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后·”小说的发展趋势

美国“后·”小说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但“9·11”事件有很大的空白需要填补和阐释,而且“9·11”事件引发的其他事件也有很多需要阐释的空间。“后9·11”小说创作已触及政治、经济、外交、人文各个领域。菲利普·罗斯在70岁左右完成了《反美阴谋》《凡人》等“后9·11”小说。德米勒在发表《夜幕降临》三年后的2006年,又发表了另一部“后9·11”小说《野火》。
美国“后·”小说的发展趋势_恐惧与反思:美国“后9·11”小说研究

“9·11”事件无疑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国际政治事件之一,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对它的阐释将是国际政治中一个不会过时的课题。

不但“9·11”事件有很大的空白需要填补和阐释,而且“9·11”事件引发的其他事件也有很多需要阐释的空间。这些空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说不完的话题和取之不竭的写作资源。

创伤是作家们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美国乃至世界的安全隐患没有消除,人们仍处于警觉状态,无法消除对航空飞行器的恐惧,对地面交通工具安全性的怀疑,对高层建筑物、地铁、车站等人流密集地区的担心。

在“后9·11”的恐怖时代紧急颁布的《美国爱国者法案》,虽然在特殊时期通过了国会的决议得以颁布,但它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正在受到诟病。由此引发的棱镜门事件由于斯诺登的不断爆料而持续升级。

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使美国及其欧洲盟国深陷其中,其正义性、必要性遭到人们的广泛质疑。

“后9·11”时代美国的外交政策,美国国内对穆斯林的歧视,其影响将会慢慢显露出来。

恐怖主义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恐怖袭击时有发生。

反恐战争将是美国政府的一项长期战略。“反恐战争也许没有尽头”,美国副总统狄克·柴内(Dick Cheney)在“9·11”袭击后对新闻记者说:“至少在我们有生之年不会结束。”

对恐怖主义、恐怖分子的理解,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

遮挡在反恐战争面纱背后的能源危机、西方社会消费主义的疯狂蔓延、人类信仰的缺失、伦理道德的沦丧、精神的堕落等都将成为作家们不断拓展叙事的题材。

“后9·11”小说创作已触及政治、经济、外交、人文各个领域。人们还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对它做出解释: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的权力失衡、美国的单极霸权意图和强权政治、美国中东政策尤其是巴以政策的失误、恐怖主义的政治根源、国际政治经济不合理秩序、文明冲突,甚至关于本·拉登、乔治·W·布什等等。

“9·11”袭击是让人心痛的灾难事件,却催生了美国文学创作的大发展。艺术家的责任心,促使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不会面对“9·11”事件带给美国社会剧烈变化,以及对人的心灵的巨大冲击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眼界越远,失望越多”,老一代的美国小说家们在他们人生的最后历程中,仍然关注时事变化,为国家的未来担忧。他们笔耕不辍,用笔作为武器,向战争中的美国政府发出一声声警告。74岁高龄的厄普代克,在去世前的两年时间里,完成了《恐怖分子》的写作。他用尽人生最后的力气,试图警醒世人,“美国自己就是培养恐怖分子的温床。”菲利普·罗斯在70岁左右完成了《反美阴谋》《凡人》等“后9·11”小说。他以此作为献给国家的礼物,警告美国政府不要重蹈二战时期同盟国纳粹分子种族大屠杀的覆辙。这些充满忧患意识的老艺术家们身体力行,为年轻一代的小说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如乔纳森·萨弗兰·福尔、唐·德里罗等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展现自己的创新风格,坚持写作关注社会时事的话题,推出了自己的优秀作品。

写于2001-2002年间《识别模式》,是作者威廉姆·吉本森的第八部小说。当时他正在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小说发表于2003年2月。本打算作为一部独立小说。但他改变初衷,后来写了系列小说《间谍国家》和《归零历史》(Spook Country and Zero History),两部小说采用了与《识别模式》相同的人物和背景,续写了“9·11”故事。

