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近代作家作品介绍

近代作家作品介绍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84年9月,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部门在武威组织召开了“五凉文学研究座谈会”。《历代咏陇诗选》选注诗三百余首。蹇长春等编注的《傅玄、阴铿诗注》,具体讨论了傅玄乐府诗的情况以及
近代作家作品介绍_甘肃省志·社会科学志(古代—1990年卷)

第二节 甘肃古代、近代作家作品介绍

甘肃古代、近代作家作品研究涉及内容,一是注籍为今甘肃省所辖的作家及其作品,二是外地文士在今甘肃境内的创作;取材范围,限于1949—1990年甘肃省内公开出版和发表的论著文章。

一、研究概况

1978年以前,发表的论著文章较少,质量不高。1978年以后,有如下特点:

(一)普及介绍与专题研究

1982年2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李鼎文主编的一部介绍甘肃古代重要作家的通俗著作《甘肃古代作家》,全面介绍了自东汉至清代26位称籍今甘肃所辖的作家的生平事迹、有关著述及其代表性诗文作品。同时,《甘肃日报》、《陇苗》等省内各类报刊也分别刊登了介绍甘肃籍文士(如:李陵、李约、邓千江、彭泽、邹应龙、巩建丰、吴可读等等)的短篇文章。

先后出版的校注本有:《傅玄、阴铿诗注》(蹇长春、王会绍、余贤杰编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阴铿诗校注》(张帆、宋书麟校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李益集注》(王亦军、裴豫敏编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甘肃历代诗词选注》(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组织编选,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

专题研究方面,主要是对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五凉治下的文学现象,有较深入的探讨。1984年9月,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部门在武威组织召开了“五凉文学研究座谈会”。1989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赵以武著《五凉文化述论》中,有五凉文学专章的内容。李鼎文、颜廷亮、武守志分别发表了这方面的论文

(二)清代暨近代甘肃文人及其作品(集)的研究、整理

清代暨近代甘肃文人为数不少,他们的著述文集或为刻(抄)本,或为手稿,1978年以前为省内外图书馆、博物馆收藏,或散落于私人手里,经整理校点印行问世的,一部也没有;有关这些文人的生平事迹,除了寥寥四、五篇介绍性文章外,很少有人问津。1978年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文章粗计有138篇之多,涉及到的甘肃文人有40多位。由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所组织专人点校的作品集有:《李于锴遗稿辑存》(李于锴著,李鼎文整理校点,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陇右近代诗钞》(路志霄、王干一选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收入35人共计1507首诗作);《张康侯诗草》(张晋撰,赵逵夫校点,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笠云山房诗文集》(王权著,吴绍烈、路志霄、海呈瑞校点,李鼎文复校;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

在介绍、研究方面,李鼎文前后写出并发表了关于清代张掖女诗人陈秀全、陈秀勤、张昭美、张岁羽、邢澍、张澍、李蕴芳、郭楷、张美如、潘挹奎、王权、李铭汉、李于锴父子、安维峻等近20篇文章,后收入《甘肃文史丛稿》(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一书。另外,赵俪生关于邢澍、张澍的论文,赵逵夫关于张晋的几篇论文,王干一、王公望关于清代、近代几位甘肃文人的论文,均为以往少有人涉及的内容。

(三)旅陇作家作品研究很有特色

杜甫于安史之乱后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家自陕西到秦州、移居同谷、取道剑门入蜀,其间在陇右流寓四个多月,写了117首诗,占杜诗总数(约1400首)的十一分之一,数量不少,成就很高。李济祖、王德全、刘秉臣注析的《杜甫陇右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一书,是一部“有益学术,有益读者”的著作。另外,研究杜甫陇右诗作的论文,重要的有十余篇,还有关于王维、岑参,林则徐、谭嗣同旅居、行经甘肃所写作品的几篇研究文章。《历代咏陇诗选》(王秉钧等选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选注诗三百余首。

二、重要的研究成果及观点

(一)关于李陵

郑文《论李陵〈与苏武〉三首诗的假托》(《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一文,搜集列举12条理由,认为“这三首诗是假托的”,并推测假托的原因是,司马迁、班固在他们的史传里对李陵表示了同情,“好事者发为吟咏,著于篇什”,西晋以后羁留北方的士人借李陵往迹,抒写自己的情怀。

