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儿童戏剧的教育实践

儿童戏剧的教育实践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剧活动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怎样的关联度与契合度?能否以儿童剧为载体,构建出一种有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儿童剧为主线的教学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特点与这种教学模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很高的吻合度,从而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生命载体和教育资源。

第二章 儿童戏剧的教育实践

第一节 儿童戏剧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

一、儿童剧教学:一种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缘起

从艺术形式来看,广义的儿童剧是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的诸多剧种(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以及童话剧、神话剧、木偶戏、皮影戏)的剧目统称。无论演出者是成人或者儿童,儿童剧的性质要求其适应儿童特有的生活经验、情趣、心理状态和对事物的理解、思考方式,以强烈的直观性和叙事性激发感情、启迪思想和审美享受,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热爱之情与欣赏能力。与儿童诗歌、散文、小说、童话等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儿童剧融合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因素,是最能寓教于乐、寓美于乐的动态艺术样式。

从活动主体与活动功能来看,儿童剧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展示性的儿童剧,无论其商业性或公益性,它往往是由专业团队完成创、编、导、排、演的全部流程,其特点是制作精美、艺术水准高、社会效益大,但也存在着专业团队少、剧目数量少,与儿童观众的互动少,与儿童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大,教育性弱等问题。另一种为非展示型的儿童剧,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校园的“创作性戏剧”(creative drama)奠定了这种教育特色鲜明的儿童戏剧形式。它是在成人指导下,儿童自己即兴创作并表现的戏剧形式,其着力于使儿童发掘自我资源,发挥创作力,自发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并在对话与互动中进行形式与意义的学习,是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中重要的课程活动。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性较强且熟悉儿童心理与教育的教师的指导,这种课程活动的实施在学校教育机构中困难重重,其教育作用也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如何能使儿童剧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为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培养能有效指导儿童艺术活动的师资力量?基于这种朴素的意识,近年来一些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纷纷设置专门的儿童剧创编课程,并通过艺术节、儿童节以及毕业汇演等大型活动,集中性地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行布置舞美、音乐、造型、道具,并通过公益性演出,展示自己的专业才能,赢取社会的反响与赞誉。每逢此时,学生往往一扫文化类课程、教育理论类课程学习时的萎靡,不再有技能类课程学习时的叫苦不迭,全员参与、精神抖擞、热情高涨。这一现象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儿童剧活动是一种纯粹的艺术教育活动吗?儿童剧活动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怎样的关联度与契合度?能否以儿童剧为载体,构建出一种有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儿童剧教学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分析

1.儿童剧教学与学前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都较为明确地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而且这种应用型人才将主要是直面儿童的幼儿园专任教师。其培养目标着眼于专业态度与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以儿童剧为中心的教学,要求师生在儿童剧创编与舞台表演之前,就能深入幼儿教育机构,观察与体验儿童生活,把握儿童的艺术审美需要和兴趣,揣摩儿童语言、表情、动作和姿态,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儿童的热爱和对专业的认同。在儿童剧创编过程中,要求师生认真研究学前教育目标与儿童剧的关系,融汇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文化类、艺术类课程的知识技能,形成创编思路和主题,创作或挑选优秀的儿童剧剧本,构思并编排其艺术成分与流程,从而使学生的艺术创作始终建立在心中有儿童、艺术为教育的根本上。在儿童剧排演过程中,无论是挥汗如雨的演前排练,还是美轮美奂的舞台表演,学生与未来的教育合作者共同行动,与未来的教育对象共同在场,并通过具有仪式性的表演活动,自发的移情代入,达成共享心境和集体兴奋,并最终转化为学生持久的教育情感能量。

儿童剧是面向儿童的综合性的艺术活动,需要参与者具备良好的综合艺术素养,涵盖了编、导以及幼儿语言、舞蹈、音乐、美工、舞台布置等多项专业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纯粹的艺术技能,而是对儿童艺术活动的模拟和表现,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儿童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目标。只有具备了这些技能,才能在幼儿园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幼儿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不仅如此,作为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其对人员的组织、协调和对财物的使用、管理也有很高的要求,这无疑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锻炼价值。

2.儿童剧教学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内容的关系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内容一般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课外拓展教育三个部分。其中,专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幼儿园教学与管理、学前儿童研究与学前教育研究、学前创业与发展教育以及在上述内容基础上的学前教育实践。这些内容大都与儿童剧教学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度,我们也可以人为地以儿童剧教学为主线把这些专业教育内容贯穿起来,并赋予这些内容以特色鲜明的主题。例如,学前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不但可以提供理念基础,还可以通过增设学前儿童艺术心理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论内容使这些理念具体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健康教育的教学都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儿童剧活动的原则、内容范围、素材与方法;艺术、语言、文学基础教育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儿童文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涵盖了儿童音乐、舞蹈、美术、手工、器乐、体操及其创编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或者统合性的儿童剧创编、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课程更可以直接围绕儿童剧组织教学内容;学前信息技术教育、幼儿服装设计与开发、幼儿教玩具设计与开发等课程可以为儿童剧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儿童临床观察、学前教育行动研究等课程可以为深化儿童剧教学改革,提升儿童剧教学质量提供方法论指导;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见习、研习、实习等综合实践教学内容更是为儿童剧教学提供了创编、演练、展示、研究、推广的平台。实际上,在课外拓展教育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围绕儿童剧活动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学科竞赛与文科比赛、创业实践等。

3.儿童剧教学与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资源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育教学的最重要资源。在儿童剧为主线的教学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特点与这种教学模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很高的吻合度,从而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生命载体和教育资源。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特点来说,其认知特征的形象性、情绪特征的兴奋性和行为特征的敢为性恰恰是儿童剧艺术活动最需要的人格品质,也是他们能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内在保障。这种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主动性反过来促进学生更投入地关注儿童的生活,更深入地思考当前所学与今后所用的关系,更多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儿童剧教学素材,更有创造性地进行儿童剧学习与实践。同样,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群体气质上接近艺术专业的教师,有较强的艺术敏感性和审美需求,强技能重实践,弱理论轻研究,儿童剧教学不仅能使他们扬长避短和自觉投入工作,而且还能促进他们理论思考,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并回馈教学实践。

与其他教师教育专业相比,学前教育专业较为突出的实践性使其与幼儿教育机构有更密切的合作与联系,这使得儿童剧教学无论在内容主题、素材积累、具体指导、合作教学、成果展示等各个环节都有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持,而当前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也能带来巨大社会反响与赞誉的儿童剧教学与巡演活动形成良性互动,促进这种教学模式的健康运行。

三、儿童剧教学的特色构建

1.运行模式特色

基于儿童剧的学前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在运行模式上是围绕内容、过程、产出建立三维运行架构。其中,内容维是指人才培养的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儿童教育、文学艺术、语言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美术艺术等;过程维主要是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实践过程,包括围绕儿童剧的课程体系的教与学,师生从事儿童剧活动的排练与演出,师生基于儿童剧的研究与探索;产出维是指人才培养的效应与成果,表现在儿童剧创编成果、儿童剧演出的社会效应和教育效应、儿童剧教学研究成果、基于儿童剧教学效应的各类师生获奖、基于儿童剧教学效应的毕业生就业质量等。三维运行模式不仅需要有一个能完整体现内容维的课程体系,而且还需要统一思想,在教与学、编与研、排与演有一批富有热情、目标一致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共同体;不仅需要以教研为主要任务的教学人员积极投入,而且还需要懂得获取资源、推介成果的教学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的热情参与。

2.课程体系特色

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凸显基于儿童剧教学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首要环节。以往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大多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进行层级树状构建,追求全面性,造成课程门类多、杂而重复;重视课程对专业能力结构的聚敛性,忽视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尤其在艺术教育课程结构上,过于侧重基础艺术训练,缺乏以儿童为本的学前教育指向性。基于儿童剧教学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采用星型环状结构,以环形结构为主干,将星型结构的网络作为节点接入环中,既突出中心,又能将关联课程集束成课程模块或课程群便于内部协调和管理。同时,环状结构的串联关系使所有课程的运行状况都关系到其他课程的正常实施,而层级环状不但体现该课程体系的顺序性和向心性,也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弹性和适应性(见图2-1)。

图2-1 以儿童剧为载体的学前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星型环状结构图

具体来说,以儿童剧为载体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以儿童剧创编、展演为中心,以儿童语言艺术、儿童歌舞创编、儿童美工设计制作、儿童游戏与表演等四大课程构成主干支撑课程逐步拓延。上述四大课程既包含了儿童剧的主要艺术要素,也包含了儿童艺术教育的主要知识与技能。四大主干课程可以设置内、外两层前摄课程,内层前摄课程提供了核心知识与技能的保障。其中,儿童语言艺术可以通过儿童文学、儿童语言教育、幼儿教师语言基础等课程奠定基础,儿童歌舞创编可以通过儿童歌舞基础、儿童歌舞伴奏、儿童歌曲鉴赏等课程奠定基础,儿童美工设计制作可以通过儿童绘画基础、儿童手工装饰、儿童教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课程前摄,儿童游戏与表演则可以通过幼儿园游戏论、儿童表演游戏指导、儿童游戏创编等课程提供基础。外层前摄课程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艺术教育概论、儿童临床观察、学前教育行动研究、幼儿园课程与管理等,为上述内层前摄课程与主干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学基础。另外,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内实践教学、校内研习,幼儿园见习、实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既作为该环状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也为其课程目标的落实提供了保障。

3.目标保障特色

星型环状结构的课程体系,包含两大基本目标。其一是通过儿童剧创编与展演,学会为儿童创造艺术,向儿童展现艺术,教儿童学习艺术审美和艺术创造;其二是通过儿童剧创编与展演,学会热爱儿童和儿童教育,学会研究儿童和儿童教育。两大目标通过课程体系层层落实,每门课程都围绕上述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任务,并通过两大课程保障机制实现具体任务的落实。保障机制之一是以课程组制度为基础的课程管理机制,课程组打破学科或学科方向的限制,围绕主干课程及其外围前摄课程设置,由有经验的教师负责,保障教学内容独立性、关联性、向心性,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的组织性、效能性。保障机制之二是课堂内外实践教学与资源保障机制,包括每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课时的强迫性设置,见习、实习、研习和校内实训的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指导、评价等制度,实践教学基地(幼儿园和保育机构)合作建设制度,儿童剧社团、专业工作坊建设制度等,儿童剧排演期间的服装、道具、场地及其管理、联络协调的后勤保障制度等。

4.项目化实施特色

以儿童剧为载体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在核心课程实施和目标评价上采取项目化的做法,即在核心课程《儿童剧创编与展演》课程实施过程中,围绕本课程和已经完成的前摄课程和主干课程,以项目组立项进行教学目标的项目化管理与评价。学生可以自主围绕所有与儿童剧创编与展演有关的问题进行选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和实施,可以是一个儿童剧剧本创编,可以是儿童剧人物形态创编、可以是儿童剧场景舞蹈创编,也可以针对某个儿童剧舞台布置进行创编等。小组合作项目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够涵盖相关课程的众多知识点,以制作或设计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儿童剧产品为目的,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了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集体的分工合作在互相交流过程中,也调动个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选题、定题和设计方案,密切注意项目进展动态,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最终在项目结束时进行目标评价。课程组选择其中部分项目纳入当年儿童剧排演,其余项目作为素材纳入儿童剧教学资料库。

四、儿童剧教学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处理的关系

1.艺术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儿童剧固然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儿童剧的创编与演出更需要参与人员有较强的综合艺术修养,这是儿童剧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以儿童剧为载体的学前专业艺术教育的必要条件。然而,儿童剧教学的根是儿童,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儿童和儿童教育。因此,不热爱儿童和儿童教育,不了解儿童和儿童艺术,都会使儿童剧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落空,也会使儿童剧最终成为成人剧,而失去生命活力。因此,儿童剧教学始终需要贯彻一个宗旨,即,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儿童而艺术;不是为艺术而教学,而是为儿童而教学。

2.特色培养与全面培养的关系

以儿童剧为载体的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整合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其课程体系是围绕儿童剧创编与展演而设置的多层星型环状结构,其主干课程和关键性前摄课程有20多门,在其体系中,传统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许多课程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幼儿保育册等都没有得到体现,一些与当前学前教育实际需要关系密切的课程也没有安排进来,这并不是我们只需要特色不需要全面、只考虑创新不考虑传统、只考虑学校不考虑社会,而是需要在课程设置中采用选修课程的形式把传统型、需求型、素质结构型的课程包含进来。在进一步的改革中,还可以采用课程模块化的方式使人才培养在特色性和全面性上更好地结合。

3.教学展示与社会服务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产学研是有机一体,即便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本身也是不应割裂的。在儿童剧教学中,为了检验成果、评价教学,需要采用展演的方式向幼儿园、社会公开演出,展示教学成果,赢得社会支持和反响,同时尤其对儿童、家长以及幼儿教育机构发挥社会教育或社会服务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涉及服务投入与补偿、报酬的关系问题,也会涉及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的各种关系问题,这些关系以及所带来的问题将会随着儿童剧教学逐步深化的过程而暴露出来,需要我们在正确理解高校三大功能关系的基础上做出妥善的处理。

第二节 儿童戏剧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具有戏剧天性。幼儿在戏剧世界里尽情表现,满足了他们表现欲望,且不受外界的约束。幼儿园戏剧不是才艺教育,不是为了训练演员,而是给他们表现的舞台,激发幼儿创作的潜能,让幼儿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重新建构自己的经验世界;让幼儿在活动中受到艺术的熏陶,体验艺术创作的喜乐,进而更加喜爱表现、乐于表现。

一、喜欢戏剧是孩子的天性

儿童有自发的戏剧行为,因为儿童往往将语言表达和艺术表现与游戏相结合。英国艺术教育家里德认为不正式的游戏可以发展为艺术活动,儿童的表演游戏可以发展为戏剧。南京师范大学边霞教授认为:“起初,儿童的游戏和艺术活动是同一的、未分化的,融为一体的,儿童的游戏中包括了艺术的萌芽。渐渐地,孕育在儿童游戏中的艺术因素从游戏的母体中一步步地走来,开始独立。可以说,儿童的艺术是从儿童的游戏那里直接发展而来,游戏是儿童艺术发生的母体。”所以说,戏剧可以从儿童的角色游戏发展而来,儿童在角色扮演中要互相交流,角色游戏无形中发展了戏剧对话能力。因此,在儿童戏剧中体现了艺术、语言、游戏等,整合了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内容。

1.儿童戏剧的最初表现

儿童在16至24个月之间,会假装做一些动作,比如端着碗做吃饭的动作等。2岁的儿童会出现最初的想象力,所以2岁以后开始出现象征性游戏、角色游戏等,例如:张开双臂“开飞机”、拿棍子当马骑等,这是戏剧游戏的最初表现。3岁以前的儿童没有角色之分,尚不能进行合作,只是一些简单动作的表现,3岁以后,会进行一些初步的角色扮演,如“医生”给“病人”打针等。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假想游戏逐步增加想象,同伴间出现了分工与合作。如进行表演游戏时需要观众观看,这时儿童会让别人观看自己的表演,表面上看这是儿童在玩表演游戏,实际上这是最初的戏剧表演。观众意识的出现说明自发性戏剧游戏已经向戏剧艺术发展。

2.儿童的导演天赋

4岁以前儿童的游戏以个人游戏为主,他们喜欢自己摆弄玩具、材料。当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出一定的情节,出现了不同的角色时,他们就像导演一样在组织游戏了,苏联加斯帕洛娃就把这种游戏叫做导演游戏。在导演式个人游戏中,儿童不需要其他玩伴的配合,把各种玩偶当做他们的玩伴;也不担任任何固定的角色,只是在那里调整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导演式游戏的个人特点以及个人在反映角色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过程中所起的组织作用和指导作用,都表明该游戏具有明显的导演特点”。

案例:

洋洋坐在一张椅子上,面前摆了小熊、小狗、小猫、小羊四个小玩具动物。洋洋说:孩子们,你们在家好好玩,我要工作了,别吵我。可是过了一会儿呢,小狗与小猫“吵架”了,洋洋拉着小狗对小猫说:快说对不起。洋洋嘴里念着“对不起”。在这个过程中,洋洋既是游戏者,又是导演。

儿童在导演过程中完全是放松的,他们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可以无拘无束、自由操作。他们导演的素材可能是来自于生活,也可能来自于艺术,比如童话故事,甚至是几方面的自由整合。

3.儿童是剧本的创作者

随着儿童能力的发展,他们的想象不再局限于周围的物品或人物,也不再只是一个人玩,而是自己想象出一个虚构世界,并主动和几个伙伴合作共同进行一个有情节的游戏。这种游戏就是较高水平的“戏剧性游戏”。戏剧性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自发的游戏。在游戏中,儿童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创造和编写戏剧角色、行为或事件”。儿童在进入戏剧性游戏之前,会与同伴一起商量“玩什么”“怎么玩”“用什么玩”之类的问题。从戏剧的角度分析,儿童是在创作剧情、分配角色、制定道具以及调整安排整体表演。

案例:

5岁的天天和几个同伴一起,玩起“娶新娘”的游戏。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王子”,将兰兰打扮成一个“公主”,另外的几个同伴成为了迎亲队伍成员,在天天的导演下他们分别给自己进行了装扮,“抬着”花轿(两根竹竿),吹打着音乐(哼着音乐,敲着凳子),“浩浩荡荡”的队伍显得格外开心。因为这是他们在玩游戏,这是他们自己的“作品”,题材、道具、服饰、音乐、动作等均是他们自己创作,这能不说是一件非常优秀的戏剧作品吗?

