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后·”小说作家及作品介绍

美国“后·”小说作家及作品介绍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1年出版的小说《纠正》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弗兰岑也被赋予“伟大的美国小说家”称号。奥斯特的这一段话阐释了“后9·11”时代喜剧小说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9·11”袭击后,人们普遍认为,纽约是恐怖分子袭击的理想目标。小说创作始于2001年3月,终于11月,期间经历了“9·11”事件。作者将小说背景置于“9·11”前后曼哈顿的精英阶层文化圈,使这一历史事件赋予小说更多的内涵。
美国“后·”小说作家及作品介绍_恐惧与反思:美国“后9·11”小说研究

一、科马克·麦卡锡与《路》

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1933—)出生于美国罗得岛州,爱尔兰裔美国人。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把他和托马斯·品钦、唐·德里罗以及菲利普·罗斯一起,列为当代美国最重要的四大小说家。麦卡锡1965年发表第一部小说《看果园的人》。小说以其“冷峻、严肃和不动声色的幽默”以及“生动鲜活的语言”荣获当年福克纳基金会的“最佳新人奖”,他在小说中表现出的文学天赋也得到了评论界的承认,被认为是“塞林格以来美国文学界最著名的隐者”。1992年《骏马》出版后,他才被列为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2006年,根据他的《老无所依》改编的同名影片获多项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和编剧,最佳男配角奖),这个老作家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他的创作既有福克纳式的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讨,又有海明威式的极简风格,他被认为是福克纳和海明威最合格的文学继承人。自1965年发表处女作以来,麦卡锡一共创作了十部小说、三部戏剧和一个电视剧本

发表于2006年的《路》(The Road)是麦卡锡的第十部小说,被认为是一部“残酷的诗学”。这是一部关乎世界末日的后启示录小说。曾连续获得普利策奖、鹅毛笔奖、美国独立书商协会年度图书奖。小说背景是核爆炸大灾难之后,充斥着黑暗、荒芜、残暴的世界。仅剩的为数不多的人类面临动植物灭绝、食物匮乏、人吃人的境况。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儿子一路南行。途中儿子不断拷问父亲关乎伦理的问题。小说最后父亲死亡,儿子前途未卜,留给读者思考。他的小说《路》已改编成电影《末日危途》在各大影院上映。

二、乔纳森·弗兰岑与《自由》

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1959— )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随笔作家。2001年出版的小说《纠正》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和美国国家图书奖。2010年小说《自由》刚一出版便迅速登上各大畅销书榜,被评论界誉为“世纪小说”。弗兰岑也被赋予“伟大的美国小说家”称号。并因此成为了《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自由》以美国中产阶级伯格伦德一家的家庭生活为基点,通过分别追踪描写丈夫、妻子、儿子、女儿一家四口人的思想和生活,引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过剩、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以及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等。正如迈尔斯(B.R.Myers)所言,弗兰岑“在小说中塞入所有相关主题,然后寻找一个足够‘典型’的家庭把所有的事情拢起来。在书的前后封面之间塞入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2]由于其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广泛关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环保、人口、科技等,《自由》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之后的一部“现实主义皇皇巨著”。[3]

三、保罗·奥斯特与《布鲁克林的荒唐事》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出生于美国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他主要作品有小说《布鲁克林的荒唐事》《纽约三部曲》和《幻影书》等。曾获法国美第奇最佳外国小说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储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Brooklyn Follies)是一部喜剧小说,出版于2005年,被誉为“21世纪直面死亡的喜剧”。小说中对21世纪美国的“愚人愚行”作了轻松的讽刺。保罗·奥斯特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这是(指《布鲁克林的荒唐事》)我的喜剧小说,也是我对‘9·11’的反应。当时我对美国的政治现状失望透顶。但我想起比利·怀特曾说过:‘当你感到自己开心得仿佛站在世界之巅的时候,你应该写一出悲剧;而当你情绪黑暗低沉的时候,写一部喜剧。’于是我想,现在我要写喜剧。我觉得人类最终还是心存希望,黑暗之中仍能看到光明。”[4]

