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资源库的基本结构介绍

教学资源库的基本结构介绍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项分析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在对本学科教学要达到的心理水平层次进行研究后加以确定。

第二节 教学资源库的基本结构

一、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双向细目表一般指的是:纵向——教学内容的细化与分解;横向——教学水平层次的要求和确定,以及教学内容的检测题型。因此双向细目表的制订需要进行三方面分析。一是分析教学内容,就是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对教学内容各部分比例作出分析。二是分析教学水平层次,就是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对不同知识点的学习水平层次要求作出分析。这项分析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在对本学科教学要达到的心理水平层次进行研究后加以确定。三是分析检测题目型,分析每个具体的教学内容的检测适合由哪种或由哪几种题型组成。

编制双向细目表的步骤一般如下:

·列出《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理清课本中具体的知识点与技能、能力点;

·分析本学科学生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的不同水平层次;

·确定检测题型;

·确定本学科双向细目表的具体结构;

·讨论和填写双向细目表。

双向细目表的一个重要应用价值就是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的依据,根据双向细目表预设课时教学目标、预设教学重点难点、预设教学过程、预设教学方法,最后写出教学方案。这样的教案,目标和过程、方法相一致,更具有操作性和有效性。

这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及目标的分解与细化

学习内容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的,在教师的视角就是教学内容,或者是教学项目、目标。关于教学内容(学习内容)的分解与细化,是指把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科知识构成的特点加以分解,细化为一个一个具体知识组成的知识链。分解和细化的好处在于:一方面把一个复杂的知识加以分解,成为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体,使学生更容易整体理解;另一方面通过细化把一个复杂知识的学习难度和坡度降低,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也使学习基础不强的学生同样能够理解和掌握。

例如英语“现在进行时”教学内容可以分解为:

img12

2.学习要求的分解与细化

关于学生学习要求的分解与细化,指的是不同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水平层次。这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水平层次划分,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划分。这是学习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例如布卢姆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水平划分,它是由六个不同的认知心理水平层次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层次一:知识。它是对知识的简单回忆,包括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对一种模式、结构和框架的回忆。它的心理活动就是识记、再认、记忆。

层次二:领会。它是最低层次的理解。指在无需联系其他材料或无需弄清它的最充分的意义情况下对知识的一种理解。

层次三:应用。它是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境里使用抽象概念。包括一般的观念、程序性的规则、概括性的方法等。

层次四:分析。它指把某一信息剖析为各种组成要素或部分,以便弄清各种概念的有关层次和相互关系。

层次五:综合。它指把各种要素或组成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它是对各种片断、要素和组成部分加工的过程,把它们加以排列和组合以构成一种原先不太清楚的结构的过程。

层次六:评价。指为了特定的目的,对材料和方法作出价值判断。

在这六个层次所构成的完整体系中,最低层次是简单的、基本的,而最高层次是复杂的,抽象的,但低层次是高层次的基础,高一层次又包含低层次的要求。

当然,布卢姆的六个层次教育目标划分在中小学各阶段、各学科具体实践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根据学习阶段的不同或者学科的不同作出调整。例如可以调整为五个层次:知识、领会、分析、综合、评价。也可以调整为四个层次:识记、理解、简单情境下的应用、复杂情境下的应用。但至少要有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包括分析、综合、评价),也就是要求学生识记某些知识,理解某些知识,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等。

关于学习水平层次的划分,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形成不同的体系。我们今天应根据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吸收不同分类体系的长处,研究和构建符合我国中小学教学情况的分类体系。

例如:

img13

或者:

img14

结合课程改革,我们也可以将三维目标整合到目标水平体系中。

关于教学目标的论述,郭景扬等编著的《中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作了分析论述:编制双向细目表需要对教学内容所预期的达成目标加以分解与细化,把一个总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相互联系的小目标,才有利于根据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也才有利于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检测。在编制双向细目表时,必须全面考虑并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各门学科性质不同,各个教学内容情况不一,因此三维目标的落实也不相同,需要教师在专家指导下深入研究学科性质与特点,不同内容包含不同教育价值,具体确定双向细目表中学习水平层次的划分,各门学科应有不同,以体现学科的差异。进行这项工作,有必要借鉴安德森等学者提出的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理论和豪恩斯坦教授提出的教育目标整合新分类理论,应该说这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同时,我们还应辩证地理解与把握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相互割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具体的,是能够直接教给学生的,也是可以直接检测的。落实这个目标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娴熟的专业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隐性的,是蕴含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是通过教师科学的、逻辑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出来的。因为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不能依赖灌输,而需要培养学生认知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这要求教师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高度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伴随着认知过程的深入,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的深化而体验内化的。因此,还要求教师的教学富有情感性、人文性和感染力。“三维”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教学内容单一化,而要把一个教学内容所包含的事实性知识、方法论知识和价值论知识完整地、融为一体地给学生,这是现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一个重要特征,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英语教学目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语言知识目标主要包括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从发音到词汇扩展和造句需各个击破。我们一般从三个方面落实:①利用点读笔教学生标准发音;②拓展常考词汇和短语,丰富词汇量;③鼓励学生根据生活实际造句,即在语境中扎实地掌握单词。语法支撑起英语学习的框架,无论是时态还是常用句型,我们都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制定出统一的授课方法和配套练习,以最简单、最清晰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语法。

