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数字教育出版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数字教育出版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教育出版在我国有着较为严格的管制,市场化程度较低。数字教育产品的需求源自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尽管我国推行教育信息化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教育信息化仍有待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不少地方,教育信息化仍然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或被动而为,并没有成为自觉自发的需求。

(一)教育出版市场开放有限,市场活力释放不足

由于教育出版在我国有着较为严格的管制,市场化程度较低。特别是中小学教科书的选用权,目前仍然是高度集中在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这一方面保障了现有教学考试的秩序,但同时却扼杀了教材出版的多样化、市场化发展。同时,严格的升学考试和选拔制度,也使得学生的学习仍在很大程度上围绕考试指挥棒转,缺乏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途径。这也是我国数字教育出版的形态总体上没有国外的丰富、产品也没有国外的多元,企业介入教育往往叫好难叫座的原因。国外数字教育出版能够诞生众多细分化的专业服务公司,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很大的原因在于教育体制上的不同。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出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数字教育出版的创新将会加快,新的产品、新的模式、新的业态也将日益丰富。

(二)数字教育资源的出版发行和应用机制有待构建

目前,由于数字教育资源的公共消费属性,政府包办数字资源开发建设,自建自用的情况仍大量存在,造成专业数字资源开发机构难以获得生存机会。因此,构建一个可以社会化、可持续运营的数字教育资源流通和应用机制是当前数字教育出版中最缺乏的。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方面,过去有了太多的政府包办资源开发和采购的失败案例,原因在于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长远来看,如何做资源?或者做成什么样的资源?这些应该都是市场化的,是专业出版社、专业课程公司要考虑的事情,而政府用于采购数字资源的资金,应逐步向学校、学生、教师下放选择权,市场机制被证明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一种良性机制,尽管是政府统一采购,但也应让供需能够自主选择,要有清晰的角色分工,要有交易机制,通过交易,让供需实现匹配。而政府也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形式来获取所需教育资源,而不是大包大揽,自己组织力量去开发数字教育资源。

(三)数字教育产品形态单一,低水平重复严重,缺乏专业分工

国外的数字教育出版,呈现出的多数是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每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细分化的市场定位,并可与其他系统广泛衔接。德国的教育出版社把数字出版的重心放在用户体验上,并不追求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效果和海量内容。比如康乃馨出版集团,他们研发外语教学产品基本功能很简单,仅仅包括单词卡、试卷、组卷系统等功能,但是在用户体验方面却做得非常实用和科学,画面美观、界面友好、让人忍不住不断地试用。柯莱特出版集团开发的一款阅读训练类产品,以游戏和学习结合的方式提出了“阅读许可驾照”的概念,使学生和孩子在游戏中不断深入学习,最终完成教育体系要求的阅读训练标准。而国内的数字教育出版,很多企业在产品规划上缺乏明确目标,造成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东方俞敏洪认为未来教育有三大模式:地面教育、互联网平台供应商、内容提供商,现在不少在线教育都把内容和平台一起做是走不通的,对于在线教育,新东方未来的定位是一个内容提供商,把内容提供给平台商去运营。

(四)教育研发人才短缺

数字教育出版需要大量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教育研发人员。我国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周期长,流动性不高,特别是教育界和企业界之间的人才流动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教育研发人员严重不足,做出的产品难以满足教育的需求。因此,在数字教育出版中,技术是实现的手段,关键是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体现,要研发出好的数字教育产品,就必须要组建一支跨学科、跨职能的团队紧密合作,以确保教育产品的研发符合教育的规律和需求。

(五)教育信息化仍需大力推进,师资培训任重道远

数字教育产品的需求源自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尽管我国推行教育信息化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教育信息化仍有待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不少地方,教育信息化仍然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或被动而为,并没有成为自觉自发的需求。特别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只有教学方式变革了,那么教育和信息化才能真正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那个时候,数字教育出版真正的春天也就来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