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一般的校本课程比较,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具有以下特征(见表1)。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突出学习者主体地位,寓知识教学与能力、品质培养于活动之中。这为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设计模型提供了借鉴。微型校本课程的设计应尽量避免“为技术而技术,为开发而开发”,分别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分析传统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明确基于信息技术微型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必要性。

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

信息技术科 庄小云

[摘 要]微型课程是当前基础教育界的新形态。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以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为特征,依托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移动技术构建“微型”课程,具有持续发展和动态完善的特征,实现了校本课程内容“微型化”,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动态化”,学习过程的“活动化”和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微型课程容量“小”、内容“精”,教师容易驾驭和把握,有助于教师成为“真正”的课程开发者,也有利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创建。信息技术为短时间、高效率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及数字化的支持条件,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运用该模式开发的“华侨文化”校本课程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体现了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微型校本课程 课程设计 课程开发

近年来,学校注重“侨”特色文化内涵发展,以开发“华侨文化”校本课程作为学校“侨”特色文化创建的关键突破口,使特色文化创建渗入学校日常教学活动。同时,学校充分发掘本土课程资源,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创建学校特色文化。但是,在研究中也遇到一些实际困难。从教师的角度看,其日常工作已经非常繁重,他们开发校本教材的精力及时间很有限,开发一门充分体现学校特色文化内涵、内容充实、适合学生学习的“华侨文化”校本课程有很大难度;从学生的角度看,学校必须保证国家课程的实施,加上地方课程的“搭配”,一周的课程安排已经非常紧凑,面对高考压力,即使有了校本课程,学生的学习时间也难以保证。

微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作用。钟启泉指出,今后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是课程的微型化,在课程结构中加入微型课程,使整个课程体系更丰富、更灵活。在课程微型化的基础上,更易对各类课程进行沟通整合。微型课程有着“短”、“小”、“精”和“活”的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具体学习需要,深层次促进学生成长,也可以让教师成为真正的课程开发者。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数字化学习使传统教学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以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移动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给微型课程增添了新的内容、支持手段及实现途径,为学习者实现短时间、高效率的学习提供支持,也为微型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要真正实现“华侨文化”校本课程的目标,需要依托信息技术提供的支持手段和途径,构建微型校本课程。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设计理念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的内涵和特征

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以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为特征,学校或者教师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资源,依托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移动技术开发出来的一系列半独立、小容量的学习主题课程。与一般的校本课程比较,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具有以下特征(见表1)。

表1 两种课程特征比较

img20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设计原则

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的特征,课程设计应遵守以下原则。

1.学习内容主题化

微型课程短小精炼,时间一般控制在5—30分钟。因此,必须把学习内容按专题逐步分割为单个学习主题,一个学习主题尽量只承载一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小主题成为微型课程的基本结构。

2.学习资源数字化

微型课程的学习时间短,内容呈现方式应以图片、微动画和微视频为主,以较少的文字(小文本)为辅。因此,可以利用适当的多媒体开发工具(包括基于移动技术开发工具)来开发容量小、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为学习者的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提供支持。

3.学习过程活动化

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突出学习者主体地位,寓知识教学与能力、品质培养于活动之中。学习者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能内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4.培养目标个性化

作为国家统一课程不可缺少的补充形式,微型校本课程本身具有独特的个性化色彩和价值。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因此,微型校本课程的设计应利用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即时反馈的特点,及时收集学习者的真实需求和学习结果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个性和特长。

5.课程资源生成化

由于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及时反馈特性,学习者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会不断生成学习资源。教师应把这些资源重新整合到课程中来,丰富课程内容。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设计框架

课程设计模式指的是设计学习过程、确定学习内容的行动框架或行动计划。西方课程设计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课程设计模式是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这两种课程设计模式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他们都注意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都有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来源、原则等的说明,注重过程性评价及修订。这为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设计模型提供了借鉴。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设计模式

在参考西方研究者的课程设计模式基础上,结合国内学者对微型课程的相关研究,笔者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img21

