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亚黎族人

三亚黎族人

时间:2022-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三亚境内有一条入海处呈“丫”字形的河流,这座城市遂被这里的渔民称为“三丫”。两人在不同的时代为三亚带来了同样的辉煌印记。鉴真在海南三亚停留了约一年时间,为当地带去了包括许多医药知识在内的中原文化成果。他们为海南岛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使海南岛的独特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亚是多民族聚居之地。黎族是三亚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人口约占三亚少数民族总数的95%。

南国的碧波荡漾中,它是一份浪漫;南国的椰风海韵中,它是一幅画卷。

三亚历史悠久,鉴真和尚和黄道婆的故事折射出中原与南国的密切交往,崖州古城的城墙记录着边陲海城的发展繁荣;鹿回头的动人传说令三亚清新飘逸,黎族、苗族等多民族的聚居使三亚活力四射。

三亚史话

历史迈着与南海节奏相同的步伐,平静从容地书写着我们永远也读不完的故事。

入海口为名

三亚河风光

三亚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年前,这里就有先民从事原始的狩猎、捕捞和采集等生产活动,创造出了海南岛独特的海洋文明。这些先民就是著名的“三亚落笔洞人”。据考古专家介绍,他们所创造的文明遗址——落笔洞史前人类文化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南端的史前文化洞穴遗址。

三亚秦属象郡,隋属临振郡,唐属振州。北宋开宝五年(972),改“振洲”为“崖州”。由于三亚境内有一条入海处呈“丫”字形的河流,这座城市遂被这里的渔民称为“三丫”。巧合的是,在本地方言中,“丫”与“亚”同音,因此这条河流被人称为“三亚河”,而城市也因此被命名为“三亚”了。

鉴真东渡场景复原模型

文化交流使者

提起三亚,就不能不提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是唐代的鉴真和尚,另一个是宋末元初的黄道婆。两人在不同的时代为三亚带来了同样的辉煌印记。

鉴真是唐代著名的赴日传法高僧。日本人尊称他为“过海大师”。天宝七载(748),鉴真率弟子从扬州沿江而下,第五次东渡日本。谁料到,在渡海的途中,他们遭遇了极其强烈的飓风,惊涛骇浪几乎将船掀翻。半个月后,船被海流带到了振州,也就是今天的三亚。

鉴真和弟子上岸后,见此地碧海蓝天,鸟语花香,美不胜收,心中喜悦,加上又受到振州人民的热情接待,便决定在此地暂住休整。在三亚滞留期间,鉴真仍不忘弘扬佛法,主持修缮了大云寺,还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介绍给当地人民,因而深受当地黎族、苗族等各族百姓的爱戴。

鉴真在海南三亚停留了约一年时间,为当地带去了包括许多医药知识在内的中原文化成果。时至今日,三亚仍有“晒经坡”“大小洞天”等鉴真遗迹。

再说黄道婆。她原本是宋末元初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区东湾村)的一个童养媳。为了逃脱婆家非人的待遇,黄道婆躲到了一条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船中。正是这艘船,把黄道婆带到了崖州。

壁画中正在纺织的黄道婆

到了崖州后,黄道婆被当地的黎族人民接纳,并在共同的生活中学会了纺织技术。当时,黎族织品十分有名,黄道婆不但利用黎族纺织技术织出了精美的纺织品,还融合黎汉两族的长处,成为一名出色的纺织能手,为改进纺织技术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在三亚的历史上,像鉴真和黄道婆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为海南岛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使海南岛的独特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崖州古城

位于三亚市崖州区的崖州古城,在椰风海韵中历经了千百年的岁月,至今仍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崖州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是南方三郡之一象郡的边界。宋朝时,为了防守边关,庆元四年(1198),朝廷开始在这里砌筑砖墙,改变了原来土城的面貌。经由元、明、清三代扩建,崖州古城成为一座规模较大的城池。清道光年间,古城格局基本定形。

崖州古城

崖州城本属边陲人烟稀少之地,但由于许多文人墨客、达官显贵被流配至此,并有商人来此落户定居,这里逐渐兴盛起来。明代时,崖州之盛已被描绘为“弦诵声繁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到了清乾隆二十年(1755),崖州已是一派繁华景象。

崖州的建筑也是凝固的历史。距崖州古城南门50米左右的崖城学宫是古崖州的最高学府,也是我国古时祭祀孔子的最南端的纪念性建筑。创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的崖城学宫迄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说明其时崖州的文化教育就已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浪漫南海滨

浪漫是一首歌,歌中有哭,有笑。南海之滨的三亚,是这样一首浪漫的歌。歌声里,有他,有她,有他们的悲喜交加,还有他们的海角天涯。

天涯海角永相随

海水氤氲,椰林密布,白帆点点,风光旖旎的天涯海角景区中,有许多垒石耸立,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天涯石”和“海角石”。

