—AEV)和英国户外活动协会(National Outdoor Events Associaiotn—NOEA)。英国会议和活动协会(ACE)的会员包括贸易商、机构、协会、慈善机构、供应商等举办各种会议和活动的实体。该协会旨在加强政府与会议行业的沟通,为会员提供信息、论坛等服务,服务方式包括会员通讯、热线、各种折扣和优惠以及研讨会等。英国展览组织者协会(AEO)原英文全称为Association of Exhibition Organizer。该组织宗旨是提高展览会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通过改善服务更好地满足观众对展览的需求。协会的会员分为两类,即直接会员和关系会员。直接会员全部是在英国注册的展览组织公司,而关系会员则是为展览提供配套服务的公司,如施工公司,家具租赁公司等。英国成立最早的展览业协会组织是英国展览服务商协会(AEC)。协会的宗旨是提高展览服务水平,并为会员企业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该协会成员都是经过一年的严格审查后才获得会员资格。上述协会全部为商业团体,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经费开支来自会费和企业赞助,管理人员也都是从会员企业中选举产生,人事任命不受政府干预。协会除为会员提供基本服务外,另一重要功能是代表会员企业利益,向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有关产业部门反映会员的意见,并游说政府实行有利于会展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令。在英国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贸促会驻英国代表处,2007)。

(四)意大利

意大利会展业发达。根据国际协会联盟(UIA)2009年公布的2008年统计数据,意大利在2008年度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国家排位中名列第8位,举办国际会议数量为413个,国际会议市场分享率达3.73%(见表3-4,UIA,2009)。而国际会议协会(ICCA)在2007、2008和2009年度的统计结果也表明意大利在这三年中分别处于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国家排位表中的第6位(2007年250个国际会议)、第6位(2008年296个国际会议)和第4位(2009年350个国际会议)(见表3-2,ICCA,2008,2009,2010)。

意大利展览会历史悠久,早在1257年,贸易集市性的展览会就出现在意大利的帕多瓦(陈泽炎、陈宏兵,2005)。至今,意大利已是欧洲展览业第二大国,也是到欧洲参展的中国企业最多的第二大国。2006年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性展会有195个,全国性展会422个,地方性展会约500个,共计出租展览面积约460万平方米,国内展商约20万,国外展商约3万,观众约2200万次,国际展会观众约1200万人次(中国贸促会驻意大利代表处,2007)。

这些展会具有下列特色:

(1)展会级别定位不同。意大利展会分为国际级别、国家级别、大区级别和当地级别等4个等级。每年在意大利大约举办有1000个展览会。其中国际级别的展览会近200个、国家级别的展览会400多个、大区级别的展览会100多个,其余为地方级别的展览会。不同展会在级别上自然拉开档次。不同展览企业展会级别定位不同(陈泽炎、陈宏兵,2005)。

(2)与不同城市功能相结合。米兰是世界著名的服装之都,因此,米兰服装展览会就以发布新款时装样式为主。利米尼是一个旅游城市,利米尼展览公司便重点发展旅游、休闲类别的展览会。那不勒斯是一个海港和渔业城市,莫斯塔—奥拉垂米尔展览公司在那里举办的渔业展览会就很著名。

(3)锁定目标市场各有侧重。比如,米兰的鞋展主要展示的是高档时装鞋,重点面向全世界的高端客户;帕拉康格西展览与会议公司举办的鞋展就是以展中档、休闲凉鞋为主,并且重点面向毗邻的德国、瑞士两国的销售代理商。(陈泽炎、陈宏兵,2005)

据意大利展览协会的资料显示,在意大利有39个城市举办展览会(陈泽炎、陈宏兵,2005),主要的会展城市有中北部地区的米兰、波伦亚、维罗纳、里米尼和维琴察:中南部地区的罗马、巴厘和巴勒莫等。全国共有展览场馆41个(中国贸促会驻意大利代表处,2007)。国际展览业协会(UFI)于2007年10月发布的《世界展览场地统计图表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资料显示,全球有47个达到和超过10万平方米的展览场地,其中35个在欧洲。而意大利就占了8个名额(见表8-1)。意大利米兰(罗佩罗)展览中心是世界第二大的展馆,仅次于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