图1 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设计模式

上述课程设计模式设计由分析需求、确定课程目标、生成课程内容、设计微型教学模式和设计学习评价五个基本环节组成,是一个循环结构的流程。这五个环节相辅相成,第一个环节分析需求后,确定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生成课程内容,设计微型学习活动,最后设计学习评价。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反馈给第一环节,根据评价修订学习需求和课程目标,以此进一步完善微型课程。其中,分析课程需求和确定课程目标是基础,为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生成课程内容是体现课程微型化特征的重要环节。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身心发展的源泉,因此,设计学习活动是设计微型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的五大环节

1.分析需求

分析需求是成功开发微型校本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微型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满足学习者个体的不同需求和促进其个性发展。微型校本课程的设计应尽量避免“为技术而技术,为开发而开发”,分别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分析传统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明确基于信息技术微型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必要性。学校方面需要梳理学校文化基础,如学校的办学初衷、地域文化选择、办学理念和文化标识、学校发展规划与办学定位、校史和图书资源、信息化设备投入、师资配置和家校合作及社区资源等方面;学生方面需要分析学生学习的需求:包括学生的经验背景、学习主题、学习方式及学习时间等。

网络是一个全球性的信息共享平台。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交流工具为学校营造了平等交流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能与学习者、家长进行平等而充分的交流。因此,在微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利用Q群、论坛、微信、微博和电子邮箱等工具开展调查,广泛听取校友、退休教师、现职教师、学生、教师、家长的意见,了解学生愿意学什么,能够学什么,增强校本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

2.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在确定课程目标前,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基本理念,即人们对课程的理性认识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对课程的认同及追求。微型课程设置的目标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实现机会和途径。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本文主要定位于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其中认知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需要通过认知过程与知识的有机结合来厘定。

3.生成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使校本课程内容的生成呈现主题化、多元化、精炼化和数字化特点。

(1)划分主题内容体系。划分内容体系是体现微型化学习主题化特点的重要步骤。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的方法(如Inspiration概念图工具),把不同专题课程内容按“最小粒度原则”进行逐步分割,直到一个微型课程的学习内容只承载一个单一而且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以使学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并保证学习效果。

(2)多元化精选单元内容。信息技术为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取提供了多种信息检索工具,使课程内容的挖掘方式呈现多元化特点。微型校本课程的设计除了参考课程教材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相应的电子书籍,甚至通过Q群、微信、论坛或者微博等方式发动校友、学生和家长补充课程内容。面对大量的信息,应进一步精炼所获取的内容,以满足学习者短时间、高效率学习的需求。

(3)数字化呈现课程内容。微型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内容应以数字化的多媒体形式表现,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信息技术为微型校本课程内容的数字化呈现提供了多种媒体开发工具(如图2),利用这些工具可以开发出微动画、微视频、图片、小案例、电子书等形式的课程内容等,从而增强校本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和层次性。值得一提的是,手机在我国的普及程度已非常高,可以运用手机等便携式移动设备开发微型课程,例如Flash Lite。该软件开发的微动画占用存储空间小,非常适合在手机上安装使用。

img22

图2 微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工具

4.设计学习活动

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设计的核心是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展开,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网络授课、研讨会、实践操作(如调研考察)、课题研究、文化考察、班队活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与途径展开。学生还可以利用移动学习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随时随地学习。学习活动的设计包括以下方面。

(1)分析学习者特征。对学习者的分析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学习者年龄、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生活经验和信息技术基础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对校本课程的学习产生多方面影响;二是分析对于所要学习的内容学习者已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即在教学前确定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

(2)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微型课程容量小、时间短,因此其具体学习目标一般是两至三个,落实到教师及学生的具体操作难度不大,让学生清楚学习之后自己到底要获得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

(3)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情境是校本课程知识建构的生长点。为了促进知识建构,情境的真实性很重要,情境任务中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应蕴含着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方式。课程开发者还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或者动画技术等手段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激发学习的思维,自然地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提升素养。

