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后·”小说创作背景

美国“后·”小说创作背景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后9·11”小说正是在“后9·11”的时代氛围里逐步发展成熟的新的文学流派。[2]美国“后9·11”小说正是与其他同类小说共同分享了“后9·11”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同时代的读者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流派——美国“后9·11”小说。这就是震惊全球的“9·11恐怖袭击事件”,简称为“9·11事件”。“9·11”事件后,美国成立了“国土安全部”。
美国“后·”小说创作背景_恐惧与反思:美国“后9·11”小说研究

人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总是生活一个特定的时代、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里。他们会受到这个时空中事件的影响,并在社会主流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1]小说家们更是如此,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世界的变化,并用写作的方式把对世界的感知付诸文字,表达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理解和看法。生活在“后9·11”时代的美国小说家们,用他们独到的眼光观察正在发生巨变的世界。他们笔耕不辍,试图记录“后9·11”时代人与社会变化的种种迹象,反思纷至沓来的历史政治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未来做出种种设想。美国“后9·11”小说正是在“后9·11”的时代氛围里逐步发展成熟的新的文学流派。正如瓦尔特·里德所说:“不同小说共同分享的不是某些特点,而是某些关系——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与它们产生于其中的文化环境的以及与它们的读者的关系。”[2]美国“后9·11”小说正是与其他同类小说共同分享了“后9·11”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同时代的读者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流派——美国“后9·11”小说。

一、“9·11”袭击事件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了4架民航客机,其中两架撞击了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架撞击了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另一架在宾夕法尼亚州坠毁。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两幢110层塔楼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华盛顿五角大楼遭到局部破坏,部分结构坍塌。袭击造成近3000人死亡,6000多人受伤。这就是震惊全球的“9·11恐怖袭击事件”,简称为“9·11事件”。

比3000人的死亡更让美国人震惊的是:作为“最自由”“最强大”的美国遭受了袭击!由此,“安全”成了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有人将“9·11”恐怖袭击称为“第二次珍珠港事件”。美国历史学家、普利策奖获得者戴维·高波·莫卡伦(David Gaub McCullough,1933——)却认为,“9·11”恐怖袭击比珍珠港事件更糟糕,因为“珍珠港事件袭击的是军事目标。”[3]哈贝马斯则认为,“与其把‘9·11’事件和珍珠港事件相比拟,还不如把它比作1914年8月的余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一个和平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却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4]“9·11”事件后发生的一连串重大事件表明,此言绝非危言耸听。“9·11”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永远载入了美国和世界史册,成为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乃至文学等各个领域。

二、《美国爱国者法案》

“9·11”恐怖袭击事件彻底打破了美国绝对安全的神话。美国政府将国土安全放在国家安全的首位。“9·11”事件后,美国成立了“国土安全部”。把情报、移民和边界安全等众多职能部门集于一身。美国国会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来支持反恐行动。2001年10月26日由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签署颁布了《美国爱国者法案》(USA PATRIOT Act)[5],这个法案以防止恐怖主义为目的,扩张了美国警察机关的权限。根据法案的内容,警察机关有权搜索电话、电子邮件、医疗、财务和其他种类的记录等。法案极具争议性,它极大地增强了联邦政府搜集和分析美国民众私人信息的权力。个人的自由和隐私权受到政府的监控。法案的出台,使得“后9·11”时代个人的自由、隐私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矛盾关系显得尤为突出。尽管美国政府2005年宣布废除了《美国爱国者法案》,但它里面的一些条款却以不同形式被加进了其他的一些法律条款中,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交往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反恐战争

外交上,打击恐怖主义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轴之一。美国扯起国际反恐大联盟的旗帜,联合英美等国家发起反恐战争,并将伊朗、伊拉克、朝鲜等多个国家列入“邪恶轴心国”(Axis of Evil)。“9·11”之后,美国政府认定本·拉登是此次恐怖袭击的罪魁祸首,而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是其幕后支持者。2001年10月,作为对“9·11”事件的报复,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发起了对阿富汗塔利班基地组织的一场战争,目的是逮捕本·拉登及其成员,并惩罚塔利班对恐怖分子的支援。阿富汗战争标志着反恐战争的开始。

2003年3月,美英等国以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伊拉克政府“践踏人权”等为由,发起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据调查,在伊拉克战争初期“反恐就是爱国”的舆论氛围下,美国大约有67%的人表示支持战争,美国民众同仇敌忾,爱国主义情绪空前高涨。人们在街头巷尾到处悬挂国旗,高唱国歌,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政府反恐行动的支持。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警告世界各国:“要么站在我们一边,要么站在恐怖分子一边。”[6]在爱国主义这面旗帜下,民众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这让他们表达不同意见显得困难重重。英法等国明确表态:站在美国一方,坚决打击恐怖主义。