表8-1 200610年意大利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场馆

面积单位:平方米

资料来源:国际展览业协会(UFI)(2007)。

意大利展馆多为公共投资、展览公司经营。也就是说,投资方都是以当地政府或者有着政府背景的公共性投资为主。展馆建成以后,一般就交给展览公司去具体经营。在经营方面,这些展馆在展览以外大都安排了较多的其他社会活动,其中又以音乐会和公众集会居多。譬如,那不勒斯的莫斯塔—奥拉垂米尔展览中心,就是一个集展览(多个展厅)、会议(会议中心)、体育(游泳池、健身房)、演出(露天剧场)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化中心(公园)(陈泽炎、陈宏兵,2005)。这显然是提高展馆使用率及其经济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非常值得借鉴学习。

意大利最大的展览会行业机构是意大利展览协会(AEFI),其会员包括意大利的41家展览中心和展览组织和服务公司,此外还有意大利工业展览委员会(CFI),成员包括工业家联合会中与展览有关的组织机构和公司;及意大利专业展览协会(ASSOMOSTRE),会员包括意大利展览促进协会(ASSOEXPO),意大利展会组织公司(EIOM)等。

二、北美会展业概述

北美是世界会展业的后起之秀,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尤其在20世纪最后10年里,由于美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对外贸易额迅猛扩大,极大地促进了会展业的壮大和发展。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数据,北美在2008年度国际会议市场分享率为11.4%(见表3-1,ICCA,2009)。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在2007年10月发布的《世界展览场地统计图表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北美共有359个展览场地(每个场地室内展览面积不小于5000平方米),占世界总量的34%;室内展览面积共计为710万平方米,占世界总量的26%。上述研究还发现2007~2010年北美还有44个新的展览场地项目,预计增加59.5万平方米的室内展览面积,占世界同一时期新增展览场地室内展览面积350万平方米的17%(UFI,2007)。在北美,举办展览会最多的城市是拉斯维加斯、多伦多、芝加哥、纽约、奥兰多、达拉斯、亚特兰大、新奥尔良、旧金山和波士顿。北美的会展业主要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这两个国家的会展业不但发展快,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形成了独特的办展模式和自己的风格。

以下是美国和加拿大会展业最新发展概况:

(一)美国

美国是全世界举办国际会议最多的国家。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按国家举办国际会议数量排位,美国在世界国际会议市场连续3年名列榜首。全年举办的国际会议已从2007年的467个上升到2009年的595个(见表3-2,ICCA,2008,2009,2010)。而且,根据国际协会联盟(UIA)2009年公布的2008年统计数据,美国在2008年度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国家排位中也是名列第1位,举办国际会议数量为1079个,国际会议市场分享率达9.73%(见表3-4,UIA,2009)。2007年,美国的国际会议不仅在数量上排名第一,而且,在参会总人数上也排第一,达到了427556人次(楚有才,2008)。

北美展览会始于18世纪,起源于专业协会的年度会议,早期,展览只作为年度会议的一项辅助活动,而且只是一种信息发布和形象性展示,展览会的贸易成交和市场营销功能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为企业所重视。这就是为何现在仍有许多美国展览会与专业协会年度会议合在一起同时举办的原因。美国企业用在参加展览的费用只占其年度市场营销费用预算的16.5%。美国虽然是世界经济强国,但展览会的国际性远不及欧洲。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展览会更多地是为了满足美国各州间贸易往来的需要。在美国展览会上,最活跃的交易是在批发商和零售商间进行,外国参展商的成交常常是小批量的,单个合同成交额一般都小于欧洲。尽管如此,由于美国市场容量巨大,美国展览会对国外参展商的吸引力仍然不小(翟文,2006)。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展览业的发展。作为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美国政府对展览业的支持主要是通过美国商务部负责的贸易展认证计划和国际购买商项目来实现的。它强调美国企业无论是出国参展还是参加在美国国内举办的展览会都能取得较好的参展效果,从而使贸易展览会真正为促进美国出口服务(陈启杰、倪娜,2007)。

如今,美国已成为举办国际贸易博览会的主要国家,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客商。美国每年举办净展出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展览会约4000个,展出总面积约4000多万平方米,参展商100多万,观众超过7000万。自1992年以来,美国的会展旅游花费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唐鹃,2010)。如本书第一章中所介绍,根据2011年2月17日,美国会议产业委员会(Convention Industry Council)发布的“美国会展业对美国经济贡献”的研究报告:美国在商务会议、大型会议、贸易展、奖励旅游和其他类型会议上每年消费是2634亿美元,会展业的这一产出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是1061亿美元,并创造了165万个直接就业机会;如果考虑会展业带来的间接效应和诱导效应,美国会展业每年的产出是9072亿美元,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要达到4579亿美元,并同时创造630万个就业机会(CIC,2011)。