这是一个典型的戏剧性游戏,它显示出丰富的儿童自发性戏剧形态:天天不仅仅是演员,还是剧作家,整个情节基本都是他创作的;他还是导演,负责分配角色,维护表演规则;他也是道具师、化妆师,他寻找纱巾等做替代性道具,把自己打扮成“王子”的模样,他集演员、剧作家、导演、舞台美工于一身,一身兼数职,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但是这种游戏缺少观众,如果有了观众,那就向戏剧更加接近。

总之,戏剧和儿童具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源于游戏。儿童天生具有戏剧扮演的愿望,儿童是天生的演员、剧作家和导演的集合体,儿童戏剧性游戏中戏剧的发生和原始戏剧的发生具有一致性。儿童需要戏剧,儿童需要戏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我们要保护、尊重、发展儿童的戏剧天性,给予儿童一定的戏剧创作空间,创造一种属于儿童的戏剧教育氛围,使儿童戏剧教育真正成为儿童的戏剧教育。

二、教师对儿童戏剧教育的认识

在西方的儿童戏剧教育中,“戏剧”以其独有的教育价值,已经成为一股重要的教育力量,给儿童教育带来乐趣和鲜活的力量。

笔者2000年考察英国科姆幼儿园,那天正是幼儿园请校外的两名演员来演戏剧,道具很简单,但演员的表演深深吸引每一个孩子的目光。在表演的过程中会与孩子互动,问谁愿意上来跟他们一起表演?这时有很多孩子举手,后来请了两位孩子上去与他们一起表演,说是表演也像游戏,因为不需要事先排练,完全是即兴创作。据说该幼儿园每两周都会举行这样的活动。

在我国幼儿园里,戏剧教育呈现为多种形态,最直接的就是木偶戏活动、故事表演,其他的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等游戏活动也具有戏剧的因素,所以从广义的角度看这些都属于戏剧活动。

那么当今在各种领域活动已经排得满满的幼儿园课程中,如何将它们合理化并予以肯定?当多数教师在自身受教育过程中甚少有接触戏剧的机会时,我们又要如何做好这些呢?因此,幼儿园教师首先对儿童戏剧要有充分的认识。

1.儿童应是戏剧的主体

从戏剧作为一种艺术的角度看,儿童戏剧教育审美艺术的特性,在关注儿童的剧场艺术创造能力发展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出现在幼儿园中的戏剧,是六一儿童节上常见的重要节目,比如像《小熊拔牙》《灰姑娘》等传统经典戏剧受到了教师的青睐。一般是由教师组织个别表演能力强的儿童在舞台上进行戏剧演出,剧本一般都是剧作家已经创作好的儿童剧作品。从题材来看有历史剧、童话剧、现代剧等,从表现形式来看有话剧、歌舞剧、戏曲、木偶剧、皮影戏、哑剧等。这种戏剧演出很注重演出的效果,一般是由教师选择演员,然后帮助儿童演员背诵台词,或者将台词提前录音,再进行反复的严格舞台演出排练,直至最后的公演。至于演员的服装、道具以及舞台布景都是教师制作的,儿童只要做好演员和观众就行了。戏剧的演出由于过于注重演出的效果,强调了类似于成人演员的表演排练,压抑了儿童主动创造戏剧的愿望,也限制了儿童戏剧能力的发展,更谈不上儿童主动性的体现。

2.儿童的戏剧应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戏剧被界定为“一种即兴的、非演出的、以过程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参与者在引导者指导下想象、扮演和反思人类真实的或想象的经验”。

创造性戏剧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1)即兴的。即戏剧来源于生活,没有预备的脚本。

(2)道具、台词、表演由儿童自己解决,没有固定性。

(3)以表演、想象的过程为满足,不要有多大的预期效果。

美国学者艾林纳·蔡斯·约克专门对创造性戏剧的儿童发展价值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象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如儿童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要把自己完全放置到某一个想法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感受和信念,使自己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儿童在戏剧中面临各种矛盾、冲突、问题,创造性戏剧正是通过儿童在戏剧扮演中尝试各种解决办法,促使儿童在“演戏”中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和问题,从而丰富了儿童的各种经验。

戏剧亲切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极容易让儿童接受。他们在戏剧表演中大胆地进行想象与创造,既有助于儿童情绪的疏通与自我的展现,儿童可以舒展平常积存已久的内外在压力,还可以在活动中实现平常所被禁止的童趣行为或天马行空的梦想,满足了儿童创造的愿望。

三、幼儿园儿童戏剧教育的主要内容

儿童戏剧工作是一种学和做不可分割的过程性活动。在活动理论看来,人类的心理是作为与环境互动的一个特殊的要素而产生和存在的,所以活动(感觉的、心理的、身体的)和有意识的加工(学习)是不可分割的。个体不作用于某样东西就不能理解它。有意识的意义形成是由活动促成的。儿童在自己的戏剧工作情境中,由于他们知识经验贫乏,由此引发的矛盾不断产生新的活动意图,并在“做戏剧”的过程中与各种学科知识相遇,在工作和活动中建构有意义的知识。儿童戏剧工作的综合把学和做紧密地联系起来,强调了活动过程的教学意义和学习意义,并不看重最终的戏剧作品这一结果。

1.模拟剧场演出

儿童戏剧表演对儿童来说不一定在剧场。只要儿童愿意表演,教室、家庭、广场等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成为儿童的“剧场”。比如,有的幼儿园充分利用楼梯走廊拐弯的过道,布置成一个小舞台,摆放一些道具,幼儿可以自主打扮和表演角色,并要求其他同伴观看“演出”。从这一点上可以这么认为,儿童已经具有了剧场意识。他们对表演的舞台有了初步的要求,他们有将自己表演发展成“剧场演出”的需要,这恰恰说明他们的表演已经超越于戏剧性游戏的自娱自乐。

模拟剧场是指在教室里模拟剧场的各种要素而进行的演出,它还不是正式的剧场演出,只能称其为模拟剧场演出。模拟剧场演出突出了对剧场的模拟,强调了模拟剧场演出既是儿童戏剧又是戏剧教育的过程和成果的展示,如三个孩子将自己装扮成警察、医生、王子,他们在教室里表演给其他同伴看。儿童在模拟剧场发生的一切活动中,既把自己创作的戏剧展示给观众,又从中体验剧场演出各种戏剧工作的合作。在戏剧工作阶段,剧本创作、舞台美术、音乐音响制作以及演员表演等各项工作还是相对独立的准备状态,而到了剧场演出阶段,这些戏剧工作就被要求同时合成,为演员的表演服务。

2.主题式戏剧教育

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是围绕某一主题,依据儿童已有经验,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的戏剧表演。比如,根据听过的文学作品内容,分配角色,进行表演;根据歌曲、美术作品等内容进行的表演活动等。我们通常是从戏剧表达、戏剧创作、戏剧表演这三方面来开展独立的幼儿戏剧教育活动,虽然这些独立的戏剧教育活动给了幼儿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使幼儿思维活跃,情绪愉快,敢于表现,乐于表现,但是幼儿获取的戏剧经验仍然是零散的、不完整的,并造成戏剧表达、戏剧创作、戏剧表演这三方面的经验难以相互支持。那么,如何让幼儿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进行体验与表达,通过戏剧冲突的解决来检验自己的想法,最终在戏剧表演中将先前获得的戏剧表达与戏剧创作经验整合起来,提升初步的戏剧表演能力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组织方式。幼儿可以围绕某一主题,从对角色的体验与表达开始,面对一定的戏剧冲突展开情节与场景的想象与创作,从中学习解决问题,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最后通过戏剧表演达成整合经验的目标,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可以说,主题式戏剧教育组织形式使幼儿的戏剧经验不断叠加,戏剧能力层层递进。

如主题活动《小鸭的故事》就来源于歌曲《迷路的小花鸭》。第一,这首歌曲有一定的情节性,讲述的是小花鸭迷路之后的故事。原歌词是:“池塘边,柳树下,有只迷路的小花鸭,嘎嘎嘎,哭着叫妈妈。小朋友看见了,抱起迷路的小花鸭,啦啦啦,把它送回家。”幼儿可以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表现这首歌曲。第二,这首歌曲具有戏剧冲突性,即小鸭迷路怎么办。迷路是幼儿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幼儿通过戏剧活动可以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并将其迁移到生活中。第三,这首歌曲有一定的拓展性,其背后隐藏着一些问题,如:“小鸭是从哪儿来的?它为什么会迷路?如果不是被小朋友发现,小鸭会怎样?”“谁会来帮助小鸭呢?”这些问题都为幼儿的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主题式戏剧活动以戏剧表演为结束。有戏剧表达、戏剧创作两个阶段作铺垫,戏剧表演自然成了幼儿的兴趣,他们通常会在表演区域中自由选择角色、自主创编情节。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整体,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铺垫,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内容延伸或经验的提升,它们互相支持,逐步推动幼儿戏剧表达、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经验的统整与提升。

四、儿童戏剧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联系

1.儿童戏剧活动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

在我国,“戏剧”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联系主要在故事表演和表演游戏两种教育活动中得到体现。在故事表演中,人们关注学前儿童的语言“复述”能力;在表演游戏中,人们关注学前儿童的语言“对话”能力。但是,与此相关的研究仅仅将戏剧作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一种手段,尚未深入挖掘和分析戏剧对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价值。

在西方,儿童戏剧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形成了创造性戏剧、戏剧教学、剧场教育、过程戏剧等多种戏剧流派。这些流派从不同角度和层次阐述了戏剧与语言教育的紧密联系。尤其是戏剧教学流派,将戏剧视为一种教学的手段,强调戏剧教育的过程性而非结果性。这一流派从多种维度分析和探究了戏剧对于语言教育的意义,包括戏剧对于语言教育重要性的研究、戏剧教育中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戏剧与口头语言教育研究、戏剧与第二语言教与学的研究以及戏剧与文字、文学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全方位地展示了戏剧对于语言教育的价值以及戏剧在语言教育中的具体教学方法。但是,目前理论界尚缺乏有关戏剧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价值的专门研究,也没有系统地从儿童语言学习整合观的角度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1)关于语言内容:戏剧教育与学前儿童的语义理解。

①对于主题的语义理解。戏剧《三只小猪》讲述的是在大森林里,猪妈妈带着三只可爱的小猪快乐地生活着;狡猾的大灰狼却一直想找机会吃掉三只小猪:猪妈妈为了锻炼三个小宝贝的独立生活能力,让他们分别为自己盖一间小房子。大灰狼向三只小猪发起了攻击,在破坏了猪老大、猪老二的房子后,又向猪老三的石头房子扑去;最终,三只小猪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以坚固的石头房子为阵地,成功地惩罚了可恶的大灰狼。

基于对故事的理解,前面两只小猪快乐的心态,“我喜欢唱歌跳舞,我用茅草、树枝盖房子”。第三只小猪显得是一只“懂事”的小猪,“我要努力工作,用砖头、水泥盖一座结实的房子,我没有时间去玩”。不同的小猪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幼儿在创作或表演中结合对故事的理解进行创作和表演。

②对于词义的理解。有研究表明,儿童早期语言的词义还没有达到概念水平,儿童的词义理解过程往往是将词与外表的想象联系起来,这种关系常常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在《三个和尚》戏剧主题活动中,研究者发现戏剧教育有助于儿童在新词的语音与其所代表的表象之间建立一种体验性的联系。比如大班儿童最初以为“和尚”就是剃着光头、穿着袍子的人,通过感受和扮演各种各样的和尚等一系列活动,儿童知道和尚不仅剃着光头,穿着长袍,而且头顶上要有戒疤,只能吃素食,还必须住在寺庙里拜佛、打坐、念经。由此儿童对“和尚”这一名词与该词相关的活动和情境建立了联系。同时,研究者发现,每组新词分别类属于“佛教”“打水”“身体感觉”等范畴,形成了各自的语义场。语义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比如围绕“打水”这一范畴,大班儿童学会了一系列相关词语,与打水工具有关的“扁担—滑轮”,与盛水器具有关的“水缸—水桶—水瓢”,与打水方式有关的“挑水—抬水—舀水”。正是由于戏剧情境的相互联系性与丰富性,学前儿童才能围绕某一个新词扩展出其他多个相关词语,不仅丰富了词汇量,而且在各个词语间建立联系,充实了词语的意义。

(2)关于语言运用:戏剧教育与学前儿童的语言交流能力。

在戏剧情境中,角色之间的对白为学前儿童创造了语言交流场景,他们以戏剧角色的身份去听与说。这尤其符合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需要。戏剧为学前儿童提供了可讨论的话题,大家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自己的想象,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儿童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戏剧教育可以在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幼儿园戏剧主题活动还有助于学前儿童对于活动主题语义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幼儿园教师可以依据戏剧主题活动的四个环节,设计实施大量戏剧主题活动,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2.儿童戏剧活动与艺术教育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同时还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戏剧能带给孩子们情感上的激励,会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在戏剧表演中,儿童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不受限制约束可随时给演员提供建议,年龄愈小的儿童表演得会愈自然。他们会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探索和检验自己的想法、同他人的各种关系,借用戏剧的表现形式积极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这样一个有趣的领域中,孩子能够感受到世界、体验到快乐;并且在假装扮演中孩子能分享到别人的感受和认知,会逐渐改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偏见。

(1)童话剧表演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①重结果,轻过程。往往在六一前夕或在重大节日活动中,赶排一个童话剧表演,目的是给领导或家长看。这样的活动,过多追求结果,而忽略幼儿理解、参与、体验的过程。

②重教师教,轻孩子自由表现。在“排练”式的童话剧指导中,教师往往把自己主观的意愿,直接给予或强加给幼儿,使幼儿成为一个活道具或成了老师的影子,一举手、一投足,俨然是老师的翻版。这样,幼儿的主动性、表现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③重临时排练,缺整体设计。由于它是配合重大活动而开展的活动,也就意味着教师对童话剧表演的指导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考。

滕守尧先生对艺术能力的描述是:“艺术能力不是简单的艺术知识技能,而是一种能够综合运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的综合艺术能力,主要包括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艺术评价与反思能力,通过艺术学习形成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以及多种艺术综合发展的能力等。”在以往的儿童剧教育中,只是要求孩子按照老师设计的动作、表情等进行表演,这是一种完全将儿童戏剧教育等同于表演技能教育的做法。

幼儿表现美的能力的发展是以幼儿的语言和动作能力的发展、知识经验的丰富、各种表达技能的获得为前提的。对美的表达或创造总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方式,对于幼儿来说,表达美、创造美的途径主要是语言、绘画、唱歌、舞蹈、制作、游戏及其他一些形式。要培养幼儿的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意味着要鼓励幼儿大胆地、不受拘束地、有感情地表现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不受太多的人为规则的制约,使幼儿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事物的情感。还应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表达技能,使幼儿的表达更符合其自身的愿望,在表达中得到更多的满足,更好地激发其进一步表达的愿望。

(2)通过戏剧活动达到艺术教育的目标。

根据3—6岁幼儿表达表现能力的发展需要,选择与改编适合幼儿发展的童话剧,探索适合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的童话剧活动指导策略,通过欣赏童话剧、讲述童话故事、参与动态表演,借助舞蹈、绘画等手段,提供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促进幼儿艺术表现能力的发展。

儿童戏剧活动是在玩中学习音乐、表演、唱歌、舞蹈等课程,在不经意间对孩子进行全面素质培养。真正培养孩子的各阶段创造能力,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在宽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为孩子营造自由的创意空间。

儿童戏剧活动是一种运用戏剧对儿童进行艺术熏陶、综合素质教育的良好方法,是很多欧洲发达国家幼儿启蒙教育很重要的课程之一。在“做”中学习,以模仿、想象等戏剧方法来激发孩子达到学习语言、协调动作、增进智慧、规范社会行为等目标,从而使孩子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结合起来,自在而有趣味地学习。

3.儿童戏剧活动的游戏价值

司徒芝萍的《儿童戏剧好处一箩筐》中写道:有美学者认为,戏剧兼具娱乐及教化功能。戏剧有三项好处:儿童戏剧是最佳的调节身心、抒发情绪的形式;既安全又客观的经历生活的方式;促进师生互动和情感的途径。