人在最沮丧和悲痛的时候,更需要适当的喜剧气氛来调节心情,让原本已经灰暗绝望的心灵得到些许的宽慰与放松。奥斯特的这一段话阐释了“后9·11”时代喜剧小说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小说开篇称:“我在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议布鲁克林。”这句话充满了戏谑味道。“9·11”袭击后,人们普遍认为,纽约是恐怖分子袭击的理想目标。布鲁克林作为纽约州人口最多的区,理所应当是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要想死,充满危险的布鲁克林就是最佳的选择!小说中,第一人称叙事主人公是已近风烛残年、婚姻失败、身患癌症的老人。他对生活充满了失望,在布鲁克林等死的过程中,他先后意外地遇到了放弃攻读博士学位、失意落魄的外甥和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外孙女。经过努力,他帮助外甥找回了生活的信心,解救了外孙女及其母亲——曾经迷失自己,后受到宗教极端组织胁迫的外甥女。正当主人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而获得了生活勇气时,“9·11”恐怖袭击不期而至。刚走出人生低谷的主人公们,能否承受“9·11”袭击的冲击?结尾留给读者一个悬念。

法国《世界报》评论《布鲁克林荒唐事》,认为“这是一个作家所能写出的最具独创性、最无畏的自传之一。是保罗·奥斯特最热情、最有生气的长篇小说,是一支普通人光荣而神秘生活的赞歌,感人而令人难忘。”

四、克莱尔·梅苏德与《皇帝的孩子》

克莱尔·梅苏德(Claire Messud,1966— )出生在美国,母亲是加拿大人,父亲是阿尔及利亚裔法国人。她的童年时代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度过,在美国受教育,毕业于耶鲁大学。克莱尔·梅苏德属中青年作家。她的小说《当世界稳定的时候》(1994)、《最后的生活》(1999)、中篇小说集《猎人》(2001)皆获得《纽约时报》年度著名小说之称。其中,《当世界稳定的时候》和《猎人》获美国笔会福克纳奖提名,《最后的生活》被评为《出版者周刊》年度最佳小说。《皇帝的孩子》是她的第四本小说,获布克奖提名。

《皇帝的孩子》(The Emperor's Children)是克莱尔·梅苏德出版于2006年的一部世态喜剧。小说创作始于2001年3月,终于11月,期间经历了“9·11”事件。作者将小说背景置于“9·11”前后曼哈顿的精英阶层文化圈,使这一历史事件赋予小说更多的内涵。小说主要描写了六个美国社会文化精英人物。他们有的出身名校,各怀梦想,希冀干出一番大事业。有的放弃学业,追随自己的偶像,寻求精英知识分子生活道路。小说中的“皇帝”——默里·斯威特是因抗议越南战争和支持人权运动而鼎鼎有名的公众人物,他赢得了外甥布迪的崇拜。9·11袭击粉碎了布迪天真的理想。他认识到默里的伟大并不在他的言论,也不在他的行动,而就在他能说服人们,让人们相信那种伟大。“9·11”之后的布迪为自己起了一个全新的名字,以“新”字为姓,决定开创自己全新的人生道路。

五、乔纳森·萨弗兰·福尔与《特别响,非常近》

乔纳森·萨弗兰·福尔(Jonathan Safran Foer,1977—)是年轻的美国作家,1999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哲学专业。他的第一部小说即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论文《了了》(Everything Is Illuminated,2002)曾获得国家犹太图书奖(National Jewish Book Award)和英国卫报小说奖(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5]2009年,发表了非小说类作品《吃动物》(Eating Animals)。[6]现在纽约大学讲授创意写作课程