2003年12月,伊拉克战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萨达姆政权被推翻,萨达姆被处死。伊拉克局势出现了大动荡。美军在伊拉克频繁遭受民兵、基地组织的攻击。“数以千计的美国军人横尸伊拉克,伊拉克每天的现实依然是枪声、死亡和混乱。”“伊战的结局却令美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深渊。”[7]2004年10月,由联合国派遣的武器核查专家小组,在伊拉克经过彻底核查后,该小组负责人、首席武器检查官迪尔费尔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伊拉克在2003年美国发动战争前并没有生化武器和核武器,也没有具体的计划来生产这些武器。”[8]这显然证明了布什政府当初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伊拉克战争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世界各地激发出更多的反美情绪。原教旨主义极端理念以不同面目广泛散播。“恐怖主义不但将触角伸向了索马里、也门、高加索等更多地区,还积极培养在美国本土的恐怖分子,使得未来全球的安全形势更为复杂。”反恐战争持续了十多年,但“恐怖主义不仅至今未能被根除,而且还在世界各地蔓延”,[9]似乎有越反越恐之势。世界各国新闻媒体几乎每天都有与恐怖袭击相关的报道。仅在美国,自“9·11”事件以来得逞的恐怖袭击就有好几起。如2002年10月发生在华盛顿特区、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连环杀人案;[10]2009年6月1日利特洛克征兵办公室枪杀案;[11]2009年11月5日胡德堡枪击案;[12]2013年4月15日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等。[13]全球恐怖袭击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影响较大的有:2002年10月的巴厘岛连环爆炸案;2004年3月的马德里连环爆炸案;2005年7月的伦敦地铁爆炸案;2005年7月的埃及旅游景区连环爆炸案;2007年10月卡拉奇连环爆炸案;2008年11月的孟买连环袭击案;2011年12月比利时遭受恐怖袭击;在2015年的新年钟声刚刚敲响的1月7日,法国讽刺漫画杂志《沙尔利周刊》(Charlie Hebdo)位于巴黎的总部内发生枪击事件,造成12人死亡。随后赶赴事发现场的法国总统奥朗德称,这起事件“毫无疑问是一起恐怖袭击”。[14]与巴黎枪击案如出一辙的2015年2月14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连环枪击案以及恐怖组织不断劫持人质事件等无不在证明这个世界已进入恐怖事件多发的时代。

经济上,“9·11”事件发生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泡沫经济开始破灭,美国经济开始出现衰退迹象之后。“9·11”事件不但给美国带来了经济损失,还导致美国经济进一步衰退。与“9·11”事件直接关联的航空业、观光业、酒店业以及其他支柱产业也受到了打击。不但如此,日本、欧洲经济也受到了牵连,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一次经济下滑现象。“9·11”事件影响了人们的投资和消费信心,使美元相对主流货币贬值股市下跌、石油等战略物资价格一度上涨,引起市场的过激反应,导致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减慢。正如专家所宣称的那样,世界经济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

四、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有人将2011年9月11日看做美国当代历史的分水岭,是“过去”和“以后”的分界线。“9·11”事件不仅摧毁了世界贸易中心大楼,更重要的是它摧毁了美国的安全感。“9·11”袭击给美国人心理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政府部门接连不断发出的恐怖袭击预警让人们时时刻刻感觉到危险的存在。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生活在恐惧与忧虑之中。有人患上了“航天飞行器恐惧症”,比起“9·11”事件以前,他们更愿意选择公路交通工具出行。与此同时,国内的“伊斯兰恐惧症”也与日俱增,很多普通的阿拉伯裔美国人在“9·11”之后也无端地遭到怀疑和非难,使得他们日益边缘化,由此引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用作家唐·德里罗的话说:“这次灾难事件改变了我们思考和行为方式,我们的世界一部分被碾碎,成了他们的世界。这意味着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暴力危险的地方。‘9·11’事件改变了我们惯常的生活方式,我们生活的地方,旅游的方式,我们照看孩子的方式……还有其他种类的恐怖主义:生化武器将会污染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的饮用水。现在,我们无法再以平时那种充满希望的方式设想未来,我们得时时考虑安全问题。”[15]“9·11”事件发生之初,美国民众似乎愿意为国家安全付出任何代价,他们不得不学会在恐惧中生存。

“9·11”袭击事件也促使人们思考:“为什么美国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他们为什么恨我们?”小说家们通过写作,对这些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回答。

美国前总统布什曾经把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说成是“善对恶的十字军讨伐”,从而将“9·11”袭击的根源定位在宗教与文化冲突上。有人认为宗教、种族和文化冲突导致阿拉伯族裔和其他族裔关系紧张。也有人指出,“9·11”事件源于历史、政治、经济矛盾,消灭本·拉登并不能解决问题,由穆斯林原教旨主义温床中培育起来的国际恐怖主义是一个毒瘤,需要从根本上消除其温床,反恐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这也成为美国“后9·11”小说探讨最多的话题之一。

伊拉克战争也给美国的国内局势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及五千多人的阵亡,激起了国内的反战浪潮。有关误伤平民、虐囚事件的报道也加深了人们对布什政府的不信任感。人们开始质疑:进攻真是防御的最好武器吗?根据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一项民调结果,约78%的美国人担忧未来10年内,类似“9·11”的本土袭击事件会再次发生,也认为本·拉登的死只会增加恐怖威胁的可能。[16]美国民众中的世界末日情绪与日俱增。

总之,创伤、恐惧、反恐等成为“后9·11”时代的关键词。小说家们对这个风云突变的时代做出种种回应,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书写当代历史事件,表达他们的焦虑和担忧,发表对时局的看法和见解,提出种种良策。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化,作家们的写作风格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土壤上,孕育滋生了美国“后9·11”文学,并使它得以蓬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