将戏剧与角色游戏结合,以戏剧《小猫生病了》为例。由教师扮演小猫,只提供游戏的情境,例如只给“有一天,小猫生病了,它躺在床上很难受,心里很孤单”的开头及一张小猫生病的图片,由儿童发挥想象力,自主设计游戏并扮演。这与单纯让学生扮演戏剧中的角色有所不同。与游戏结合时全部由小朋友们自己来想象,然后表演。结果是他们由“小猫生病了”想出了很多事。如:“小猫小猫,我是小鸟,我来看你了,我给你唱歌,你就不会感到孤单了。”“我是小白兔,小猫,我给你讲故事,这样你就不会难受了。”“小猫,我是小刺猬,我来看你了,我给你带了一些水果,你要听医生的话,要吃药,这样病才能好得快。”等等。儿童通过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完成了戏剧的设计和表演,锻炼了言语表达,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因为这些言语和行为正是他们在生病时希望听到的,他们希望自己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给自己讲故事、有好朋友来看自己,给自己带礼物。在这次的表演中,幼儿们体验了生活,与老师也进行了互动,为教师观察儿童的性格趋向和内心世界提供了时机。同时幼儿同伴之间进行了互教,得到了锻炼,对品德的养成和身心健康都非常有益。

总之,儿童戏剧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对儿童的认知、社会适应性和情感等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其特有的教育作用。不仅在幼儿园,在家庭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这种教育方式,设定一个主题,可以是童话故事或者是身边发生的故事,由孩子和家庭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让孩子在这种艺术表演的形式中学会思考、学会生活。

第三节 以儿童剧为载体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语言艺术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语言艺术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口语能力。其传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语音训练”“朗读训练”“听话训练”“态势语训练”“口语表达训练”与“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注重教师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培养。而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少年儿童需要开展大量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鲜活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如《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中提出:学前期的种种活动应尊重并促进儿童的多种表达和表现的方式,教育内容也应以多种方式呈现。要使儿童的表达多样化,我们的幼儿教师要有综合的语言艺术表达能力,做到会说、会编、会演、会导。这就需要我们的语言艺术教学必须加入“表演”的因素。虽然原有的教学内容如“朗诵”“故事讲述”“演讲”都需要表演的技巧,但因为这些内容形式局限,致使“表演”的教学相对不够深入、训练不够系统。若使我们的语言艺术教学更加系统化、多样化,儿童剧表演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儿童剧表演作为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综合性极强的口语形式,它既满足儿童文化需要丰富的文化艺术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艺术学习提供了一个展示和检验的平台,它能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口语的综合水平。我们大胆尝试语言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不断进行教育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尝试,开拓更为有效、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基于儿童剧的学前教育专业语言艺术教学。我们以原有的教材内容为基础,再把一系列表演技巧训练渗透到其中一些教学环节中,最后排练表演呈现;把口语和肢体语言的综合艺术表现手法用儿童剧表演的形式丰满的在以儿童为观众的舞台上呈现出来,让儿童受益,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中感受语言表演艺术的内涵与乐趣。从教学经验和儿童剧演出的效果来看,大力发展基于儿童剧的学前教育儿童语言艺术教学更符合我们的专业要求,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大有帮助。

儿童剧是各种戏剧形式的综合剧种,它既有话剧的特点,也有歌舞剧和音乐剧的元素。从自身专业教学角度来说,我们讲的儿童剧主要是指话剧而言。介于儿童在观看儿童剧表演时,是通过听觉——“听”演员的台词、视觉——“看”演员的动作,来欣赏儿童剧的,也就是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演员)是通过形体动作和语言(台词)的结合来完成表演。我们基于儿童剧的语言艺术教学主要从以下几点要求去做。

一、练好语言基本功,使语言达到纯、松、清、美

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方面,《语言艺术》课程的设置正是符合了我们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将来的幼儿教师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吐字清晰、声音动听、语言优美,这些幼儿教师优秀的语言修养在儿童剧的表演中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艺术家焦菊隐先生用八个字概括了舞台剧艺术语言的标准:“听得见,听得懂,好听!”我们知道儿童剧是演给儿童看的,没有这些小观众喜爱,儿童剧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学生(演员)的台词必须让小观众听得见、听得清、听得懂、听得起劲,引起他们的共鸣,感染他们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演员练好语言基本功,使语言达到纯、松、清、美。

纯:指语音纯正。汉语方言复杂,东南沿海各省尤甚。温州是个多方言地区,种类之多,差异之大,可称全国之最,更是世界之最。温州话难懂,闻名全省全国,各地方言在读音与用词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以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之一的儿童剧表演,要使得演员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准确,儿童能迅速理解内容并为之所感染,必须首先要求语言规范化和语音纯正性。我们的语言艺术教学以不低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为标准,以绝大部分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甲等为目标,进行普通话语音发音训练。

这部分训练内容包括:21个声母词组的认读,24个韵母词组的认读,普通话声调,普通话轻声,普通话儿化,普通话“一”“不”的变调,普通话语气词“啊”变化。因为有较大部分同学在使用普通话时还带有一些方音,我们在这个环节还增加了针对各个地区存在的、普遍性的方言发音的辩证训练。如:声母中不送气音与送气音的对比;声母f与h的对比;n与l的对比;平舌音与翘舌音的对比;舌面音与翘舌音的对比;r与l的对比。复韵母ai与ei、uai 与uei、ao与ou、iao与iou的对比;韵母前鼻音与后鼻音的对比。同时选用一系列的语音基本功训练材料帮助学生提高发音器官的肌肉调动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吐字归音的能力,从而使语音纯正。

松:指学生在表演时发音要处于松弛状态。当然松弛绝不等于疲软松懈。因为表演时的紧张会让演员气息短促、声音出现捏挤嘶哑,语音抖动、语句断断续续或忘词、手足无措,这种以台词带动动作的演出出错会波及其他演员的演出,严重的导致演出中断。要想使自己松弛下来,在舞台表演中能使用正常的呼吸,需要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会正常科学的呼吸。首先让自己身体保持适当的松弛状态,身体、头部、两臂、胸部、臀部、腹部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要保持自然状态,不能紧张也不要松懈。使自己的呼吸器官协调运动,产生较强的气息支撑,掌握比较科学的胸腹式呼吸法,结合运用声乐课上的一些发声要领。但又因为儿童剧表演演员的身体姿态变化之多不可胜数,所以在教学中加强了人体运动状态下的呼吸发声训练,使得在儿童剧表演中的演员能较为自然地控制气息,使自己无论是在声音还是形体方面都处于松弛状态,在松弛当中控制,在控制当中松弛,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调动自己的语言,使剧情的发展自然顺利。当然儿童剧的演出是有一定时间长度的,因此松弛还需要持久性,我们的嗓子必须耐用,我们的嗓子也是肉长的,每人只有一条声带,不能更换,这就需要我们去保护、锻炼它。因此,正确地运用呼吸发声方法在儿童剧表演中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

清:是指儿童剧演员语言清晰、儿童听得清楚。儿童剧的观众群主要是儿童,可以是3—6岁入园的儿童,也可以是学龄儿童,当然也可以是3岁前的幼儿,只要适合观看。他们对语言信息的接收与理解速度的特点,要求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做到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我们有些学生的语言修养薄弱,不正确的语句结构,重读不是放在主要的而是放在次要的词上,念词含混,发音不清,吃掉尾音、不归音等,这种现象若出现在儿童剧表演中,我们的小观众或向旁边的爸爸、妈妈、阿姨们打听台上演员讲的是什么,或糊里糊涂乖乖地接着往下看,他们就会在思维上形成一个断层,不利于加强剧情对他们的吸引力。在表演过程中,我们的演员要让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听清楚演员说些什么,除了语音标准清晰圆润,还要做到声音明亮,哪怕剧情需要用气声说悄悄话,也要让每一个儿童听得见、听清楚。虽然我们现在演出都有技术含量极高的扩音器,演员戴上耳麦,或事先把台词录好,似乎不需要大声(此处的大声不等同于大喊大叫),但不是每一次的演出都有这样的设备。合理运用气息与声音的协调关系,会让演员的声音更为集中有穿透力,传得更远,入小观众的耳,入小观众的心。这是我们的学生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为演出成功练就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美:是指儿童剧演员的语言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话人人会讲,但不是人人都能讲得好,讲得生动优美。这就需要演员必须有训练有素的声音、流利清晰的口齿,包括正音、气息、声音、吐字等,还要掌握好语言逻辑、语言交流、语言节奏等,包括语言的起伏、语调、停顿及语言的轻重音的处理等。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技能,它们担负着传达情感情绪的任务,在进行儿童剧表演时所需要表达的情感不计其数,如有上行语势:欣喜、欢乐、轻松向上等;平行语势:平和、安详或冷漠等;下行语势:庄重、沉痛、愤怒等一般情况性的,也还有复杂的,比如表演《乌鸦和狐狸》,狐狸对乌鸦说的一句台词“您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的”,语势就会变得相当复杂,可用上行的语势恭维性赞美,但夹杂欺骗试探或还有冷嘲热讽的情绪。只有把语势表演到位,才能让儿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角色的性格形象,不走神、不闹场。斯坦尼夫斯基经常以声音嘶哑或者口齿不清的人企图表白爱情为例:“这个人有细致而美好的感情,但是无法表达出来,用粗俗的形式表露他的感情,只能造成恶劣的印象。”的确无论多么有天才的钢琴家,用声调不正的钢琴是不可能表达出乐曲的美的。因此首先要调好乐器。所以,我们的学生今后不管是当幼儿园教师还是做上台表演儿童剧的演员,都要把言语器官训练好。语言不悦耳动听、言语单调乏味都会使儿童剧的演出失色,更谈不上美感。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会用大量有针对性的材料对学生进行语言表现力的训练,如诗歌的朗读、散文的朗读,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的讲述,还有分角色对台词等各种题材语言表达的训练。另外,掌握运用儿童化语言和态势语,是我们学前专业语言艺术教学的特点和重点,这是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所必须掌握的语言技能,这种能力在儿童剧表演中更为重要。在表演中,只有演员的语言贴近儿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表达的情感与儿童是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富有儿童的情趣,态度亲切、情绪饱满,在自己的语言中注入儿童所喜爱的趣味因素,才能形成和谐美丽热情的欣赏心理和剧场氛围。

二、观察模拟,塑造角色形象栩栩如生

有了前期良好的语音发声表达基础,接着我们就要着手儿童剧表演中至关重要的模拟训练。儿童剧所涉及的角色形象类型相比成人的话剧、戏曲等舞台艺术要多很多,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可以是物,还可以是天文气象类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等。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角色形象,舞台上表演的不是演员真实的本我,而是通过艺术创造的第二个“我”或者说是“化身”,也就是剧本中的形象。这个形象与演员自我之间的差别性几乎在每一个儿童剧里都是极大的。那么,我们的演员怎样才能塑造好这么多的有别于自我、又被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呢?

要观察模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曾说过:“演员必须观察——不仅观察,而且要善于看到自己这门艺术和其他各门艺术以及生活的一切领域中的美好事物,他需要从各种优秀的演出、音乐会、博物馆、旅行以及从一切流派的优秀绘画中得到印象,因为没有人能知道什么东西会激动他的心灵,使他蕴藏的创作才赋得到发展。”

有观察有模拟有创造。“观察”“模拟”是创作最重要的源泉和必不可少的能力。在学前专业语言艺术教学的基础阶段,进行有意识地观察模拟和能力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让大家能够初步掌握观察模拟的方法技巧,养成观察模拟的意识和习惯。我们儿童剧中大都采用童话式的表现手法,里面的形象有常人式的,而较多的是非常人式的,如动物类、植物类,还有超人类等,演员在表演塑造这些形象时既要赋予它们人的一些思想感情又要把这些形象作为物的自身特点表演到位,给在观看着的儿童观众们逼真的感觉,从而把他们带入到演员创设的剧情情节中来。在这部分语言艺术教学中,我们会让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去观察感受大自然,观察感受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感受他们当中所有一切能够感受到的声音、视像。学生可以到大自然、现实生活中,利用各种现代多媒体,去观察、去听各种声音,去看各种形态。如从声音角度有:高山、流水、刮风、下雨、动物、植物、各种叫卖声、汽车开动声、门铃声、狼嚎声、狐狸的笑声、小熊的哭声等;在视觉方面:观察动物、观察人物、观察生活过渡等不同的形象。有了观察后的记忆,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自己的想象,敢于放开和探索自己声音和形体当中的潜质,进行模拟扮演。当然观察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除了通过多看、多听,还可以通过多读、多说、多写起到观察模拟的作用。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做一个生活的“熟客”,让自己充满热爱和充满激情,就像新生的婴孩一样睁大好奇的双眼,去看、去感知、去体会、去思考、去观察、去模拟。

在此,以动物模拟为例。我们的儿童剧表演,动物的模拟表演所占比重非常之大,在我们的语言艺术教学中,也把这部分表演技巧训练作为重点。首先,在做动物模拟练习时要寻找外部形象,采用由外及内的训练方式。教师要求学生到动物园或有动物的场所,也可通过有关动物的影像资料、书籍、图画等各种手段进行观察和了解,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了解所要创作的对象,继而在课堂上练习塑造。学生观察动物、模拟动物一定要首先达到一个关键的要求,就是外部形态上的“像”。例如动物声音的模拟,要根据它们的身份、体积、性格等因素进行声音变化训练,要进行扩展音域、扩大音量、改变音色和控制语言速度节奏等音高、音量、音长、音色这声音四要素的全方位的变化模拟。比如儿童剧《丑小鸭新传》里的大灰狼想吃掉丑小鸭,却反被聪明的丑小鸭捉弄了,这时,大灰狼气得连连“嗷~呜……嗷~呜”大叫。那么,我们演员通过平时对狼的细心观察和分析想象,最终张大嘴巴,以上扬的一个声调,音色由粗沉慢慢变得细扬,在声音上扬的过程中伸出长长的手臂,手掌打开,五指呈抓狂状,头随着声音的延续往后靠,身体随着声音摆动,以表示狼此时的气愤,由声音带动形体动作,表演惟妙惟肖。

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观察动物的“神态、形体、感觉、行动节奏”时一定要调动想象力,提倡学生们将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融入表演练习,如挥拳舞剑,歌唱舞蹈等;还可运用服装、化妆、道具等一切外部手段帮助自己进行艺术创作。例如:儿童剧《智斗大青虫》中“大青虫”的模拟塑造,学生运用纸、布、染料等各种材料,充分调动想象力,做出大青虫的外衣,从头到脚把自己裹得俨然就是一大群大青虫,加之学生对大青虫身段以及蠕动时声音和形体进行了想象,配上优美可爱的舞蹈动作,准确捕捉大青虫特有的外部动作节奏,同时敏锐地把握住大青虫作为虫的神态,表现相当完美。但如果我们在进行模拟训练时仅仅靠捕捉到的外部形象、外部特征来进行角色塑造,显然不完整,也无法达到角色创作要求。在这个阶段的动物模拟训练,还要规定情境中的情感体验,合理地、准确地寻找到自己的表现方式。要求学生不仅要准确地进行角色外部塑造,更重要的是通过外部模拟与塑造,真实地感受角色的内心变化。因此我们学生也学会通过想象情态去体验动物与它外部形状相适应的内在精神状态,从而捕捉住和感受到动物的神情、神态——模其形而拟其神,做到“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总之要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做,充分解放肌体,充分解放想象,于是紧张消失了,代之以兴趣及浓厚的游戏感,代之以全身心投入的生龙活虎的展示与释放。

通过多场儿童剧演出所模拟塑造的角色形象来看,我们的学前学生模仿相当到位,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儿童在观看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已证明他们真要把舞台上的姐姐哥哥们认为是霸气的老虎、凶残的大灰狼、可怜的丑小鸭、可爱的蔬菜水果。小观众们随着剧情里的角色同悲喜,甚至有好多小观众还会忘情地叫喊着:“丑小鸭,快逃!”有的小女孩无奈哭喊着:“妈妈,怎么办,大灰狼要吃丑小鸭?”