《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出版于2005年。小说中9岁男孩奥斯卡·谢尔的父亲丧生于“9·11”恐怖袭击,这给年幼的奥斯卡沉重的打击。为了探寻父亲死亡的原因,他带着在父亲房间里偶然发现的一把钥匙,根据装钥匙的信封上一个单词“Black”的提示,他决定走访纽约所有姓“布莱克”的人。他克服恐惧,经过大胆的交流,历经辛苦,找到了钥匙的主人,却发现这把钥匙与其相配的锁和自己的父亲毫无关系,暗示了父亲只是“9·11”袭击中的一个无辜牺牲品。在寻找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很多“布莱克”,发现他们大多生活在社会边缘,过着无人问津的孤独生活。通过与“布莱克”们的语言交流,他们互相取得信任,并从对方那里获得了精神上的帮助。

伴随奥斯卡寻锁主线的另外两条与之平行的线索是奥斯卡的爷爷奶奶的回忆。他们是德累斯顿大轰炸的幸存者,也和奥斯卡一样,生活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尤其是奥斯卡的爷爷,由于无力表达自己的悲痛,隐忍的创伤使得他的生活扭曲变形。这和奥斯卡的勇敢言说形成鲜明对照,使得“9·11”袭击显得“特别响”,而同样遭受无辜袭击的他们的生活却离公众“非常远”。作品以历史为镜,通过隐喻,曲折地表达了对伊拉克战争的反对态度。

六、唐·德里罗与《坠落的人》

唐·德里罗(Don Delillo,1936— )出生在纽约市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里。1958年毕业于纽约福德南大学,获交际艺术学士学位。唐·德里罗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后现代派小说家之一。迄今已出版了十余部长篇小说和三本剧作,以及诸多短篇小说和散文。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美国传说》发表于1971年,从此佳作不断,接连发表有《球门区》(1972)、《大琼斯街》(1973)、《拉特纳之星》(1976)、《球员们》(1977)、《走狗》(1978)、《白色噪音》(1985)、《天秤星座》(1988)、《毛二世》(1989)、《地下世界》(1997)、《人体艺术家》(2001)和《大都会》(2003)等。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内容涉及了美国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科技和环境等多方面,大多数作品以反映后工业时代的美国社会和生活为主,尤其关注大众媒体、消费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对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和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德里罗的作品也因此颇受评论界的好评。他先后获得“哥根哈姆奖”(1979)“美国艺术和文学科学院文学奖”(1984)“国家图书奖”(1985)“《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1988)“福克纳笔会小说奖”(1992),1999年,德里罗获得了“耶路撒冷奖”,使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美国人,被英国著名作家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誉为“美国伟大的小说家”。德里罗现为美国艺术与文学科学院院士。

德里罗发表于2007年的《坠落的人》(Falling Man)被誉为“9·11小说定义之作”。小说从双子塔楼遭受袭击后写起,主人公基斯从浓烟滚滚的世贸大楼里逃了出来,慌张中来到早已分居的妻子和儿子的住处。亲历了袭击而幸存的他遭受着恐惧和愧疚感的双重折磨。因为没能救出和他一起遭受袭击而死亡的朋友布鲁姆,他感到无比的愧疚和自责,由于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最终沉迷于赌博游戏,过起了麻木逃避的生活。与基斯等其他人并列叙事的是“9·11”袭击者——恐怖分子穆罕默德·阿塔和他的同伴接受训练并实施袭击的过程。这是一个完全可以从小说中剥离出来单独阅读的故事。它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附在小说三个章节的结尾处,不仔细阅读很难发现这个连贯的叙事。与基斯破碎颠倒的创伤叙事形成鲜明对照,关于恐怖分子的叙事是线性的,依照时间次序推进:从阿塔接受培训起到实施袭击结束,而且所占的分量也不足整个小说的十分之一,但这正形成了多与少、复杂与简单、显性与隐性、真实与虚构的张力关系。小说始于基斯逃出被袭的世贸大楼,终于恐怖分子袭击世贸大楼,整个故事构成一个时间的圆环,引发读者思考。