(4)设计活动过程。微型课程活动过程设计非常灵活,根据主题的不同,活动过程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任务探究式。教师从现实生活中创设探究任务,学习者以自主探究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实验操作和调查,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最后表达与交流。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二是问题引导式。教师创设结构不良的、能够自由探索的真实性任务和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并在这过程中获得知识。三是案例探究式。教师创设相关领域的问题或者某种案例,学生开展探究学习,通过特殊了解一般,从而促进其学习的迁移。四是游戏体验式。教师选择科学性、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学习者通过游戏进行寓教于乐的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5)设计基于Moodle课程管理平台的学习支持。在微型校本课程中,课程设计者必须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帮助学习者应对可能发生的困难。Moodle课程管理平台能满足此要求。它是一个基于Web的模块化和动态化的课程管理系统,非常适合微型课程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可以根据学习支持的需要利用Moodle平台对学习活动进行灵活设置:课前整合上一个环节开发的数字化内容资源,添加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推进师生有效协作、讨论、合理评价,落实科学的教学管理与监控,为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者解决某一问题提供多样化的方法和途径;课后,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习者提供拓展性学习资源,为学习进度比教慢的学习者提供辅导。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Moodle平台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或者合作学习,还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或者手机登录平台随时随地学习。

5.设计学习评价

(1)设计电子作业和评价量规。对微型课程的评价主要针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的学习成果是多元化和电子化的。学习成果可以是网页、微博、图像海报、电子板报、Flash动画、小论文等形式。评价量规主要针对学习者提交的作业来进行评定。

(2)设计电子档案袋评价法。评价能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更积极地参与校本课程学习活动。为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选取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是学习评价设计的关键。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主要采取评价学习过程的电子档案袋评价法,教师可以运用Moodle提供的网络评价系统设立学习者的电子档案袋,记录他们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教师、学习者和学习伙伴分别参照评价表,利用网络评价系统对学习者提交的作业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等级评价。

三、案例:“华侨文化”微型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一)“侨”校特色文化和个性化育人的需要

作为“侨”校,我校一直秉承“以侨立校”、“以侨融外”的宗旨,学校形成了浓烈“中侨交融”、“侨外联通”的校园文化氛围。现今,“传承与创新‘华侨文化’特色,创建全国一流的华侨中学”已成为我校新的发展目标。开发具有侨校特色的“华侨文化”校本课程,构建以此为核心的学校精神与校园文化,是我校“侨”校特色文化和个性化育人的需要。

华侨文化“根在中华,全球开花”,让我们的年轻一代(特别是中学生这个群体)了解华侨文化,参与发展华侨文化,有利于开拓广大师生的国际化视野。我校力图通过富有个性特色的区域文化,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促使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华侨文化知识结构,弘扬华侨文化,增强人文素养,深化他们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华侨文化”微型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

在梳理“侨”校特色文化基础和个性化育人需要的基础上,确定“华侨文化”微型校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兼备的广东侨中学生。这一目标是我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既是我校对侨中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与追求,也是我校60多年来办学历程的必然选择。

本土情怀就是对家乡和祖国有深深的依恋,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真诚的热爱,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强烈的国家复兴责任意识。国际视野就是关注世界的现状与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类型及思维的基本特征,具有宽容理解、互利双赢的心态,具备追求人类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思想。“华侨文化”微型校本课程的目标体系如图3所示。

img23

图3 “华侨文化”微型校本课程目标体系

1.一级目标的描述

(1)丰富的华侨文化知识。了解华侨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华侨的定义、华侨历史、华侨风俗与建筑、华侨贡献等;熟悉杰出华侨、华人的奋斗历史。

(2)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通过对华侨、华人的研究和世界文化交流,构建正确的民族观,消除狭隘民族观,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和热爱,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感受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和骄傲感。

(3)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海外华侨聚居地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语言服饰、建筑风格、思维特征,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信息、知识和情感交流的方法。

(4)正确的公民意识。通过华侨文化研究和世界文化交流,树立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的三位一体的自觉意识,培养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参与国际社会生活的能力。

2.内容标准的阐明

结合一级目标和模块设置,进一步阐明各模块中学生的行为和预期的学习结果。以下是“华侨华人”模块的内容标准:

(1)了解政界杰出华侨、华人的事迹和贡献;

(2)了解商界杰出华侨、华人的事迹和贡献;

(3)了解科教界杰出华侨、华人的事迹和贡献;

(4)通过评价罗芳伯和容闳等人的事迹,培养敢为人先的品质;

(5)通过评价叶亚来和刘正光等人的事迹,培养顽强拼搏的精神;

(6)通过评价陈嘉庚、陈宜禧等人的事迹,培养百折不挠的品质,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7)通过对“华侨、华人的事迹和贡献”的探究,消除狭隘民族观,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感受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和骄傲感。

(三)“寻找华侨华人的故事”专题课程内容的生成

在把握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师需要进一步细化学习主题,从而生成课程内容。这里以“华侨华人”模块“寻找华侨华人的故事”专题为例,呈现内容体系划分的过程。“寻找华侨华人的故事”专题以“华侨华人”为中心,参考“华侨华人”研究文献、校友以及学生家长提供的资源,笔者利用概念图工具对专题逐级分析、细化,最终使一个学习对象只承载一个知识点主题,如图4所示。

img24

图4 “寻找华侨华人的故事”内容体系划分

在逐级分析细化时,应该看到有些人物是跨领域的,这时应注意该华侨的主要影响或贡献在哪个领域。例如,容闳为留美第一人,他的主要贡献是推动清政府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留学生教育的拓荒者,所以放在科技教育文化界比较合适。再如,陈嘉庚是在新加坡经营实业,有一定的影响,但他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民族教育等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称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主要是指他政治方面的影响力,因此放在政治界。

下面以“寻找华侨华人的故事”专题下“香港‘桥王’刘正光博士”学习主题为例,呈现学习主题精选化和课程内容数字化的过程,如表2所示。

表2 “香港‘桥王’刘正光博士”学习主题内容

img25

(四)“寻找华侨华人的故事”专题学习活动设计

1.Mood e课程管理平台的设计

为支持微型校本课程学习活动的开展,“寻找华侨华人的故事”Moodle课程管理平台分为“教学准备”、“课程实施”、“电子档案袋”和“管理员”四大功能模块,“课程实施”和“电子档案袋”是平台的核心,平台结构如图5所示。

(1)“课程实施”模块的组成。

“课程学习”模块:以主题为线索来设计和组织学习资源,一共设置了三个主题:政界、商界和科教界,并按学习活动的设计整合多媒体资源。教学中,教师利用课程管理平台的学习活动引导学习者开展探究,使学生内化华侨、华人知识,促进学习的高效迁移。学习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学习。

img26

图5 平台结构图

“教学互动”模块:为学习者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供交流平台。模块根据不同学习专题设立不同讨论区,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相交流,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搭建桥梁。例如,教师在本专题发布了以下话题:

标题:我身边华侨、华人的故事

内容:“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海外华人、华侨怀着对祖国的忠贞之情,支持祖国的建设,传承中华文化。他们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行动,诠释了华侨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价值,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文化资源。同学们可从以下方面叙述你身边的华侨、华人的故事:生活经历,如何融入海外生活,对中国的感情和联系,在海外取得的主要贡献和影响,有何研究成果或获何奖励、荣誉,参加国内外学术团体名称及职务等。务求真实与感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表的案例或信息可以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和自我生长。

“华侨华人词典”模块:从华埠概况、重大活动、历史事件等方面提供世界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等拓展性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华侨在海外创业艰难的情况以及中国与华侨所在国家文化交流的生动事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深化学生的学习结构,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作业互评”模块:中学生特别重视学习同伴对自己学习的评价。“作业互评”模块通过作品投票、师生交流,鼓励学生发现作品特色与存在问题,培养学生对华侨文化的发散性思维。

(2)“电子档案袋”模块的组成。

该模块由学生个人信息、学习活动记录、作品集、自我反思等组成,它能有效追踪和记录学生学习“寻找华侨华人的故事”专题的学习过程,给予学习者公平、公正的评价,注意给每位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校本课程的快乐。电子档案袋还引导学生对学习经验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对自己的学习表现、学习方法及学习收获进行评估,对学习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分析,从而不断提升自我。