儿童剧表演的动物模拟是拟人化了的、人性化了的,但不管塑造的是动物、植物、还是形形色色人物等角色形象,我们的学生(演员)在舞台上所呈现的已经不是简单模拟了,而是创造。

三、掌握舞台调度,保持最佳的交流状态

通过一定时间的语言艺术各章节内容的学习、训练、排演,我们会通过各种语言艺术表现形式来给同学们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如朗诵、演讲、讲故事、儿童剧表演等比赛。尽管有些同学在校期间没能上台演出,但将来在幼儿园开展教学可能会指导孩子们上台演出。的确,演员的表演创作最终要体现在舞台的演出形式中,不一定都在正式的剧场,在校园、在教室都可以演出。那么,既然是演出就要有舞台感。因此,掌握舞台调度也是演员掌握表演的重要元素。不管是朗诵还是讲故事或是演讲,表演者都要懂得舞台调度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儿童剧表演更是如此。儿童剧排练中,在学生还不晓得什么是舞台调度的情况下,他们的排演就会出现各种情况,如表达台词时屁股一直朝着观众,不知自己站在哪个位置说台词比较合适,要不要在舞台上移动位置,往哪个区域角度移,几个演员挤在一个舞台区域等。因此,要想很好地体现剧作的主题思想,完善地展现剧作的规定情境,有关舞台调度内容的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什么是舞台调度?舞台调度不是一种孤立的形式,不是无目的的、唯美的在舞台上走来走去。舞台调度(managining on stage)出自法文,意为“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它包括人物体态的定位以及人物在舞台上的挪、移、转、换,人物体态之间的组合变化和人物体态语与景物的组合变化。在明确舞台各区域划分的前提下做好全局均衡,使观众把目光集中于舞台某一点。正确优秀的舞台调度能揭示舞台上所要说明的事件和每一场戏的实质,体现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关系的情境及整个儿童剧所要表达的内涵。它是依据剧本里的人物在规定情景制约下的动作、思想、欲望、情感所必须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例如儿童剧《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有几句台词“妈妈,你在哪里?”“妈妈,你在哪里?”来表示小蝌蚪已好几次找错了妈妈时的急切又伤心的心理。那么表达这几句台词时,演员的视线往哪边,站在哪个舞台区域说台词会很好地表达人物情感,向观众显示难以找到妈妈的剧情,是否在说台词时移动位置改变区域与各区的观众有一个交流。《智斗大青虫》里的各种蔬菜在说出介绍自己身份的台词时,因为他们是逐个介绍,所以必须在说台词的同时借舞台区域的移动来表示角色的改变;小明要和大青虫智斗,怎样的舞台调度会让台下的小观众们很好地感受到“智斗”以及“智斗的乐趣”。再如《丑小鸭新传》里的丑小鸭被大家遗弃,怎样的舞台调度最能让观众感受到丑小鸭被遗弃和丑小鸭当时悲伤的心理。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管是说台词还是做动作都要有舞台场度感。优秀的舞台调度能带动小观众看清和了解演出中主要的东西和实质的东西,它就像是通过剧中人物对剧本做生动的插图说明,补充儿童剧作者没有说尽的,帮助阐明剧作者所暗示的,能充实、丰富和扩展剧作家的构思,形成独特的、富于魅力的演出风格,使得台上各演员之间交流顺畅,也会使台上演员与台下小观众有一个自然和谐的交流呼应。

在最初的排练中,有些同学在说台词时,不知道说话的对象是谁,在讲对白时是否只对着舞台上的对手讲;在说独白时,要不要对着观众讲,与观众是否要有一个交流,不知所措。事实上,在初排中与同演者要建立起真正的交流,不能一味地把自己事先的设想或构思照搬出来,一定要注意对手的表演,因为只要是两个人以上的戏,演员在表演时一定要相互作用,即一定是你影响我,改变我;我影响你,改变你,建立起真实有效的交流,才有真实的表演。我们要求演员之间在相互行动中的交流与适应做到真实有机,演员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动作的有效性。例如,当你在说服对手时,对手的脸色、眼神、回答你问话时的语气,你是不是真的听进去了,不能抢词,不能直接向观众说角色的台词。舞台上交流的难点与特点在于,我们与对手和观众的交流是同时进行的。可以说小观众是演员创作上的精神共鸣器,他们一方面接收演员饰演人物的情感、思想、信号;另一方面要将自己活生生的情感反馈给舞台上的姐姐哥哥们(演员们)。他们对演出、对演员都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至高无上的。另外,我们的小观众的注意力所能保持的时间并不长,这就需要演员们有时候就像是在幼儿园进行教学活动一样通过提问去激发他们的注意力,可直接与小观众交流。例如,《丑小鸭新传》里面的大灰狼想吃掉丑小鸭,可找来找去找不到丑小鸭,这时候台上扮演大灰狼的演员问台下的小观众:“小朋友们,丑小鸭哪儿去了?你们能告诉我吗?”台下的小观众有的呼喊着“不知道”,怕丑小鸭被大灰狼吃了;有的也会叫着“躲在树后面”。此时剧场的气氛热烈,小观众的情绪高涨,这种互动带动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带动了剧情的发展,这就是儿童剧表演所要追求的效果。

基于儿童剧的学前语言艺术的教学使得《语言艺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更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今后,我们的教学还是会力求使学生的学习以及各项训练贴近现实生活,能力的培养力求实用,同时结合我们学院办学层次的实际情况及办学特点,根据自身的教学层面,结合学生层次,紧密联系市场的需求,积极进行尝试和探索,建立发展符合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结构,使语言艺术教学上的创新与改革成为培养具有优秀的语言综合能力的幼儿教师最佳手段。

第四节 以儿童剧为载体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性教学

儿童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以舞台表演为中心,融汇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等多种艺术因素,通过视觉和听觉器官诉诸观众的感官,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是最富于直观性的艺术门类。

每个儿童剧的剧本,既有完整的剧情,同时还有音乐、舞蹈对于不同角色的体现,音乐在儿童剧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背景音乐的衬托和渲染,观众不仅增强对儿童剧故事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也更好地突出了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的表达。儿童剧演出中的音乐成分,无论是插曲、配乐还是音响,都对演员塑造舞台形象发挥着不可缺少的协同作用。舞蹈是对剧情说明与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肢体语言。其他的造型艺术成分,如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也是从不同的角度为演员塑造舞台形象起特定辅助作用。

而演员的表演艺术是儿童剧的中心和主导,演员对于剧本的二次创作,给予了儿童剧新的生命力,不同演员有不同的创造,而多种艺术成分的吸收与融化,构成了儿童剧艺术的外在形态。因此可以说,儿童剧是以演员的舞台表演为中心环节的艺术。演员的表演是整个艺术的核心。正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的:“什么是戏剧?所谓戏剧就是由一个活人扮演另一个活人的艺术。”他一语道破了演员的表演在整个儿童剧中的地位——演员的表演是主体。离开了演员的表演,也就没有儿童剧的存在。

一、学前音乐综合性教学与儿童剧表演的有机结合

儿童剧表演与成人戏剧在题材、表演对象、表演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以童话故事为主、角色大多是各种形象鲜明的拟人化动物,面对的是少年儿童群体,表现方式也主要以话剧和歌舞剧为主。

儿童剧的表演艺术,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塑造人物或动物形象的艺术。它由演员自身的“我”去扮演角色的“他(她、它)”。在这一艺术创造过程中,演员自始至终都是以自身为媒介来塑造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的。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儿童剧的表演艺术称之为“人演人、物的艺术”。演员自己既是创造者,又是创作材料和工具,演员表演的角色就是艺术完成品。而且每一次都要重新创造,每次演出都要像第一次那样重新表演整个舞台行动过程。

儿童剧的表演要获得成功,演员的表演水平至关重要,主要体现为演员舞台表演的张弛有度、舞台表演注意力的集中度、舞台表演的真实感、角色内心的情感表达、舞台动作与规定情境的恰当诠释、演员与观众的交流等,因此在演员的培养上就必须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是较为详细的分科教学,声乐、舞蹈、器乐是各自为政的独立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多年的艺术培养后,初步具备了唱、跳、弹、说等各项技能,但要在儿童剧表演中做一个合格的演员,这些初步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怎样有效融合音乐、舞蹈、器乐、语言、表演等不同因素为一体,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并具备儿童剧舞台表演的综合素质,在我们音乐教研组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结合目前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慢慢摸索出比较适合儿童剧的音乐教学内容和方法。

目前著名的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有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此三大体系在国际上影响深远,在我国也已渐渐深入人心,为国人所了解和学以致用。此三大音乐体系各具优势、各有精华,在这些教学法的基础上,我们有所选择地运用在以儿童剧为载体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性教学中。

二、学前音乐综合性教学

1.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内容的引用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由瑞士音乐家、教育家爱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创造。1892年达尔克罗兹任日内瓦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授,大约在1900年左右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学说,称为“体态律动学教学法”。他认为:人的身体就是一件最好的“乐器”。要接受音乐训练,第一个要训练的“乐器”便是人的身体,这是一切艺术的源头和基础。音乐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毫无疑问,音乐教学应该立足于听与听觉能力的培养。问题是“听”本身具有极大的空间与不同的层面,“听”与“听见”“听进”“听懂”,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和程度上的差异。以往我们的音乐教学虽然注重了听的形式,但忽略了听的本质;注重了听的内容,但忽略了听的手段与方法;注重了听的表面过程,但也忽略了听后的反馈与评价。在儿童剧初期排练中,经常有学生在表演中不到位,不是表演放不开,就是不会表演,还有跟音乐基本是脱节的,没有音乐的感受,在舞台上也缺乏表演的节奏感。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通过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训练来解决学生听觉与身体运动的结合,从而使之在舞台上能充分运用身体语言诠释角色。

体态律动,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放松,把身体作为乐器,把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音乐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是节奏,音乐与人的身体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也是节奏。每一个有生命的人都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而节奏的感觉又完全依赖于运动。但体态律动又不同于舞蹈,它是以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和时值变化,以培养学生利用听觉获得轻松、协调自如的节奏感为目的。比如,对儿童剧中的歌舞表演,有的学生把握不好节奏,表达不出歌曲情感内容,经过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及训练,特别是体态律动训练,学生的表演就显得自然轻松,恰到好处。

因此,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教法也成为我们训练儿童剧演员舞台表演张弛有度的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从儿童剧的音乐素材中找到表演的正确切入点,理解音乐、体现音乐和表现综合素质的卓有成效的音乐教育手段。

2.柯达伊音乐教育内容的引用

柯达伊教学法是由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佐尔坦所倡导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套音乐教育思想体系。

柯达伊不但继承了匈牙利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而且吸收并综合运用了欧洲传统优秀的音乐教学手段。他的基本音乐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一是以民族音乐为基础。柯达伊认为,简练、淳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曲是引导孩子热爱民族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二是歌唱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柯达伊认为,只有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才可能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唱歌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切实可行又有实效的途径。

现在匈牙利所发展的音乐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根据柯达伊的教育理念,所有的音乐教师接受了严格的专业训练,任何一位音乐老师,不管是否有钢琴在教室,他们都可以凭着一支音叉进行教学。小孩子从两岁起即在幼儿园接受音乐教育,他们在听、唱匈牙利童谣中慢慢地学习与成长,到了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学生已能一对一的表演无伴奏轮唱,三年级即开始简单的二三部无伴奏合唱,最后到了中学,学生拿起乐谱即能演唱四部的无伴奏合唱。匈牙利自从推展这个音乐教学法之后,音乐人才辈出,成为20世纪全世界的音乐重镇之一。

柯达伊认为人声是最自然的乐器,也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唱歌必须是无伴奏的,就像传统的民谣演唱。柯达伊音乐教育从简单的人声单声部旋律到加入人声伴奏,通过轮唱、合唱等方式,但都是以清唱的方式来实施教学,并且不依赖任何乐器的伴奏。

柯达伊的最突出的贡献还在于大力推广柯尔文手势(见图2-2)和音叉的运用,柯尔文手势是英国首调唱名法的推行者柯尔文创用的一套手势,手势主要帮助学生对于音高的掌握,用不同的姿势通过在空间的不同高低位置,显示音阶中各种高低音的关系。

自从引用这种教学方法后,学生唱歌跑调、歌唱专注度不高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柯达伊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很少用语言来讲述,往往音乐教师先唱一句,然后伴随着指挥动作,学生就知道什么时候进入,由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和思维灵活性,也培养了儿童剧表演时学生的歌唱素养。

图2-2 柯尔文手势图

3.奥尔夫音乐教育内容的引用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立。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奥尔夫教学法还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它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肢体乐器演奏(例如拍手、跺脚等)、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小型音乐剧表演、奥尔夫乐器演奏等多种形式,不仅能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可以综合提高其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

这种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音乐活动中有大量机会让学生即兴创作,创新求异。特制的奥尔夫乐器可使学生迅速在乐器上表达音乐的构想,享受创作的乐趣。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术,两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而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说白训练、声势训练、舞蹈训练、戏剧训练、乐器训练都对我们儿童剧的综合性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素材,通过教学,学生在表演动作的协调上、说白情感的控制上、角色戏剧性冲突的把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以儿童剧为载体的音乐综合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1.舞台表演的张弛有度

不管是新演员,还是老演员,在上台之前,心情肯定都会有所紧张,演员心理素质不一样,紧张的程度也不一样。大幕拉开,演员置身于高大、空旷的舞台中央,强烈的灯光照射在身上,心跳节奏都比平时加速,舞台下面是上千的观众,黑压压一片,演员成了众目睽睽的中心,这时心理素质较差的演员则会手足无措,心怦怦乱跳,嗓子发干,脑子里一片空白。这种特殊的环境条件刺激和思想负担交织在一起,造成演员精神的高度紧张。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就会使身体产生一系列失调失衡的表现,肢体不能像排练时那样从容自如地控制支配,两腿还会止不住地发抖;舌头也转动不灵,不听使唤……演员处于这样紧张的状况,根本就谈不上什么自如的表演了,完全失去平时的表演水准。

为了克服、解除演员自身的紧张,在当众表演的环境中能做到张弛自如地行动,我们在音乐综合性教学中采用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的训练方式。

(1)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体态律动所要求的用身体来反映音乐,与我们概念中的舞蹈不一样。它并不需要有专业的韧带、软度,也不需要非常优美、潇洒的舞姿,只要求学生的动作要绝对自然放松、协调并充满信心。要点大致可分为身体与动作的入门训练;身体各部位协调统一的训练;对大脑与身体各部位协作的训练;放松呼吸与纠正的训练;节奏的训练;对音乐体会和感受的训练等。

我们在教学时,着重训练学生时刻敏锐地、有效地利用听觉,用身体各部分作为表达音乐的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的各种因素(包括速度、节奏、力度、乐句、情绪等)及其内心感受,用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并且特别强调全身心地放松和全身心地感受。

譬如很简单的单音,通过钢琴弹奏出来,学生三三两两地在一个空间里,你可以感觉自己是在草地上闲散地散步,但在散步的过程中你要去探索不同的空间,不要只在一个地方转圈;你可以听着钢琴的节拍让自己全身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放松。

这时钢琴的节拍变成了附点,你的步伐随之改变,每个同学的身体动作都可以不一样,但同样的是身体的节奏一定是流畅的。

钢琴节奏继续改变,你可以跑,你可以跳,你可以独自一人,你可以两人一伙,你也可以随意组成一个小组。你可以运用上身的律动来表达,但脚下的节拍始终不变,仍旧跟着钢琴节奏。

这是一堂体态律动的最初训练课程,它通过人最简单的步伐,走、跳、跑等动作,让学生去学会放松,学会控制自身的肌体。在课程设计中,这些表达音乐的动作,都是教师精心设计成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的。不同的对象还可以通过很多常见的道具来辅助。个别学生出现精神松懈涣散时,要及时变换讲解方式或更换内容,让学生永远处于新鲜状态。

注:用道具气球来辅助教学。

(2)即兴表演的教学方式:通过即兴表演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及创作的能力,这点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剧的表演中充分得到了证明。学生也非常喜欢这种上课形式,同一个题材,每组学生所表现的和表演都不一样。这种创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儿童剧的编排提供了练习,除了奠定学生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基础之外,对现代社会中所需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亦有莫大的帮助。

教师在体态律动课上比较少地采用现成的乐曲,而更多地采用即兴编写声乐、器乐曲。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自由地用各种方式来安排各种乐器,以适应不同的风格及各种状态。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再印象,以身体动作再现音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直接产生对音乐的经验。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感情更臻于细腻敏锐,使学生更加健康活泼,充满想象力,促进各方面的学习。

到期末考试,则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考核,考试内容、考试人数、考试方式都由学生自己选择,考试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儿童歌舞剧表演形式。因此,一到考试当天,学生们都很兴奋,早早做好道具,化好妆,穿好服装,十分隆重,就像参加正式演出一样(见图2-3)。

2.舞台表演注意力的集中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注意”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它和人的意志力密切联系。演员在意志力的控制下,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舞台上的表演对象,集中注意于舞台上的角色、注意自己的同伴,就不会因台下的一举一动而深受影响,就能够摆脱舞台表演的特殊环境的影响,解除由此造成的紧张,帮助演员全神贯注,很快进入剧中规定的情境。

图2-3 演出式的考核

注意力集中不仅是为了解除演员的紧张失衡,也是达到正确表演的重要因素。表演要求演员深入其境,首先要做到真的在听、真的在看、真的感觉到角色给你的触动,并认真地投入到角色中。这“真”字里面就包含着注意力集中。如果是虚假表演,就会导致演出时往往没有真的去听、真的去看,只是做出“看的样子”“听的样子”,好像在看,其实什么都没看见;好像在听,却根本没听见对方在说什么,只是机械性动作,缺乏真情实感。演员只有集中注意力与舞台伙伴,全神贯注投身于表演,才能产生相应的态度和情感活动,激发起进一步行动的愿望,达到真实的外部动作与内心活动的有机统一,才能给观众一种真实感,情绪随着演员的表演而起伏。