语言技能是指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我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低起点、多层次的听力题型、口语展示以及写作训练,让学生能在课堂上高效地吸收所学知识。

文化意识是最高目标。老师们在教学中渗透社会热点问题、中外文化对比和学生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3.教学目标分解与细化的原则

教学目标分解与细化的核心原则是“小步子”。“小步子”指的是教学目标分解一定要“细”,不能太粗和太笼统。要克服普遍存在的教学目标不明、粗糙、笼统、模糊、罗嗦、缺漏等问题,做到目标分解一定要细致、科学、简洁、具有逻辑性。

(1)变笼统为具体

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使教师认识到三维目标的重要性,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却没有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即使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但是很多都是抄来或是随便写的,进行教学时,往往不按教学目标。试想,教学目标都没有确定好,又依据什么来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呢?又依据什么标准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呢?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不能笼统,不然说了等于没说一样。

(2)变模糊为清晰

我们发现教师在分解和细化教学目标时的另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教学目标分解不清晰,表述十分模糊。很多教师受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以及不清楚教学目标的概念、理论,陈述教学目标时,常带有模糊、笼统、抽象等问题,使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要使陈述的教学目标清晰、操作性强,关键要抓住陈述的中心——学习后学生的行为,并选择不同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择不同的陈述方式。如:了解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列举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规则;背诵、复述课文等。

(3)变凌乱为系统

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而不是知识点的凌乱堆砌。因此,在分解与细化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类别、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都是有逻辑关系的,它们并非各自孤立的。然而,教师在分解和细化教学目标时往往没理解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容易割裂教学目标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小步子的原理,并不是乱七八糟的小步子,而是先走哪一步,再走哪一步,形成一个序列。在进行教学目标分解和细化中出现的一个实际问题是,有些老师认为一个课题或一个主题的教学目标在细化后,会出现10个以上细目标的情况,怎么能在课堂中全部都落实呢?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教学目标的逻辑没搞清楚的原因。认清了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将关系密切的教学目标安排在一个课时内完成。

4.检测题型的选择与确定

题目是检测反馈的基本单位,题型是题目的组织方式或呈现形式。中小学教学检测反馈的题型多种多样,通常按学生回答的不同方式要求以及阅卷时是否对答案进行再评价作为划分标准,可以把题型分为客观性题型和主观性题型两大类,每一类中又可以分为更多的不同题型。由于题型的多种多样,就有一个题型选择的问题。在选择题型时,注意以下两点:

(1)结合学科知识特点

由于学科性质与特征不同,有些题型适用于识记性的知识,如论述题,简答题,名词解释题等。有些题型适用于理解性的知识,如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是非题等。教师要根据学科知识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题型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

(2)结合试题的功能

不同的题型,由于其发问的方式不同,要求学生回答的方式也不同,或者由于其考察学生知识、能力、技能、智力等的侧重点和难易度不同,或者由于其考察的范围不同、程度不同等等,就决定了不同题型的功能也不同。有的主要测试学生的记忆水平,有的主要测试学生的动作技能,有的主要测试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有的主要测试学生的分析综合水平,有的主要测试学生的评价水平,有的主要测试学生的创新思维等。

因此,确定双向细目表时,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征,根据不同题型的测试功能,尤其就根据不同检测反馈的要求,选择不同的题型,以使得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检测题型成为双向细目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过程——学法指导

结合对现代课堂教学基本环节的认识,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第二大部分便是针对教学过程的“学法指导”。其五个基本环节分别对应着现代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激发学习动机,感知学习材料,理解学习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

1.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引导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的影响下,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力量。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互相激发、相互加强。一方面学习动机可以通过学习活动逐步地引发和形成;另一方面,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学习动机既可以由内驱力所激起,也可以由外部刺激引起。

随着理论研究和教改实践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是展开和推进教学活动进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活动中,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采取有效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持偏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褒扬学生的参与意识,无疑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随着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强,这时教师应适时鼓励学生自愿地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并肯定他们的“冒险精神”对他们学习的帮助,这样不仅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际活动,而且他们的语用能力在语言实践中也会得到提高。

2.感知学习材料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学习书本知识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途径和形式是多方面的:一是直接感知。通过模拟场景,角色扮演等,对相关知识的语言环境进行直接的感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为书本知识创造条件。二是间接感知,通过直观教具的使用、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回忆、使记忆表象重现等办法,可以帮助学生用所获得的感性知识来理解抽象的知识。