七、约翰·厄普代克与《恐怖分子》

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2009)美国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作家、诗人,被公认为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文风对许多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著名作品《兔子富了》(Rabbit is Rich)和《兔子歇了》(Rabbit at Rest)分别在1982年和1991年荣获普利策奖。除此而外,他的各种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各类奖项,囊括了几乎美国国内授予文学创作的所有重要奖项。他笔下的人物兔子哈里已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人物。他在作品中,对人生、对社会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既有对人性及自身经验的总结,也对社会进行了哲学的、宗教的、心理学的、人类学的解读。“9·11”事件之后,厄普代克通过作品表达出了更多的人生感悟和社会批判。

2006年,74岁的厄普代克发表了长篇小说《恐怖分子》。小说主人公艾哈迈德“是一个美国白人母亲和一个埃及交换学生的结晶”。而他的父亲因为无法找到自己在美国社会中的位置,在艾哈迈德三岁的时候就弃他而去,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在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洁身自好艾哈迈德,一直想象着父亲“温暖的黑色身影”。由于自发的宗教热情,他从小就经常去清真寺“感受父亲的宗教”。在“后9·11”的时代氛围里,缺乏父爱的他,遭受同学歧视,并对美国教育产生质疑。于是他高中毕业后放弃继续在大学中深造的选择,而听从清真寺阿訇拉希德的旨意与安排,成为一名卡车司机。在恐怖组织的精心诱导与劝说下,遭受侮辱和冷落而变得灰心绝望的他决心参加“圣战”,准备开着卡车实施一次自杀式恐怖袭击。然而在中学辅导员杰克·利维老师的及时劝说下,最终放弃。这部小说以完全出乎大众期待视域的角度创作,独特之处在于从一个激进的穆斯林中学生和犹太辅导员的视角出发,描写了“9·11”后美国穆斯林的尴尬处境和迫使其走向极端道路的社会氛围。同时也构想出了挽回失误的补救措施。

厄普代克以他锐利的社会观察力,描绘了“后9·11”时代文明冲突加剧、恐怖组织无处不在的社会现实以及具有伊斯兰教背景的非美国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危机。

八、托马斯·品钦与《放血尖端》

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1937—)出生于纽约,曾于美国海军服役两年,并在康奈尔大学获得了英语学位。他的成名长篇小说《V.》(1963年)获威廉·福克纳奖;《叫卖第49组》(1966年),获理查德及希尔达·罗森塔尔奖;《万有引力之虹》(1973年),获布克小说奖;其他作品还有《葡萄园》(1990年)《梅森和迪克逊》(1997年)和《抵抗白昼》(2006年)等。品钦被许多读者和批评家视作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曾几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放血尖端》(Bleeding Edge)是托马斯·品钦创作的侦探小说,出版于2013年。该作品以互联网泡沫危机爆发和“9·11”袭击之后的曼哈顿为背景,“为9·11提供了一种阴谋论的视角”。[7]小说中通过对一个FBI资深特工参与“9·11”事件的描写,暗示美国政府对基地组织的阴谋早已知情,但为了利用此次事件为美国全球战略服务,所以将计就计任其发展。但最后由于FBI情报工作的失误,美国对“基地”组织的行动失控,使得“9·11”袭击阴谋得逞。

九、菲利普·罗斯与《反美阴谋》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市,195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巴克内尔大学,1955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罗斯以1959年发表的小说《再见吧,哥伦布》一举成名,并获1960年美国全国图书奖。罗斯一生创作颇丰,且成绩卓著。他的主要获奖作品还有《遗产》(1991)获“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夏洛克战役》(1993)获“福克纳奖”,《萨巴斯剧院》(1995)获“全国图书奖”,《美国牧歌》获1998年“普利策小说奖”和“法兰西外国最佳图书奖”,1998年,他在白宫被授予“美国国家艺术奖章”。《人性的污秽》(2000)获2001年“福克纳小说奖”和2002年“法兰西梅迪契奖”。2011年5月18日,罗斯获“布克国际奖”。2002年,他摘得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最高奖项——“小说类金奖”。他还曾两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三度获“福克纳笔会奖”。