(1)音乐感觉训练: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柯尔文手势是用七个不同的手势代表音阶中不同音高的七个音,随着手势高度的变化,提示音高的变化。手势的作用主要有以下特点:暗示音准、表示乐汇片段、二声部训练、大小音程和弦、转调等。手势的变化时刻指挥着学生音高的变化,老师的两只手可同时进行不同的音高变化,学生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才能表达出正确的音乐。

课堂中充分运用卡农的形式:回声式模仿、小节卡农、乐汇卡农、乐句卡农、伴奏式和声等,都可以随着教师的柯尔文手势和音叉的定音进行,现场气氛非常有趣和热烈,音色也非常和谐动听,也让学生的注意力时刻处在高度集中的状态,在十分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声乐训练。

(2)合唱队练习:成立了学院合唱团,主要是女声合唱团,因为学前教育系男生很少。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对于合唱的训练十分有成效,不仅能够解决很多学生的音准问题,还能通过一些柯达伊小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经过系统的训练,学生的合唱水平大大提高,这几年参加各种比赛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3.角色内心的情感表达

在儿童剧舞台表演中,最难掌握、最难表达的就是内心情感。“艺术就其本质来说,是虚构的艺术。”舞台上表演的一切都是剧中所虚构。运用想象,想象能使我们产生对虚构剧情的真实感。演员自身也可进行想象,想象我是蝌蚪,我在到处寻找我的妈妈(儿童剧《小蝌蚪找妈妈》);想象我是大灰狼,我在想方设法要吃小红帽(儿童剧《小红帽》)等。在想象的推动下,认为我是谁,从什么地方来,在什么时候,到了什么地方,这儿发生了什么事,我要做什么等,就能在想象的激发下,进入角色内心,就会真实、恰当地去表演。

情境设置练习,在三种音乐教学体系中都有涉及。它的主要做法即觉得自己是置身于这情景之中,是处在想象生活的深处,处在想象事物的世界里,努力培养演员对儿童剧中的环境、角色关系、发生事件具有真实感和强烈的环境感,呼唤起真实体验的感情。

音乐综合性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假设情景来训练学生。譬如:在花园里摘花;用力拿起一把重几百斤的扫把,去马路打扫卫生;地面上放着一个装有重物的箱子,使劲抱起;在操场上,摆弄一个浮力很大的气球;学校食堂,一双一次性筷子,不论怎样都掰不开;插在地上的木棍,使劲拔起,但拔起时,却摔了个四脚朝天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演出不同情绪。以行动的实施去激发心理的体验,从而获得角色感觉,进入下意识创作,其最终目的使学生实现一种良好的角色感觉,用更有机的、合乎逻辑的去完成角色行动。

4.舞台表演的动作

动作是表演艺术的基础,离开动作就谈不上什么表演。动作,包含着心理动作和形体动作,两者是紧密结合的。演员的动作需要准确、鲜明、恰当,符合特定的人物性格,符合剧本情节的要求。

而生活里的动作和行动,归纳起来离不开三个环节,即: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做。我们把这三个环节称为动作的三要素。动作三要素是演员掌握人物动作的钥匙。

恰当的动作能恰当地表达角色的情境。而平时通过课堂音乐综合教学中的适量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把握角色的表演。特别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体态律动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身势训练,都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自觉的行为状态,从而派生出舞台表演动作,譬如:老牛去卖菜;狐狸偷瓜;高兴地回家;沮丧地回家;手捧一束鲜花,招来一只蜜蜂;吃烫面条;穿了一件新衣服;照镜子;对着镜子臭美;脚崴了;喝热水;推倒、滑倒、绊倒;发现钱包丢了等。这对完成儿童剧表演无疑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5.舞台表演的综合性

舞台表演的综合性体现在演员自身素质的解放与拓展,前提是“从自我出发”,然后运用自身经验系统参与表演创作。因此,人生经验是演员创作的基础,艺术经验是对生活的选择及再组织。我们要调动经验系统为创造角色服务,它是演员创造角色的基础和宝贵财富。

人生经验是演员本身所有,艺术经验则可以通过后期的培养所拥有。在音乐综合性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三大音乐教学体系的有关艺术经验。

(1)说白练习: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有大量儿歌、童谣的练习,除了一部分取自匈牙利和德国的儿歌、童谣,还精选出我国各民族地区的儿歌、童谣,把歌词以说白形式教学生,并配以音韵、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等,用不同的情感去诠释。如诙谐有趣的童谣《争热炕》:十冬腊月大雪降,老两口子争热炕。老头要在炕头睡,老婆不让不让偏不让。老头拿起炕笤帚,老婆举起擀面杖。老两口儿一直打到大天亮,谁也没有捞到睡热炕。说白练习能让学生动用情绪、情感、表情、动作来训练自己儿童剧台词表现力,对提高儿童剧表演质量是直接而全面的训练。

(2)声势训练: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声势通常是和节奏连在一起的,它是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用易学易做的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多以“卡农”形式来训练。譬如让学生左手匀速地拍,右手比左手快一倍或左手画圈、右手上下直线拍,便会感觉两手程度不等的互有牵制和干扰。这说明各自独立活动、互相协调的双手活动平衡能力的获得也要经过一定的锻炼,也使学生们懂得双手活动平衡的练习,在音乐中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

各种拍腿声势节奏,每种样式反复做几次。由教师带着做。每小节的速度和次数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有时浩大的声势节奏还会演变成类似集体舞形式(见图2-4)。

图2-4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声势训练

(3)打击乐器训练:奥尔夫的打击乐器包括两种: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沙球、三角铁、双向筒、手鼓、鱼蛙等;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音条乐器(钟琴、钢板琴、木琴等)、定音鼓等。

奥尔夫乐器具有简单易奏的特点,以五声音阶为主,通常是为主旋律伴奏。将几个音按固定节奏型组成“固定音型”反复使用于全曲,是奥尔夫乐器伴奏中常用的方式,也非常好学和实践。例如:慢四拍节奏的歌曲,让学生跟着教师边听音乐边拍腿拍手或其他动作(声势)。每人再拿一件奥尔夫乐器,即兴打节奏伴奏,并加简单的声势。可分组,有些学生做声势,有些学生伴奏,伴奏同学音条琴选一个固定音型,节奏乐器选一个固定节奏型。这时课堂上肯定热闹非凡,经过一番练习,也会十分和谐。通过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协调性都会得到完善。

(4)舞蹈训练:这里指的舞蹈不能等同于有关舞蹈艺术门类的专业概念,而是具有“元素性”的含义,包括律动、表演等。同时,奥尔夫教学法所设计的舞蹈对于任何没有学过舞蹈的人也能学会。他所要求的是按音乐的节奏跳,按音乐的形象去想象,最重要的是即兴,学生们可以自由设计、自由编排自己理想的动作。经过这种训练,学生的舞蹈动作设计、创新、编排等技能会自然而然得到提高。在儿童剧表演中,尤其是儿童歌舞剧表演中,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根据音乐的特征、根据人物的个性,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舞蹈动作以更好地表达情感。

综上所述,通过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性音乐教学,用说、唱、跳、奏等综合艺术形式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快乐教学形式,培养了学生正确地担当自己的角色、养成专心致志的良好品格、提高自己的综合艺术素养的能力,让学生的自信心、专注性、合作精神、反应能力及创造力都得到全面的提高。

第五节 以儿童剧为载体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

一、儿童剧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

《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建立在基础造型之上的一门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各种绘画技能和手工制作技法,主要包括基础素描、基础色彩、装饰画技法与创编、手工制作、美术欣赏等内容。通过学前教育美术专业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理论知识,掌握各类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格特质,促进健康个性发展。加强美术的综合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使学生将学到的美术知识技能广泛迁移,并运用到今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及各类活动中去。

儿童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形式,其舞台布景与道具是舞台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服装、化妆、灯光、音响效果等一起,共同组成舞台的整体。以儿童剧为载体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既突出了具有职业导向的培养模式,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儿童剧之所以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有联系,主要是它自身舞台美术特点决定的。

1.儿童剧舞台布景特点

舞台布景是舞台演出中最直观的造型艺术,它是舞台美术中的核心与主导。舞台布景在整个舞台情境的设置、舞台空间的拓展、舞台气氛的营造等方面来增强儿童剧的表现力,从而使观众在欣赏演出的过程中得到视觉上的艺术享受。儿童剧舞台美术布景需要掌握儿童剧的创作规律以及儿童审美心理特征,根据儿童剧剧情努力完成导演所设想的意图,积极营造舞台的意境美,充分体现情趣性,从视觉的角度打动儿童的心灵。

(1)儿童剧舞台布景要体现“动”。根据孩子们的审美心理特点,儿童剧舞台布景的首要特点是“动”。因此在演出中,天幕、影片、大型道具都要根据每一幕的剧情需要而进行灵活组合,让其在规律中自由地动。“动”是演出中儿童幻想的“催化剂”,催化出儿童剧轻松活泼的节奏和童话般神奇与幻想的浓郁气氛。布景的动在演出中不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还起到了创造奇妙的视觉效果、强化思想内容的作用。

(2)儿童剧舞台布景要体现“美”。著名儿童戏剧家任德耀认为:儿童剧有不同类型,舞台美术可以尝试各种风格,最重要的是“美”。儿童剧舞台布景的美侧重表现意境和色彩。表现意境、创造意境是儿童剧舞美布景的基本指导思想,它是布景设计的一个主要环节,没有意境的布景是无生命的。儿童剧的布景要使舞台的每一个角落充满神奇和梦幻,营造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舞台色彩极具联想性、表情性和象征性。舞台上色彩的反差、隐喻、渲染,使剧情得到一定的升华。儿童剧舞台的色彩注重对比色的使用,根据剧情需要选择使用色彩倾向明显的冷色调或暖色调,使舞台的色彩语言既鲜明又易于理解,给儿童以美的享受。

(3)儿童剧舞台布景要体现“趣”。在进行儿童剧舞台布景创作时,一定要怀着童心去思考,了解孩子们的特点,读懂孩子。儿童天性充满好奇,喜欢游戏,善于模仿。他们能在模仿自己认为有趣的语言和奇特的形体动作过程中,获得嬉戏的愉悦,其实这就是孩子们的原生态戏剧。儿童思维活跃,不受拘束,孩子对色彩和形象都很敏感,能凭直觉、不假思索地选择他们喜爱的富有童趣的形象。因此,儿童剧中的舞美设计要突显儿童情趣,运用夸张手法,设计有趣的情境和可爱的造型。夸张是儿童剧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运用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创造奇异的童话世界,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儿童剧舞台布景中一定要强调适应儿童思维特点和欣赏趣味,只有强调这个特殊性,才能具有更大的艺术感染力。

2.儿童剧的道具特点

舞台道具的设计制作不仅仅是一门手工技术,更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舞台道具是指戏剧、曲艺、歌舞等舞台演出所需的用具。它是根据剧情、角色需要而选择、设计、制作的与剧中人物、场景等相吻合的用品。道具包括大道具、小道具、装饰道具、随身道具等,其中随身道具也称作“手持道具”。一件道具往往是剧情的矛盾焦点,剧中人物或许会围绕它产生冲突、交流、发展、变化等。道具在表演中的合理运用,有助于人物的塑造,也有助于剧情的发展。

(1)道具是日常用品的再创造。舞台道具远看似真,近看似假,是日常用品的再创造。由于舞台空间与观众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舞台上的各种软、硬景在透视上给观众造成了错觉,使得道具的色彩和大小也相对有所改变。真实物品较少作为道具用到舞台上,因为在高亮度的舞台上会使真实的物品显得不真实,往往真实物品的大小和色彩与置景、服装、演员难以协调。为了演员方便使用,不追求实用性,舞台道具一般都是假的,因此舞台道具在制作中完全可以采用与制造实物所不同的材料和手法,来达到与实物在外形上的相似。鉴于儿童的知识经验,儿童剧的道具要尽量做得仿真一些,不能太抽象,要让儿童易于辨认。

(2)道具营造舞台环境氛围。舞台道具的首要艺术功能是营造舞台环境,它能体现出儿童剧舞美功能的统一作用。换句话说,它在儿童剧场景和舞美设计中起着支点作用,是演员动作调度必不可少的条件。道具的首要特点是指认性,它在儿童剧中更加凸显。由于儿童正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具象的事物更容易理解。表演中要充分利用道具让儿童在观看时迅速地指认出该场剧幕的特定环境。在舞台上,把道具石头摆上,就自然会想到这是室外的环境。如果用一把椅子去代替石头,就会使观众内外混淆。可见,道具不仅能使演员突出性格,帮助表演,对于展现环境,为观众提供联想的假定情景,作用非常大。儿童剧道具要更具舞台装饰性。舞台道具在营造舞台环境方面,与舞台布景相比是毫不逊色的,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装饰性强的道具使舞台空间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艺术的语言也由此更为形象。道具将演员和时空融为一体,使表演的氛围得到了强化,使观众产生了共鸣,它自然而然地把观众带入了剧情所要渲染的意境之中。儿童剧的道具制作要避免成人化,要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设计和制作,体现趣味性。

3.儿童剧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启迪

儿童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其中舞台美术是儿童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儿童剧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紧密联系。第一,美术教学中各类绘画技能和手工技巧在设计舞台布景和制作道具中得到综合运用。儿童剧演出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实践平台,给学生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这是目前学前专业美术教学所欠缺的环节。第二,把儿童剧艺术形式引入课堂,将会丰富教学内容和拓展美术教学形式,同时会碰撞出更多的创新点。例如,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与儿童剧的舞台布景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将舞台布景设计的动、美、趣特点运用到幼儿园的整体环境或区域环境设计中,将会出现新的局面。第三,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教师—学生—幼儿,构成了两两对立统一体,三者保持着直接与间接的关系。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美术技能,还应该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创造,了解幼儿审美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是学前专业美术教学要重视的问题。而融入儿童剧的美术教学能让学生较早地树立起幼儿意识。可见,基于儿童剧的美术教学显现出较多的优势,同时还能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难题。以儿童剧为切入点,来研究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以儿童剧为载体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实施方案

1.精心创设环境,营造艺术氛围

在儿童剧舞台上首先强调的是环境,没有良好环境的烘托难以演出好戏。另外,《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是第三位“老师”,创设良好环境是基础。因此,基于儿童剧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首先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的美术教学场地是画室,实践场地是舞台。画室分为:素描教室、装饰画教室、手工教室三大类型。我们以美为载体,以童趣为主线,以动为原则,设计美术教学环境。针对画室的具体功用进行独特布置,素描教室的设计风格为自然风格,以木制材料为主,用绿色植物点缀,体现清新淡雅、自然淳朴。其中,画室内区域划分和写生椅的摆放可根据教学需要自由组合,灵活地动。装饰画画室为现代风格,采用鲜艳的色彩、夸张的手法装扮画室,体现趣味性。画室展示区里展出多幅色彩协调,色调明确的儿童剧剧照和舞台布景照片,供学生欣赏参考。手工教室为童趣风格,适当运用民间美术元素点缀画室,体现艺术性和独特性。手工教室陈列了许多富有童趣的手工作品,其中有历届儿童剧演出制作的道具作品,有经典儿童剧道具的照片,还有各种学生自制的玩具作品。学生的课堂手工作品一般每周更新一次。画室外的走廊是流动式的学生美术作品展示区,有可爱的儿童装饰画作品、有漂亮的儿童剧布景设计作品、有精致的半立体纸浮雕作品等,并定期进行更换。创设独特的美术学习环境,营造艺术氛围,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以儿童剧为依托,重构教学内容

基于儿童剧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儿童剧的平台,在教学内容上采用连贯性的“知识链”的思路和“螺旋”式设置方法。由于学生入学前大部分没有美术基础,因此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先从美术基础知识为切入点,让学生初步掌握美术技能,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和配色能力。通过螺旋式方法,由浅入深逐渐掌握各类美术教学内容。基于儿童剧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将色彩基础、装饰画创编、手工制作作为拓展重点,打散重构教学内容。

(1)增加色彩基础教学内容。色彩基础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色彩配置能力,主要包括色彩三要素;同类色、类似色、对比色配置,冷暖色调配置等练习;图案的组织形式和多种制作技法等。增加色彩的情感与表现的内容,包括色彩联想、感觉与象征,色彩的印象与通感等,并借鉴儿童剧舞台色彩的情感性特点进行训练。增加图案制作技法的课时数,开拓多种制作技法,并赋予色彩情感的表达,使画面更富有内涵和活力。