(二)关于王符《潜夫论》

张啸虎《论王符及其〈潜夫论〉》(《社会科学》(甘肃)1981年第3期)一文,从文学方面分析,认为基本特色是朴实无华,重要风格是形象生动、雄辩有力、流丽通脱,表现手法常用引物连类、论事取喻。

(三)关于皇甫谧《高士传》

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来,流传的看法是,皇甫谧原书只记72人,今本所记96人系后人杂抄附益而成。魏明安《皇甫谧〈高士传〉初探》(《兰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详为辨证,考论皇甫谧的《高士传》与同时人嵇康所录标准不同,而后人范晔“采用了谧书,而非谧书据范书”,并且今本《高士传》“基本上保持了皇甫谧的思想风貌”,《总目提要》所持论据和结论不能成立;不能忽视《高士传序》自称采录“凡九十余人”的记载,今本《高士传》“不排除后人的修饰”,但“窜改是不多的”。魏明安另一文《魏晋思潮与皇甫谧》(《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提出,《高士传》撰成于入晋之前,“充分反映了他隐遁避世不与晋室合作的倾向”。

(四)关于傅玄

以往的文学史著作均把傅玄当“太康”诗人。魏明安《傅玄是太康作家吗?》(《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一文认为,傅玄是“正始作家”;或称“魏晋之际作家”;既不是“太康”作家,提“晋初”也“不够准确”。其理由是:一是“傅玄没有活到太康年间”;二是傅玄与正始作家阮籍、嵇康等年龄相近;三是傅玄乐府诗“大体上完成于入晋之前”;四是其诗“风力不及建安,繁缛逊于太康”,在体制上“多方面的探索”,这是作为正始作家在诗歌创作上的特点。把傅玄当成“太康作家”,这是个“历史性的错误”,其根源在于,刘勰、钟嵘论到傅玄父子时,“都和一些太康作家并列”,因而“引起混淆”。

赵以武《试论傅玄的乐府诗》(《社会科学》(甘肃)1984年第2期)一文认为,“傅玄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的乐府诗的创作”,他的乐府诗,现存88首,其中60首系宗庙乐章,没有什么价值,其余28首分为现实题材、抒写个人情怀、表现女子爱情婚姻三类,内容值得充分肯定,艺术上很有特色。蹇长春等编注的《傅玄、阴铿诗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具体讨论了傅玄乐府诗的情况以及内容和艺术方面的特点。

(五)关于五凉文学的评价

赵以武在《五凉文化述论》一书有专章讨论,在《关于五凉文学的评价问题》(《甘肃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一文里,进一步申述,结论是:“五凉时期河西的文学创作,无论就文人的数量,还是就作品的质量而言,都居于北中国文坛之首的地位;”但“从已知的情况”只能说,“五凉时期河西出现的作家,人数不很多;佚失的作品虽不少,但毕竟有限;现存的作品很少,其中有质量的并不多”,张骏、李img39的作品最有价值;五凉文学的成绩只是放在当时北中国文坛上,方显得较为兴旺繁荣,深入的研究已无法进行。

(六)关于阴铿诗

阴铿诗现存比较可靠的有34首。蹇长春等《傅玄、阴铿诗注》收诗36首,多出《昭君怨》、《赋得山中翠竹》两首。在诗作笺释方面,阴铿诗用典多,较难解,现有各种注释本里多有错、误及望文生义之处。李鼎文《阴铿诗笺》(《红柳》1987年第5期)、《阴铿的〈和侯司空“登楼望乡”诗〉》(《红柳》1985年第6期)二文,就其中难解易致误词句,笺释注义,多为订正。张帆、宋书麟《阴铿诗校注》一书,吸收了这些重要成果。

