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开发

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开发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分析教学内容,就是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对教学内容各部分比例作出分析。这项分析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在对本学科教学要达到的心理水平层次进行研究后加以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隐性的,蕴含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是通过教师科学的、逻辑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出来的。教学目标分解与细化的核心原则是“小步子”。

第三节 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开发

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明确三个问题:你要带学生到哪里去?怎么去?到达目标没有?即评价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指标:教学目标准确度、教学方法适切度、教学效果达成度。现在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只关注教学方法,而忽视了目标,也缺乏课内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即时反馈。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完整的。其实,相当多的教师对教学目标缺乏分解与细化的能力,对目标达成与否缺乏科学的检测能力。因此,要帮助教师研究教学目标分类学,掌握目标分解与细化的能力。还要帮助教师研究考试学,掌握目标达成的评价考察能力。

一、教学资源库的基本结构

(一)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双向细目表一般指的是纵向——教学内容的细化与分解;横向——教学水平层次的要求和确定,以及教学内容的检测题型。因此双向细目表的制订需要进行三方面分析。一是分析教学内容,就是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对教学内容各部分比例作出分析。二是分析教学水平层次,就是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对不同知识点的学习水平层次要求作出分析。这项分析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在对本学科教学要达到的心理水平层次进行研究后加以确定。三是分析检测题目类型,分析每个具体的教学内容的检测适合由哪种或由哪几种题型组成。

编制双向细目表的步骤一般如下:

·列出《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理清课本中具体的知识点与技能、能力点;

·分析本学科学生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的不同水平层次;

·确定检测题型;

·确定本学科双向细目表的具体结构;

·讨论和填写双向细目表。

双向细目表的一个重要应用价值就是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的依据,根据双向细目表预设课时教学目标、预设教学重点难点、预设教学过程、预设教学方法,最后写出教学方案。这样的教案,目标和过程、方法相一致,更具有操作性和有效性,这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及目标的分解与细化

学习内容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的,在教师的视角就是教学内容,或者是教学目标。关于教学内容(学习内容)的分解与细化,是指把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科知识构成的特点加以分解,细化为一个一个具体知识组成的知识链。分解和细化的好处在于:一方面把一个复杂的知识加以分解,成为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体,使学生更容易整体理解;另一方面通过细化把一个复杂知识的学习难度和坡度降低,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也使学习基础不强的学生同样能够理解和掌握。

例如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内容可以分解为:

img29

2.学习要求的分解与细化

关于学生学习要求的分解与细化,指的是不同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水平层次。这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水平层次划分,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划分。这是学习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例如:布卢姆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水平划分,它是由六个不同的认知心理水平层次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

层次一:知识。它是对知识的简单回忆,包括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对一种模式、结构和框架的回忆。它的心理活动就是识记、再认、记忆。

层次二:领会。它是最低层次的理解。指在无需联系其他材料或无需弄清它的最充分的意义情况下对知识的一种理解。

层次三:应用。它是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境里使用抽象概念。包括一般的观念、程序性的规则、概括性的方法等。

层次四:分析。它指把某一信息剖析为各种组成要素或部分,以便弄清各种概念的有关层次和相互关系。

层次五:综合。它指把各种要素或组成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它是对各种片断、要素和组成部分加工的过程,把它们加以排列和组合以构成一种原先不太清楚的结构的过程。

层次六:评价。指为了特定的目的,对材料和方法作出价值判断。

在这六个层次所构成的完整体系中,最低层次是简单的、基本的,而最高层次是复杂的、抽象的,但低层次是高层次的基础,高层次又包含低层次的要求。

当然,布卢姆的六个层次教育目标划分在中小学各阶段、各学科的具体实践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根据学习阶段的不同或者学科的不同作出调整。例如可以调整为五个层次:知识、领会、分析、综合、评价。也可以调整为四个层次:识记、理解、简单情境下的应用、复杂情境下的应用。但至少要有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包括分析、综合、评价),也就是要求学生识记某些知识,理解某些知识,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等。

关于学习水平层次的划分,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形成不同的体系。我们今天应根据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吸收不同分类体系的长处,研究和构建符合我国中小学教学情况的分类体系。

例如:

img30

或者:

img31

结合课程改革,我们也可以将三维目标整合到目标水平体系中。

关于三维目标,郭景扬等编著的《中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作了分析论述:编制双向细目表需要对教学内容所预期的达成目标加以分解与细化,把一个总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相互联系的小目标,才有利于根据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也才有利于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检测。在编制双向细目表时,必须全面考虑并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各门学科性质不同,各个教学内容情况不一,因此三维目标的落实也不相同,需要教师在专家指导下深入研究学科性质与特点,不同内容包含不同教育价值,具体确定双向细目表中学习水平层次的划分,各门学科应有不同,以体现学科的差异。进行这项工作,有必要借鉴安德森等学者提出的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理论和豪恩斯坦教授提出的教育目标整合新分类理论,应该说这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同时,我们还应辩证地理解与把握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相互割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具体的,是能够直接教给学生的,也是可以直接检测的。落实这个目标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娴熟的专业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隐性的,蕴含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是通过教师科学的、逻辑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出来的。因为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不能依赖灌输,而需要培养学生认知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这要求教师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高度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伴随着认知过程的深入,对学习内容理解的深化而体验内化的。因此,还要求教师的教学富有情感性、人文性和感染力。“三维”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教学内容单一化,而要把一个教学内容所包含的事实性知识、方法论知识和价值论知识完整地、融为一体地给学生,这是现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一个重要特征,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3.教学目标分解与细化的原则

教学目标分解与细化的核心原则是“小步子”。“小步子”指的是教学目标分解一定要“细”,不能太粗和太笼统。要解决普遍存在的教学目标不明、粗糙、笼统、模糊、罗嗦、缺漏等问题,做到目标分解一定要细致、科学、简洁、具有逻辑性。

(1)变笼统为具体。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使教师认识到三维目标的重要性,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却没有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即使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但是很多是抄来或是随便写的。进行教学时,往往不按教学目标。试想,教学目标都没有确定好,又依据什么来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呢?又依据什么标准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呢?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不能笼统。

(2)变模糊为清晰。教师在分解和细化教学目标时容易产生的另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教学目标分解不清晰,表述十分模糊。如:在学习密度这个物理量时,有的教师的表述是“掌握密度这一物理量”,非常模糊。首先,“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说清楚。在表述分解的目标时,一定要避免用这些本身就含糊不清的词语。其次,掌握“密度”太模糊了。因为有关密度的知识包括密度的定义、单位、公式、测量等。

(3)变复杂为简洁。先来看关于自学的教学目标的表达:“能快速阅读课本第49页有关温度计的内容,并找出对温度计使用仍然存在的问题。在学生快速阅读完后,要求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有初步的想法,培养学生阅读时的质疑能力。”这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目标表述。首先指定课本中的一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找出存在疑问之处,并对提出的问题形成初步的看法。分析后,可以将该教学目标调整为“自学课本第49页有关温度计的内容,并总结存在的问题”。在分解与细化教学目标时要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如果用语罗嗦,反而让人摸不着头脑。

(4)变凌乱为系统。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而不是知识点的凌乱堆砌。因此,在分解与细化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类别、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都是有逻辑关系的,它们并非各自孤立的。然而,教师在分解和细化教学目标时往往没理解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容易出现割裂教学目标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小步子的原理,并不是乱七八糟的小步子,而是先走哪一步,再走哪一步,形成一个序列。在进行教学目标分解和细化中出现的一个实际问题是,有些教师认为一个课题或一个主题的教学目标在细化后,会出现10个以上细目标的情况,怎么能在课堂中全都落实呢?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教学目标的逻辑没搞清楚的原因。认清了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将关系密切的教学目标安排在一个课时内完成。

4.检测题型的选择与确定

题目是检测反馈的基本单位,题型是题目的组织方式或呈现形式。中小学教学检测反馈的题型多种多样,通常按学生回答的不同方式以及阅卷时是否对答案进行再评价作为划分标准,可以把题型分为客观性题型和主观性题型两大类,每一类中又可以分为更多的不同题型。由于题型的多种多样,就有一个题型选择的问题。在选择题型时,注意以下两点:

(1)结合学科知识特点。由于学科性质与特征不同,有些题型适用于识记性的知识,如论述题、简答题、名词解释题等。有些题型适用于理解性的知识,如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是非题等。教师要根据学科知识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题型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

(2)结合试题的功能。不同的题型,由于其发问的方式不同,要求学生回答的方式也不同,或者由于其考察学生知识、能力、技能、智力等的侧重点和难易度不同,或者由于其考察的范围不同、程度不同等等,就决定了不同题型的功能也不同。

因此,确定双向细目表时,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征,根据不同题型的测试功能,尤其就根据不同检测反馈的要求,选择不同的题型,以使得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检测题型成为双向细目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双向细目表在教学进程中的应用

双向细目表在德润国际学校使用以来,深化和推动了各学科教学研究,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不断进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以物理学科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对双向细目表的使用。

(1)情景导入。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从双向细目表出发,精心准备一些新奇直观的实验,或巧妙地设疑诱思,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犹如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导到新课的情景中,自觉地产生思维。授课过程中,结合教材实际,也可多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并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去理解。这样,既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解释了学生生活中的疑团,纠正了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在新课结束之际,针对新课的中心内容,再次提问设疑,让学生有一种“且听下回分解”的心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造成悬念,把课上的思维活动延伸到课后。

(2)目标展示。情景导入之后,教师便通过多种方式将本节所学的内容以双向细目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的重难点及能力和情感方面需要达到的水平。并将重难点进行精心挖掘,细化成若干小标题,通过投影仪或学案等方式展示给学生,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有的放矢。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设计

研究了教学目标的评价与细化,接下来研究教学过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实现教学价值、落实课程目标的必要环节。教学过程又包含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空间要素和时间要素。

1.教学过程的空间与时间要素

(1)教学过程的空间要素

课堂教学过程的空间要素构成,包括物理环境组合和人际组合形态两方面的内容。物理环境指的是课堂内学生周围的自然条件和人造环境整个物理环境,正如戴尔克(Dahlke.H.O.)所言,“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物理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物理环境在某些环境十分重要的方面制约着学生学习与发展之可能性。环境这一舞台一旦搭起来,则所进行的演出活动便已部分地被确定了。”课堂内的物理环境主要指师生交往中的组织规模、位置排列、相互之间所处的空间距离。首先,教学组织规模(班额)的大小和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实验研究表明:一个20人的班级比一个40人的班级学习成绩要高出30%的分数。因为,班级人数少,教师便于管理,师生的交往、反馈都比人数多的班级更容易。其次,在课堂教学座位排列方式上,不同的排列方式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同的。我国课堂教学,排列形式比较单一,一般是秧田式的排列。这种空间形态使学生之间的相互干扰较少,听课注意力集中,教师也便于观察和控制全班学生。但由于教师的位置相对于学生来说高高在上,不利于师生间的交往,它适合知识传递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

除了物理环境的影响,课堂教学参与者,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组合形态也是教学中重要的空间要素。人际组合形态指的是课堂教学参与者人际组合的空间形态,即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交往互动的形式。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过程,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的过程,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理解,从而实现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价值。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交往不仅仅意味着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更多地是动态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强调的是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知识的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不论是课堂内的物理环境还是参与者的人际组合形态,都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人际组合形态方面,由于涉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更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将在后面介绍。

(2)教学过程的时间要素

教学时空观的时间要素指的是整个学校教育期间的一个时间分配问题,这种分配在学校层面主要体现在日课表的制定和安排上,在课堂层面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基本环节的把握和安排上。

在学校层面,对日课表的安排基本要求是:

首先,日课表应根据大脑活动规律和特点来安排。教学中各门学科在性质特点上存在着差异,他们对学生在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的需要上各不相同。因此,教学应遵循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来进行。

其次,日课表应根据人体内部心理变化的节律来安排。研究表明,人体内部心理活动能力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尽管各有差异,但每天学习能力的高低变化基本相似。学习能力最佳时间出现在上午,而肌肉的控制与速度等运动的效率,则是到了下午才显示出最佳水平。因此,学校在上午第二、三节课可用来安排较难学习的学科,或者把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基本集中在上午进行,下午则安排各种课外活动及社会活动。

在课堂层面,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安排,确定教学的各个基本环节及其顺序安排、时间分配等。课堂教学时间是固定的,如何利用好这短短的几十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对教师的挑战。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时间的分配。以一堂45分钟的新授课为例,一般而言,开课阶段承上启下5分钟,结课阶段画龙点睛5分钟,进行阶段35分钟,其中包括讲解15分钟,训练15分钟,强化巩固5分钟。在这类时间分配中,两个15分钟最为关键,是教师传授新知识、学生学习接受的关键时间段。二是时段之间的衔接。三是时段的效率,教师要随时注意课堂中的变化与学生的反应,减少无谓的时间消耗。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规律,在教学安排上考虑学生的学习疲劳等因素,从而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环节。例如,在新授课过程中,经过十几分钟的讲解,学生的大脑往往会出现“听讲疲劳”,教师应适时地穿插一些练习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这样,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起到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的良好效果。

总之,只有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依据教材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出好的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高质高效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2.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即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推动力,它往往与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2)领会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感知教材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关于所学内容的一个整体表象,是所有教学环节的必经阶段。理解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巩固知识

巩固所学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巩固知识在于避免或减少对先前所学知识的遗忘,并为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新材料奠定基础。

(4)运用知识

在教学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如完成各种书面作业或口头作业、实验等。此外,运用知识不止局限于技能和技巧的掌握,还包括“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等。

(5)检查知识

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的过程。检查知识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和要求,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便于及时改进。