(2)拓宽手工教学内容。基于儿童剧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为手工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手工教学主要分为基础手工和实用手工两部分,基础手工部分教学内容较杂,适用性不强;实用手工的教学内容没有分类,都是融合在一起上,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够。基于儿童剧的手工教学,将手工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类。基础手工以纸造型、泥造型、综合材料制作为主。实用手工分为幼儿园环境布置和玩教具设计与制作两大类。这两类手工教学内容与儿童剧舞台布景和道具制作有直接的联系,同时这样归类更凸显专业性。在此基础上,基础手工课中增加纸的立体造型课时,加强综合及复合材料造型的专题训练,如纸浆造型、棉絮造型、果壳造型、乒乓球造型等。幼儿园环境布置的教学内容中重点加强墙饰设计,专设以儿童剧剧目为主题的墙饰设计练习。增设舞台空间设计技巧的教学内容,教会学生巧妙地处理空间,在特定的空间内创造无限的空间感,这个技巧在幼儿园环境布置中比较适用。玩教具设计与制作教学分为玩具制作和教具制作。在玩具制作中增加布艺玩具制作的教学内容:用不织布做美食、用袜子做娃娃、用无纺布做装饰品等。玩教具制作中,将道具的制作技巧运用到玩教具制作中,同时在玩教具制作中不断地尝试新材料,为儿童剧道具制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手工教学中,结合儿童剧特点,不断挖掘手工制作的材料和方法,使手工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充满活力,与时俱进。

(3)重组儿童装饰画创编教学内容。创编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在教师编制考试和省级师范技能比赛中美术考核内容都是儿童装饰画创编,可见它的重要性。基于儿童剧的儿童装饰画创编教学内容,先以简笔画入手,学习各种动物、人物造型,再进行构图练习、主题练习等,其中简笔画基本功练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课外作业为主。传统的美术课程设置中简笔画在第五个学期独立学习,与创编教学脱节,这样设置改变了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的弊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创编的技能与技巧。

(4)整合美术欣赏教学内容。美术欣赏内容主要有中国绘画、外国绘画、民间美术作品、儿童美术作品等内容。增加欣赏室内环境设计作品、雕塑作品、儿童剧舞美剧照、儿童剧表演等内容。将美术欣赏教学内容打散,渗透于各类美术技法教学内容之中,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欣赏内容。打破原来美术欣赏作为独立课程集中授课的模式,使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更好,更有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

3.以儿童剧为平台,开拓教学方式

(1)运用多向思维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艺术创作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其生命力就在于标新立异。思维是创造的命脉,在创作中多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等,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基于儿童剧的实用手工教学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在玩教具设计与制作教学中专门设计训练思维内容。练习一:一种材料多种造型。如用一次性杯子做各种造型,先讲解原型利用、切割重构、组合法等多种制作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现场完成。学生们做了娃娃、兔子、企鹅、长颈鹿、小鱼、狗、椅子、台灯、水壶、梳妆台、手提包等各种造型。练习二:一个主题选择多种材料表现。如制作车玩具,可选择塑料瓶、牛奶瓶、药盒、蛋糕盒、一次性吸管、光盘等材料做各种造型的汽车,学生们的作品有趣味性、有美观性、有独特性,各具特色。练习三:借物变身法。如用气球的基本造型可做不倒翁、做花瓶、做头饰、做装饰球等。在此专题训练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练习,即进入制作儿童剧道具练习环节。道具制作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美术技能的综合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对儿童剧道具制作要求和选材特点进行讲解:儿童剧道具制作材料一般为木制、纸制、锦制、石膏等,还可用成品物件经加工和装饰后做道具使用,有些新型材料的运用和废旧材料的利用在道具制作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制作的道具要体现适用性和耐用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协调性和统一性。舞台道具不是制作越精致越好,到了舞台上,距离产生美。舞台对道具不要求近看很细的效果,而要求在十几米处加上灯光观看的效果。然后,教师分析儿童剧剧情和其中的各个角色,让学生自由选择剧目中所要制作的道具(即为儿童剧公演道具制作做前期准备)。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引发学生联想,学会举一反三,可把司空见惯的日常用品运用到道具制作中来,做出以假乱真的具有趣味性的仿真道具。

(2)开展分层教学施展学生个性。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每个学生的智力程度、性格、气质等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在指导思想上以学生为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层次性、伸缩性;在教学目标上要注意差异性、渐进性;在教学辅导上进行个性化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会各种美术技能。美术活动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充满着强烈的个性色彩,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是没有标准答案,倡导“无对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打破常规,为学生打开通往想象世界的通道。教师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教师及时关注每个学生,让他们保持足够的学习热情,还要多使用“挺好、有进步、有想法、你很棒”等词适时地表扬学生,尽量激励学生们对作品的个性表达。

(3)融儿童剧表演于美术教学课堂中。艺术是相通的,各类艺术之间有着内在的契合。艺术的综合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开阔艺术视野,获得美的享受,提高艺术素养。大胆地将儿童剧艺术引入美术课堂中。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带上自制的道具表演儿童剧的片段,一来检验道具的适用性和耐用性,再则体现手工教学的趣味性和多元性。道具能协助表演者表现人物和情节,表演者对道具要求的是适用性,即用得合手称心,对整个演出效果起到助益的作用。道具制作要注意坚固耐用。道具不能在演出时出现破损、不能使用或不顺畅等问题。手持道具的尺寸及风格要和演员的身高及造型特点相协调,使之成为表演的必需品。戏剧表演形式是学生自我展示手工作品成果的窗口,也是学生体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喜欢模仿别人表演,那些富有情趣的形象,特别是儿童剧表演的形式,更能唤起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在手工教学中以儿童剧表演的方式呈现手工作品使学生得到更生动的实践体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从儿童剧中学习色彩配置。现实生活中,色彩对人的情绪、情感会产生直观影响。在舞台上,色彩比其他视觉元素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反应。丰富的色彩变化直接表达了儿童剧的情感,不同色彩的冷暖、明暗,能够营造出异常强烈、神秘莫测的幻觉效果。优秀的儿童剧舞美设计都具有凸显色彩对比来造成视觉优先的特点。我们采用欣赏儿童剧作品体验和感受色彩的魅力,每一种色调的练习都会找出相应的儿童剧视频片段和剧照,让学生欣赏并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在感受儿童剧色彩美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掌握色彩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较好地把握色彩的多种配置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对色彩的情感认知,如看儿童剧画画、听音乐画画、闻气味画画、给出特定情绪和情境画画等,要求学生采用点线面构图方式,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

(5)用儿童剧故事进行创编练习。儿童装饰画创编命题训练主要包括主题创编、童谣创编、故事创编。故事创编包括儿童故事、儿童剧故事等内容。在儿童装饰画创编教学中,选择历年来我们学生儿童剧演出的经典剧目,观看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锁定儿童剧中精彩的画面,以备创作时使用。看完后教师将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选择儿童剧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场景,也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儿童剧的续篇等。学生对儿童剧的接受与喜爱程度远远超过了常规的美术教学形式,在课堂上,他们极其兴奋也特别认真,同时在这种学习活动中提高了学生造型语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到了寓教于乐,这是儿童装饰画创编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探索。

(6)实行团队协作学习方式。实行团队协作学习方式是基于儿童剧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方式之一。在墙饰设计和游戏材料制作的学习中都采用团队协作的形式进行教学。在墙饰设计教学采用儿童剧的剧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设计背景图。首先分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组合,确定每组成员,明确团队协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由组内成员推选组长。接着,教师讲解墙饰设计构图方法和创编步骤。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选题—进行创意—收集资料—画设计稿—上色定稿。在设计过程中要做到构图饱满,合理布局;主题突出,形象鲜明;形式统一,富有变化。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学会聆听,学会沟通,相互信任和尊重,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7)提供各种展示机会体验成功。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能主动地尝试和探索,积极表现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表现自我、展现自我、肯定自我。基于儿童剧的美术教学,注重给学生提供多种体验成功的平台:课堂内交替安排作品现场展示、作品轮流展示、作品阶段展示(在我们自己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网站上展览)等形式,课外有艺术节展览、儿童剧公演、幼儿园演出等活动,尽量给学生们更多实践和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没有绝对的标准,有创新就是成功,有进步、有想法也是成功。在学生作品展示的过程中,选择时机开展丰富的评价活动。在评价中,不仅采用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纵向评价,使三者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以儿童剧为载体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效果

基于儿童剧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已初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精心创设学习环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激发灵感奠定了基础。以儿童剧为依托,重构教学内容,体现了系统性、适用性、针对性的特点,提高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兴趣是关键。基于儿童剧的多元美术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力、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等。通过分层教学和提供展示自我作品机会,凸显每个学生自我存在的价值,使学生们全面发展与身心愉悦并重,完善其健全的人格。基于儿童剧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所学的课堂内容能得到及时的实践和验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在今后的幼儿园教学及各类演出活动中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六一节前夕我院面向全市儿童推出“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儿童剧汇演活动。

从第一届到第四届一路走来,由原来的固定背景一演到底,到现在的多种场景自如更换,大家普遍认为舞台布景设计一年比一年有创意,舞台意境越来越美(见图2-5、图2-6、图2-7、图2-8)。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对儿童剧舞台布景设计和制作有了深入的了解,并运用基于儿童剧的多元美术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舞台布景的设计知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策划和制作。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道具的制作规律和基本技法,学会了根据剧目要求来选择道具制作方法和制作材料,并能综合运用。儿童剧的中小型道具制作由学生分组完成(见图2-9)。大型的道具的制作是由老师设计,木工师傅施工完成基本坯体,再由学生分班绘制。在第四届儿童剧的演出中,亮点之一就是学生的手持道具做得特别生动形象,通过灯光的渲染,道具在舞台上比较和谐和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深受大家好评。通过演出,学生们积累了很多道具制作的实践经验。例如,第四届儿童剧《智斗大青虫》中舞台上的道具都是同学们设计和绘制的(见图2-10),他们头上戴的头饰也都是自制的,他们在玩教具制作课堂上学习到的气球造型方法运用到了儿童剧中(见图2-11)。历届的儿童剧公演逐渐突显出基于儿童剧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效果。

图2-5 第一届儿童剧公演舞美布景

图2-6 第二届儿童剧公演舞美布景

图2-7 第三届儿童剧公演舞美布景

图2-8 第四届儿童剧公演舞美布景

我们深信,只要坚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经验,基于儿童剧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将为“教师乐育、学生乐学”打开新局面,为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最终理想开辟新路径。

图2-9 儿童剧道具“鱼”

图2-10 舞台道具

图2-11 儿童剧大青虫等头饰

第六节 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剧剧本创编教学

儿童剧剧本是专门为儿童剧演出创作的文本,是儿童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剧本有别于一般的文章,是具有立体性和整合性,它是从叙述的形式改变为表演的形式,是把平面的文字转化为立体形象的过程,当我们看完一个剧,就像读完一本有声有色的立体书。为此,儿童剧剧本的创作是一种动态的文学形式,是立体化的写作。儿童剧除了具有一般戏剧的共同特点——综合的舞台性、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动作对话的典型性之外,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生理和心理特点,则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性。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是幼儿园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她们必须练就为儿童创作、改编剧本的能力,以丰富教学活动的内容。

一、儿童戏剧的创作

儿童戏剧的创作要求体现儿童戏剧的特点。这就要求在选材、表现儿童情趣、抓住情节发展与矛盾冲突、运用戏剧台词塑造人物形象上下功夫。

1.选材

儿童戏剧创作题材的选择力求广泛多样,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类与自然、现实与幻想都可以成为创作的题材。但是选择怎样的材料,从什么角度去反映和表现,力图通过作品使儿童获得什么,对创作者而言却是有取舍的。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望盛、兴趣广泛、可塑性强的特点。但是,儿童往往不能够深入地认识现实,也缺乏是非判断能力,注意力不能持久,精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启发学生考虑儿童的这些心理特点,选择能够反映儿童现实生活的题材,突出表现儿童成长中的思考与困惑,其主题应该是积极明朗的,以达到引领他们成长,解除他们心中困惑的目的。

着力于儿童熟悉的生活,选择适合儿童接受和欣赏的题材,用儿童独特的视角去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孩子纯真、丰富、有趣的内心世界,给孩子提供一个自我表现、自主创造、自我宣泄、愉悦享受的机会,这也就是我们在剧本创作教学中要求学生遵循的创作规律。当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习惯了独享,来到幼儿园或学校时,学习上、生活中不会与别人分享,就成了一个不受伙伴欢迎的人。有些孩子喜欢吃糖,但不爱漱口、刷牙,结果蛀虫把牙齿蛀烂了,每天痛得哇哇大哭。这些儿童生活中熟悉的素材,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作为儿童剧创作的题材。如在我们举办的第一届“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儿童剧公演时,其中像《不爱吃蔬菜的公主》《神奇的武器》等儿童剧就是选取了生活中孩子挑食、喜欢玩电脑耽误学习的生活素材作为剧本题材,这些题材是儿童熟知的,儿童喜欢看也看得懂。由于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还是萌芽初长状态,所以他们的认识活动总是紧紧依赖于直接的生活经验,也可以说直接生活经验是儿童思维活动的支柱。他们对事物多为具体的、表面的理解。从这一特点出发,儿童戏剧创作在选材上,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基础、兴趣爱好、认识范围以及欣赏观看角度,千万不要选取那些儿童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或不宜儿童观看的题材,如恐怖、迷信、武侠等内容是不宜选入儿童剧之中的。

2.如何表现儿童情趣

儿童情趣是儿童戏剧的生命。儿童情趣就是要求儿童戏剧应生动、活泼、形象、幽默风趣,有吸引力,把教育寓于曲折有致的剧情和生动鲜明的戏剧人物形象之中,使儿童喜欢看,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那么怎样来表现儿童情趣呢?

首先在创作剧本时要根据儿童特点,选取生活中生动的材料,加上合理的想象,以轻松愉快的情节、生动幽默的人物语言、夸张有趣的人物动作来表现。情趣必须服从于剧本的内容,必须是健康的,能使儿童受到教益。沙叶新的儿童剧《两分钱》就写得十分富有儿童情趣,立意新颖,构思精巧。小学生石新下午就要参加入队仪式了,急于做一件好事,在“求胜心切”的思想状态下,生出了自丢自拾两分钱的念头。由于故事符合这一类人物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因而并不使人有失真感,而他又把妈妈给他买红领巾的两角钱中的五分硬币,错当两分弃置于地,遂使戏剧呈现出波澜。剧本结尾,作者通过刘灵之口,说道:“你虽然做了一件不诚实的错事,可是你诚实地承认了错误,这是一件大好事!我要告诉大队辅导员,表扬你!”充满儿童情趣,画龙点睛,焕发出动人的思想光彩。

其次剧本要富有直观性、娱乐性、游戏性,尽量设法让小观众自己参与,关文芝的小童话剧《玩具店的夜晚》就具有这个特点。这个童话剧抓住了幼儿的亲密伴侣玩具和令小朋友神往的玩具店的夜晚发生的小猴、小熊、小鹿、布娃娃众玩具下橱窗玩耍的一段趣事和这些直观的拟人化的舞台形象反映了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给小朋友以“什么是真正的勇敢”深刻启迪和强烈美感。“玩具”玩“侦察”正是小孩最感兴趣的事。小孩在“众玩具”面前一试本领,用“金箍棒”打破橱窗玻璃,逃回橱窗,隐瞒错误。那个憨厚老实的布娃娃大胆承认错误,代为受过,几个人物在游戏的戏剧冲突中显示了各自性格特点,几个形象栩栩如生,搬上舞台将更生动,可见性强,儿童情趣盎然。孙毅创作的《五彩小小鸡》描写鸡妈妈下蛋孵小鸡与小灰鼠、棕鼠偷蛋,以及老鹰抓小鸡之间的矛盾冲突。淘气顽皮的5号彩蛋四处乱跑,特别具有儿童情趣。剧中,是观众小朋友齐声呼唤叫回鸡妈妈,是观众小朋友共同参与才消灭了可爱的老鹰。整场儿童剧的表演就像一场游戏。

3.抓住情节发展与矛盾冲突

创作剧本首先要用戏剧的文本样式构思,包括为故事设置一个特定的情境和场景;谋划安排幕与场的变换,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学者,就要求他们写独幕剧;设计一个吸引人的开头和好的结尾,做到情节完整、主题彰显、韵味绵长;运用人物语言叙述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在故事情节展开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形成戏剧冲突;使矛盾冲突的解决富有趣味性,等等。儿童戏剧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不仅仅考虑文学表达的文本形式,同时要对舞台布置、演员表演、服饰造型、音乐伴奏、演出时的剧场气氛等进行综合考虑。这也是戏剧文学创作比较困难的方面。

在安排戏剧情节时,要特别强调一下开头部分。剧本开头的场面、气氛一般较为平静。从内容上讲,开头应当包括以下内容: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主要人物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引出中心事件;补充交代中心事件发生之前的先行时事件,为展开故事做好铺垫。如黎锦晖《三只蝴蝶》的开头:

[菊花先站定,三只蝴蝶用打踢步出场。

[二蝶退后,一蝶向前。

红蝴蝶唱 青天高高,太阳照照,云儿缈缈,风儿飘飘,今天天气很好!

三蝶合唱 我们出来游玩,游玩,快乐逍遥!

白蝴蝶唱 青天高高,绿水滔滔,草儿萧萧,花儿娇娇,这里景致很好!

三蝶合唱 我们出来游玩,游玩,快乐逍遥!

黄蝴蝶唱 清风飘飘,树枝摇摇,鸟儿叫叫,虫儿闹闹,这里音乐很好!

三蝶合唱 我们一同舞蹈,舞蹈,快乐逍遥!