美国的会展活动主要集中在拉斯维加斯、芝加哥、奥兰多、新奥尔良、亚特兰大、达拉斯、纽约、圣地亚哥、华盛顿、休士顿、洛杉矶、圣地亚哥等城市。(见表8-2)

表8-2 2006年全美顶级会展排名前8位的11个城市

img97

资料来源:中国驻芝加哥总领馆经济商务室,2007。

位于美国内华达州南部沙漠地带的拉斯维加斯自1959年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开业并首次举办“世界飞行展”以来,该市的会展业蓬勃发展。迄今为止,拉斯维加斯会展场地超过970万平方英尺,会展规模能达到10万人,不仅已成为美国第一会展城市,而且,连续14年被列为全球第一大贸易会展目的地,堪称全球闻名的会展之都。数据显示,拉斯维加斯每年举办各类会展2.2万次,吸引访客600万人,经济收入超过80亿美元,解决直接就业人数逾4.6万,间接就业岗位2.9万个。全美十大会展中心有3家在拉斯维加斯,200强会展中有40多个在拉斯维加斯举行。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曼德勒海湾会议中心和金沙会展中心展览面积分别为200万、150万和225万平方英尺。其中,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占地面积320万平方英尺,并拥有144个会议室(超过24.1万平方英尺),可容纳20人至2500人大小不一的会议,每年接待参展人员150万,经济收入25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会议中心之一。著名的拉斯维加斯电子消费品展、拉斯维加斯汽配展等全球影响较大的贸易展每年都在此举办(张介岭,2009)。为精心打造会展之城,拉斯维加斯主管机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5年6月,拉斯维加斯会议和旅游局制定了5年远景规划,目标是利用城市品牌效应,争取到2009年底使游客人数增长15%,达4300万人次。其中,会展客流量要占15%;为确保全球最大贸易展览城地位。拉斯维加斯会议和旅游局投资8.9亿美元,分阶段改善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设施,包括技术升级、建造多功能会议厅和改善交通设施等。另外,会议中心使用美国“智能城市网络”提供的电子和数据服务,并由其负责商务中心运营。2009年,又安装了6台40英寸大屏幕彩电来提供实时航班信息,并设置专门设备供参展商自助办理登机和行李托运手续,受到了客商的欢迎。拉斯维加斯还为会展提供所有语种的口笔译服务及手语服务,想方设法地为残疾人提供人性化服务。如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专设残疾人停车位;为急救病人提供轮椅服务;为有听力障碍的人士提供助听设备;许多付费电话配有供失聪人士使用的电信设备;公交车辆和出租面包车均配有升降台方便残疾人坐轮椅上下等。近年来,拉斯维加斯会议和旅游局还十分重视城市品牌建设,每年在城市品牌广告上投资8000万美元,加大了在《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和《福布斯杂志》等知名媒体的会展广告投放力度,借助城市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人参展(张介岭,2009)。以“专、精、大”而著称的拉斯维加斯会展业实施市场化运作,政府不参与主办,既没有投入财力给予经费补贴,也不加以行政干预,完全依靠民间协会和企业办好展会;并形成了融会展、餐饮、宾馆、娱乐、大卖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创新业态;以及开放式经营,人性化管理,注重服务效率和细节的特点。

根据《美国贸易展览会周刊》公布,曾多年雄居北美会展业龙头的芝加哥于2006年,在全美每年举办的排名前200位的顶级展览会中,共承办了其中18个国际性展会,成为继拉斯维加斯、奥兰多之后排名第三的城市,而其展出面积排名第二,占全美展会展出市场面积的12.5%,其中国际包装出口和国际制造业技术两大展会在全美三大展会中排名第二和第三(中国驻芝加哥总领馆经济商务室,2007)。

2006年美国拥有5个室内展览面积不小于10万平方米的展览场地(见表8-3,UFI,2007)。拥有室内展览面积世界第一,共计6129981平方米,占北美总量的86%和世界总量的22%。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还指出,到2010年,美国拥有展览场地面积仍处世界第一,要达6603033平方米,与2006年相比,新增面积8%(UFI,2007)。