(七)关于李益及其边塞诗

李鼎文《甘肃唐代诗人李益》(《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一文,曾对李益的生平及其边塞诗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王亦军、裴豫敏《李益集注》附录,就李益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新的看法。如李益少时是否在河西或陇右居住过呢?考出的结论是:“李益本人亦是在山东(指华山以东)出生并在山东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李益家住洛阳”,“从未去过姑臧”。李益少时不在陇上,其《从军诗序》言“燕戎乱华”,说的是身遭安史之乱。关于边塞诗的内容与成就,李鼎文《甘肃唐代诗人李益》一文,从内容上分为两类,即表现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表现征人思乡的哀愁;艺术上善用比喻,巧用夸张,典型性强,长于七绝。王亦军等注本的《前言》,也有较深入的论述。

(八)关于杜甫的陇右诗

杜甫弃官往秦州的缘由,《旧唐书·杜甫传》及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释为“关辅饥”。后人沿用,久成定论。郑文《杜甫为什么弃官?》(《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细考马嵬事变之后,由于玄宗肃宗父子间的斗争延续,打击房珀,贬放杜甫,而杜甫弃官“并非因天灾饥饿,而是由于人事排斥”所致,不是出于本心,而是由别人摆布的结果。李济祖等《杜甫陇右诗注析》一书也指出,“关辅饥”只是弃官两行的“一个方面”,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在政治方面”,肃宗即位排斥异己,杜甫因与玄宗重臣房璃等友善,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抱负受挫,理想破灭,决计弃官,往秦州依其从侄杜佐。

关于这些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李鼎文《杜甫在陇右的生活和创作》(《甘肃日报1962年5月18日)一文,对一百多首陇右诗作分为纪行诗,怀人诗、寓言诗三大类予以评介。李济祖等《杜甫在陇右的生活与创作》从内容上分作: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基本主题;以诗代简的怀亲寄友之作,遣兴咏物之什,特别是以愤时疾世为主要内容的秦州诗;以及咏吟陇右山川名胜的纪行诗。从艺术上分析,通过咏物、叙事、怀古,含蓄深沉地寓主观感情于客观事物之中;叙事、抒情、写景和议论有机结合,表达忧国忧民之情;形式上五、七言的运用和创新;状写摹拟山川风光的生动逼真;间有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特点。除了总体归纳以外,《杜甫陇右诗注析》在具体的一首诗,或一联句中,多有新的注析;地名注释上,重视采用地方史乘,通过实地考察,加以合理解释。它对仇注杜诗以及各种注本里漏注、误注,多有补苴纠正,王拾遗等评论这是这本注析著作在学术上“突出的贡献”(见《有益学术,有益读者》,《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此外,林家英、王德全《评迹辨踪学杜诗》(《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一文,据实地考察,对赤谷、铁堂峡、盐井、青阳峡、积草岭、泥功山等六个有关地名,作出了新的诠释,并据以绘出杜甫由秦州赴同谷的路线图。孙士信《杜甫客秦州赴两当县考》(《兰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杜甫诗中木皮岭的地理位置及其他》(《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等文,亦有相关的考证。

(九)关于权德舆

权诗中人名考证,吴汝煜《权德舆诗人名考证》(《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据《全唐诗》所收权诗,将其中人名用敬称、省称、排行称等逐一考证,凡61条涉及近80人的真实姓名。林家英、李文衡、孙吉康《权德舆的为人、为文、为诗》(《兰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一文,介绍了权的家世、个人经历和他为官从政的表现,分析了他为文倡“有补于时”、“体物异志”的原则,行“二尚”、“二有”(尚气尚理,有简有通)之法,指出他为诗袒露内心,不假矫饰,即景抒情,多用白描,语言省净等特点。

(十)关于王仁裕

魏明安《王仁裕》(见《甘肃古代作家》一书)、《五代作家王仁裕》(见《关陇文学论丛》第1集)二文提出,王仁裕曾有诗万余首成百卷,仅存1卷,其咏麦积山、题斗山观等诗有其特色;随笔特写类作品集《开元天宝遗事》,多记当时名流显宦的佚闻趣事,亦记风俗时尚,寄以褒贬,而文笔简洁;笔记体短篇小说集《玉堂闲话》(现存159篇)、《王氏见闻录》(现存30篇),题材广泛,笔意质朴活泼,其中有反映政治黑暗、百姓造反的现实题材,揭露病态社会弊端的种种掌故,采访民俗风土的记述,以及杂写动物故事、神话神异故事。