3.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是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相结合、相统一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探究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创造过程。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便是每位专业化教师的重要能力。一般说,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教学过程设计要依据学科性质特点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必须弄清楚本学科的性质特点。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学科”是一个教育学概念,专指学校课程中一定科学领域的总称。在我国中小学,按照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不同将学科教学主要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思想品德、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这些学科从各个方面给学生相对全面而丰富的知识,帮助学生身心全面而健康地发展。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着一定的学科教学价值,而教学价值又影响到具体的教学行为。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性质特点。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独自的性质特点,这些性质特点牵涉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结构。只有正确地认识学科的性质特点,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原则、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同时,对学生阐明学科的性质特点,也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本学科的作用与地位,理解本学科与其学科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对于自己成长发展的重要价值,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语文学科为例,新课程标准中定义其性质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育要关注“人”,尊重学生的人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结合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特点来看,学生学习的每一篇课文中都充满了人的思想感情,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人性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同时,“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天然属性,充分表明了语文学科对于人类交往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素养的要求。语言作为人类独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传达信息的符号系统,不仅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相互统一,不可分割。

(2)教学过程设计要遵循学习心理规律

教学是为学生内部的变化提供的外部条件,“教”要符合“学”的规律,这是一条基本原则。而学生的学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主要任务的。研究表明:任何学习过程,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一类是有关学习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意志、情绪等;另一类是有关认识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学习的效果如何,与这些心理过程的发展水平有关,而在学习过程中,也促进它们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师生双方活动都必须依据心理活动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遵循学习心理规律,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心理是由学习动力、学习智力、学习能力、学习自我评定力等部分组成。遵循“动机激发——感知观察——理解思考——记忆保持——迁移运用——学习自我评价”等心理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学习活动心理规律,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若能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注意学习动机及学习兴趣的激发,遵循事物认识的客观规律,努力培养学习的记忆、思维、分析、综合、概括及应用的能力。那么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也才会做到善学、乐学、会学,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教学过程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切从教材出发,一切立足于教,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教育家罗思菲尔德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材料的提供者。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自学和探讨的机会。”所以“教”的含义并不是如何把教学过程设计得井井有条,而是看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活动是否合理有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研究表明,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教师应当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自立意识和自主能力。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应从四方面着手: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②让学生自我调控学习难度和广度;③让学生享受自我创造的过程和乐趣;④让学生有自我评价的机会和权利。

(4)教学过程设计既要注重预设性又要强调生成性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的思考和安排,力求教学设计尽善尽美,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制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保证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根据课前预设引领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课堂的生成,必然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教学过程显得死板僵硬,学习的过程也成了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的过程,成了学生努力配合教师完成教学预设的过程。教学是一个动态结构,教学过程各环节也是相互联系的连续步骤,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学各环节。因此,教师需要注重教学设计的预设性与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

教学过程的预设性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是必要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它需要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等作出周密的策划和安排。准确地把握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有效地利用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可以说,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表现在课堂上和结果上。在课堂上,师生的教学活动可能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在结果上,学生可能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由于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现代课堂呈现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当课堂教学不能按预设展开时,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更富有灵性。生成性是新时代课堂教学的亮点,它解放了教师和学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如果预设过度,挤占了生成的时空,便会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发展,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智慧和品质,是低效的教学。如果预设不够,生成过多,缺乏有效引领,违背教学的规律,不仅会导致课堂混乱无序,学生无所适从,教学显得随意低效,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而且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的则是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规范性,生成则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以说,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4.课堂教学过程研究的意义

(1)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实现的途径之一

教学目标作为教育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体现着学科教学的总体规格与要求,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蓝图和依据。有效的教学目标可以指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和规范学校教学的质量管理工作,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自觉性。任何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实际的操作与实施,离开了操作与实施,再美好的蓝图也只是纸上谈兵。预定的教学目标必须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来达到,在课堂中,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针对不同的学科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特长等有目的地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基本环节安排,实施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以求最大程度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没有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目标只会变成空中楼阁。而没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实施也就缺少了方向。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两者相辅相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作为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根本途径。因此,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更好地实施教学过程,便成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2)教学过程研究的现状与改革

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不是一个新话题。从理论上看,历史上有过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激烈争辩,如今又有总称为后现代的多种教学论流派的风起云涌,他们有关教学过程的思想都是我们进行教学过程研究与改革的宝贵资源。

传统教学论的经典之作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但对解放后我国教育界影响最大的,则是20世纪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其中关于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课堂教学中心的“三中心论”,教学过程由“准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组成的“五环节说”都曾经在中国教育界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主义教学观,开了现代教学论的先河:此外,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与最佳教学阶段的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能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等也都为国人所熟知。

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国内课程改革的需要,国内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又掀起了一次翻译、介绍和研究国外相关理论的高潮,其关注点集中在以后现代主义为总称的诸多教学理论流派。后现代主义反对以记忆、强化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只关注认知、智力因素的学习理论,主张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向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同时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他们反对严格控制式的师生关系和模式化的教学过程观,提倡师生平等式的对话,并主张在具体情景中通过实践与对话动态推进教学过程。但后现代主义过度的批判、怀疑以及对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等方面的推崇,也削弱了对现实教育世界变革的作用力度和可能性。就我国目前的状态来看,一些课程改革的先行学校,相当多地是把这些观点体现在新创设的“研究性”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而学科课程的教学还是采取较稳妥的传统方法,以确保改革背景下升学率的“万无一失”。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21世纪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几年的实证调查与专家论证后,于2001年颁布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在深刻分析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又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通过历史和现状的简单介绍,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教学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指明方向和着力点。

(三)教学效果检测反馈

1.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2.新课程评价的理念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教学评价的种类

按评价的功能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又称前置评价,是为了确定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准备程度或者教学设计基础而进行的评价活动。一般在教学或设计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如入学时的摸底测验、分班测验就属于诊断性评价,它实质上是一种查明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的活动。

(2)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或者教学设计和产品开发过程中,为使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和研究人员就可以有效地把握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效或者研究成果,了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能够及时地调整和改进教学。因此,形成性评价可以说是一个有效反馈机制,能够使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等沿着预定的目标进行,并且也可以让教师和研究人员能够及时修改不当的目标。

形成性评价一般采用绝对评价的方式进行,以评定教学或计划、产品在进行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种评价方式实际上也是对学习过程和研究过程的评价,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受到特别的重视,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计划和产品具有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3)终结性评价

在教学活动、某个计划和产品设计完成之后对其最终的活动成果进行的评价,如期末考试、毕业会考、产品鉴定会就是这种评价。由于总结性评价总是在活动完成之后进行的,所以也常常被称为事后评价。

由于三种评价的目的不同,所使用的评价技术也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形成性评价由于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测量,就必须使用一些反映过程特征的测量手段,如学习包或作业分析法、观察法等。而在总结性评价中一般以测验、考试的方式进行。另外从评价的执行者来说,总结性评价主要由教学或设计活动以外的人来承担,而形成性评价则是由承担活动的人自己来进行。

4.教学评价的方法

(1)以教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要解决如何收集课堂教学信息问题,主要有三种方法:测验、调查、观察。第二个环节要解决如何作出及时反馈,有三种方法:校正性反馈、鼓励性反馈、帮助性反馈。

(2)以学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要求。

在教改实践中,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提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课堂教学三个基本环节划分法:

第一个环节:设置问题情景。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运用多种方法,设置一个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强化其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学会参与。只有真正参与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成功的学习。

第二个环节:提供有效信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后,不是如传统教学那样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有效信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调动智力因素,去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自己的结论,并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学会吸收信息、处理信息,学会学习。

第三个环节:设计实践活动。当学生在第二个环节中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智能后,教师应再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迁移,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能力。

传统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是一种形式上的划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上述三个环节则是一种实质性的划分,反映的是学生知识、能力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当然,上述三个环节的具体安排,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教学目标等不同而灵活运用,不能变成一种固定不变的程式。

在教学活动中,由于情况的复杂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也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会因时、因地、因人、因课和因条件不同而产生一些变化。有些变化是在基本环节基础之上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一些调整,如根据需要省去有的环节,或者调换环节之间的顺序等。值得指出的是,在这样的变化中,尽管有的环节从形式上看可以省略,但其作用是不能省略的。例如,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展开时,可以省略激发学习动机这一环节,但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整个教学活动所起的作用是不能省略的。

另外,上述教学环节主要是针对新授课的教学,至于实验课、复习课,还有现在倡导的拓展课、探究课等,则要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的不同类型灵活运用。

5.教学效果检测反馈——课堂练习

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对教学效果的检测,能够及时了解教学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教学效果检查、测量和评价,是保证教学过程良性循环,争取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系统科学的反馈原理表明,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学作为一个特殊系统,要保证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就必须通过信息反馈,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而教学效果的检查、测量和评价是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来源。

教学效果的检测类型可以分为四大类,课内检测,课后检测,单元检测以及综合检测。每一种类型的检测都有不同的方法。

(1)课内检测

教学效果的检测需要及时的反馈,教师获得及时反馈信息,才能进行及时纠正与补救。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检测反馈十分必要。它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测试与反馈,使教师明确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即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2)课后检测

教学效果的课后检测大多通过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师运用课后练习题,促使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复习、整理、前后联系,达到巩固、联系、拓展和提高的目的。而教师则通过练习题的批阅与分析,获得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并应及时告知学生,同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补救和调整。课后检测可分为巩固性、拓展性、提高性等不同类型。

(3)单元检测

一个单元的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或是相关内容的一种组合。一节课的知识多数是不完整、局部的,而一个单元的知识是相对完整的。因此,进行单元检测是必要的。当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通过单元检测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否完整,各个知识的相互关系是否清楚,相关技能是否会联系与迁移等。

(4)综合检测

中小学教学一般在一学期的中间和期末进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这是教学效果的两次综合检测。这种检测是一个较长学习阶段和一个完整的学习内容的效果检测,能较全面地反馈教学效果。

二、教学资源库的共建与共享

在明确了教学资源库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建设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只有通过教师的共建与共享的过程,才能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辅助工具。但是对于一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不是个人力量可以完成的,所以要在学科教研组的范围内共同开展资源库建设和修订活动,同时在同学科内进行资源库的共享。

(一)培养骨干教师,建设资源库模板

以学科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组成学科资源库建设的骨干教师团队。引进专家,专门培训骨干教师。从学科本质、学科教育矫治、学科心理、新课程标准等方面全面学习、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同时指导骨干教师编订一章节的资源库,在编订资源库的过程中反复钻研教材,并将学习的学科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知识、实用的教学方法应用到编订资源库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方式培养了骨干教师,形成一个学科的资源库模板,为后期资源库的全面建设打好基础。

(二)分工合作,全面建设资源库

以备课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建设学科资源库。通过备课组活动,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并在计划的指导下,各司其职,分头初步本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在第一稿完成之后,在备课组内进行共享,利用备课组活动充分论证并修订资源库,形成本学科本学期资源库。在一个学期的使用过程中每位任课教师要在使用资源库的同时,进行第二次修订。也就是说,同学科的教师学习借鉴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教学优势,形成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并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建议补充到资源库中,与其他教师共享教育智慧,如此往复,教学资源库就成为所有教师共同交流、共享智慧的平台。

三、学科资源库举例

(一)语文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1课时)

      编制人:杨艳霞  修订人:高春燕

一、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img32

续表

说明:1.学习水平分为三大类。知识与技能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过程与方法分为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四个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分为评价、鉴赏、感悟三个层次。

2.测试题型包括口头测试与书面测试。书面测试主要题型有:a填空题、b判断题、c选择题、d简答题、e阅读分析题、f欣赏评价题、g仿写题、h改写题。

二、关于教材内容的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内容分析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在明亡后写的一篇追忆前尘往事的小品文,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这篇山水小品,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反映了作者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性情,同时也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熟读课文并疏通文意,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雪后奇景,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学习写景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赏析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故国之思和清高孤傲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雪后奇景,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难点:在赏析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故国之思和清高孤傲遗世独立的情感。

三、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已经有能力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在反复诵读中,了解本文大意。而赏析雪后西湖奇景的文字及白描手法的运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情怀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有难度的。所以,为了让学生知人论世,更深入地走到文字背后,教师授课中切入对张岱写作背景的介绍应是大有必要的。

明亡后,张岱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他的文章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只有学生了解文章这一写作背景,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张岱笔底流淌出来的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情绪。

(二)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方法,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人,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把这种手法的特征讲清楚,为了便于理解,还可以和“渲染”手法对比说明。另外,可以用变换量词的方式引导学生体悟。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对张岱的经历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文中的淡淡哀愁,但不适宜讲得过深过细,点到为止即可。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也不宜讲得过深,讲清楚文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四、课内检测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沆砀(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 强(  )饮

2.本文选自《    》,作者_____字____,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3.文章描写西湖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自己及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对_____的怀念。

4.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

(二)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______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4.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什么?上文画线句子运用怎样的写作手法?

5.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三)拓展迁移

晚游六桥待月记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然杭人游湖 烨然若神人

B.多于堤畔之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C.与杏桃相次开发 惠子相梁

D.石篑数为余言 扶苏以数谏故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①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本文最后一句话中的“此乐”是什么意思?“俗士”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用这句话结尾?

(二)数学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

青岛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6课时)

编制人:夏伟 修订人:夏伟

一、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img34

续 表

img35

说明:1.学习水平分为三大类。知识与技能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过程与方法分为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四个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分为兴趣与价值两个方面。

2.测试题型包括口头测试与书面测试。书面测试主要题型有:a计算、b填空、c判断、d选择、e操作、f问题解决。

二、课堂教学设计建议

(一)关于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组成及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本部分既是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因此,理解各种加减计算的算理是基础,掌握计算的方法是关键,正确快速的口算、笔算是计算能力应达到的目标。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100以内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100以内两位数与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难点是笔算进位加和退位减。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1.选取了充满童趣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单元以儿童向往的海边活动为素材,创设了“大海边”这一系列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2.重视估算,体现算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3.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4.重视对计算算理的操作理解。5.注重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素材选取与生活广泛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组成,会算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加减口算,对加减法的意义及数位等知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另外学生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数学训练,这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建议

本单元有5个信息窗。

信息窗1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的意义列出算式,适当引导学生有据估算,然后引导学生借助小棒运用数的组成合作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注意操作和讲述的同步结合,为学生正确快速的口算和理解笔算相同数位要对齐打下感知基础。另外,不进位加法可从最低位,也可从高位算起,此处不做过多的要求。

信息窗2

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根据减法的意义列出算式,适当渗透估算的方法和策略,借助小棒操作探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此处因为有了前一节课的学习基础,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总结计算方法。

信息窗3

本节内容是信息窗1的推进,所以在算理上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明确满十进一的进位原理,在计算方法的探索上应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探索,体会从个位开始计算的简便原因。另外笔算时的进位方法的书写上要使学生明确进位的书写位置和形式。

信息窗4

本内容是信息窗2的进一步的学习,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个位上不够减怎么办这一问题,通过操作小棒弄清退位的原理和退位的方法,从而明确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另外,结合算理明确退位减的书写格式的意义及注意的事项。

信息窗5

对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在上学期20以内的加减法时有所学习,所以此处的重点是要解决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时的一个竖式的写法问题,另外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中的问题明确连减也可先加后减的分步计算,为学习减法的运算性质打好基础。

三、教学效果检测

信息窗1:课内检测

1.img36

2.用竖式计算

65+24   44+30   62+33   5+42

3.

img37

课后检测

一、用竖式计算

35+23   52+30   64+3   7+42

二、

img38

信息窗2:课内检测

一、先说出每题是几十多,再计算。

img39

二、

img40

img41

课后检测

一、

img42

二、

img43

img44

(1)小明比小红多跳几下?