表8-3 美国2006年室内展览面积不小于10万平方米的展览场地

面积单位:平方米

img98

资料来源:国际展览业协会(UFI)(2007)。

美国展览场地的所有者与展览会的组织者截然分开,展览馆出租展览场地和设施,没有自己的展览项目,而展览会组织者一般没有自己的展览馆,办展时需要从展览场地的所有者那里租用展览馆和设施(翟文,2006)。在全美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的展览中心中,大约64%(大约243个)的展览中心属于地方政府所有,即公有。美国地方政府重视公有展览中心的管理。在长期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各有特点的公有展览中心管理模式:政府管理模式、委员会管理模式和私人管理模式。2006年,美国大、中、小型会展中心的使用率分别为:52.1%、45.4%和42.7%(JéAnna Lanza Abbot、Agnes LeeDe Franco&王向宁,2008)。

(二)加拿大

加拿大的会展经济发展迅速,会展数量多,行业分布广。国际会议协会(ICCA)在2007、2008和2009年度的统计结果表明加拿大在这三年中分别处于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国家排位表中的第10位(2007年197个国际会议)、第9位(2008年231个国际会议)和第13位(2009年213个国际会议)(见表3-2,ICCA,2008,2009,2010)。又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Center for Exhibition Industry Research—CEIR)发布的资料,加拿大的会展数目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加拿大每年的展会总数约为3300个,展出面积1000万平方英尺,参展商家38万,观展人数6000万人次。加拿大的展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自然资源领域。根据推算,加拿大展览业年产值约为50亿美元,间接经济效益约为125亿美元(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2007)。

多伦多市是加拿大最大的经济城市和会展中心,每年举办的各种会展可达580个。2006年4月,北美Tradeshow周刊公布了2005年加拿大最大的50个贸易展览会。其中在多伦多市举办的展会有29家,其他展会集中在蒙特利尔、温哥华、卡尔加里、爱德蒙顿等城市(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2007)。

加拿大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规模庞大,进出口贸易活跃,消费能力强。所以,其经济规模、消费能力和资源优势便自然成为加拿大会展业发展的三大推动力。代表着会展经济发展趋势的展会专业化是加拿大会展业的发展主流,加拿大最大的50个贸易展览会跨越35个不同行业,几乎都是专业性的展览。国际化也是加拿大会展业的发展趋势。首先是加拿大会展企业的国际化运作,其主要的展览企业多为国际化的展览公司,例如Reed Exhibitions、MG World Media、The Exposium Group、MMPI等,其次国际化表现在加拿大的展览会日益面向国际,国内展览和国际展览不断融合。加拿大展馆设施的硬件水平和智能化程度都比较高,而且配套设施齐全。2006年,加拿大室内展览面积为604291平方米,占北美室内展览总面积的9%(UFI,2007)。加拿大会展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电子信息化水平也很高,会展公司为客户提供的“一条龙”服务,不但囊括了整个会展运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而且包括了会展活动的后续服务。会展企业、会展场馆和各大会展活动都设有自己网站、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展会和参展商及专业观众、参展商和专业观众之间都是通过互联网实现勾通。

加拿大各级政府中均不设专门的展览业管理部门,也不直接参与展会的运作。展览业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及管理规定,展览业的行为准则多是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确定。各类展会都是商业化运作。展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整个行业和相关企业对其的认可和展览公司自己的运作。加拿大政府部门虽然不参与展会的具体运作,但却鼓励加拿大企业境外参展,2006年,加拿大国际贸易部推出“出口市场开发计划”,斥资470万加元资助64家全国性行业协会参加海外贸易展览会,开拓国际市场(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2007)。此外,加拿大大部分重要的展览场馆也都是公有的。场馆所有者和展会组织者分离,两者是出租和租赁的关系。