[花唱,三蝶横进,用点步旋转舞。

接下来是红、白、黄三色花的歌唱,赞美三只蝴蝶宝宝容颜的美丽,同色菊花和蝴蝶结成三对好朋友。

这个剧的开头,运用反复、渲染烘托,营造出一个美丽的情境,表现春天来临、鲜花盛开、蝴蝶飞舞的繁荣景象,以及蝴蝶、花儿之间亲密无间的友情,为下面雷雨交加时它们互相帮助、不离不弃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开头之后,要沿着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步步向前推进。儿童戏剧的情节结构虽然与小说的情节结构有同样的性质,但是,戏剧是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上表现广阔的生活内容。因此,从戏剧文学的接受对象来看,由于儿童对事物有意注意的维系时间有限,儿童戏剧必须营造独特的戏剧场景,设计有利于情节展开并能推进剧情发展的人物对话和动作,以便剧情快速推进、张弛有度。故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剧本创作时,时刻强调故事情节要高度集中,叙事方法要浓缩、跳跃、有趣。有时可恰当地运用设置悬念、情节突变、人物对比等创作技巧,使情节曲折、富于变化,使观众情感跟随剧情发展而紧张、兴奋、喜悦。把故事介绍得清楚明白,把矛盾冲突表现得扣人心弦,入戏节奏快,结束得干净利落,或兴味无穷。

4.运用戏剧台词塑造人物形象

通常戏剧文学的语言形式只有两种,即人物语言和舞台指示语。人物语言是剧中人所讲话语的文字显现,也称台词,有对白、旁白、独白及唱词等,是展现人物性格和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是剧本构成的主体,是戏剧最重要的变现手段,具有口语化、音调铿锵、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舞台指示语即剧中非人物语言的叙述语言,是对舞台场景和戏剧人物动作的一种提示和说明,只是简略提示,一般不用大篇幅讲述,具有简略性和指导性。比如开幕前交代说明场地布景、时间季节、人物角色等;在人物出场后,则用于对人物言语时的内在情绪、外部动作、上下场的说明提示。舞台指示语主要是供欣赏阅读或排演使用剧本者阅读理解的,观众并不能“听”到它们,却能从舞台表演中“看”到它们的形象表现,是台下阅读剧本时的辅助性语言和演员表演二度创作的重要依据。

画外音是台词和提示语之外编者有意插入的语言,用于交代情节、人物,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画外音只是偶尔使用的一种舞台辅助性语言。优秀的儿童剧剧本为了塑造出具有个性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总是在人物台词上狠下功夫。初学写剧本者喜欢用画外音直接发表观点或叙述交代故事、人物。其实画外音只在不得已时才运用,不宜多用,否则可能中断线索,打乱结构。应当让观众从剧中人物的语言做出分析判断,把握情节发展。

由于儿童观众的特殊性,儿童戏剧语言应具有浅显易懂、富于儿童情趣和动作性的特点。它没有大段的抒情性或者叙事性的内心独白或纯理性对白,而是浅显活泼,充满儿童情趣,符合儿童的口语表达习惯。如张天翼的儿童剧《大灰狼》,写狼想吃羊,有这样一段台词:谁都对我不怀好意,连我的肚子也不跟我好了,只要我躺下,我的肚子就“咕咕咕”地叫,把我吵醒,我对它还是挺和气的。我问它:“肚子,肚子,你闹什么?”我肚子说:“哼,还问呢,你不摸摸,看我瘪成什么样儿了!我要吃羊,没羊;我要吃牛,没牛。给你当肚子可真倒了霉,还不如去给小耗子当肚子哩。”

这段台词将狼的凶狠本性表现得非常彻底,非常具有幽默感和儿童情趣,短小简单的句式、口语化的表达,显得非常生活化。

剧本中台词的写作还要求动作化。老舍先生曾在《儿童剧的语言》一文中说过:“儿童剧的语言不容易写好:既要简明易懂,又要用字不多,还要生动活泼,很不好办。”儿童剧的剧情发展大多由戏剧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而观众也只有通过人物的台词才能把握剧情和人物。人物台词首先要求动作化,它不仅表现出人物的表情、动作、内心活动和明确的行动目的,而且能引起对方强烈的反应,从而产生相应的积极行动,推动剧情的发展。另外,因为舞台表演要求动作,儿童不喜欢静止的大段说词。台词的动作性使得儿童剧的节奏更明快,效果更强烈。如《小熊拔牙》中小兔给小熊拔牙时的台词就很能体现这种特点。其次要求个性化,什么人说什么话,通过不同人物自己的语言揭示其性格,展示和解决矛盾冲突,表现人物命运。再次是艺术化,人物台词不是随便编造的,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经过精心挑选、提炼、加工后的文学语言。它们是准确生动、上口悦耳、幽默俏皮的,承载着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勾勒人物性格特征、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最后是口语化,指符合特定语言环境,体现说话人性格特征,适合说和听的简洁的口头语言。说得自然贴切,听得明白有味。

二、儿童戏剧的改编

儿童戏剧改编与创作的区别在于创作是无限自由的,而改编有一定的局限。儿童戏剧的改编从题材看有经典文本的改编,如《丑小鸭》《灰姑娘》等,还有幼儿园教材的改编,如《三只小猪》《小熊请客》等。儿童戏剧的改编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一项基本功。在日常教育、节假日活动和大型庆典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将其改编为供幼儿排练、表演、观赏的儿童戏剧,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也可以从改编入手,尝试掌握戏剧的文体特征,学习创作儿童戏剧。改编儿童戏据的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适宜改编的原作

不是所有的叙事性儿童文学作品都能改编成幼儿戏剧,那些贴近儿童生活、儿童感兴趣的,符合儿童思维能力和心理特征的作品;为了巩固教育效果,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的、有较强针对性的作品是改编的前提;更必须选择那些情节完整连贯,人物形象鲜明,矛盾冲突较为紧张,结构线索单纯,场景变化相对集中,一读就使人深受感染、觉得有趣的作品来进行改编。尤其要注意原作是否具有一定的矛盾冲突成分,因为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如在我们第三届“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儿童剧公演中有一个独幕剧《一只小黑猫》,它的原作者是孙毅,剧中人物只有老爷爷、小黑猫与一只小老鼠;剧情也较简单,小黑猫只会偷鱼吃而不会捉老鼠,最后在老爷爷的训导下学会了捉老鼠。为了更好地突出戏剧的矛盾冲突,让孩子们更感兴趣,我们在剧中加了一些内容,比如猫和老鼠的打斗、老鼠们相互之间的抬杠等,这就使改编后的《一只小黑猫》的剧情更符合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特征,情节更完整连贯,人物形象更鲜明,矛盾冲突更为紧张,获得了极大的反响。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容易改编和适合儿童表演的作品通常是故事或童话,而且人物不是太多,场景布置不复杂,舞台布景和变换较容易实现,情节或语言有一定的反复,儿童容易学会和表演,故事主题健康活泼、情节跌宕起伏等。这也对未来的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具有熟悉了解幼儿生活、掌握幼儿身心特点的知识优势,又有着职业所赋予的对教育方向的把握,较容易选择恰当的题材、结合幼儿活动实际需要为幼儿创作。用心琢磨,勤学苦练,也可能产生出优秀作品。

2.进行再创作思维

要把叙事性作品搬上舞台,就要以戏剧艺术的特点去审视重组作品。它包括设计情节场面、依据原作的环境描写和叙述语言来安排布景和人物活动,也包括设计戏剧冲突,在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要从接近冲突高潮的地方开始切入,尽快地“入戏”,还包括设计人物的台词。台词的设计既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具有动作性,能引起对方相应动作、表情的变化,又要能推动剧情不断发展,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对初学者是有一定难度的。具体地说改编剧本要忠实原作,保留故事大致情节和主题;根据需要,适当增删故事情节与人物,添加情节的趣味性;改编文本样式,运用人物对话和综合艺术形式呈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比如把描述性文字转化为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改编旁白和人物心理活动,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个性特点,设计道具、服饰和舞台设计等。例如我们第四届“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儿童剧公演中改编的《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忠于原作童话故事,保留了《小蝌蚪找妈妈》童话的主题与情节,同时又进行了成功的再创造。启幕时,改编者设计了一个故事起因的开头,青蛙妈妈刚生下小蝌蚪后,由于要去消灭稻田里破坏庄稼的蝗虫,故狠心离开了小蝌蚪,青蛙妈妈的独白给下面小蝌蚪找妈妈、不认识自己的妈妈等剧情作了交代,也为接下来找妈妈过程中出现的滑稽幽默的情节营造了气氛。改编者除了对戏剧开头重新设计外,还将故事中基本没出现,直到结尾才现身的青蛙妈妈给予重新塑造,为保护人类庄稼忍痛与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分离;与蝗虫搏斗,奋力消灭它们;被小蝌蚪误解等情节的增加使原来的故事情节更丰满、矛盾冲突更激烈,尤其是通过青蛙妈妈个性化台词的表达,让这一有益动物显得无私、大爱,激发了小观众内心情感的共鸣。

儿童剧剧本与故事、散文以及诗歌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为舞台演出而写的,舞台设计也因此而成为剧本改编的有机组成部分。剧本的舞台设计要以剧情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布置好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环境,交代时间、地点,要新颖、独特、有美感。例如第四届“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儿童剧公演中《智斗大青虫》的舞台设计:一片菜地,长着各色各样的蔬菜,大蘑菇、大白菜、红萝卜等的造型各有特色,这样的设计,令孩子们一望而知是个童话境界,富有儿童情趣。

3.掌握剧本的书写格式

剧本主要是供演出用的,遵循剧本的文体规范非常必要。首先要确定时间、地点、布景、人物,还要把提示语与台词明显地区分开。全剧结束要注明“剧终”或“闭幕”字样。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以张继楼改编的《“我知道”》作范例,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掌握从故事改编成儿童剧的要点所在。儿童剧《“我知道”》是根据刘心武的童话《小猴吃西瓜》改编的,编剧不是简单地改编文体形式,而是依据戏剧艺术的规律,在构思戏剧要素上狠下功夫。

首先,把童话中的“小牛”“小驴”“喜鹊”三个人物集中合并成一个“好心人”。这既突出了“好心人”的“好心”,人物性格非常鲜明,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同时,又减少头绪,使剧情更单纯、更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从而更易于演出。

其次,是对戏剧台词的把握非常得体。比如,小猴肚子饿了,拍着肚子说:“它饿了”,而不说“我饿了”,仿佛肚子是别人的,与它小猴无关。这非常符合儿童自我分化意识还没有很好形成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台词个性化的要求。

再次,把剧名改为“我知道”,让童话原作中只出现一次的“我知道”,变成小猴的口头禅。这对有着同样习惯的儿童不无启发教育意义,即使没有这种不良习惯的儿童,也会在笑声中告诫自己,不要闹同样的笑话。

剧本有别于一般的文章,具有立体性和整合性,它是从叙述的形式改变为表演的形式,是把平面的文字转化为立体的过程。当我们看完一个剧,就像读完一本有声有色的立体书,因此儿童剧剧本的创作是一种动态的文学形式,是立体化的写作,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点一点地落实其创作与改编的技巧,从易到难,逐步逐层地教给学生儿童戏剧文学的表现手法,那么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七节 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戏剧排练与公演

一、儿童剧的排练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剧从排练到演出大致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儿童剧排练的准备阶段、儿童剧的初排与复排、儿童剧的连排。主要是根据演员对剧本的熟悉程度、表演的娴熟程度、演员之间的配合程度、音乐音效的磨合程度来推进排练进程,在整个排练过程中,演员要完成从最初的认识剧本到最后带妆彩排的每个步骤,使每个角色都能达到表情自然、表演自如、情感表达准确到位。

1.儿童剧排练的准备

在确定剧本之后,进入排练的实际操作阶段。在排练之前,首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大致分为:剧本分析、角色分配。

剧本分析。凡是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都有一个对文本解读、分析研究的过程,特别是在戏剧艺术的二度创作中,这个过程更显得重要,儿童剧亦不例外。首先要找出主题的涵义,以及表现主题涵义的戏剧形象;其次是找出故事的情节主线,即具体在讲述怎样的一个故事,怎样来讲;再次,找出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的构成关系,即矛盾冲突;最后,找出各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即主导性格,及认识这些性格的社会化意义。以儿童剧《新编丑小鸭》为例,主题是让小朋友们认识智慧与勇气是一个人重要的品格,而外表并非最重要。故事情节是童话《丑小鸭》的扩充或改编,一只小鸭在出生后由于丑陋的外表而备受嫌弃,找不到朋友,心情很沮丧,当大灰狼来时,所有的小动物都束手无策,四处逃散,无法救助危在旦夕的小兔子。此时,丑小鸭挺身而出,用勇气和智慧斗败了大灰狼,救回了小兔子,得到大家的赞许,成了大家的好朋友。根据这个故事情节,可以找出主要的戏剧冲突,前半部分是丑小鸭与各个小动物们之间的矛盾,后半部分是丑小鸭智斗大灰狼。主要角色丑小鸭的性格勇敢、善良、有智慧,并且渴望找到朋友,鸭妈妈善良、有爱心,两只小鸭子天真可爱但娇气,注重外表,大灰狼凶恶但不聪明等。有了剧本分析的过程,基本理清了儿童剧《新编丑小鸭》的故事脉络,确定了演员们的表演重点。

分析剧中角色的性格特征,分析剧本的中心事件,导演只有对剧本进行了透彻的研究分析,才能形成导演构思,制定导演计划。同时,导演不仅要看到剧本的优点,充分地把它的精华之处展现出来,而且还要看到剧本的不足之处,尽力在二度创作中加以克服和弥补。儿童剧组负责人将剧本分发给剧组的所有成员,包括负责服装、道具、美工的人员,因为各部门都需要了解剧情,以完成符合剧情的各自的工作。

角色分配是准备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如儿童剧《新编丑小鸭》(见图2-12),角色有丑小鸭、鸭妈妈、两只小鸭、大灰狼、小猴、小狗、小猫、小兔子、小猪、小鸡、小鸟等,导演根据剧组演员不同的特征进行分配,找出适合角色扮演者,比如鸭妈妈要和蔼可亲,两只小鸭子可爱又娇气,小猴子活蹦乱跳的,大灰狼看起来要有一点凶狠的样子等,通常每个人会对自己适合怎样的角色有个大致的心理倾向,导演要充分看重这种倾向,可以首先让演员们根据自我的心理倾向来选择角色,因为这样在排练的过程中会很容易进入各自角色,导演根据对演员的外形观察,个性判定做出选择,形成初步的演员阵容。角色分配的吻合度决定着演员的表演张力,影响着儿童剧最终的演出效果,可以这样说,合理的角色分配已经搭好儿童剧最初的架子。因此,导演对于这个环节非常慎重,也会在前期排练后根据实际效果对演员做一些调整。

图2-12 儿童剧《新编丑小鸭》中各角色

2.儿童剧的初排与复排

(1)儿童剧的初排。儿童剧的初排主要是指对台词。台词不是背出来的,是发自角色的内心说出来的,也不是单独的自言自语,是在角色之间你来我往的情绪碰撞下进行的,声音好听或发音标准不等于说好了台词,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也不代表台词很好,背出来的台词往往是空洞乏味的,只有按照角色的思想、情感并富有潜台词含义而说出来的语言,才是演员真正的台词。儿童剧多以动物、植物等为形象,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这就要求演员运用夸张的声音来表现角色,尽量使表演的形象饱满,情感丰富。如何说好台词,应该掌握以下四个要素:

①地点——这句话是在什么场合说的。

②对象——这句话是和谁说的。

③状态——这句话是什么情绪下说的。

④目的——这句话是为什么动机说的。

以上说台词的四个要素在剧本里一般都能找到,如“地点”和“对象”,剧本里一定有提示的,比如儿童剧《一只小黑猫》,老爷爷从大树后出来喊道:“嘿!偷吃的馋猫,看你往哪儿跑!”小黑猫大喊:“哎哟!疼死我了疼死我了。”很显然,这里的地点是树林里,对象是老爷爷和小黑猫;只是“状态”有时剧本并没有直接提示,而是要靠演员根据剧本的情节去分析得来的,有的通过对象的台词找到的,比如对象说“你不要哭啦,不要生气啦,慢慢地再说一遍”,这就可以判断你说话的状态是生气的,带哭腔且语速较快,如此等等;还有较复杂的要根据行动来判断人物说话的状态,如剧本提示语:他在空洞洞的黑漆漆的大厅里说:“谁?”这就要综合分析剧本里的前后情节来确定说这个字的状态了,也许是胆战心惊的,也许是装着胆子大声说的,也许是很严厉的,也许是小心翼翼的等;而说话的“动机目的”一般在台词里可以看出,儿童剧台词的目的性非常明显。

以上说台词四要素是相互关联有内在联系和作用的,是整体,缺一不可的。演员根据说台词的四要素,通过想象与模拟,与对象进行连贯地串词,做到双方或多方对白衔接自如、流畅。