天涯石

相传,古时候在三亚这个地方有两个名门望族,两家都颇为富裕,且人口兴旺,只是两个家族有世仇,是以老死不相往来。世事难料,一个家族的儿子和另一个家族中的女儿相互爱恋,正值青春年华的两个年轻人发誓生死不离。淳美的爱情不但没有使两个家族化干戈为玉帛,反而加剧了矛盾双方的家人都极力反对两个年轻人相爱,这使他们陷入了无尽的苦恼。

无奈之下,两人手挽着手跳进了南海。神明深受感动,便将两人变成两块巨石,让两人永远守望相依。

为了铭记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后人在两块巨石上分别刻上了“天涯”和“海角”字样,以颂扬他们愿追随对方直至世界尽头的忠贞不渝。

因爱回头

在距三亚市城西村5千米处,有一个斜插在汪洋中的小半岛。这个环境清幽的半岛,四周被珊瑚环绕,水抱山环,绿意盎然,美丽异常。它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鹿回头”。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勇敢勤劳的黎族青年猎手。一天,他在五指山上狩猎,正在寻找动物踪迹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只美丽的梅花鹿。这只梅花鹿皮肤上的花纹精美异常,鹿角宛如两支梅花傲立,青年猎手看了十分欢喜。

为了得到这只美丽的梅花鹿,青年猎手穷追不舍,追了九天九夜,翻过了九十九道山,从五指山一直追到三亚湾的珊瑚礁上。蔚蓝的大海挡住了梅花鹿的去路,青年猎手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正要弯弓搭箭时,梅花鹿突然回过头来,变成了一位美丽的黎族少女。少女的眼眸里,满是甜蜜的脉脉浓情。

原来,这只梅花鹿本是天上的仙女,因为爱慕这个青年猎手,便飞下凡间寻求幸福。青年猎手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喜出望外,于是放下弓箭,向少女表达爱意。后来,两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捕鱼狩猎,生儿育女,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人们为了纪念这段美好的爱情,便将这个地方命名为“鹿回头”。

鹿回头雕塑

民俗组曲

多彩民族谱写三亚新篇,浪漫民俗歌唱海滨生活。

三亚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汉族的温良恭俭、苗族的多彩服饰、黎族的动情歌声……多种风情相互唱和,构成了时而铿锵、时而婉转的民俗组曲。

欢庆"三月三"

歌舞“三月三”

黎族是三亚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人口约占三亚少数民族总数的95%。他们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黎族男人多身着麻衣,头缠红布或黑布;女子则多穿着筒裙,搭配彩色头巾。每逢喜庆的节日,人们便会聚集在一起,男弹嘴琴,女弄鼻箫,交唱黎歌,翩然起舞。

在黎族所有的节日中,最有特色的就是“三月三”。

“三月三”是黎族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它是黎族青年最期待的节日,因为这个节日又被称为“爱情节”。这一天,黎族青年男女可以互诉衷肠,是向心爱的人诉说情愫的最好时机。

“三月三”的历史十分悠久。相传在上古时期,洪水肆虐,淹死了许多人。一对聪明的兄妹因为躲在南瓜中而幸运地存活了下来。为了延续种族,他们分头寻找族人,相约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会合。谁知历经几年的寻找,都是无果而终,无奈的妹妹只得决定和哥哥结婚生子,以延续种族。她忍痛在自己的脸上刺上了花纹,并将植物捣碎,用汁液为花纹上了色。于是,在这一年的三月三,兄妹俩结为了夫妻,而后生儿育女,开荒种田。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和牺牲,黎族人便把“三月三”定为节日。

每年的这一天,黎族人民都会穿上多彩的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以祭拜始祖、对歌、跳舞等方式来欢庆佳节。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其《桂海虞衡志》中记载:“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

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气氛更为热烈了。小伙子们会撑开花伞,带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围着篝火,伴随婉转的情歌翩翩共舞。姑娘们的银饰在火光下闪动着幸福的光芒,歌与舞都传递着甜蜜的爱恋。

真情姐妹节

在三亚,除了能同黎族青年载歌载舞、欢度“三月三”外,还能在农历三月十五日,和苗家村寨的姑娘共同欢度极具民族特色的苗族传统节日——姐妹节 。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姨表兄妹,他们青梅竹马,互相爱恋。然而,他们的恋情却遭到父母和族人的强烈反对。于是,两个苗家青年只能在野外偷偷约会。每次约会的时候,妹妹都会给哥哥带去用竹篮藏着的饭(苗语中的“藏饭”译成汉语即为“姊妹饭”)。后来,两个青年人历经许多苦难,终于结为夫妻,相互守候了一生。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故事和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姊妹饭”,姐妹节这个节日应运而生。也正是因为如此,姐妹节又被称为“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每到姐妹节时,苗家姑娘都会精心打扮,穿上彩色的衣裙,全身缀满银饰,神采奕奕,十分漂亮。在节会现场,她们还会邀约情人吃姊妹饭、跳踩鼓舞、游方对歌、互赠信物,展现苗族的浪漫情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