三、亚洲发达地区和国家会展业概述

种种迹象表明,世界会展市场的重心开始东移,会展市场正被经济大发展的亚洲逐渐蚕食。欧洲在国际会议市场的分享率已从2003年的58%逐年下降到2007年的55.1%。相比之下,亚洲却拥有稳定的国际会议市场,2008年,亚洲和中东的国际会议市场分享率达到18.6%,位居世界各大洲第二(ICCA,2009)。而根据国际协会联盟的统计数据,2008年亚洲的国际会议市场分享率可达到21.67%(见表3-1,UIA,2009)。又根据国际展览业协会(UFI)2007年发布的统计数据,2006年,亚洲拥有127个室内展览面积不小于5000平方米的展览场地和390万平方米的室内展览面积,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2%和14%(UFI,2007)。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的调查还发现至2010年,亚洲展览场地数量和室内展览面积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仍将分别增加到13%和15%(UFI,2007)。2008年,尽管全球经济环境疲软,亚洲的展览业仍增长8.7%。展会主办方销售面积达到1430万平方米。展会收入从2007年的32.5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4.5亿美元(UFI,2009)。在亚洲,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和日本一直是会展业发展的佼佼者。这些地区和国家不仅对亚洲和世界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会展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一)中国香港

香港是亚洲重要的会展城市之一。2007年被国际协会联盟在世界主要举办国际会议城市排位中被排在第12位(ICCA,2008)。2008年,香港又荣获英国著名杂志《会议及奖励旅游(亚太)》(CEI Asia Pacific Magazine)组织评选的“最佳会展城市奖(The Best MICE City Award)”。素有“亚洲会展之都”之称的香港十分重视会展市场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每年有上千个国际会议和展览。从香港旅游发展局香港会议及展览拓展部出版的《香港会议及展览目录》中可以看到,截至2010年9月,香港的国际会议展览已经排到了2014年。

与其他地区相比,香港举办的展会数量并不多,但其中多数展览会规模、知名度和排名都位居世界或亚太地区前列。如玩具展、国际秋季灯饰展、电子展、家庭用品展等的规模在同类展览中都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香港服装展已超过杜塞尔多夫,成为全世界第一;还有香港的钟表、珠宝展也名列世界第一。香港的展会非常国际化,香港礼品展的3800家参展商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54000个买家来自137个国家。香港电子展的参展商是2600家,来自29个国家,买主是57000个,来自146个国家和地区(周启良,2009)。

香港会展业的迅速发展为香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正如香港会展中心前主席麦高德所指出的那样,香港展览业每赚取1港元,便为零售、酒店、餐饮和运输带来5港元的收益(陈青松,2009)。香港贸发局的一个展览收益调查显示,每名参展商的消费大约是2万港元,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一个中型展会,带来的消费就要超过5亿港元。2007年,香港举行各类专业展会120场,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以及专业观众500多万人,直接为香港经济创造了超过260亿港元的收入(邱敏,2008)。

香港会展业的成功,首先是因为拥有先进的会展设施。1997年耗资48亿港元扩建的香港会展中心总面积达24.8万平方米,使用率达60%以上,居全球前列。会展中心二期工程竣工后,三期工程又扩张了近2万平方米。亚洲国际博览馆不仅是香港最新最大的国际展览及活动场馆,也是全世界唯一与国际机场结合,并拥有内置地铁站的场馆。其次是因为香港会展业提供了良好的会展配套服务,这也是香港会展业最重要的软实力。参展期间,场馆和主办单位、相关政府机构亦能提供全方位精心服务,如每次开会前,政府官员都要到现场提供政策、法规咨询解答;银行、邮政都派人到现场提供有关咨询,进行业务办理;调查机构也会到现场进行趋势调查,召开调查信息发布会,举办专业研讨会,并配套以医疗、投诉部门,以提高会展质量;还有展会建立买家贵宾廊,并向连续三年参加展会的买家颁发贵宾卡,在贵宾廊内提供免费餐饮服务;以及设立展会穆斯林祈祷室等(周启良,2009)。此外,香港会展业成功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还包括香港政府对会展国际营销和会展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如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John Tsang)保证特区政府在2008—2009财政年度化1.5亿港元,在海外大力推广香港会展旅游,提升香港会展旅游目的地的国际地位(HKTDC,2009);2009年初,香港贸发局又拨款8000万港币。从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与航空公司及酒店合作,对来自俄罗斯、东欧、中东、北非、东南亚、中国大陆等地参加香港贸发局举办展会的新兴买家,给予机票(火车票)及酒店住宿等部分补贴;(张伟勋,2009)贸发局全球40个办事处形成了香港会展业的国际营销网络;40多年日积月累建立并不断更新展会买家资料库;以及香港特区政府一方面先后从德、美、法等欧美国家引进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在高等院校设置专业课程等方式培训人才,坚持“引进与培养”两条腿走路。

为充分发挥香港的地域及资源优势,准确把握会展及奖励旅游的市场机遇,香港旅游发展局2008年11月又特别成立了专责加强香港与全球业界伙伴合作的“会议及展览拓展部”,以确保香港会展之都魅力四射,光照全球!