(2)小红比小华少跳几下?

信息窗3:    课内检测

2.img46

3.img47

课后检测

1.用竖式计算

48+25   32+58   74+19   8+29

7+33    16+24   65+34   38+47

2.

img48

信息窗4:    课内检测

1.img49

2.

img50

3.

img51

img52

课后检测

1.用竖式计算

40-23   52-34   80-57   76-45

2.

img53

(1)img54img55贵多少元?

信息窗5:    课内检测

1.连线

2.一共有多少袋牛奶?

img59

img60

课后检测

一共有多少少先队员?

img61

还差多少张椅子?

img62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口算。

45-22=   26+41=  84-61=

56+33=   27+9=   67-50+12=

78-45=   25+34=  89-35=

71-8=   54+43=  81+18-60=

二、填空。

1.估算一下,在得数比70大的题后画“△”,在得数比70小的题后面画“☆”。

86-24□  24+6+18□ 45+17□

98-7□   21+52□   100-20-9□

2.在○里填上“>”“<”或“=”。

32-7○26  58+4○54  75+6○6+75

三、用竖式计算。

54+27=    65-35=    48+32=

56-18=    32+43-30=  18+65+3=

42-16+27= 42+29=

四、解决问题。

1.

img63

2.

img64

面包车和大客车各有多少辆?

3.

img65

一个书包多少元?

4.

img66

5.

img67

(1)篮球比皮球少多少个?

(2)足球比篮球多多少个?比皮球少多少个?

(三)英语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

新标准英语 二年级上册 Module6 (5课时)

编制人:王苏杰 修订人:刘敏

一、教学目标分解

Module 6 教学目标双向表

续 表

img69

说明:1.学习水平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层次。

2.测试题型包括口头测试与书面测试。口头测试主要题型有:A.听听指指B.听听说说 C.指指读读 D.看看说说 E.背诵 F.说说演演 G.唱唱演演 H.情景对话。

3.书面测试主要题型:a.听音连线 b.听音判断 c.听音涂色 d.听音排序e.听音选择 f.抄写 g.听写 h.选择题 i.组词成句 j.阅读理解 k.完形填空 l.作文。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材内容分析与处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分析:本模块为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二册第六模块,本模块是主要练习自己在周末要做的事情(I watch TV.),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表述别人在周末要做的事情(She goes swimming.She reads books.)以及如何对别人要做的事情提出疑问及其回答(Does she listen to CDs?Yes,she does.No,she doesn’t.)。本模块还要掌握三个字(Mm,Nn,Oo),要求学生能发音正确、书写规范。

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表述别人在周末要做的事情(She goes swimming.She reads books.)以及如何对别人要做的事情提出疑问及其回答(Does she listen to CDs?Yes,she does.No,she doesn’t.)是本模块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以前简单接触过likes这类单词,比较简单,但是本模块不仅要表述别人要做的事情,还要进行提问及其回答,所以先以学习陈述句为主,让学生多模仿并提供情景进行练习,在掌握较好的前提下再进行一般疑问句的练习,这一环节可提供大量图片让学生通过听力判断、听力回答、提问并回答的顺序逐渐加深难度。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的基础与心理)

在前五个模块的学习之后,学生有了简单英语知识储备,在课堂上从最简单的内容入手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儿歌、游戏比较感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多设计这类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设计建议(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1.字母教学可让学生先观看光盘或老师的正确书写笔顺及占格,然后再写到自己的练习本上,通过听写或抄写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使用一直是英语小学阶段的重点,所以必须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先学习陈述句(She goes swimming.She reads books.),让学生多模仿课本、听力,然后提供情景进行练习,在掌握较好的前提下再学习一般疑问句(Does she listen to CDs?Yes,she does.No,she doesn’t.)的练习,这一环节可提供大量图片让学生通过听力判断、听力回答、提问并回答的顺序逐渐加深难度。最后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这两种句型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变化规律。

三、教学效果检测

(一)课内检测题

1.Listen,point and say(A.C):weekend,read,come,listen,with,OK,watch TV

2.Point and say(C):

I watch TV.

She goes swimming.She watches TV and she reads books.

Does she listen to CDs?Yes,she does.No,she doesn’t.

3.Guessing game:Does she watch TV?

         Yes,she does.

         No,she doesn’t.

4.Practise(Students’Book P22)

5.Listen and repeat.(Students’Book23)

6.Read the text.

7.Point,ask and answer.(Work book P22)

8.Listen and draw the times on the clocks.(Work book P23)

9.Do,ask and answer(Work book P24).

10.Trace,draw and say the letters.(f)

(二)课后练习题

基础练习题:

1.听音指读课文(A)

2.背诵课文(E)

3.根据课文进行情景表演(H)

(四)物理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

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4课时)

编制人:孙晓燕 修订人:吕春燕

一、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img70

续 表

img71

说明:检测方法中a代表选择,b代表填空,c代表作图,d代表解答。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内容分析与处理建议

本章是在学习了序言之后,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章,从最简单的声学的初步知识开始,通过简单的观察和实验得出规律。

(1)声音的发生与传播。这一节中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做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让学生通过实验推理的方法,了解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空气中15℃时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通过自学了解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对于利用回声测距的原理,也要有所了解。

(2)声音的特性

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就是乐音。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大物体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频率越小物体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同是乐音,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就是响度。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乐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人们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因为从发声体发出的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到远处越分散。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除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三要素之一。用举例的方法或演奏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即使用胡琴和小提琴演奏出相同音调、响度的声音,人们也可以分辨出来,感觉到它们的不同。

(3)噪声的危害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噪声和它的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难点:一是音调与音响的区别;二是如何确定噪声。

(二)关于教学设计建议

1.关于学习方法。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得不多,所以在学习第一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各个知识点的理解要讲透彻,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并且会应用。

2.关于课堂实验。这一章要多做实验,做好实验,让学生通过这一章的学习首先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第一节用实验探究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产生运用了转化法和实验法,声音的传播运用了实验法和科学推理法。第二节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用实验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这些科学方法的运用可以隐性处理,即不用说明具体方法的名称,只要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运用即可。

3.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逐步养成严谨、认真、细心等良好个性品质。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图片或课件,展示问题的情境,演示图形的动态变化,丰富学习资源。

三、教学效果检测

(一)课堂检测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小提琴发出悦耳的声音时,琴弦在_____。

2.在月球上,宇航员面对面也要靠无线电交谈,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_____。

3.声音能够在_____、_____和_____中传播。不能传声。

4.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_____秒以上,人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5.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话中,不正确的是   (  )。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C.真空不能传声

D.打锣时,要使锣停止发声,只须用手按住锣面就可以了

6.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  )。

A.真空    B.木头

C.空气    D.水

7.比较声音在海水、铁管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从快到慢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海水、铁管、空气  B.铁管、海水、空气

C.空气、铁管、海水  D.空气、海水、铁管

8.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裁判员正确的计时方法是   (  )。

A.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开始计时

B.看到发令员的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

C.听到发令员的最后一声口令开始计时

D.看到最先起炮的运动员起跑开始计时

声音的特性

1.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决定的,_____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有关系,___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____有关系,人们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

3.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和_____。

4.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

B.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做振幅

C.物体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D.正常人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5.我们能听到蜜峰飞行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蝴蝶飞行发出的声音,这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   (  )。

A.音色不同    B.音调不同

C.响度不同    D.振幅不同

6.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歌唱,为他轻声伴唱的是位女高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男歌手的响度大,女歌手的音调高

B.男歌手的响度大,女歌手的音调低

C.男歌手的音调高,女歌手的响度大

7.关于声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不同发声体它们的音色不同

D.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____时发出的声音。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如在内燃机的排气管上加消音器,这是_____。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这是_____。在嘈杂的地方戴上耳塞,这是_____。

2.蝙蝠通常是夜间活动,它飞行时发出一种_____,这些声波碰到昆虫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_____。

3.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_____,中国传统医学有“望、闻、问、切”检查病人,其中:“闻”就是_____的意思,它是利用声波能传递_____。

4.1912年“泰坦尼克号”首次出航即触冰山沉没,这件事震惊世界,随即人们提出用声学方法遥测航道上的冰山。和同学讨论讨论,说一说声学测冰山的道理。

(二)课后检测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基础训练】

1.风吹树叶哗哗响,是_____在振动,人讲话依靠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蝉的鸣叫依靠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小提琴等弦乐依靠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笛子等管乐发出动听的声音,是_____振动产生的。

2.我们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小木槌敲打左边的用纸制好的木框中心的纸面,可以听见纸面振动的声音,并且右边木框上的轻质小球从纸面上弹起,这充分验证了:

img72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_____而产生的。我们能听见美妙的琴声、同学的说话声、鸟儿的鸣叫声,说明_____能够传声。将要上钩的鱼儿,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表明_____能够传声。著名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将硬棒的一端咬在牙齿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的弹奏,说明_____可以传声。

4.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

5.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_不能传声。

6.人耳能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二者相差_____秒以上。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至少_____。某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陡峭的高山,司机按了一下嗽叭,经4s钟听到回声。听到回声时,车与前面高山的距离是_____m。

7.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是   (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时,琴弦看上去好像变粗了

8.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因为   (  )。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

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

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

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了介质

9.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

A.声的回声    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C.钟还在振动   D.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10.太阳上面时刻都在进行剧烈的大爆炸,我们却丝毫听不到这巨大的爆炸声,原因是   (  )。

A.太阳离我们太远了    B.真空不能传声

C.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1.动物们在活动时常常忘不了竖起耳朵,并且还不时地转动着方向,这是因为   (  )。

A.向其他动物示威    B.判断声源

C.动物的一种习惯动作  D.赶小虫

12.(多选)蛇是没有耳朵的,但是我们知道“打草惊蛇”这一成语,那么是什么东西使蛇离开   (  )。

A.蛇头贴在地上,头中的骨头接收到了打草传出的声音

B.蛇是利用了视觉效果

C.蛇是利用骨传导

D.蛇是利用了大地的传声

【拓展训练】

1.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3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_____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31米/秒),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为什么?

2.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3.下列实验与实例中,不能探究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

A.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中的手机,手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手机呼叫

B.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

C.在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交谈

4.信息1: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为了“聆听”谱写的乐曲,用硬棒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就这样谱写了不少传世之作。

信息2:有经验的土著居民在打猎时,经常伏身贴地,他能听到一般人站立时不易觉察的动静,并且能及早发现猎物。

请综合1、2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声音传播的特点   (  )。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空气中更快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  )。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C.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6.某人面对山崖大喊一声,1.2秒后听到自己的回声,则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为(  )米。

A.204    B.408

C.340    D.170

7.阅读课本第40页“科学世界”部分的内容,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把其中的原理讲给周围的人听。

声音的特性

【基础训练】

1.女同学说话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_____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_____的缘故。那么一个大声说话的男声与一个小声说话的女声相比,音调高的是_____,响度大的是_____。

2.人的听觉上限的频率是_____Hz,人们把高于这个频率的声波叫做_____;人的听觉下限的频率是_____Hz,人们把低于这个频率的声波叫做_____。

3.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_____。

4.楼道里挂牌常写着“慢步轻声”,“轻声”是指减小声带振动的_____。

5.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

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

C.物体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越大

D.物体振动的振幅足够大时,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6.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7.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   (  )。

A.响度很大    B.传播速度大

C.频率很高    D.振动时间长

8.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范围主要取决于声音的:   (  )。

A.响度    B.频率

C.振幅    D.音色

9.医用“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

A.声音响度太小

B.声音响度太大

C.声音的频率小于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D.声音的频率大于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10.一个声源在振动,但是,人却听不到声音,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一定是声音的频率过高或过低

C.一定是声源与人耳之间没有介质在传播声音

D.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可能

11.有时在你认为很静时,没有任何声音时,狗却突然表现得非常警惕,这是因为:   (  )。

A.狗的耳朵能转动,能准确确认声音的方向

B.狗的发声频率比人大

C.狗的听觉频率比人的范围大

D.同样的声音狗听起来响度大

12.昆虫飞行时,翅膀要振动,如蝴蝶每秒2—4次,蜜蜂每秒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听觉:   (  )。

A.能感到蝴蝶飞过    B.能感到蜜蜂飞过

C.都能感到它们飞过   D.都不能感到它们飞过

【拓展训练】

1.请解释下面几句话中的“声音”各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

(1)对不起,请您讲话声音高一点(  )

(2)物理老师唱歌的声音真好听(  )

(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很刺耳(  )

2.弦乐器与管乐器发出的音乐有可能相同的是:   (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和音色    D.响度、音色和音调

3.人们在挑选新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这是根据声音的哪一特性来判断?