2.学习活动设计

“寻找华侨华人的故事”专题以人物故事介绍为主,学习活动设计大部分采取案例探究式。活动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围绕“情境导入”—“案例研讨”—“拓展创新”—“建构升华”这条主线进行。下面仍以“香港‘桥王’刘正光博士”主题为例展示活动设计,如表3所示。

表3 “香港‘桥王’刘正光博士”主题学习活动设计

img27

续 表

(五)“寻找华侨华人的故事”专题学习评价的设计

1.主题作品式考查方法

“寻找华侨华人的故事”采用主题作品式考查方法,评价学生对华侨、华人的理解和认同。考查内容如下所示:

海外华侨、华人通过努力,逐步融入海外主流社会,在许多领域涌现出偶像级的人物。第一位美国华人州长骆家辉,最年轻的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张德培,驰骋在NBA赛场的哈佛高才生林书豪……你对他们的成就有所了解吗?你如何看待他们取得的成功?请选取一位你崇拜的华侨华人,进行图像合成与加工。作品要求如下:(1)围绕主题,获取2—3张你崇拜的一位华侨或华人的图像和文字信息,并进行图像合成与加工;(2)为作品添加一定的标题及文字,并设置新颖的样式,其中标题应体现你对华侨文化内涵的理解。

2.电子档案袋评价法

利用Moodle平台的电子档案袋,记录学习者有关本专题的学习表现和效果。教师、学习者和学习伙伴分别参照评价表,利用评价系统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图像合成作品进行评价。

(六)“华侨文化”微型校本课程的应用效果

1.学生容易接受,有助于提升其文化素养和信息素养

在学生完成“寻找华侨华人的故事”专题学习后,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该问卷主要调查学习者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设计的态度。下面对100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1)有关“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和一般校本课程,你喜欢哪一种”的回答,86%的学生表示喜欢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如图6所示。

img29

图6 学生对两种校本课程的态度调查数据统计

(2)有关“对微型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你的接受程度是”,58%的学生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26%的学生可以接受这种方式。如图7所示。

img30

图7 学生对微型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态度调查数据统计

不少学生反映“华侨文化”微型校本课程在操作习惯、易用程度、呈现方式上非常适合自己。数据表明,学生普遍接受这种微型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

(3)通过对学生的电子档案袋的作品及评级进行追踪,笔者发现学生学习效率非常高。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利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获取华侨文化知识并进行内化,提升文化素养和信息素养。作品的制作反映出学生对“侨”文化的深入理解,表达了他们的思想和创意,并突破了信息技术课程单纯获取信息的局限,促使个性化、合作型的数字文化产生。

2.教师认同度高,有助于其专业发展

笔者围绕微型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模式对教师展开调查,发现他们对“华侨文化”微型校本课程的认同度很高。他们认为,微型校本课程短小而精悍,符合中学生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而且在Moodle上创设课程,不需要复杂的先进技术和工具,非常容易操作。这种设计模式突破了既往的开发瓶颈,使校本课程开发变得灵活。教师成为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提高了课程开发力,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3.促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创建

基于信息技术的微型校本课程设计模式使校本课程资源的挖掘变得容易。教师立足本校,联合校友、家长和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技术途径,挖掘学校特色文化的资源,Moodle还能让学生参与课程建设,使校本课程内容、实施及评价等都打上了学校文化的烙印。该模式创新了课堂学习方式,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实现“有意义的特色文化建构”,促进了学校特色文化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中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曾文婕.微型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方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9(2).

[3]田秋华.微型课程及其开发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9(5).

[4]白凤翔,杨长秀,龚蕊.移动微型课程开发工具比较[J].软件导刊,2013(1).

[5]刘运华.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6]孔维宏,高瑞利.基于Moodle的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7]罗丹.微型课程的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8]陈苏芳.以培养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为主线的微型课程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