(二)新加坡

新加坡具备良好的会展举办条件:理想的区域优势、发达的交通与通讯等基础设施、高水准的服务业、较高的国际开放度和英语普及率等。2006年,新加坡拥有室内展览面积153674平方米(UFI,2007)。所有的会展中心都和大众交通系统衔接,很多还提供综合酒店、娱乐和餐饮设施,商品总体上也比竞争对手中国香港便宜。2010年,新加坡两个带赌场的综合娱乐城投入运营时,各自都签署了超过200个会展的合约(南博网,2010),它们又成了在新加坡举行区域和全球性会展的另一个激励因素。

同时,新加坡政府对会展业的发展十分重视。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IES)和新加坡旅游局下属的展览与会议署(SECB)专门负责推广会展业,宣传新加坡的会展活动,吸引各国厂商到新加坡参展。早在2005年1月,新加坡政府就发布了“旅游业2015年远景规划”,立志把新加坡打造成世界著名的会展城市、独特的休闲娱乐场所和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亚洲服务中心。在此总体框架内,“会展新加坡联盟”、“BE(Business Events)in Singapore”以及新加坡商务旅游专家等计划项目近年来先后出台。以2006年8月推出的“BEin Singapore”奖励计划为例,该计划从“旅游业发展基金”中拨款1.7亿新元,打出响亮的中文口号:“新加坡,创非凡,展未来。”用于鼓励国内外会展业者并吸引更多高端新兴行业到新加坡来举办商务会展活动。这是新加坡旅游局展览及会议署为了争取更多的商务、会议、展览与奖励旅游而推出的系列方案,旨在大力发展新加坡商务旅游及会展服务,使其成为世界最佳商务、奖励旅游、会议和展览的首选目的地之一(李满,2009)。近年来,新加坡在推广会展(MICE)旅游业方面表现突出。2007年到访新加坡的商务和会展(MICE)旅客近300万人次(约占总游客1030万人次的30%),旅游收益超过50亿新元,占总收益的40%。新加坡旅游局专门负责展览会议的助理局长阿尔兰多表示,虽然受经济衰退影响,一些展览和会议项目临时取消或延期举办,但整体而言,在新加坡举办的项目并未受影响。尽管如此,为了继续保持新加坡在会展(MICE)业的竞争优势,旅游局还决定为业者提供资金援助。这些资助包括:从2009年3月起到2010年2月参加主办会展活动计划的业者,可享有70%的资金援助,比原有的50%有所增加;业者筹办会展活动项目,可享有多达50%的额外资助;为鼓励会议与展览项目,旅游局还将为相关业者提供高达70%的国外促销费用资助等(李满,2009)。国际企业发展局(IES)是新加坡展览业最主要的管理机构,其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负责推动新加坡作为区域及国际会议与展览中心的发展。它从发展国际贸易、提升新加坡区域中心地位,扶持新加坡企业发展等宏观的角度,制订了一整套展览扶持、服务、规范、协调和发展的计划,并给在新加坡的国际展会进行评级。只有经过严格评选、才能获得该局颁发的“特许国际商展”认可。新加坡会议展览组织者和供应商协会(SACEOS)是新加坡会展业的行业组织,自成立以来为其成员提供了大量会展教育培训机会,制定了行业标准,并为新加坡会展业与全球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

新加坡会展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过近40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如今,新加坡每年举办6000个商业会展,占据2008年全亚洲举行的会展总数的四分之一(南博网,2010)。新加坡展览业估计价值近11.3亿美元,就业人数达15000人左右(ASEAN,2009)。新加坡会展经济的带动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为1∶12。新加坡近年旅游、会展业收入约为100亿美元(唐鹃,2010)。为此,新加坡在世界会展业的地位受到了有关国际会展组织的承认。2008年,新加坡被国际协会联盟(UIA)排在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国家的第3位和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城市的首位(见表3-4,UIA,2009)。并已连续25年被该组织评为亚洲排名第一的国际会议国家与城市(Iswaran,2009)。2007年至2009年,新加坡还被国际会议协会(ICCA)排在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城市的第3位、第4位和第5位(见表3-3,ICCA,2008,2009,2010)。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的1/3在亚洲认证展会都在新加坡举行(刘鸣,2008)。而且该组织已将新加坡选为2010年11月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第77届代表大会的举办地(Whiteling,2009)。