   (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4.星期天小明要试试自己制作的二弦琴的发声效果,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_____(填“响度”或“音调”)。正在这时,有位同学在楼下叫他去打球,他一听是小刚,马上答应了。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判断是小刚在喊他。

5.下列事例中,不是为了增大响度的是:   (  )。

A.医生用听诊器听内脏的声音

B.听报告时尽量坐到前排

C.向远处同学喊话时把手放在嘴前围成喇叭状

D.电影院大礼堂的墙面加工得凹凸不平

6.请你找4个相同的小瓶,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如图),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听听它们发音的高低,想想为什么?

img7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基础训练】

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_____人们正常休息,_____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_____的声音产生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是发声体做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3.人们生活、学习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中其声音的强弱为_____ dB。

4.居民区,清晨有一家饭店大声播放优美动听的流行音乐,这种音乐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噪声。

5.有效控制噪声的主要途径有:防止噪声的_____,阻断噪声的_____,防止噪声进入_____。

6.下列所给出的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  )。

A.公园里悠扬的音乐,人们在音乐中起舞

B.马路上拖拉机行驶的声音

C.教室里教师讲课时的声音

D.在会议室里人们发表讲话时的声音

7.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环境声音不超过:   (  )。

A.110dB     B.50dB

C.70dB     D.90dB

8.有一闹钟正在响铃,将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使其响铃声音减弱,这是   (  )。

A.在发声处减弱噪声

B.阻断噪声的传播途径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为了使闹钟的使用寿命延长

9.假如你的邻居经常大声播放音乐,干扰你的学习和休息,下列无效的是   (  )。

A.赶快将门窗关紧

B.用棉花塞住耳朵

C.将窗户打开,让空气加快流通,使声音跑出去

D.将棉被挂在窗户上

10.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不属于噪声的是   (  )。

A.上课了,学校附近的卡拉OK厅播放出十分响亮优美动听的音乐

B.清晨,公园里播放着优雅琴声,伴随着老年人的晨练,令人心旷神怡

C.看电影时,几个同学在一起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表现十分开心

D.公路上机动车辆的鸣叫声,发动机的排气声

11.一个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D.噪声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拓展训练】

1.如图中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由图可知图甲是_____的波形,理由是________;图乙是的波形,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mg74

2.现代城市里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检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显示的示数为53.26的数据,这个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当有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会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王倩家进行了以下几项装修,你认为那一项不能减弱噪声   (  )。

A.安装空调     B.封闭阳台

C.给卧室铺地毯   D.安装双层玻璃窗

4.由于洗衣机没有放稳所产生的振动噪声,最好的处理办法是   (  )。

A.调节洗衣机的脚旋钮,使其平稳着地

B.室内的人带上耳塞

C.把放置洗衣机的卫生间门窗关上

D.在洗衣机内加更多的水

5.近年来,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主城区汽车禁鸣、机场搬迁、轻轨两旁安装隔声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  )。

A.减少大气污染     B.降低噪声污染

C.缓解“温室效应”   D.绿化居住环境

6.以下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  )。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里种草植树

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禁止鸣喇叭

7.如图是某市区矗立的噪声监测及分贝数显示装置。从装置上显示的分贝数可知:   (  )。

A.此处的噪声能使人失去听力

B.此处的噪声能妨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

C.此时的噪声妨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

D.此时的噪声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img75

声的利用

【基础训练】

1.声不仅能传递_____,也能传递_____。

2.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某同学听到校园的钟发出“铛、铛、铛”的声音时,就知道上课了。这些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蝙蝠靠发出来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4.外科医生向人体内的结石发射_____,结石会被击成细小的粉末,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5.以下实例中不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  )。

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

B.医生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工作状况

C.牙医用超声波洁牙

D.利用声呐测海深

6.蝙蝠夜间出来活动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

A.蝙蝠的眼睛有夜视功能

B.夜晚有月光

C.蝙蝠的嗅觉很好,可以嗅出前面是否有物体

D.蝙蝠发出超声波可以在物体上返回,根据回声就可以判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

7.利用声纳可以测量海水的深度,由声纳的发射器从海面向海底发出超声波,测出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共用的时间为6秒,则海水有多深?(海水中的声速为1497米/秒)

【拓展训练】

1.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说明了通过声音能获得_____。

2.蝙蝠利用回声可以确定位置,这种方法叫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运用这一原理发明了____________。

3.如图,将两个相同音叉并排放好,乒乓球靠着音叉B,当敲响音叉A时,会发现_______,这说明了声音能够传递______。

4.在一个两端开口的纸筒的一端蒙上橡皮膜,用橡皮筋扎紧。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火焰会____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

img76

5.下列现象或做法中不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

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

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

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D.人突然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

6.人民大会堂四周墙壁都做成有许多针孔状(像蜂窝似的小孔),这主要是为了:   (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加声波的反射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装饰礼堂、美观好看

7.据说,美国研制出一种用超声波做子弹的枪。当超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就能有较强的攻击力。实际上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

A.半导体   B.磁性物质

C.真空带   D.绝缘物质

8.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一个人面对高山喊一声,4秒后听到回声,那么人距离山有   (  )。

A.340米    B.680米

C.60米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9.在海难打捞中,沉船定位和测量海深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又叫“声纳”),它的探测系统将所获得的数据送到中央处理器进行运算并显示。如图是测量船利用超声测位仪测定海深的示意图。测量前需要先知道什么?测量中,探测系统必须探测的物理量是什么?而中央处理器只须运用什么公式进行运算就能显示出海深?

img77

(三)单元教学效果检测

第二章 《声现象》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

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也能传播声音

D.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

2.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

A.放在玻璃罩中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在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拉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琴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3.“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0.1米/秒,则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一名学生提出了下列四个有关的场景,不正确的是   (  )。

A.教室内学生能更清楚地听到教师的讲课声

B.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

C.管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将变差

D.我们听到万米高空传来客机声时,却不能看到该飞机

4.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从“问姓”中想到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5.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他们,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  )。

A.水振动,水的高度

B.水振动,瓶内的高度空气柱

C.瓶和瓶内水的振动,水的高度

D.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的高度空气柱

6.关于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波是靠介质传播的,它在真空中不传播

B.正常人耳能听到振动频率范围约为20Hz到2×103Hz

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15℃时约为346m/s,比在水中传播要快

D.声波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但保持原有的振幅不变

7.在如图所示的图文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  )。

img79

A.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光波、无线电波的速度大

B.减小声音分散,可增大响度

C.声音大小不同是因为音调不同

D.捂住耳朵可以减小噪声的频率

8.下列关于声的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声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液体中的声速大

B.声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介质中传播,声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中考、高考期间要求学校周围噪声大的单位停工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D.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从环保角度看,噪声一定是由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

9.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主要项目之一,下列哪一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   (  )。

A.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C.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10.人对声音的感觉有一定频率范围,大约每秒钟振动20次到20000次范围内,在此范围内能听到声音的条件是   (  )。

A.只要有发声器——声源就可以

B.必须具有声源和空气

C.必须有声源和传播声音的介质

D.只要有发声物和传播介质,人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听到声音

img80

二、填空题(29空,每空1分,共29分)

11.如右图所示,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_____(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就可以提高声音的_____(填“音调”或“响度”)。

12.把一条橡皮筋扣在椅背上,用手拉紧,并且拨动它,如图所示,这时可以听到_____所发出的声音,它是由_____引起的。因此,在人听觉的范围内,任何物体的振动都可以发出_____。

13.人们用_____来划分声音的等级,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

14.有一物体正在振动,其每分钟振动900次,则这种物体振动的频率是_____Hz,此声音(选填“能”或“不能”)被人耳听到,因为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在_______________。

15.向一个暖水瓶里灌水,注意听暖水瓶里空气柱发出的声音,实验证明,随着空气柱由长变短,空气柱发出的音调越来越_____。

16.现代城市在主要街道上装有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装置显示的示数为50.62,这个数字的单位是,当有几辆重型汽车并排通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会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7.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面对面站着也不能交谈,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_____,采用_____可以使宇航员互相交谈。

18.弦乐器的音调高低跟弦的_____、_____、_____都有关系,拉二胡时,手指在琴弦上来回移动,是通过_____来改变音调高低的。

19.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靠_____传播。在一根足够长的钢管一端敲击,在另一端可以听到_____次响声。

20.声音的特性有三个要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其中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有关,_____越高,音调越_____。

三、简答题(3小题,共15分)

21.动画片《星球大站》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的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

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说出你的理由。(4分)

22.夜间某校学生已入睡,校园附近有一歌舞厅还在营业,娱乐的人们情绪越来越高涨,歌声吵醒了一些同学,其中晓芸同学起身关上了窗户,小鸣同学索性用被子蒙住头,小飞同学气不过,穿好衣服到歌厅去要求将音量放小,请你分析她们减弱噪声的方法是什么?(6分)

23.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朗读课文的声音,和同学一起听听这段录音。你认为录来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一样吗?别的同学认为一样吗?想想看,这是为什么?(5分)

四、探究实验题(2小题,共10分)

24.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

(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mg81

(3)加大力度敲音叉,根据发生的现象,你又可得出什么结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可能跟物体振动的某一因素有关。

设计与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创新实践题(2小题,共10分)

26.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_____;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外,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后退,直至听不见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音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img82

img83

27.大军和小欣在鱼缸边玩耍,鱼儿被吓跑了。小欣认为是他们的动作吓跑了鱼儿,大军却提出是他们发出的声音惊走了鱼儿。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帮助他们作出判断。

六、计算题(本题6分)

28.人在空旷的山谷中唱歌能听到回声,若从发出声音到听见回声用了0.8s,则反射声音的山峰离唱歌的人有多远?

(五)化学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6课时)

编制人:庄建梅 修订人:武慧慧

一、教学目标分解

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续表

img85

注:a选择题 b填空题 c实验题 d简答题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内容分析与处理建议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这两种人人都离不开的重要物质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的知识的开端,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以空气为起点,较为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以氧气为例,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的能力。

课题1 “空气”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介绍空气中主要成分的用途,引入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树立保护空气的意识。

课题2 “氧气”介绍、探究氧气的性质,引入化合反应的概念。

课题3 “制取氧气”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引入分解反应的概念。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 (3)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的认识。

难点:(1)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 (2)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3)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方法的体验。

(二)关于教学设计建议

1.第一节“空气”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科学史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元思维,同时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具体教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书本上学的比较枯燥,运用多媒体播放的形式就可以形象生动,易于了解化学的实质,记忆深刻;科学探究教学法:温故知新,了解空气→重走科学路、探究空气组成的历史→对空气组成的实验设计→实践上升为理论。学会对同一种题型归纳,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实验法:利用丰富的史料和多媒体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观看、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模式,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并能够模仿此过程完成自己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实验,做出报告;小组合作学习法:学会和他人合作,在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总结法:每一节课都有重点,通过学生短时间的回顾加深本节课的印象,以便达到老师授课的目的,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其他方面的收获。

2.第二节“氧气”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铁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3.第三节“制取氧气”

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三、教学效果检测

(一)课堂检测

空  气

1.第一位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  )。

A.爱迪生     B.舍勒

C.拉瓦锡     D.普利斯特里

2.要除去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里的氧气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可用燃烧除去氧气的方法,下列物质可选用的是   (  )。

A.氮气  B.蜡烛  C.木炭  D.红磷

3.下列措施与环境保护无关的是   (  )。

A.用加碘盐代替普通食盐

B.回收并利用废旧塑料

C.“三峡工程”用水力发电替代火力发电

D.“西气东输”可以解决华东地区燃煤之弊

4.二氧化碳和氧气都是自然界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两种气体,它们的相同点是   (  )。

A.都能灭火      B.都能供给呼吸

C.都是无毒、无味的  D.都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5.下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碘酒     B.蒸馏水

C.可乐饮料   D.铝合金

6.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

A.二氧化硫   B.冰水混合物

C.高锰酸钾   D.海水

7.下列各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由物质分类知识可知,属于同一类物质的一组是   (  )。

A.红磷、医用酒精、纯碱 B.甲烷、加碘盐、石灰水

C.食醋、液氧、酱油   D.海水、天然气、石油

img86

8.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9.装在某容器中的空气,经测定已知含氮气为10升,由此可推测该容器中氧气的体积为   (  )。

A.10升    B.2.7升

C.7.8升   D.3.7升

10.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11.下列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主要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  )。

A.节日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烟尘

B.建筑施工导致尘土飞扬

C.生活垃圾的焚烧产生有害气体

D.生物的腐烂放出一氧化碳

12.为了建设卫生城市,市政府向市民征集到的下列措施中,你认为不可行的是( )

A.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B.实施绿化工程,防治扬尘污染

C.分类回收垃圾,并露天焚烧

D.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二氧化硫污染

13.人们对空气污染程度的关注不断加强。下列气体中可造成空气污染的有   (  )。

①二氧化氮 ②一氧化氮 ③一氧化碳 ④二氧化碳 ⑤二氧化硫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4.列举四种存在于空气中的纯净物,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

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协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

(1)绿色植物通过____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通过____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2)为了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填序号)____。

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 ③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16.空气质量日报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空气质量状况,增强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促进群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下表是某市空气质量日报,表中列出了决定空气质量的一些物质的标准及级别。根据表中数据分析:

img87

(1)对该市空气造成污染的物质主要是______和______,其中有害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没有列出二氧化碳的量,说明。

(3)比较表(1)和(2)中的数据(据该市气象部门记载,5月8日夜间下了一场中雨)含量变化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中一氧化碳的含量变化不大,据此可推测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

氧  气

1.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做燃料

B.氧气能跟所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C.水中的生物能依靠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

D.带火星的木条一定能在含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复燃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B.铁丝在空气中能够燃烧

C.红磷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D.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三氧化二铁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   (  )。

A.红磷    B.木炭

C.甲烷    D.铁丝

5.下列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是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

A.硫磺在氧气中燃烧

B.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D.铁在氧气中燃烧

6.下列有关氧气的用途是利用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并放出热量的性质的是   (  )。

①气焊 ②动植物呼吸 ③医疗 ④潜水 ⑤发射航天飞船

A.①②③    B.①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img88

7.如右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2)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实验开始时先点燃火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4)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

(5)若将氧气换成空气,则该反应______________进行(填“能”或“不能”)。

8.如图所示装置,有洗气、储气等用途,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的装置,并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a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料管

C.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D.该装置不能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速度

之所以可以采用此装置,是利用了氧气性质中的_______性质(选填“物理”或“化学”)。

9.写出下列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或者符号表达式):

(1)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2)硫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