例如:在教授外研版的《新标准英语》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How do I write my homework on the computer?一课之前,我们安排了一个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将作业打印后上交,并在打印的同时记录操作步骤。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将一台打印机带入教室,结合教室的电脑让学生实际观察并掌握有关单词,然后现场演示在文档中写作业并保存打印等环节,同时教学相应句型,之后反复重复这个过程,让学生熟悉并能复述。直观的教学让知识生动起来,学生记忆深刻。

3.理解学习材料

理解教学材料就是要领会书本上的相关知识材料,从而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理解教学材料是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加工而实现的。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要素,理解教学材料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上升,关键就是要使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为此,教师工作的重心通常放在提示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探索,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在学生认识活动中,除了思维之外,还有观察、记忆、想象等要素的参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我们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指导阅读。根据不同的篇章指导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定期选择一种主要的阅读技巧让学生来练习,然后进行综合运用,并引导学生总结做题技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把握主旨推断法。在某些情况下,文中并没有直接提到与题目相关的信息,但我们可以通过文章前后的逻辑关系以及暗示来推敲作者的意图,理解文章的主旨,再以主旨为核心答题。

4.巩固知识经验

巩固知识经验,是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验,牢固地保存在记忆中。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接受间接经验为主,如不及时地巩固强化,就会产生遗忘,不利于对后续知识经验的学习理解,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出记忆的要求,而且要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尤其要注意将巩固知识经验与死记硬背知识经验区别开来,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的基本规律,帮助学生认清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记忆知识的方法。此外,加强复习和练习,也可以巩固知识经验。

5.运用知识经验

将所学知识经验运用于实践,学以致用,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环节,尤其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练习作业,情景剧展示等,另外,还可以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联系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其中,练习作业是最常用的一种运用知识经验的形式,但一定要注意练习作业的内容、类型、方式,避免简单重复和机械模仿的练习,力求练习作业的灵活多样性和创造性,发挥练习作业在培养学生独立性、创造性方面的积极作用。

上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反映了教学过程时间连续性的特征。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彼此之间又是有机联系、相互衔接的。这五个基本环节也是各个学段、各门课程的教学一般经历的共同的环节。

在教改实践中,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课堂教学三个基本环节划分法:

第一个环节:设置问题情景。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运用多种方法,设置一个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强化其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学会参与。只有真正参与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成功的学习。

第二个环节:信息加工处理。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后,不应该如传统教学那样灌输知识,而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有效信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调动智力因素,去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自己的结论,并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学会吸收信息、处理信息,学会学习。

第三个环节:设计实践活动。当学生在第二个环节中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智能后,教师应再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迁移,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能力。

传统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是一种形式上的划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上述三个环节则是一种实质性的划分,反映的是学生知识、能力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当然,上述三个环节的具体安排,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教学目标等不同而灵活运用,不能变成一种固定不变的程式。在教学活动中,由于情况的复杂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也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会因时、因地、因人、因课和因条件不同而产生一些变化。有些变化是在基本环节基础之上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一些调整,如根据需要省去有的环节,或者调换环节之间的顺序等。值得指出的是,在这样的变化中,尽管有的环节从形式上看可以省略,但其作用是不能省略的。例如,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产生的浓厚的兴趣,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展开时,可以省略激发学习动机这一环节,但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整个教学活动所起的作用是不能省略的。

另外,上述教学环节主要是针对新授课的教学,至于复习课,还有现在倡导的拓展课、探究课等,则要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的不同类型灵活运用。

三、教学效果检测反馈——作业练习

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对教学效果的检测,能够及时了解教学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教学效果检查、测量和评价,是保证教学过程良性循环,争取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系统科学的反馈原理表明,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地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学作为一个特殊系统,要保证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就必须通过信息反馈,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而教学效果的检查、测量和评价是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来源。

教学效果检测的类型可以分为四大类:课内检测,课后检测,单元检测以及综合检测。每一种类型的检测都有不同的方法。

1.课内检测

教学效果的检测需要及时的反馈,教师才能获得及时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纠正与补救。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检测反馈十分必要。它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问题、练习等测试与反馈,使教师明确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课内检测注重达成度,强调即时性。

2.课后练习

教学效果的课后检测大多通过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师运用课后练习题,促使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复习、整理、前后联系,达到巩固、联系、拓展和提高的目的。而教师则通过练习题的批阅与分析,获得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并应及时告知学生,同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补救和调整。课后检测可分为巩固性、拓展性、提高性等不同类型。

3.单元检测

一个单元的教学,或者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或者是相关内容的一种组合。因此,进行单元检测是必要的。因为一节课的知识多数是不完整、局部的,而一个单元的知识是相对完整的。当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应当通过单元检测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否完整,各个知识的相互关系是否清楚,相关技能是否会联系与迁移等。

4.综合检测

中小学教学一般在一学期的中间和期末进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这是教学效果的两次综合检测。这种检测是一个较长学习阶段和一个完整的学习内容的效果检测,能较全面地反馈教学效果。

(执笔人:崔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