(三)韩国

1988年汉城(首尔)奥运会的举办提高了韩国的国家声誉并改善了韩国的基础设施,从那时起,韩国会展业开始了腾飞,国际会议产业规模以每年31%的速度高速增长(顾金俊,2009),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韩国已成为国际会展行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按照国际协会联盟(UIA)的统计标准,韩国在2007年共举办了268场国际会议,在世界主要会议国家中,排名第15位,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和新加坡,跃居第三。根据国际协会联盟的统计,2007年韩国的国际会议较十年前增长了362%,增长率为世界最高(顾金俊,2009)。而按照国际会议协会(ICCA)的统计标准,2007年,韩国在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国家排位中与新加坡并列第19位,2008年和2009年,又在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国家排位中分别被列在第16位和第15位。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和中国,仍位居第三(见表3-2,ICCA,2008,2009,2010)。在这三年中,韩国的首尔也被国际会议协会(ICCA)在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城市中分别被排在第14位、第9位和第11位(见表3-3,ICCA,2008,2009,2010)。

在韩国,会展业被称作“旅游业之花”。据有关部门推算,2002年韩国通过举办世界杯足球赛,使国家品牌价值提升了约8万亿韩元。根据韩国观光公社的统计,2007年国际会议参加者在韩国的平均消费额是每人2488美元,为一般游客的2.7倍。韩国从每3名参会人员身上赚取的外汇利润相当于出口一辆小型汽车。2009年6月,一场参会人员超过2万名的大型国际企业会议在韩国KINTEX会展中心举行。据韩国观光公社估算,此次会议直接消费约6220万美元,而其间接经济效益约超过1.1亿美元(顾金俊,2009)。

考虑到会展产业显著的经济拉动效应和在提升国家品牌效应及改善韩国服务贸易收支的重要作用,会展业已作为高附加值产业的代表,在2009年1月13日,韩国总统李明博主持召开的国家科技委员会和未来企划委员会会议上,被选定为3个领域的17个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项目之一。韩国政府决定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会展业。包括政府出资支持会展业相关教育课程的日常运行;支持构建统一的韩国会展业信息系统;继续为会展产业的发展构建法律制度和环境;建立专门的官民合作机构支持会展产业等。此外,韩国政府还将在国外设置招揽国际会议的专门机构,并加强对国际会展市场的开发和研究。

韩国的会展业不仅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各地纷纷采取措施支持会展业的发展。例如:韩国京畿道政府从2010年开始,三年内将出资1200亿韩元(约为1亿美元)支持建设KINTEX会展中心的第二展馆。第二展馆建成后,KINTEX会展中心的展场总面积将超过10万平方米,跃居亚洲第四位。首尔市政府则宣布将于2014年前在首尔火车站附近新建一处综合会展中心。该中心将包括3个能容纳7500人的大会议厅以及2个面积为8000平方米的大型展厅,总面积将达到5万平方米,规模将超过现有的COEX展览中心。大田市也将2009年定为“大田会展产业的飞跃之年”,目标是召开国内外会议250场,参会人员达到10万名,经济效果提升至550亿韩元(顾金俊,2009)。

会展业在韩国被分成展览业和国际会议业两大部分进行管理和运作。展览业的政策管理部门是知识经济部,而国际会议业的政策管理由文化体育观光部负责,政策执行与具体运作则由韩国观光公社负责。在知识经济部的推动下,韩国于2008年3月制定了《展览业发展法》,并于当年9月开始实行。同年年底,该部又确定了“展览业发展5年基本计划”。根据该项计划,今后五年内韩国将积极扩充基础设施,培育全球顶级展会,使韩国成为排名前十位的展览强国。具体目标包括:到2012年韩国展览业规模达到2.9万亿韩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0.35%,就业人数达到3.5万名,这三项指标均超过2007年的两倍(顾金俊,2009)。为实现上述目标,韩国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扩建会展场馆,使韩国国内展馆总面积由目前的16.9万平方米扩大至26.5万平方米;扩充食宿交通设施及改善展馆附近条件;利用IT技术和环保技术实现展馆升级,提高招揽国际展会的竞争力。到2012年将培育1—2个能够代表韩国的世界顶级展会,并将合并与IT有关的5个展会,减少重复办展,推动展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每年两次开设短期教育课程,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到2012年确保展览业拥有产业代码,为今后持续的政策支援提供依据。实施税收、保险等制度改革,帮助会展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而在文化体育观光部的政策管理下和韩国观光公社的具体实施和运作下,韩国的国际会议业以大型国际活动(亚欧会议、世界杯足球赛和APEC首脑会议)为契机、以产业立法(5次修订完善的《国际会议产业培育法》)为依据和以专门机构(韩国观光公社及其所属“韩国会展事务局”)为支持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韩国会展业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但韩国会展业还存在产业发展地区的不均衡、人才与附属设施的瓶颈、国际会议业与展览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需要智慧和努力来解决。