(十一)关于李梦阳

关于生卒年与籍贯,1980年以前发表的文章、出版的论著对李梦阳的生卒年,标注不一。生年有1472年、1473年二种,卒年有1527年、1529年和1530年三种。唐景绅《关于李梦阳的生卒年代》(《社会科学》(甘肃)1980年第3期)指出,将农历记载推算下来应是:1473年1月5日生,1530年1月28日卒。陈志明《李梦阳的为人及其文学事业述评》(《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亦有完全相同的结论。王新亚《李梦阳故里考辨》(《兰州学刊》1990年第2期)考述,今庆阳县城即李氏故里。

李梦阳是明代中期诗文运动中反对“台阁体”的“前七子”领袖人物,影响甚大。赵建新《李梦阳诗论述评》(《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对散见于《空同集》及序文、书信中的诗论见解,作了综合评析。汪正章《李梦阳文学思想简论》(《兰州学刊》1990年第3期)也有论述。

诗文创作方面,陈志明认为,李梦阳总数2100余篇各体诗歌中,以七言古近体最出色;35篇辞赋,多为抒情骚体;古文各体分量不小,多属应用文字,几篇墓志铭写得相当精彩。南玉印《李梦阳古文评价》(《兰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对《空同集》中302篇古文,从内容和艺术上分别作了评述。

(十二)关于张晋和吴镇

赵逵夫《清代诗人张晋生平考辨》(《社会科学》(甘肃)1983年第6期)一文,考其生卒年为1629—1659年,述其家居读书、应试京城、丹徒做官、下狱猝死的阅历,析其生前以诗名而死后长寂寞的原因。赵逵夫将清代乾隆年间刻本《戒庵诗草》整理校点,并搜逸补充而成《张康侯诗草》一千多首,正式出版;校点本《前言》与《张晋诗思想内容述论》(《西北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对张晋诗的内容、艺术方面的特色,作了全面分析。

景泉、魏义《清代诗人吴镇生平大事纪年》(《社会科学》(甘肃)1984年第4期)以年谱形式,列举吴镇生平经历及著述,并予他文所及生卒年、“中进士”等多有订正。惠尚学《吴镇》(见《甘肃古代作家》一书)对《松花庵全集》中数百首主要描写家乡临洮和兰州风情景物的诗作,如组诗《我忆临洮好》、《兰山诗草》,重点予以评介,指出其诗“地域性”的特点和影响,以及题材、境界狭窄的缺陷。元鸿仁《甘肃清代诗人吴镇》(《社会科学》(甘肃)1981年第1期),惠尚学《吴镇和袁枚》(《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三秦诗派”略析》(《社会科学》(甘肃)1985年第3期)等有关吴镇诗歌创作的评析,亦有参考意义。

(十三)关于邢澍和张澍

邢澍和张澍,是清代甘肃两位有名学者。有关他二人的生平和在文学方面的成绩研究,以下文章可供参阅:

李鼎文《〈清史稿·张澍传〉笺证》(《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64年第1期)。该文利用碑传资料、张澍本人及其友人的诗文,并参考今人有关记载,对《清史稿》本传多有补正,涉及张澍的生卒时间、仕宦经历、著述成就等方面。1979年版《辞海·张澍》有三处错误,新版《辞海·张澍》据李鼎文意见,将原记生年1782改正为1776(年);将原注“泸溪(今属湖南)”修正成“泸溪(今江西资溪)”;将原载“《二酉堂集》”订正为“《二酉堂丛书》”。

李鼎文《张澍的生平及其作品》(《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该文对其《养素堂诗集》3051首诗作,分为政治理想、学习精神、人民疾苦、山水景物等四类,作了重点评介。

李鼎文《邢澍》(见《甘肃古代作家》一书)。该文介绍了邢澍的生平著述,其中有“卒年不详”语,后来收入《甘肃文史丛稿》一书时,据邢澍七世孙提供的准确材料,订补为1823年9月12日;同时评论了《南旋诗草》70首(在江南做官时写)中的几首清新佳作。