(3)铁在纯氧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反应中,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反应的是______。

制取氧气

1.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多种,下列关于制取氧气方法的错误分析的是:   (  )。

A.用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具有反应快、操作简便、便于收集等优点

B.用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成本高,无法大量生产

C.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具有原料易得到,成本低廉,便于大量生产

D.让空气通过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制得富氧空气,空气发生了化学变化

2.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通过多种途径可制取氧气。

A.加热氧化汞B.分离空气

C.加热分解KClO3D.加热分解KMnO4

E.分解H2O2

1)请写出一个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符合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右图装置加热KMnO4制取氧气,指出装置中的三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完毕,停止加热前应该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

img89

3.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填空:

img90

(1)写出上图所示装置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

(2)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符合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先_____________,再添加药品;收集氧气时,使用_____________(选填装置序号)所示的方法收集到的气体比较纯净。

(3)若用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因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所以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_______(选填装置序号)。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多种,请写出用高锰酸钾和双氧水制氧气的表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氧气可采用法______(写一种)。

(二)课后检测

空  气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其含量最多的是   (  )。

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2.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各种气体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氧气    B.雪碧饮料

C.河水    D.生理盐水

4.由于过量砍伐森林、大面积开垦草场,土地出现沙漠化,导致最近我国北方每年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沙尘暴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   (  )。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粉尘

5.下列氧气的用途是利用氧气可以维持呼吸的是   (  )。

①气焊;②动植物呼吸;③医疗;④潜水;⑤宇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6.下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一套实验装置,装置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装置气密性良好。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

A.A处上升,B处下降

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下降,B处上升

D.无法判断变化情况

img91

7.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_____,占78%,_____占21%,_____占0.94%,_____占0.03%,_____占0.03%。

8.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以分为_____和_____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等。

9.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指_____、状态_____、熔点、_____、密度、_____和溶解性等。

10.成年人每分钟大约吸入氧气8L,大约需要空气_____L,在这些空气中氮气约为_____L。

11.“南极的冰化了”这是中央电视台2002年5月22日“东方时空”中的一个节目的标题,说的是南极一块叫“拉森B”的冰架发生坍塌,其断裂的面积比上海市还大。这是大自然又一次发出的警告:地球正在变暖!温室效应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为了减缓温室效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身边做起,比如说双面使用纸张。双面使用纸张和减缓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3)请再举出一件你可以做到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的事情_______。

氧  气

1.为了让灯泡通电发热时,消耗灯泡内的氧气,达到保护钨丝的目的,通常在白炽灯泡里的玻璃柱上涂有一层红色物质,该物质是   (  )。

A.红磷     B.氧化汞

C.二氧化锰   D.氯酸钾

2.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方法是   (  )。

A.分别插入燃着的小木条  B.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分别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D.观察颜色

3.空气中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的气体是   (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4.氧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不易溶于水

B.能用于动植物的呼吸

C.具有可燃性

D.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5.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

B.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做食品保鲜的保护气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6.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

A.木炭  B.铁丝  C.氢气  D.红磷

7.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①img92;②img93五氧化二磷;③img94。关于上述三个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都需要点燃     B.都生成氧化物

C.都属于化合反应   D.都是非金属跟氧气反应

8.既要在一充满空气的瓶子中,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的是   (  )。

A.木灰  B.硫磺  C.铁丝  D.红磷

9.红磷常用作军事上做烟幕弹的原料,原因是_____;在田径比赛中,发令枪子弹所用原料之一也是红磷,你认为记时员开始按表的依据是_________,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

10.下列现象说明空气中存在哪种气体,试将该物质写在空格内。

(1)小动物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

(2)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底部均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

(3)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

11.已知铁丝在氧气中可以发生反应:img95四氧化三铁。反应时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试回答:

(1)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  )。

A.反应中火星四射

B.有燃烧现象发生

C.有大量的热放出

D.有与铁完全不同的黑色固体生成

(2)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课中,某同学取一段纱窗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请分析此实验失败的原因:。

制取氧气

1.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是   (  )。

A.加热氯酸钾    B.加热高锰酸钾

C.分离液态空气   D.加热二氧化锰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3.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装药品的大试管口应   (  )。

A.朝下      B.朝上

C.略向下倾斜   D.略向上倾斜

4.实验室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需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这个操作应在   (  )。

A.加热固体药品前   B.与加热固体药品同时

C.开始有气泡放出时  D.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

5.三份质量相等的氯酸钾固体,第一份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第二份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第三份不加任何物质。给它们分别加热完全分解,放出氧气的量:   (  )。

A.第一份最多   B.第二份最多

C.第三份最多   D.一样多

6.在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是_____物。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时,氯酸钾是_____物,二氧化锰是_____,若不加二氧化锰,则氯酸钾分解反应将_____,若将高锰酸钾加入氯酸钾,则反应_____,这是因为_____。

7.实验室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①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塞入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熄灭酒精灯。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

8.通过一周的化学学习,相信你已经初步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img96

(1)写出图中标示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收集装置可选用_______(写一种即可),取用KMnO4药品时,应选用仪器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

(3)注射器C可用于检查装置E的气密性,步骤如下:

①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水至_______处。

②将注射器C连接到装置E的导管口处。

③缓慢拉动注射器C的活塞,观察到_______,表示装置E的气密性良好。

9.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发生装置______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若选用C做发生装置,你认为选用C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3)欲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将瓶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4)已知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选用图中装置_______(填字母序号)。

(三)单元教学效果检测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测试卷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等级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1.下列工艺制作过程中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是   (  )。

A.用纸剪窗花    B.泥土烧成瓷器

C.冰块制成冰雕   D.木板制成飞机模型

2.郝颖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做出结论

3.下列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

A.量筒   B.烧杯

C.试管   D.燃烧匙

4.将一充满空气的瓶子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的是   (  )。

A.木灰    B.硫磺

C.铁丝    D.红磷

5.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白玉为床,金作马 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④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⑤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6.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袋包装,下列气体中最不适宜充入的是   (  )。

A.O2    B.N2

C.CO2    D.空气

7.欲量取30ml稀盐酸,最好选用的量筒是   (  )。

A.10ml量筒   B.10ml和20ml量筒

C.50ml量筒   D.100ml量筒

8.以下实验方法的归纳,正确的是:   (  )。

A.给玻璃仪器加热时,均应垫上石棉网

B.洗涤干净的试管,放在铁架台上晾干

C.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先加小砝码,再依次加较大的砝码

D.取用液体药品可用滴管吸取,也可直接倾倒

9.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火炬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为解决登顶人员的呼吸问题,应携带的物质是   (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

10.实验室加热150ml的液体,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  )。

①烧杯 ②试管 ③酒精灯 ④石棉网 ⑤试管夹 ⑥铁架台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⑥

11.西藏地区独特的高原风景早就吸引了丫丫,她很想在国庆期间前往观光。但爸爸说初到西藏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这是由于   (  )。

A.高原地区的氧气与平原地区的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高原地区的空气中氧气含量过高,让人有压抑感

C.高原地区的空气稀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1%

D.高原地区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让人感到窒息

12.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  )。

A.用托盘天平称取12.62g的食盐

B.用10mL量筒量取8.76mL蒸馏水

C.普通温度计显示的室温读数为25.68℃

D.用10mL量筒量取某溶液体积为8.2mL

13.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

B.氧气能跟所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C.水中的生物能依靠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

D.带火星的木条一定能在含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复燃

14.神舟6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则NiFe2O4在该过程中是

   (  )。

A.反应物    B.生成物

C.催化剂    D.消毒剂

15.据报道:某地一名5岁的女孩子把涂改液当饮料吸食,食道被严重烧伤。经医院检测后发现,涂改液中含有苯、甲基环已烷等多种有毒物质。由此可知,涂改液是   (  )。

A.混合物   B.纯净物

C.单质    D.化合物

16.箫音同学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判断家中的玻璃杯是否洗涤干净的依据是   (  )。

A.杯子内壁看不见油污

B.杯壁上的水不集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是覆盖一层均匀的水膜

C.用杯子装水,水是澄清透明的

D.上述都可以作为判断依据

17.在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用于夹持木炭的仪器是   (  )。

A.弹簧夹    B.坩埚钳

C.铁夹     D.试管夹

18.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量一只烧杯的质量时,当天平的右盘加上最小的砝码后,发现指针稍微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偏斜,为了使天平平衡,应该   (  )。

A.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外旋出一些

B.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里旋进一些

C.把标尺上的游码向右移一些

D.把天平右端的底部垫高一些

19.为研究铁丝的粗细对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在同一瓶氧气中,先后进行不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B.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C.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D.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相同铁丝的燃烧实验20.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

A.必须使用催化剂

B.用氯酸钾制取时必须加热

C.必须用排水法收集

D.必须用燃着的火柴检验是否收集满

二、填空题

21.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是一种________(填物质类别)。人类时刻离不开空气,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能_______。

22.(1)根据空气的成分填空:

①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

②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

③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

img97

(2)已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小兰同学用右图装置进行验证,实验后发现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5,请你帮她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至少答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

23.根据下列图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img98

(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的名称:a_____,b_____,c_____,d_____;

(2)实验室欲用氯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装置_____。(填装置编号)。写出一种制取氧气的化学式表达式_______;

(3)如果选用的收集装置需要检验氧气是否已收集满,则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__________。

24.化学兴趣小组自制氧气,同学从家里拿来了洗脸盆并盛了半盆自来水,用罐头瓶(带玻璃片)装满水倒放入脸盆中准备收集气体,从化工试剂商店买来了高锰酸钾做原料。由于自带仪器不够用,准备向学校化学实验室借用一些仪器。问:

①还需借用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一次实验时试管炸裂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③重新实验发现盆中的水变红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④检验收集的气体是O2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5.下表列出了几种行星上的“大气”(相当于地球上的空气)的主要成分。

img99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和你学过的有关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1)表内几种行星中,含有稀有气体的行星是__________。

(2)试推测火星上“大气”层的温度比地球表面大气的温度______(填“高”或“低”),水星表面_____液态水(填“有”或“没有”)。【友情提示: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越多温室效应越强】

(3)火星不适合地球生物生存的原因是_____。

三、实验与探究题

26.“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是实验的灵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影响双氧水分解因素”的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两支大试管,分别倒入适量的6%、15%的双氧水,再加入等量的MnO2,各收集一小试管气体,发现浓度大的先收集满。该操作过程中合理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选填序号)。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②有连续稳定气泡再排水集气 ③将水槽中待收集气体的小试管注满水 ④旋紧连有导管的单孔塞 ⑤向大试管内倒入适量双氧水再加入少许MnO2粉末

(2)用试管进行排水法集气时,主要出现了如下图所示的4种操作,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

img100

(3)取a、b两支试管加入等体积6%的双氧水,再分别加入少许MnO2粉末、CuO粉末,发现a中比b中产生气泡多且快。随即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悬空伸入试管内,发现a中火星复燃,b中火星仅发亮但不复燃。由此得出影响双氧水分解的因素是_____。

(4)再取一支试管倒入适量6%的双氧水,仔细观察溶液内有少量细小气泡浮起;然后将该支试管浸入约80℃的热水中,溶液内气泡明显增多。这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悬空伸入试管内,却不能复燃。试对比第(3)题a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现象,分析两者现象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

27.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img101

(1)请你帮小丽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在小丽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六)生物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

济南版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4课时)

编订人:郝小娇 修订人:冯桂兰

一、教学目标分解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4课时)教学目标双向表

img102

说明:1.学习水平分为三大类。知识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过程与方法分为分析、比较、归纳、联系四个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分为体验、兴趣、价值三个层次。

2.测试题型包括口头测试与书面测试。口头测试主要有课堂提问、默写、背诵;书面测试主要题型有:A选择题、B填空题、C判断题、D简答题、E读图分析题、F连线图。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三章,是在“人的生活需要空气”的基础上安排的,阐述了人体摄取营养和从外界获取新鲜的氧气后,通过循环系统运输营养物质和气体的过程,是后面学习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等知识的基础。遍布全身的血管构成了人体的运输网络,血液昼夜不停地在血管里流动着,不断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运走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的关键。本章内容共分为四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物质运输的器官”、“物质运输的途径”和“关注心脑血管健康”。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脉搏与运动的关系”、“调查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和“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一个演示实验“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及三个学生实验“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血液的流动”、“观察心脏的结构”。本部分内容从物质运输的载体、器官、途径、关注心脑血管疾病等多个方面,逐步说明了人体的物质运输过程。

(二)学情分析

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而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启发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以图解的形式呈现了人体内物质的循环途径,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物质循环的全过程。

(三)教学方法建议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贯穿整个教材中,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验,应时时不忘探究,探究式教学理应成为日常教学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探究教学理念应贯穿于教师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人与生物圈”这一主题。《标准》明确规定,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问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生物学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以问题为先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模型、图片、视频、PPT课件等资源,引导学生主动体验、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物质运输的载体”是第三章的第一节,包括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验血与血型两部分内容。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统的基础,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实验,进行学习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观察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在学习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的有关知识后,进一步学习与输血、血型有关的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使学生树立生活健康的意识,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对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构建生物学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活动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2.“物质运输的器官”一节包括血管和心脏两部分内容。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导学案,课堂可以通过讨论形式进行,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时应注意和实际结合。在生物教学中,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对活跃学生思维,增进知识理解、技能发展、素质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中,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了主要的学习任务。在小组探究实验和设计宣传标语的活动中,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承担了一定的任务,所以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指导,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通过合作学习使每位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物质运输的途径”这节课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的途径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懂,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使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像,并创设问题情境,以小活动“一滴血的旅程”为探究的载体,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

4.《关注心脑血管健康》一节中,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生活中的常见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对血管、心脏和血液循环有了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学生能通过调查和实验,提高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感知心血管疾病与生活习惯的关系,学习防治的常用措施,进而引导学生健康的生活。教材首先从调查熟悉人群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入手,并通过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人的心血管健康,从而唤醒人们对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重视。课前布置学生调查熟悉人群常见的血管疾病,课上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三、教学效果检测