接下来就要脱稿记台词。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演员在练习台词的时候像背书一样记台词,不带任何情绪地死背,很容易忘记,尤其一到实战演对手戏时要按照四要素来说台词,一下就不习惯了,于是就会出现忘词的现象,只好再按照人物情绪重新看台词,这就形成了“两次劳动”的毛病:就是做功课练习的台词和现场说台词是两种状态。而正确的做法是用“广播剧”的说法,一步到位的:就是按照说台词的四要素,一开始就以角色的情绪说台词,而不是背台词。这样准备的台词,既记得快又记得牢,在现场不必要重新调整说话口气,已经很习惯了,即便要调整,也不会很陌生。这样说出来的台词,不仅仅生动准确,而且也很少发生记不起来的现象。

图2-13 儿童剧《分享》中演员间搭戏

(2)儿童剧的复排。儿童剧的复排是在初排的基础上开始加入动作与表演。将剧本分成若干个片段,每个片段的角色组成都不同,与不同的对象排练不同的情节,叫做搭戏(见图2-13)。搭戏很能锻炼一个演员的演技,通过与对方的交流、配合,将故事情节自然而然地推进下去,导演根据演员们的表现,帮助演员进一步理解剧本和角色,看演员的台词与走位是否符合角色的感情,及时给予启发与帮助,对剧本中一些拗口的台词,或听起来不易理解的句子,作一些必要的修改。

复排可以不按剧本顺序,导演组织演员将各个片段进行独立排练,甚至几个片段同时进行,只要演员是不重叠的。导演把舞台设计圈介绍给演员,并用代用品在排练场布置出初步的舞台设计环境,使演员对角色所处的环境有所了解,然后充分发挥演员的能动性和想象力,加以动作、脚步、身法、表情,将一个片段拉一遍,使之对剧本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应仔细观察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以便给予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复排阶段导演应鼓励演员充分表现自己对角色的独特理解,用最纯朴、最直接、最自然的感觉演绎角色,甚至基于剧本而脱于剧本,儿童剧排演需要很多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时演员的表演会灵光一现,导演要及时把握住稍纵即逝的亮点,这样排练出来的作品有生命力,也增强了演员的自信心。在排练的过程中,导演要不断地鼓励演员,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并非表演专业,表演有很多瑕疵是很正常的,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大家一起讲好一个儿童故事即可。

当每个片段在台词、走位、动作、表情等几方面都磨合较为熟练时,即可进入下一个环节——连排。

3.儿童剧的连排

儿童剧的连排亦称细排,是在复排的基础上,把各个小片段连起来按剧本情节的发生顺序进行排练。连排需要导演有较完整的排练计划,要想做出计划,必须先有构思,从熟悉剧本开始,产生初步的联想形象,这就是形成构思的因素,通过进一步剖析剧本,构思逐渐完善起来,这时,就可以据此而制定排练计划。一般来说,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风格确定。这个儿童剧是歌舞为主烘托气氛的儿童歌舞剧还是主题鲜明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正剧,是如散文般美轮美奂的抒情剧还是引人入胜令人捧腹的喜剧,是溢满童真满怀美好希冀的童话剧还是异想天开充满好奇的科幻剧。对此,导演思想上要明确,作品的风格定位要准确。

(2)形象设计。人物形象表演风格的确立,角色如何出场,如何更好地展示他的思想,在什么行动中表现他的亮点,如何处理这一角色和其他角色的关系等,如儿童剧《“妙乎”回春》,导演设计小猫一出场即丢三落四,并把猫爸爸的交代搁置脑后,小朋友们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不好好学习的懒猫,在接下来随着剧情的推进小猫在语言和行为上洋相百出,自吹自擂能够治病,拿出大菜刀给小牛做手术,吓得小牛仓皇而逃,小猫的形象一下子被小朋友们记住了,并领悟到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变得像小猫一样处处闹笑话。

(3)舞台调度。把整个儿童剧分成若干片段,根据人物的情绪和情节的安排,在不同的表演区里进行表演,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儿童剧不是诗歌朗诵,也不是讲故事,不能让演员站在一个固定的表演区域进行表演,它需要在整个舞台上进行流动表演,这其中有演员情绪宣泄时的走动,有演员之间对白时的位置移动,有剧情发展时的形体、步伐的流动,有集体表演时区域的变动。有时大段的对白会使舞台画面看起来单调乏味,导演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舞台调度,表演的情境更加合理,呈现的画面更加有生气,帮助儿童剧的戏剧冲突效果更加真实、好看。

(4)节奏安排。儿童剧的戏剧效果是在矛盾冲突中发展和结束的。因此,导演要根据情节的发展,使之有快有慢,跌宕起伏,直至达到高潮。舞台节奏的基础是生活节奏,在生活中,不同年岁、不同性格、不同行为、不同心情、不同事件,就会有不同的节奏表演。各种艺术都有其表现节奏的手段,音乐用快慢长短的节拍及轻重缓急的变化来体现节奏,绘画中用色彩浓淡及线条明暗层次来传达节奏,儿童剧也算得上综合艺术,它可将各种艺术的节奏特点综合起来,运用各种艺术的节奏手段来创造舞台节奏,尤其是演员对角色内心及外部形体动作的节奏变化把握,是影响儿童剧演出节奏的关键。

以上是儿童剧连排过程中导演需掌握的几大要素,那么在实际连排中,还要提供几方面的技术手段加以配合,才能使连排达到预期的效果。

音乐。儿童剧离不开优美动听的音乐,音乐的表现力毋庸置疑,音乐是台词的衬托、衬景,音乐除了烘托气氛外,还起到加强台词的表现力,揭示角色内心情绪,刺激角色行动的作用,用得好时,没有台词也会非常传情。儿童剧还可以通过音乐增强表演效果,抒发情感。如儿童剧《森林故事》(见图2-14),就是运用了儿歌《蓝精灵》《不上你的当》《黑猫警长》《幸福拍手歌》等来连贯故事情节,烘托整个儿童剧的气氛。除了像《森林故事》这样大段地引用儿歌来帮助表现儿童剧外,还有很多儿童剧是摘录某个音乐片段来为剧情服务的,好的音乐能省去大篇的对白,恰当的音乐色彩,合理的音乐情景,衬托出故事人物的心情及剧情所需的氛围,使整个故事更加有感染力,更加吸引小观众。

音效。在表演中对某种特定声音的模仿而产生的声音效果,即音效。比如开门声、下雨声、电话铃声等,音响效果是组成现实生活环境的一种客观因素,为儿童剧演出中再现生活的客观环境提供条件,为创造特定的戏剧气氛服务。在儿童剧表演中,经常会有小动物们发出很有特色的叫声,比如小猪的呼噜声、大灰狼的嗥声、天使姐姐挥动魔法杖的声音等,配上这些音效声,使儿童剧表演更加真实、生动,尤其能吸引小朋友,达到画龙点睛的戏剧效果。比如儿童剧《智斗大青虫》里有一段青虫与蔬菜的打斗,演员形象的表演配上惟妙惟肖的打斗音效,看得小朋友连连鼓掌。当然了,儿童剧中的音响效果是经过导演精心选择和处理过的。选择的前提是根据剧本的需要。

图2-14 儿童歌舞剧《森林故事》演出场景

道具。儿童剧常常根据剧情的需要设计一些道具,使之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剧本的规定情景,道具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儿童剧的表演,在连排过程中,有道具的演员必须每场带着道具表演,即便是临时道具,这样的目的显而易见是为了在实际演出时能娴熟运用,在舞台上,道具掉落或运用不当都视为演出事故,可见,自如、熟练地运用道具对于演出的整体效果是多么重要。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儿童剧表演受场地的限制性很大,因此在舞美和道具设计上,要讲究轻便、精致。

连排中应着重检查:有没有实现了导演计划,是否达到剧本应有的效果;演员是否完成了角色的创造,在情绪、定位、动作上是否恰当;整个剧中,节奏感和气氛是否合适;如果有不足之处,及时指出,并予以修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彩排,请一些观众来看戏,检查演出效果,并广泛征求意见。

二、儿童剧的公演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剧团并非专业的演出团体,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所有人员都是由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来承担,因此我们并不苛求演出有多专业、演员的表演有多精湛,而是能给小朋友们带来一台生动童趣的童话故事,与小朋友们共同度过一段快乐热闹的时光,就是我们最大的满足,同时学生们在整个儿童剧的制作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意志得到磨炼,课堂上学的内容包括语音、舞蹈、声乐、美术、手工等各种艺术技能得到运用与检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经过反复的排练之后,最终要将成果呈现给观众,将一台丰富多彩的儿童剧带给小朋友们。

1.儿童剧公演前的彩排

儿童剧的彩排亦可称带妆彩排,舞台艺术的彩排即是正式演出的演练,其排练的完整程度与正式演出无异,因此将彩排归为公演的范畴而非儿童剧的排练范畴。排练场地从排练厅转入舞台,化妆、服装、道具、音响、灯光、布景全部就位,以达到正式演出的效果。儿童剧彩排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1)走台。彩排的首要任务——走台。由于排练厅和演出场地的大小不一,到了演出的舞台上演员既定的位置和流动位置的空间时间都会发生变化,演员之间的对白、动作也会随之产生一系列的配合衔接问题,导演根据实际舞台空间对演员的走位及时进行调整,确定各个位置,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对舞台地面做临时的标记,便于演员走位,勾画出均衡、完整的画面。

(2)合乐。前面介绍过,儿童剧的演出离不开音乐与音效,音乐始终贯穿整个儿童剧中,那么从连排到彩排,由于位置空间发生了变化,本来从A点到B点只需要三步,然而舞台往往比排练厅大很多,要五步才能到达,音乐的起止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再比如,儿童剧《一只小黑猫》中,小老鼠偷吃鱼被小黑猫发现,小黑猫大显身手,最后小老鼠用锤子砸晕了自己,这时锤子砸下的声音很有喜剧效果,每次演到这里小朋友便拍手叫好,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只小黑猫》受邀演了很多场次,然而在实际演出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每次场地均不同,因此锤子砸下的声音每次需要后台很认真地盯着,准确地砸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戏剧的音乐与音效就是起这样的作用。

2.儿童剧的舞台美术

儿童剧的舞台美术和其他舞台艺术一样,是舞台演出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道具等,这种舞台美术是固定在舞台框里的,是在一定的空间里的,都是从属于舞台要素的。它必须从剧本出发,而又受剧本约束,其任务是根据剧本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剧中环境和角色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舞台美术的宗旨是,一切为了表演,一切为了表现剧情、人物。

(1)舞台布景。帷幕拉开了,我们看到的是淡蓝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浓密的树林,七彩的花朵,大树脚下像雨伞的蘑菇,远处有稻草垛成的小屋……这一切马上使观众进入森林大地,动物世界。如果帷幕拉开了,我们看到的布景是单色的画布,上面映着火红的战火,四面陈列的都是兵器盔甲,地上铺满荆棘或碎片……观众立刻会感到这是一种战争的气氛。这就是布景在起作用,舞台布景首先要把剧本所要求的环境气氛渲染出来,要为小演员提供一个可以进行舞台行动的表演区,帮助小演员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角色的行为、形体的自我感觉、场面调度等。

(2)舞台灯光。文艺理论常提到,舞台灯光是演出时的灵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观众是需要通过视觉来看戏的,一出戏的气氛、情调和它表现的主题也需要通过灯光来反映。舞台灯光通过光量、光质和光色的变化来加强戏剧效果,利用灯光的变幻、色调的明暗处理来表达编剧者的意图和导演的构思,有许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地方,也可以靠灯光来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光和色结合在一起就是一种调子,任何一台戏都有自己的调子,而这种调子造成舞台时间的变化,同时也随着戏剧中的气氛变化而变化,如果舞台灯光能和戏剧动作结合在一起,能以光色传情,那就更能让观众叫绝了。

图2-15 花仙子

图2-16 鸭妈妈与小鸭

图2-17 魔王

图2-18 狐狸

(3)化妆。儿童剧的化妆是很有特点的,彩笔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脸谱,美丽的花仙子、温馨的小鸭一家、邪恶的魔王、狡黠的狐狸(见图2-15、图2-16、图2-17、图2-18),还有各种动物粉墨登场,将孩子们带入一个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大大增加了戏剧效果。化妆一般都由演员自己完成,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虽没有学习过化妆,但实际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即便自己不能完成,同学也会帮忙,她们很懂得如何将自己扮演的角色打扮得漂亮、独特、符合剧情要求。当然,特定的形象也有求助专业人士的,如“魔王”和“狐狸”的形象,就是专业化妆师的手笔,这个魔王的形象甚至都吓哭过小孩。

图2-19 儿童剧《森林故事》中的蓝精灵服饰

图2-20 儿童剧《分享》中的猫服饰

图2-21 儿童剧《两只小蚂蚁》中的蚂蚁服饰

图2-22 儿童剧《最甜的滋味》中的道具西瓜

(4)服装。儿童剧服装的主要功能是为演员的表演提供外部造型的条件,为演员塑造人物性格而服务。服装造型和脸部化妆是相辅相成的。化妆描绘出面部的造型,而服装造型是角色整体形象的呈现,一台戏的服装设计,要考虑角色形象、职业、年龄以及心情和剧情发生的地点、环境、季节等多种因素,还应注意颜色和景物色彩的关系。例如,如果布景的总体是蓝色的,那么,演员穿的衣服就不要是蓝色的,否则,就会被淹没在景物的色彩之中了。服装设计还应具有时代感。总之,儿童剧服装应该起着帮助演员刻画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情绪的作用,贴切的造型和生动的脸谱相得益彰,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角色外形。彩排阶段演员对戏服的适应度非常重要,戏服一般易于正常的生活服装,不合身不休闲,有些角色甚至要背上重重的盔甲,需要演员改变自然形态去适应、去克服。儿童剧《森林故事》《分享》《两只小蚂蚁》的服装造型就很好地呈现出角色的形象(见图2-19、图2-20、图2-21)。

(5)舞台道具。舞台道具的运用是演员表演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在儿童剧演出中,道具是必不可少的,道具有大有小,大到车马舟船,小到一花一草,但无论大小,其作用都非常重要,所谓一鞭一千里,十步跨一城,小小的马鞭只挥一下就代表跑了一千里,即是表达了舞台道具的戏剧效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剧演出小道具的运用尤为频繁、丰富。因为,没有专业演出团体的设备,且受经费的制约,无法制作大型道具,因此经常运用一些小道具来为表演服务,比如神仙手中的魔法杖、水果、篮子、小凳子等,效果也很理想,如儿童剧《最甜的滋味》(见图2-22),剧情随着大西瓜被偷吃而展开,因此大西瓜这个道具成了关注的重心。而制作道具很是考验剧组的手工能力,对道具的外观、与实物的相似度、可操控性等均有要求,因此演出团队中会专门有一个道具小组,他们对道具的色彩、形状、大小、轻重都要把握好,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并检验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水平。

3.儿童剧公演的注意事项

将上述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出色地体现出编导的创意,即可在剧院为小朋友们进行儿童剧公演了,然而在实际的演出过程中,作为演员,仍有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

(1)演出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一个演员用什么态度做准备、练台词、排练,在于他有多热爱这项工作抑或是这个舞台,学生演员若明白此中深意,必然会认真作准备,精彩的演出除了带给小朋友们快乐外,本身也是对艺术的尊重,只有真正喜爱这项工作的学生演员才会令这个舞台绚丽生辉。当导演在演员试戏后对个别角色有所调整时,能做到欣然接受,一个好演员的是可塑性是很强的,不必死死抓住一个角色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2)演出的细节。在舞台上,演员的动作会被放大很多倍,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即便是小观众。因此,不要随意在舞台上做多余的与表演无关的动作;在演完出场时不要提前恢复自然形态,比如表演的角色是大肥猪,本来笨重的进场,可没走两步就三脚两跳地进去,引起笑场;候场位置不要太靠外让观众看到你;不要随意去碰条幕,在台下看到整个舞台在动;要记得谢幕;离开舞台时检查自己的服装道具并整理好等待下一场的开始。

(3)演出前的准备。每次演出前,建议演员进行一些热身,比如发声练习、身体拉伸练习,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打开演员的状态;闭上眼睛,将演出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对待每一场演员都像第一场一样认真、兴奋,表演如果没有了激情那留给观众的感觉简直就是如同嚼蜡。

儿童剧演出一般会设计与小朋友的互动环节,这个环节一方面是为了营造演出现场气氛,达到欢快热闹的舞台效果,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们的尊重,孩子们来看儿童剧,除了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作为观众外,还需要更多地参与,就像参加生日聚会一样身临其境,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儿童剧带来的快乐,寓教于乐的“乐”才能充分体现。

儿童剧的演出不仅涵盖了语言、声乐、舞蹈、表演、美术等专业技能,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技能特长,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各门艺术技能上得到强化与凝练,更重要的是它的受众是学龄前儿童,剧本的情感依托均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教育功能来创设,对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诠释,也与学前教育专业美育功能更加契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