2005年,他的小说《反美阴谋》被美国历史学家协会誉为“描写2003-2004年的美国的绝佳历史小说”。《反美阴谋》是罗斯第26部小说,故事背景设置在19世纪40年代初期。小说采用回忆录的方式来叙述,通过一个家庭故事的发展作为线索,描述犹太人为了成为地地道道的美国人所做的各种痛苦挣扎。1940年,罗斯福赢得了总统大选,获得连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作为中立国,没有参与战争。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后,美国改变中立立场,加入反法西斯的战争。罗斯的《反美阴谋》故意改写了这段历史:王牌飞行员和坚定的孤立主义者查尔斯·林德伯格在1940年的选举中击败了罗斯福,他同情纳粹并具有反犹太思想,二战期间他主政下的美国没有参战,而是与德国和日本签署了一项和平协议,然后在美国采取了大规模迫害犹太人的行动,他的政策导致了一系列宗教仇恨。许多美国人都称他是“美国的希特勒”,他的政策被称为“美国的法西斯主义”。“尽管这本书虚构的是过去的历史事件,它却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寓言,它对美国当前的政治形势有着明显的影射性,书中暗示出国家向法西斯主义方向前进是非常危险的。”[8]

十、尼尔森·德米勒与《夜幕降临》

尼尔森·德米勒(Nelson DeMille 1943— )出生在纽约,美国悬疑小说家,前美国陆军中尉,曾参加过美越战争,是美国侦探小说作家协会的会员。2007年,他成为美国侦探小说作家协会主席,共出版了十一部广获赞誉的小说,其中包括《触杀荣誉》《黄金海岸》《小城风云》《棕榈岛》《西点揭秘》《野火》等。

《夜幕降临》发表于2004年,在当年12月12日评出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高居榜首,并十一个星期连续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名榜。”[9]

1996年7月17日,环球航空800号班机(TWA800),从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起飞,预定飞往巴黎戴高乐机场。但起飞后不久便在纽约长岛上空附近爆炸,造成机上全部人员罹难。由于事件发生之后,相当多的目击者表示看到有一条白色的烟柱连到飞机爆炸的位置,因此让人联想到洛克比空难。事件发生之初,有“TWA800是不是被导弹击落便是被恐怖分子炸掉”的说法。《夜幕降临》以此次事件为题材,虚构了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在1996年7月17日黄昏,一对情侣对着摄像头,正在拍摄他们在长岛海滨偷欢的场景,突然一声巨爆,美国环航公司800班机凌空爆炸,摄像机正好拍下遇难飞机的最后时刻。五年后,政府宣称飞机坠毁纯因机器故障。但是,前纽约市警察局探员,现联邦反恐特勤队合同特工约翰科里,在妻子兼搭档凯特·梅费尔德的引导下,认为此案疑点甚多,需要再查。夫妇俩顶住上司的百般阻挠和警告,重新调查,并发现确凿证据证明TWA800坠毁案系顶层人物阴谋策划。《夜幕降临》的故事隐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是对盛传的“9·11阴谋论”的回应。

【注释】

[1]Hua Hsu:“Collected Works:How artists,writers,musicians,film makers,video-game designers,and quilters responded to the attacks—a selection”,《New Yorkers》,Aug 27,2011.

[2]陈广兴:《美国“后9·11”小说的现实主义倾向》,《外国文学》,2012年第6期.

[3]陈广兴:《美国“后9·11”小说的现实主义倾向》,《外国文学》,2012年第6期.

[4]黛西:《布鲁克林的灵魂——走访保罗·奥斯特》,《明日风尚》,2012年9月6日.

[5]Gibbons,Fiachra:“First journey ends with Guardian book prize”,The Guardian(London).Retrieved 2010-05-07.

[6]Jonathan Safran Foer:“Fantastic fiction”,co.uk.Retrieved 2012-03-31.

[7]但汉松:《恐怖之“网”?——托马斯·品钦〈放血尖端〉中的“9·11”叙事》,《当代外国文学》,2014年第3期.

[8]兰守亭:《〈反美阴谋〉:菲利普·罗斯虚构美国历史》,《中华读书报》,2004年11月3日.

[9]The 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 List,December 12,2004.The 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 List,February 20,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