(四)日本

日本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良好的基础设施、快捷的交通条件、周到的服务,特有的民族文化赢得了许多重要国际会议、展博览会和世界大型节事活动(大阪世博会、世界杯足球赛、爱知世博会等)的主办权,这些活动在日本的举办和召开促进了日本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对日本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总的来说,日本的会展业非常发达,无论是会展的档次、水平以及会展场馆的设施和经营管理都非常好。

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日本分别举办国际会议数量为215个、247个和257个。按国家举办国际会议数量排位,日本在世界主要国际会议国家中分别被排在第7位、第8位和第8位。在亚洲,位居第一(见表3-2,ICCA,2008,2009,2010)。按照国际协会联盟的统计标准,日本在2008年举办575个国际会议,国际会议市场分享率为5.19%。位于世界第4位,在亚洲位居第二,仅次于新加坡(见表3-4,UIA,2009)。日本每年大约举办展览600个左右(唐鹃,2010),专业展会数量占展览项目总数的80%以上(国际商报,2007),参展商7000家以上,标准展位数近15万个,观众人数2000万左右。日本全国共有各种会展设施291个,总面积为106.4万平方米(唐鹃,2010)。2006年,日本拥有室内展览面积403636平方米,在亚洲,位居第2位,仅次于中国(UFI,2007)。日本的会展场馆主要分布在以东京为中心的关东区(35.4%),名古屋、静冈周围的中部地区(21.8%)和大阪、神户为中心的近畿地区(17%)。这三大地区的面积占了日本全国的74%。其中最大的会议中心是由美国Rafacl Vinoly设计的东京国际会议中心(Tokyo International Forum),占地面积为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唐鹃,2010)。

日本负责会展业管理的政府部门主要是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和日本观光振兴会。其中日本贸易振兴会还专门设置了会展部。与会展有关的协会有日本大型活动振兴会和日本展示会协会(英文简称JEXA,日文简称日展协)。与会议有关的协会有日本专业会议主办商协会和日本会议营运事业者协议会,专门负责会议的运作。

日本会展业的发展首先注重市场化运作。所有参展企业和参观者都是自愿参加日本商业展会,并支付价格较高的展位费和服务费,参展所需的各项服务均有明码标价并提供完善服务。进场参观者同样需要缴费进场。展会布展讲究实效。重点满足展示和洽谈需要,简洁大气。体现出务实、高效的气氛。其次,日本展览业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千叶、神奈川、爱知五大城市,其中东京的展览会项目数占日本全国展览项目总数的50%以上,东京展览净面积总和占日本全国展览净面积总数的60%以上(国际商报,2007)。日本会展业发展空间集群化有利于日本会展业的规模化发展,有利于产生集聚效应,有利于资源共享减少成本。日本会展业还十分注重展会的评估分析。日本展会主办单位通常有一套完整的展会分析评价系统,包括参展商的数量、企业分类,展出产品类别、来自的国家和地区、参展目的、展会期间的洽谈联络情况、收到的效果、对参观者和展会的满意程度等等;同时对参观者也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包括地区、从事行业、职业职位、参观目的、洽谈企业数、留场时间、收集到的信息及在场内活动情况、感兴趣的产业、对展会的评价、对展出者的满意度、达成意向数、一年内的继续联络情况以及对本次展会的满足程度和其他建议等等。根据这些收集到的调查分析材料,主办单位事后再对展会进行总体分析评价,完善组织工作,同时把有关建议反馈给参展商和参观者双方,使展商和专业观众双方在以后展会中有针对性地搞好参展工作,提高展会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