考点1 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1.下列不属于血浆成分的是   (  )。

A.水      B.血浆蛋白

C.血红蛋白   D.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

2.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据5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目前张丽莉语言流畅,情绪稳定,面带微笑,正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但体温稍高,伤口有点炎症。你认为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当时血液中   (  )。

A.红细胞增多    B.白细胞增多

C.血小板增多    D.血红蛋白增多

3.在一次车祸中,一青年大腿股骨骨折,皮肤受到创伤,失血200毫升。对这样的伤员,下列治疗措施没有必要的是   (  )。

A.股骨复位固定

B.输血200毫升,及时补充血量

C.皮肤伤口做止血处理

D.注射抗血素,防止伤口感染

4.我国提倡参加无偿献血的人群是   (  )。

A.未成年人   B.体弱多病者

C.老年人    D.18—55周岁健康公民

5.人体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少时,会引起贫血。贫血患者要多吃的食物是:   (  )。

A.含钙和糖类较多的食物

B.含铁和脂肪较多的食物

C.含维生素和蛋白质较多的食物

D.含铁和蛋白质较多的食物

6.冬冬感冒上医院,医生让他验血后,根据报告单下图开了处方。

(1)血液中能吞噬和包周病菌的血细胞是_______。

医院检验科报告单(部分)

img103

img104

(2)阅读上表,对照正常参考值,你发现冬冬不合格的化验项目是______。根据这项指标,医生诊断冬冬有炎症,所以在处方中开了能杀死______的抗生素药——头孢克肟片(上图)。

(3)根据药盒外包装正面(上图)的标识判断:购买这种药时是否要凭医师的处方?______。因为这种药属于______药。

考点2 心脏和血管

1.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时,绘出如下简图。该同学判断出B处是毛细血管,其依据是   (  )。

img105

A.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B.毛细血管两端连着动脉

C.毛细血管两端连着静脉

D.毛细血管内的血流速度快

2.为了解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生物小组进行试验探究,得到以下数据

img106

上述数据表明   (  )。

A.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加快

B.10%以下浓度的酒精对水蚤没有危害

C.只要酒精浓度不高,对水蚤心率没有影响

D.酒精浓度较低时对水蚤心率有促进作用,浓度稍高时有抑制作用

3.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可以通过“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影响”的探究实验进行研究

B.A项所指探究实验作出的假设只能是“烟草浸出液会影响水蚤的心率”

C.除了采用实验研究外,还可以采用调查法研究

D.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吸烟可能诱发肺癌

4.观察下图,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哪两个腔是相互连通的?   (  )。

img107

A.[4]左心房和[8]右心房相通

B.[5]左心室和[7]右心室相通

C.[4]左心房和[5]左心室相通

D.[1]主动脉和[7]右心室相通

5.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流动的共同规律是   (  )。

A.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img108

B.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C.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

D.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室

6.右图是血液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人体输送血液的泵是______。

(2)体循环的起点是图中的______。

(3)在血液循环中,静脉血经过______循环的[1]处发生气体交换后变成动脉血。

7.左下图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右下图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请根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img109

img110

(1)湿棉絮包裹在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时常往棉絮上滴加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2)通常情况下,使用______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3)上页右图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观察者认为[2]是______血管,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考点3 血液循环

1.下面是某同学的部分观察结论,与事实相符的是   (  )。

A.血液由血浆和红细胞组成

B.小鱼尾鳍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单行通过

C.心房与动脉相连,心室与静脉相连

D.动脉内有动脉瓣、静脉内有静脉瓣、心脏内有房室瓣

2.用止血带扎住上臂,则前臂的血管隆起,隆起的血管和使血管发生隆起的结构分别是   (  )。

A.动脉 动脉瓣   B.静脉 静脉瓣

C.动脉 静脉瓣   D.静脉 动脉瓣

3.张文驰是襄阳一中高三毕业班的学生,他先后参加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被誉为“最美中学生”。献血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下列有关献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B.一次献血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

C.提倡公民自愿献血

D.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献血

4.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一次心跳包括了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过程,下图是心脏工作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img111

(1)心脏能将血液泵至全身,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组织收缩与舒张的结果。

(2)A表示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血液的流向是。

(3)B表示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其中[2]_________________中的血液进入[ ],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后,发生的变化是_____,血液最终由[ ]______返回心脏的______。

5.右图表示流入及流出人体某器官的血液内4种物质的相对含量,由此可判断该器官是   (  )。

A.肝脏

B.肺

C.肾脏

D.小肠

img112

img113

6.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造成危害,请据图分析:

(1)PM2.5颗粒物可以透过肺泡壁和______壁进入血液,经过血管①______最先到达心脏的D______。

(2)血液从血管②经过器官E______流至血管③时,由______血变成______血。

(3)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尤为重要,在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同时,还需多______,这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据悉,某地区的近30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享受了每生每天3元的国家营养膳食补助,解决了学生的午餐或课间餐问题。学校为学生提供鸡蛋、牛奶、猪肉、米饭等食物,虽价值微小,但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着民族的命运。乘着这股和煦的春风,希望学生膳食健康能真正得到改善,也希望学生能在党的关怀下发奋读书,给力未来,回报社会,感恩祖国。

(1)鸡蛋、牛奶、猪肉、米饭等食物主要在消化系统中的______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被吸收以后,会随血液循环进入细胞中的______被氧化分解。

(2)少数过度肥胖的同学应注意少吃肥肉和荤油,因为体内贮藏的能量较多。过度肥胖者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3)听说营养餐将有鸡蛋吃,学生都兴奋不已,有的学生甚至开始分泌唾液了,这一反射______(填“是”或“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反射。对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的同学来说,食量大增而身体却逐渐消瘦,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______,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

(4)牛奶被消化吸收后,部分氨基酸将运输到头部,被脑细胞氧化分解产生尿素等废物,废物将运输到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从氨基酸吸收进入血液到废物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共需经过心脏______次。

(七)历史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3课时)

编制人:冯国英  修订人:李静

一、教学目标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3课时)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img114

说明:1.学习水平分为三大类。知识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过程与方法分为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四个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分为体验、领悟、表现三个层次。

2.测试题型。A.选择题 B.材料解析题 C.填空题 D.判断题 E.简答题。

第一课时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开国大典。第二,西藏的和平解放。

本课的重点是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后,就积极筹建新中国,各民主党派和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空前团结,为新中国的建立出谋划策。1949年9月,各方面的民主人士云集北京,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隆重举行,经过与会代表的广泛讨论协商,制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府主席。确定了国旗、国歌、国都和纪年方式,还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切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的开国大典,是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的盛大庆典也向全世界宣告旧中国的结束,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本课的难点是: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一是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二是极大地影响了世界。但是从开国大典这一历史史实的本身很难得出这一认识。其国内影响要从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历程,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的变化发展,从人民的政治地位、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多种角度的对比分析中得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近代史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对于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有限,对新中国成立的史实了解不全,特别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不了解,是认识形成的最大困难。

新中国成立的国际影响学生更难理解,因为学生对同一历史时期的世界情况不了解,特别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情况,世界各地人民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情况所知不多。

(三)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要始终围绕激发学生为新中国的成立而自豪的情感教学目标来进行。

1.教师出示讨论话题:“旧中国与改革开放的中国有哪些方面明显的不同?百年巨变的原因有哪些?”组织发言,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教师在学生谈论巨变的原因时,捕捉新中国的成立是其重要原因,因势利导。

2.关于开国大典的盛况,了解议程,感受当时的场景、氛围,体验举国上下热烈欢庆新中国诞生的喜悦豪迈之情。

3.简要介绍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背景,参加代表的广泛性,识记会议的主要内容。

4.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讨论。

5.大致介绍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西藏与内地的关系。重点是补充和平解放西藏的历史史实,让学生明白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的艰苦而卓绝的工作。

6.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精讲——巩固练习,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效果检测

(一)课内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1.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下列对联中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是   (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新

B.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C.扎根农村干革命,志在全球一片红

D.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img115

2.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庆典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三大战役

B.新中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土地改革

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对“新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结束

D.标志着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4.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事件是   (  )。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中华民国的成立

5.五星红旗第一次冉冉升起,孙爷爷和家人齐集天安门经历的活动是   (  )。

A.开国大典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D.武汉国民政府的成立

6.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标志着雄狮醒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   (  )。

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北京奥运会召开

7.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有一首歌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8.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召开,这次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B.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C.会议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9.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记者见面会上说:“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这三者不可偏废。……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建国初期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刑法》

C.《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中国现代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其开端是   (  )。

A.1911年辛亥革命

B.1919年五四运动

C.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左宗棠收复新疆、西藏和平解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取得成功的相同原因有    (  )。

①得到了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②采取了正确的策略

③与当地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协议 ④进行了充分的军事准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在古代,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对西藏的管理,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也为西藏地区的发展作不懈努力,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请回答:

(1)列举清朝政府加强管理西藏地区的史实两例。

(2)1951年西藏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了解放?西藏的解放有何历史意义?

(3)建国后我国政府在西藏实行怎样的民族管理制度?

近年各地中考真题汇总:

img116

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日成立了!

1.语汇有着鲜活的时代印记。与右图所示事件相符合的语汇是   (  )。

A.开天辟地

B.星火燎原

C.当家做主

D.改革开放

2.中国国徽里有天安门城楼的图案,它蕴含的深刻意义是   (  )。

A.说明天安门城楼建筑雄伟壮观

B.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

C.说明天安门城楼精美华丽

D.说明天安门城楼历史悠久

img117

3.右图反映了六十年前让我们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这历史时刻是   (  )。

A.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毛泽东接见红卫兵

D.庆祝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4.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国60周年庆典上,天安门广场以复兴之路为主题,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下面是一组庆典上的游行方阵,其中喻指新中国诞生的是   (  )。

img118

A.开天辟地方阵

img119

B.艰苦创业方阵

img120

C.春天的故事方阵

img121

D.走进新时代方阵

5.“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两会上对尊严内容的阐述。追溯历史,中华民族摆脱屈辱,有了“站起来”的“尊严”开始于   (  )。

A.中华民国成立    B.新中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一五计划完成

6.1949年10月1日,在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上,29岁的华北军区乐队队长罗浪沉着地指挥着200名军乐队员,精神饱满地演奏了雄浑激昂的   (  )。

A.《黄河大合唱》

B.《义勇军进行曲》

C.《东方红》

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7.新中国成立之初,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1949年,某次会议通过了以下若干决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次会议应该是:   (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七届二中全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

9.“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诗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指   (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新中国的成立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港澳的回归

10.某旅行社设计了“上海―南昌―延安―北京”这样一条红色旅游线路,你认为这条线路设计的主题是为了展示   (  )。

A.土地革命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

11.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开始于   (  )。

A.中华民国成立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改革开放

12.随着革命的发展,中共中央所在地不断变化,下面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瑞金—北京—延安   B.瑞金—延安—北京

C.北京—瑞金—延安   D.延安—北京—瑞金

13.历史影片能艺术再现重大历史事件。下列四部爱国主义影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台儿庄战役》 ②《南昌起义》 ③《重庆谈判》 ④《开国大典》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14.在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作出的突出贡献有   (  )。

①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②领导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领导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④领导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纪元”是

①国家独立自主 ②人民当家作主 ③现代化强国 ④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年的艰苦斗争才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  )。

A.22年  B.27年  C.28年  D.30年

17.2009年,我们将隆重举行国庆60周年大典。下列事件均发生于60年前的1949年,其先后顺序是   (  )。

①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②北平和平解放 ③举行开国大典④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18.下列哪些节日的由来与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

①端午节 ②青年节 ③建军节 ④国庆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周恩来总理曾经把某一历史时期形象地比作“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从天安门到天安门”这一历史时期指的是   (  )。

A.抗日战争时期     B.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0.201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某同学举办“西藏历史变迁”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的是   (  )。

img122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下图是小明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请你帮他完成   (  )。

img123

A.南京解放

B.北平和平解放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

22.小芳同学在笔记中写到:“粉粹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  )。

A.西藏解放    B.抗美援朝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第二课时 最可爱的人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抗美援朝保卫国家和战斗英雄黄继光与邱少云。本课的重点是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及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本课的难点是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奔赴朝鲜的原因,以及对抗美援朝斗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所知甚少,对于抗美援朝斗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有限,对此部分的史实了解不全,特别是对大环境的了解不全,是认识形成的最大困难。

(三)教学建议

1.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让学生说出歌曲的名称和听完这首歌的感受。

2.关于抗美援朝的背景,内容较深,可先播放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录像。提问,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侵华政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战火烧到我国边境,朝鲜请求中国政府出兵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应该怎样做?在此分析出兵的结果和不出兵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4.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小组活动后讨论我们应该学习志愿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5.教师总结,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胜利的原因和抗美援朝斗争胜利的意义。

6.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精讲——巩固练习,提高课堂效率。

7.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抗美援朝所产生的影响。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效果检测

1.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   (  )。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2.“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与这首战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甲午中日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3.毛泽东曾写诗赞扬一位将军:“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建国初期,“彭大将军”指挥并取得胜利的对外战争是   (  )。

A.雅克萨之战   B.渡江战役

C.百团大战    D.抗美援朝战争

4.某班表演历史短剧《上甘岭战役》,小刚在剧中扮演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他扮演的是   (  )。

A.董存瑞    B.邱少云

C.黄继光    D.罗盛教

5.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战士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的英雄壮举发生在   (  )。

A.北伐战争中   B.抗日战争中

C.解放战争中   D.抗美援朝战争中

6.抗美援朝发生在   (  )。

A.1950年6月   B.1950年10月

C.1951年6月   D.1951年10月

7.“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在这次战役中牺牲的英雄是   (  )。

A.黄继光   B.毛岸英

C.邱少云   D.罗盛教

8.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部队是   (  )。

A.中国工农红军    B.八路军、新四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9.下列四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按组建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应是   (  )。

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②八路军一一五师 ③东北野战军④中国人民志愿军

A.④③②①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10.“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着这首歌,奔赴朝鲜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是因为   (  )。

①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③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④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2010年是抗美援朝战争开始60周年,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志愿军英雄人物是   (  )。

A.雷锋  B.王进喜  C.邓稼先  D.黄继光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际关系史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某校历史小组同学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帮助他们回答问题。