保罗·奥斯特在《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之后,于2010年4月又出版的一本“后9·11”小说《黑暗中的人》(Man in the Dark)。

德米勒在发表《夜幕降临》三年后的2006年,又发表了另一部“后9·11”小说《野火》。作家们的责任心激励着他们不断地辛勤耕耘。

“9·11”改变了美国人看待世界、看待自身的方式,唤起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和反思意识,激励作家去探寻恐怖袭击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探寻美国在全球中的地位和形象。

“可以预期,这类充满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的作品随着‘9·11’的出现会有增无减,不断在人类耳边敲响警世之钟,这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职责。为弱小民族请命,向世界霸权抗议,为世界和平祈祷,也可能会成为当今世界文学的一个主题。‘9·11’就这样打开了文学感应世界的又一扇窗户,文学因此不会衰亡。”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每一次震惊国家,乃至震惊世界的灾难,其余波往往要历经很久的时间才会略微平息。而余波,正是非常多的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反思、创作中将其记录、书写下来得以延续的。

“在不久的将来,‘9·11文学’一词,将被写入美国文学史,或者至少成为大学一门外国文学课。”[21]

可以预见,美国“后9·11”文学将不断兴盛,自成一派,成为记录21世纪“后9·11”时代美国政治、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

【注释】

[1]博拉朵莉:《恐怖时代的哲学——与哈贝马斯和德里达对话》,王志宏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92页.

[2]http://www.samhsa.gov/traumajustice/traumadefinition/definition.aspx

[3]Judith Herman,M.D:Trauma and Recovery: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from Domestic Abuse to Political Terror.New York: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1992.

[4]Rosenbaum,Thane:“Art and Atrocity in a Post–9/11 World.”In Jewish American and Holocaust Literature:Representation in the Postmodern World.edited by Alan L.Berger and Gloria L.Cronin,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p136.

[5]Rosenbaum,Thane:“Art and Atrocity in a Post–9/11 World.”In Jewish American and Holocaust Literature:Representation in the Postmodern World.edited by Alan L.Berger and Gloria L.Cronin,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p125–136.

[6]Dominic Streatfeild:A History of the World Since 9/11.Great Britain:Atlantic Books Ltd.2011,P273.

[7]Dominic Streatfeild:A History of the World Since 9/11.Great Britain:Atlantic Books Ltd.2011,p11.

[8]Richard Gray:After the Fall: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9/11.MA:Wiley-Blackwell.2011,p15.

[9]Toni Morrison:“The dead of September the 11th”in Trauma at Home:After 9/11.ed.Judith Greenberg,Lincoln:University Press,2003,p1-2.

[10]Richard Gray:After the Fall: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9/11.MA:Wiley-Blackwell.2011,p15.

[11]http://www.petehamill.com/foreverone.html

[12]Rosenbaum,Thane:“Art and Atrocity in a Post–9/11 World.”In Jewish American and Holocaust Literature:Representation in the Postmodern World.edited by Alan L.Berger and Gloria L.Cronin,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p129.

[13]Caruth,Cathy: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Narrative and History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p154.

[14]博拉朵莉:《恐怖时代的哲学——与哈贝马斯和德里达对话》,王志宏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序言”第2页.

[15]Joshua Wolf:Living to Tell the Tale——An interview with Jonathann Safran Foer.Mother Jones Magazine,May/June 2005.

[16]乔纳森·萨弗兰·福尔:《特别响,非常近》,杜先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17]保罗·奥斯特:《布鲁克林的荒唐事》,陈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3页.

[18]唐·德里罗:《坠落的人》,严忠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第198页.

[19]唐·德里罗:《坠落的人》,严忠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第187-188页.

[20]Feldmann L.:“Bush Escalates War on Terror Rhetoric”,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2006-09-01(3).42.

[21]Davis,Duane:“Updike's terrorist plot Post-9/11 novel explores mind of radical Islamic teen”,Rocky Mountain News(Denver,CO),June 9,2006,p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