此外,赵俪生《张澍的生平及其著述》(《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邢澍的生平及其著述》(《社会科学》(甘肃)1982年第3期)二文,对邢、张二人的生平著述情况,评介亦见全面。

(十四)关于宋元明清其他作家作品

除了对明代李梦阳,清代张晋、吴镇、邢澍、张澍的研究文章较多一些外,宋元明清的其他作家作品的评介文章不多,兹将涉及的重要文章列举如下:

李蔚《略论曲端》(《兰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曲端,镇原人,《宋史》有传);春水《段坚生平及其诗文》(《兰州学刊》1985年第3期。段坚,明代兰州人);王干一《彭泽》(《兰州学刊》1984年第3期。彭泽,明代兰州人);李鼎文、乔滋、韩玉玺《胡缵宗》(见《甘肃古代作家》一书。胡缵宗,明代秦安人,《明史·刘切传》有附传);企予《赵时春的散文及其文学活动》(《甘肃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赵时春,平凉人,《明史》有传);李鼎文《金銮》(见《甘肃古代作家》一书。金銮,明代陇西人);赵逵夫《清初甘肃诗人张谦》(《庆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6年第2期。张谦,临洮人);李鼎文《张美如和他的诗》(《社会科学》(甘肃)1982年第2期。张美如,清代武威人);王干一《清代兰州学者秦维岳及其诗作》(《兰州学刊》1981年第2期);王干一《清代皋兰诗人陈增》(《兰州学刊》1982年第4期);李鼎文《张岁羽和他的诗》(《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张岁羽,清代武威人);李鼎文《读姑臧李郭二家诗草》(《社会科学》(甘肃)1983年第3期)。“李”,李蕴芳,“郭”,郭楷);

(十五)关于近代甘肃作家作品

这方面的整理、研究,1978年以后才开始起步,之后的十来年里,较有分量的评介文章有:王公望《“泪涸苍生瘠”——甘肃近代人物朱克敬及其诗作》(《甘肃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李鼎文《李云章、李叔坚先生事略》(《甘肃文史资料》第17辑,1984年第2期);李鼎文《李云章父子咏凉诗选注》(《红柳》1984年第4期);袁珩音《吴可读及其尸谏》(《兰州学刊》1984年第6期);王劲、王间《晚清甘肃学者任其昌》(《社会科学》(甘肃)1984年第3期);王公望《“乾坤含疮痍,安得常潇洒——甘肃近代诗人任其昌诗歌述评》(《社会科学》(甘肃)1987年第2期);安维翰《清末御史安维峻》(《甘肃文史资料》第17辑,1984年2月);王公望《清末陇上人物——陈镜全》(《兰州学刊》1984年第6期);王干一《刘尔火斤及其诗作》(《兰州学刊》1980年第2期);李瑞征《刘尔火斤生平及其思想》(《甘肃文史资料》第17辑,1984年2月);张令王宣《张维和他的著述》(《社会科学》(甘肃)1982年第3期);赵以武《刘开第和他的〈感事〉诗》(《红柳》1983年第4期);李鼎文《读王权〈笠云山房诗文集〉》(《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周轩《谈林则徐途经甘肃的诗作》(《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魏明安《谭嗣同与甘肃》(《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

(十六)关于“甘肃文学史”研究

穆长青《甘肃古代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考略》(《甘肃文艺》1979年第3期)一文,考评33位作家后认为,“甘肃古代文学的繁荣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至南朝”,“第二个阶段是唐至五代”,“第三个阶段是金迄明清两朝”;这三个阶段“和整个中国文学史的规律是一致的,也和甘肃地方经济文化繁荣于汉、唐、明、清的情况是一致的”。

《甘肃古代作家》一书的《前言》认为,“甘肃文学有着自己的长期历史”,它的发展“是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一般发展紧相联系的”。

《甘肃历代诗词选注》一书的代序《关于甘肃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强调了研究“甘肃文学史”的意义,并且指明“甘肃文学史”的研究对象是:“甘肃籍作家及其创作活动”;“外省籍作家到过甘肃,在甘肃进行文学创作,参与甘肃的文学活动”;“产生在甘肃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