主题一:2010年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60周年。6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简述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3分)

(2)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3分)

主题二: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南联盟的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中国驻南大使馆也遭北约导弹袭击,这就是科索沃战争。其间,美国首次打出了“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

(3)应该如何评价科索沃战争?(2分)

(4)美国提出的“人权高于主权”的实质是什么?(2分)

主题三:中美建交后,仍不断有摩擦和冲突,如:2004年撞机事件,2009年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等。因此,有同学认为还是不与美国建交为好;有的同学则认为,中美之间虽然有一定的摩擦和冲突,但双方有更广泛的合作空间,应该友好合作。

(5)请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2分)

img124

近年各地中考真题汇总:

1.到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右图反映的战争是   (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2.时下人们爱用“最美”这一词赞美在危难关头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人物是   (  )。

①黄继光 ②董存瑞 ③邱少云 ④杨靖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下列与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发展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井冈山会师 ②百团大战 ③淮海战役 ④南昌起义⑤抗美援朝 ⑥红军长征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①③⑥⑤

C.③④①⑥②⑤  D.④①⑥②③⑤

4.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列依次为   (  )。

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②“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③“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

5.下列发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战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黄海大战 ②上甘岭战役 ③台儿庄战役 ④渡江战役⑤平型关大捷

A.①③⑤④②  B.①⑤③④②

C.②①③④⑤  D.②④③⑤①

6.唇亡齿寒,中国人民深谙此中的道理,为此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它是   (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7.美国打着“联合国军”旗号进行的争霸战争是   (  )。

A.朝鲜战争     B.越南战争

C.“星球大战”   D.波黑战争

8.“在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敌人的罪恶枪口被堵住了/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该诗赞美的英雄人物是   (  )。

A.邱少云   B.雷锋

C.罗盛教   D.黄继光

9.下列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红军长征 ②南昌起义 ③黄埔军校创立 ④三大战役⑤抗美援朝

A.①②③④⑤   C.③①②④⑤

B.②①④③⑤   D.③②①④⑤

第三课时 土地改革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着一个主题即土地改革展开叙述。

本课的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占全国三亿以上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由于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理论较抽象,学生不易把握。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改革完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巩固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三)教学建议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前课的内容导入新课。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党中央在新解放区领导农民已经完成土地改革。

2.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分析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以此表现土地占有不均匀的强烈反差,进而分析出这种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使学生感受到土地改革使农民翻身,获得解放。

4.土地改革的意义。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进行课外小调查,例如采访老人、阅读乡土教材等,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土地改革的史料,并进行分析归纳。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自主学习互助,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图片欣赏等形式为载体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四)课内检测题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  )。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制定宪法

2.1950年新中国进行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   (  )。

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②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③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④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主要是因为   (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4.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包产到户”的实施

D.人民公社化运动

5.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这封信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

A.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改革开放新时期

6.下表为四川省资中县某镇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  )。

img126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7.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列标志着我党已实现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真正解放农民这一目标的事件是   (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请回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何时颁布的?是哪个政府颁布的?

(2)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3)全国土改在哪一年基本完成?

(4)全国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近年各地中考真题汇总:

1.图表法是梳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下列表格内容反映的是   (  )。

img127

A.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运动

C.西藏和平解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同学利用下面的三幅历史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内容应围绕   (  )。

img128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大跃进”运动

3.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一定的生产资料。这次土地改革的完成对经济的影响是   (  )。

A.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

B.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C.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D.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4.下列不属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而颁布的法律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5.下列叙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彻底完成

B.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我们祖国实现了完全统一

C.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D.1956年初,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6.某班同学举行以“新中国的土地制度”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土地改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已基本完成

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干部敲敲钟,社员磨洋工”现象的出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1949—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  )。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④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以下对应关系搭配恰当的一组是   (  )。

A.新中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

B.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

C.抗美援朝——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土地改革完成——我国农村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八年级下册历史单元检测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2006年7月12日,中国飞人刘翔在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再创世界纪录后,身披鲜艳的五星红旗绕场奔跑,这一刻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决定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开国大典

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有   (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决定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了!

B.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了!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D.祖国大陆统一了!

4.一首歌中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

A.1949年9月    B.1949年10月1日

C.1950年10月1日  D.1953年7月

5.下列内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6.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B.在解决西藏问题时,中央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

C.西藏和平解放后,祖国获得完全统一

D.西藏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先遣部队进驻拉萨

7.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那么建国初期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和大陆统一   (  )。

①香港 ②台湾 ③澳门 ④新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词中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表明   (  )。

①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了,我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②中国成为了真正独立的国家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结束了 ④土地改革结束了,中国人民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大大提高了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9.1950年,中国受到美国怎样的侵略威胁   (  )。

①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②美军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③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④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中国人深知“户破堂危,唇亡齿寒”、“救邻自救”的道理,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时,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央政府便派谁为司令员率军队入朝作战   (  )。

A.彭德怀  B.林彪  C.邓小平  D.刘伯承

11.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作战的军队有   (  )。

①中国人民志愿军 ②朝鲜人民军队 ③“联合国军” ④苏联人民志愿军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他的名字及英雄事迹被镌刻在上甘岭北面的五圣山石壁上。”他是   (  )。

A.董存瑞  B.黄继光  C.邱少云  D.刘胡兰

13.李明自习课上与其他同学讲话,老师让他读一读邱少云的事迹,其用意是让他学习   (  )。

A.集体主义精神   B.艰苦奋斗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4.一首《英雄赞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还有迷人的《一条大河》“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多少年来,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多少人不免心潮澎湃,联想起   (  )。

A.土地革命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15.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指出:“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段话应当是发表在哪一年   (  )。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

16.美国上将克拉克在签字时哀叹,“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将军。”下面哪幅历史图片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刻   (  )。

img129

17.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

①抗美援朝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④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⑤中国军事、经济实力强大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8.抗美援朝战争“打败美帝野心狼”,中国人民也付出巨大牺牲,这场战争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是   (  )。

①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③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 ④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9.新中国成立时,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   (  )。

A.得到土地      B.反腐败

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实现工业化

img130

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土地

20.右图农民所作所为的依据是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共八大决议

21.“地主”一词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完全退出是在   (  )。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

22.建国初期开展的土地改革主要发生在   (  )。

A.新解放区

B.全国农村地区

C.除西藏以外的农村地区

D.除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的农村地区

23.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B.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24.1951年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   (  )。

A.西藏和平解放  B.抗美援朝开始

C.新中国成立   D.土地改革完成

25.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非选择题(50分)

2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在政权建设上、民族关系上、农民问题上、国防建设上面貌焕然一新。请你回答下列问题:(8分)

(1)1949年以后,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是:

(2)1951年和平解放的少数民族地区是:

(3)打退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侵略者,巩固了东北国防安全的事件是:

(4)使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事件是:

27.共青团中央和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一起主办的“民族魂”网站,很受青少年朋友喜爱,网友亲切地称誉它是“网上人民英雄纪念碑”。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没有忘记为新中国的成立奉献生命的历次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示纪念,这一决议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2)如果能够回到建设初期,你也热情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方案的设计,你会选取哪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呢?请举两例,并说明理由。

(3)如今人们纪念英雄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如在“民族魂”网站上,就设计了许多英雄人物的主题网站片(FLASH)。请你也参与,为该网站选择一位建国初期50年代的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4)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今天和平时期,人们都有一种英雄情结,要继承民族精神、体现民族魂。但也有的同学说,现在都是和平时期了,中国又不打仗,如何才能成为“英雄”呢?请你结合实际,谈谈看法。

img131

图1

28.历史图片是历史场景的形象呈现,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每一幅图片都生动叙说着一段历史。请以下面三幅图片呈现的历史信息为核心,简要说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提示:观察三幅图所记录的历史事件,然后从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中叙述说明)

img132

图2

img133

图3

29.开展社会调研,可以增强对历史的感悟。为此,某校八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利用国庆节长假期间,走访调查“土地改革”的历史情况。请你为他们参谋,就下列问题提出你的意见。(14分)

(1)走访的对象应该在城市还是农村?为什么?

(2)采取调查形式有“人物访谈”和“问卷调查”,哪一种形式更适合访谈对象?

(3)设计的调查提纲事先要交给受访者,请你帮助提出两个问题。注意不能脱离主题。

(4)查阅历史资料时,一定要查看哪部历史文献?

(5)通过此次调查,对土地改革应该有哪些感悟?

(八)思想品德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

鲁教版 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生命最可贵》(2课时)

编制人:韩冬梅 修订人:葛连惠

一、教学目标分解

第一课《生命最可贵》(2课时)教学目标双向表

说明:1.学习水平分为三大类。知识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过程与方法分为比较、分析、归纳、联系三个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分为体验、领悟、表现三个层次。

2.测试题型包括口头测试与书面测试。书面测试主要题型有:A.选择 B.材料分析题。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多彩的生命世界”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类是生命世界的一部分,确立新的生态观,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维护生命多样性;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珍爱自己的生命。第二部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体会生命的美好,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现在很多学生是独身子女,在家受到亲朋好友的百般呵护,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缺少对周围生命的关爱,不懂得珍惜其他各种各样的生命体,甚至以摧残其他生命体特别是身边的花草树木等为荣;另外,初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生问题。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在着一些偏差。他们的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异常地漠视,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因此,有必要从小就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在交流中受到触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丰富与意义。对任何生命都应抱着肯定其意义、尊重其存在的态度,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

(三)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动画欣赏等形式为载体的过程体验,使学生感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我们应该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第一个内容:“多彩的生命世界”。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认识到人类生命的独特性和自我生命的独特性。

第二个内容:“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通过视频,汶川地震时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生命的高度重视和海伦·凯勒、贝多芬等名人对生命的执着让学生深刻感悟生命的重要。通过课本中的相关链接以及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让学生学会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教学效果检测

【课堂练习】

1.人的生命和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相比较,其独特性突出地表现在   (  )。

A.人可以说话

B.人的生命最具智慧和力量

C.动物没有意识

D.人是由猿猴演化而来

2.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这句话是说   (  )。

①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 ②区别人必须从性格上区分

③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④对一个人的区别只看外貌就可以了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3.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多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下列想法或做法体现这种观点的有   (  )。

①班上同学给公园草坪放置了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小草正在休息,请勿打扰”

②尊重地球就是尊重生命,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自身

③人类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可以破坏自然

④我们要积极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因为他们是与我们同住地球家园的朋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初一(1)班的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人类生命和其他生命形态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人生活在种种社会关系中;人类有思想,有意识地去创造生活,创造生命。请你帮初一(1)班的同学们分析一下,他们的发现说明了   (  )。

A.人类生命是独特的

B.人类的生命和其他生命相比别无他样

C.人类生命没有特别之处

D.人类生命这些特点其他生命一样存在

5.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无论是炎炎烈日下的农夫,轰鸣机器旁的工人,还是楚河汉界边的象棋运动员,除奸铲恶的人民卫士……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生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我们应该   (  )。

①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有益于人民的事 ②必须做出一番大事业 ③尊重他人的生命 ④珍爱自己的生命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人生不出售来回票,一旦动身,决不返回。”这句话告诉我们   (  )。

A.生命无比可贵

B.不要过分吝惜自己的生命

C.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D.人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的生命具有选择性  B.人的生命具有随意性

C.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  D.人的生命具有排他性

8.近年来,北京地区多次受到沙尘暴的袭击,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专家称这几次扬尘天气是由树木和草皮大量减少所致。这说明   (  )。

A.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

B.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彩,但都非常脆弱

C.人类应该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

D.如果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9.关于人类与其他生命的关系说明正确的是   (  )。

A.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者,可以随意对待其他生命

B.人类只要自己的幸福即可,不必关爱其他生命

C.人类是其他动物的同伴,只要珍惜野生动物就够了

D.人类要关爱自己,也要呵护地球上的其他生命

10.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   (  )。

①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 ②生命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 ③只有生命存在,才有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④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把“酒驾入罪”纳入其中,并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5月9日晚,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因醉酒驾驶造成四车追尾,后因涉嫌危险驾驶罪被刑事拘留。这一案例对你的启示是   (  )。

①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③每个人都应先履行义务后享有权利 ④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爱护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截至2012年5月,由寿光市政府投资购置的320辆新标准校车全部投入运营,基本满足了接送学生需求。回答12、13题。

12.对寿光市政府的这一举措,下列认识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

A.这是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施政为民

B.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是社会对他们的特殊保护

C.这是依法维护学生生命健康权的具体体现

D.这能从根本上保证校园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13.严防校车安全事故,除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外,我们青少年应该   (  )。

①增强安全意识,遵守乘车规则 ②参加安全演练,提高自护能力 ③拒乘机动车辆,步行上学下学 ④发现非法营运校车,及时举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她是一个7个月孩子的年轻妈妈,在偶遇惨剧即将发生时,她义无反顾地伸开双臂,徒手接住从10楼坠落的女童,被称为“最美妈妈”!她,就是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杭州阿里巴巴员工吴菊萍。小女孩得救了,而吴菊萍却身受重伤。对此行为的正确评价   (  )。

①危难之时奋不顾身,是一种美德,也是每个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②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③要学会帮助他人,尊重爱护他人的生命,危难时要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④这种善举,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真、善、美

A.①②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img135

15.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奋斗一辈子,让老百姓的日子富了起来,退休后义务植树20年,把自己建成的5.6万亩森林无偿移交给国家。杨善洲的行为   (  )。

①说明要想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放弃个人利益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③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④是关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6.郭明义是鞍钢的铁矿公路管理员,他连续20年先后50多次无偿献血或捐献血小板,累计达2万毫升;连续17年帮困助学,累计捐款12万元,他说“帮助他人是我的最大快乐”。对他的正确评价是:   (  )。

①为了出名赚吆喝 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③尊重生命,关爱他人 ④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⑤有丰富多样的情绪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这条小鱼在乎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尺。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被干死的。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读了以上材料后,请你谈一谈,故事中小男孩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二)生命的价值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笑而不答。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有不少好奇的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格越出越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格来买这块石头。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更因为男孩怎么都不肯卖,竟被大家传为“稀世珍宝”。男孩兴冲冲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一切讲给院长听,并问为什么会这样。院长没有笑,望着孩子慢慢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大大提高了它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珍宝。你不也像一块石头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价值。”

问:(1)读了这则故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18.据报载:2012年5月22日凌晨3时40分左右,一女乘客拦下李泽勇驾驶的出租车,称要到沙坪坝中渡口。车上,女乘客不断与人打电话称“不想活了”。到达沙坪坝中渡口时,女乘客下车直奔江边;驾驶员李泽勇见势不对,急忙追去。当女乘客纵身跳入江中时,他来不及细想就下去救人,不幸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被网友誉为重庆“最美的哥”。对此(1)你如何评价“最美的哥”?(2)假如你是这位的哥,你会怎么做?

img136

19.雷锋,一个响亮在人们心中的名字,他以自己短暂的一生诠释了永恒的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虽然离开我们整整50周年了,可是雷锋精神却不断发扬光大,社会上涌现出无数见义勇为、关爱他人、勤奋钻研的“活雷锋”。例如,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不惜一切勇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宜昌“爱心妈妈”黄丽丹;一生奉献中国核科学技术的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朱亚光……是他们勇于承担责任,让社会充满了无尽的温暖和感动。

(1)请写出一个为人们所赞颂的“活雷锋”的名字和事迹。

(2)雷锋精神启示我们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

(3)中学生应怎样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争做“小雷锋”?

20.拓展延伸

以”独特的自我”为主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九)地理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

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2课时)

编制人:刘凌志 修订人:曾清清

一、教学目标分解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2课时)教学目标双向表

img137

说明:1.学习水平分为三大类。知识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技能分为掌握与熟练;过程与方法分为比较、归纳、联系三个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分为体验、领悟、表现三个层次。

2.测试题型包括:A.选择题 B.填空题 C.读图分析 D.材料分析 E.连线。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域、民族、地形、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后进一步的研究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地理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掌握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省内区域,为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八年级上册“总论”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分布和主要特征、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征、中国的农业生产以及七年级上册的板块构造理论等知识,这些知识学生都已经具备;而且经过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读图、分析、归纳、比较和交流的能力,这都对本节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本着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独立思考,广泛交流,通过分析进行总结,使学生乐于思维,同时用多媒体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平台。

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边讨论,边解决疑难,获取新知,掌握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效果检测

一、选择题

1.青海省重要的农业区是   (  )。

A.河西走廊     B.河套平原

C.雅鲁藏布江谷地  D.湟水谷地

2.吐鲁番盆地重要的经济作物是   (  )。

A.油菜     B.甜菜

C.长绒棉    D.亚麻

3.与三大高原相邻的山脉是   (  )。

A.祁连山    B.阿尔金山

C.昆仑山    D.横断山

4.下列河流中,不是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是   (  )。

A.黄河     B.珠江

C.长江     D.澜沧江

5.青藏高原单位面积小麦产量高,原因是   (  )。

A.水源充足   B.光照强

C.热量丰富   D.土壤肥沃

6.柴达木盆地最著名的矿产是   (  )。

A.钾盐     B.石油

C.铁矿     D.铅锌矿

7.“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位于   (  )。

A.准噶尔盆地  B.柴达木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河西走廊

8.下列关于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农田主要分布在有河水、高山融雪水或地下水灌溉的地势平坦的地区

B.植被由东向西呈现荒漠—荒漠草原—草原过渡的趋势

C.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一带广种水稻、小麦、棉花、瓜果

D.西北地区依靠冰雪融水,畜牧业和林业发达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东部与西部的明显差异。为了发挥西部地区的优势,国家实施了西部开发战略。回答9—10题。

9.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

A.资金、技术不足  B.矿产资源贫乏

C.水资源不足    D.劳动力匮乏

10.沟通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铁路干线是   (  )。

A.京广线      B.京哈线

C.陇海~兰新线   D.青藏线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活动特色鲜明。读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图,回答11—13题。

img138

11.四幅图片中,反映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图片①代表的省区,物产有   (  )。

A.石油、天然气

B.哈密瓜、柑橘

C.三河牛、三河马

D.长绒棉、牦牛

13.对图片④地区的生产、生活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

A.传统民居以竹楼为主

B.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C.农牧业生产现代化程度很高

D.水稻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

读下图我国四大工程示意图,完成14—16题。

img139

14.图中所示不是我国资源调配工程的是   (  )。

A.西气东输   B.青藏铁路

C.西电东送   D.南水北调

15.西电东送工程中线和南线输送的能源类型是   (  )。

A.水电     B.火电

C.风力发电   D.核电

16.西气东输工程终点地区输入该资源的原因是   (  )。

A.矿产丰富   B.光热充足

C.土地紧缺   D.能源缺乏

读我国四大区域及50元人民币图,回答17—19题。

img140

img141

17.右图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与其地理特征的连线,错误的是   (  )。

A.①——四季有花常见雨

B.②——高寒缺氧植被稀

C.③——大漠黄沙驼铃响

D.④——青稞美酒锅庄舞

18.印制在50元人民币上的景观位于   (  )。

A.①地区    B.②地区

C.③地区    D.④地区

19.下列地理界线,与图中①、②两区域分界线不吻合的是   (  )。

A.南方、北方的分界线

B.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C.水田、旱地的分界线

D.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

下面是新疆人赞美自己家乡的一段歌词:“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据这段歌词及所学知识,回答20—23题。

20.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牧场各具特色,新疆牧场属于   (  )。

A.山地牧场    B.高寒牧场

C.温带草原牧场  D.热带草原牧场

21.当人们为“戈壁沙滩变良田”而喜悦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有   (  )。

①土地荒漠化 ②土壤盐碱化 ③水土流失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当我们听到“积雪融化灌农庄”时,会联想起新疆的一种著名水利工程,这种工程是   (  )。

A.都江堰    B.坎儿井

C.地下水库    D.三峡水电站

23.“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主要有   (  )。

①能够使天然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增加财政收入 ②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能够缓解能源短缺问题 ④可以减少对大气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高寒是青藏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自然景观的形成及人类活动受其影响较大。据此回答24—25题。

24.青藏地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气温较高,风力较小

D.有丰富的灌溉水源

25.下列地理事物(现象)中,与青藏高原“高”“寒”特征无关的是   (  )。

A.昼夜温差大

B.地热资源丰富

C.雪山连绵、冰川纵横

D.日照强烈、太阳能丰富

(十)音乐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

湖南文艺出版社 初二下册 第一单元(4课时)

编制人:宋春娟 修订人:孟凡华

一、教学目标分解

《优美的情思》(4课时)教学目标双向表

img142

说明:检测方法包括书面测试、小组表演、个人测试和对比分析测试。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抒情歌曲,聆听不同的抒情歌曲用不同的情感和声音表达。通过聆听这些歌曲演唱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家乡情,感受不同风格的歌曲所运用的不同的情感和声音。《人间第一情》这首歌曲表现的是人间至亲至爱的亲情,这首歌曲采用了柔美的女声,通过张也柔美细腻的声音和情感,把人引进了一个沉在心底的最为温柔的回忆,充分地体现了父母儿女之间不可分割的亲情。而《想家的时候》也是一首表达亲情的歌曲,但这首歌用了男声来演唱,通过深情的演唱体现了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父母的想念之情。《共和国之恋》通过醇厚的男声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又唱浏阳河》和《青藏高原》是两首不同风格的表达对家乡爱恋和自豪的情感,一首是细腻柔美,让我们感到是到了南方的水乡。一首高亢粗犷,让我们感觉到了西部高原。而《我的太阳》和《索尔维格之歌》这两首是表达爱情的歌曲,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分别表现了一种明朗充满阳光的爱情和一种忧郁充满忧伤的爱情。通过这些不同风格的歌曲,让学生体验抒情歌曲的魅力。

(二)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设计:本单元分成四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让学生认识抒情歌曲的定义和范畴。1.小组可以归结都有哪些类别的抒情歌曲。2.聆听歌唱亲情的两首歌曲《人间第一情》和《想家的时候》,对比两首歌曲的不同情感表达和共同点,然后可以随着唱一唱。第二课时让学生演唱《共和国之恋》,先聆听歌曲,体会演唱者表达海外游子们因为远离祖国而对祖国的那种深深的依恋之情。3.在学唱歌曲的同时,让自己融入这种情感之中,深情地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浓浓的爱国情怀,试着用口风琴演奏歌曲。第三课时聆听演唱《又唱浏阳河》和《青藏高原》让学生体会这两首不同风格的歌颂家乡的歌曲。第四课时聆听《我的太阳》和《索尔维格之歌》,对比评述两首歌颂爱情的歌曲的情感,从中体会即使是相同题材的歌曲,但可以用不同的情感来表达。

三、教学效果检测

1.(  )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是意大利人,他享有(  )的美誉。2009年10月因患癌症去世,从此,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音乐大师。

2.(  )是挪威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奠基人。《索尔维格之歌》是他为易卜生的诗剧(  )所写的配乐之一,是一首表白忠贞与永恒之爱的歌曲。

3.抒情歌曲的定义是?

4.抒情歌曲所表现的范围都有哪些?

(十一)体育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田径》(2课时)

编制人:卢猛 修订人:陈丽

一、教学目标分解

《蹲踞式起跑》(4课时)教学目标双向表

img143

说明:1.学习水平分为三大类。知识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技能分为掌握与熟练;过程与方法分为运用、掌握、拓展三个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分为体验、领悟、表现三个层次。

2.测试类型包括:以问题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技术动作的了解。
 A.蹲踞式起跑的要领是什么?
 B.起跑后的加速跑需要注意些什么?
 C.发展蹲踞式起跑的练习有哪些?
 D.技能检测,检测学生在实践中对动作的理解和运用。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田径教学运用田径手段及其文化内涵培育学生,促进初中生身体正常发育;发展走、跑、跳、投的基本活动能力;培养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培养坚强的毅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目标:学生在掌握了整个动作技术的要领后,进行一个完整的综合练习。

(二)学情分析

田径是由走、跑、跳跃、投掷等运动技能组成的实用性很强的身体锻炼手段,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好的锻炼效果。

通过田径的跑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第一、二课时为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蹲跑式起跑的动作要领;第三课时是在掌握动作要领的基础前提下进一步学习起跑后的加速跑。目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初中生阶段是人的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初步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和身高体重的增长,通过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有效、最积极的手段。

(三)教学方法建议

初中田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的。田径教学应全面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达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学效果检测

1.蹲踞式起跑的要领是什么?

2.起跑后的加速跑需要注意些什么?

3.发展蹲踞式起跑的练习有哪些?

4.技能检测,检测学生在实践中对动作的理解和运用。

(十二)美术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

人教版 美术 初一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5课时)

编制人:孙华 修订人:刘晓瑾

一、教学目标分解

《多彩的学习生活》教学目标双向表

img144

说明:检测方法包括口头测试与书面测试。书面测试主要题型有:
 A.填空题 
B.选择题 
C.连线题 
D.问答题 
E.看图题 
F.绘画 
D.立体制作。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通过对校园环境和校园伙伴的形象塑造,加深对学校和同学的了解,培养对学校和校园伙伴的情感。本单元按照不同内容划分为三部分、5课时来进行,第一部分是“优美的校园”,主要是学习透视原理,区别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让学生在欣赏和观察优美校园过程中,学会用透视的方法表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使之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这一部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讲授有关透视知识和技能练习(临摹或写生),讲解透视的基本原理,什么是平行透视?什么是成角透视?通过几何体写生培养学生基本的构图能力和造型能力。第二课时为校园建筑写生,以景物写生为平台,通过对景写生,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焦点透视的规律、构图知识,掌握建筑物的画法。第二部分是“校园伙伴”,教学内容是人物速写,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概括而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形象和人物动态的绘画形式,一般以线造型,强调简练、概括、生动、准确造型。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人体的基本比例,人体结构特点,第二课时是人物写生。第三部分是“在校园中健康成长”,内容为自由创作,让学生了解人物题材绘画的一般创作方法。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简单的透视规律,对于方体透视的表现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但是人物速写对学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学生自己进行创作难度较大。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初一年级学生来说,刚刚从小学步入初中,他们对新学校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这样的情绪引导下有利于学习校园建筑的课程。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特别强烈,他们很想了解与人体结构相关的知识,但是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人体结构时往往又会表现出非常的羞涩和刻意的回避,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学生心理的活动,用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语言进行引导,以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简单的透视规律和人物面部五官的画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验,与小学阶段的知识进行良好的衔接可以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学习。

(三)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景物的观察与比较,发现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在构图练习中让学生用自制取景框进行练习,对于人体比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分组测量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并让学生表演各种动态,来观察人体在动态变化中的比例变化。讨论、分析、概括人体比例动态的有关知识,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能力。教师要借助教学示范,展示各种作品,通过多媒体提供大量的直观的参考资料,使学生从具体材料中加深理解与体验。

(四)教学效果检测

1.知识检测

A.填空题

(1)成年人的身高比例约_____头长,躯干等于_____头长,上肢约_____头长,下肢约_____头长。

(2)人体的基本比例为立_____坐_____盘_____。

(3)明暗五调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

(4)构成物体明暗度的两大系统是_____和_____。

B.选择题

(1)西方绘画中常用的透视方法有_____

A.散点透视    B.焦点透视    C.多点透视

(2)明暗法重在表现物体的_____

A.立体感  B.透视感  C.空间感

C.问答题

(1)什么是视平线?

(2)什么是人体重心线?

(3)什么是平行透视?

(4)什么是成角透视?

(5)什么是人体动态线?

D.看图题

(1)说出右面这幅图的作者,作品名,通过这幅作品可以了解到人体结构的那些知识?

(2)说出这幅作品、作者名,说明这幅作品所反映出的透视规律?

img146

2.绘画技能练习

(1)正方体写生

要求:构图合理,比例适当,透视正确,能适当表现明暗关系。

(2)校园建筑写生

要求:表现建筑的基本结构和透视关系。

(3)人物静态临摹

要求:正确表现人体各部分的比例。

(4)人物动态临摹、写生

要求:把握人体结构与比例,表现出人物在不同姿态下身体结构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