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本逻辑的专横与视觉技术的逐奇

资本逻辑的专横与视觉技术的逐奇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譬如市场交换影响文化生产的质量,降低艺术作品的品质,文化的商品化抑制人们的批判能力,导致人的异化,文化自觉无从谈起。影响文化品质与审美体验走向的因素,除了资本逻辑的专横之外,还有媒介技术的不断升级所导致的“追新逐奇”及其不适应。当前,出版物中视觉化的倾向愈加显著。
资本逻辑的专横与视觉技术的逐奇_文化正义:消费时代的文化生态与审美伦理研究

一、资本逻辑的专横与视觉技术的逐奇

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需要怎样的文化自觉?文化的悲观派认为,市场经济促使文化堕落,它导致了文化统一性的丧失。譬如市场交换影响文化生产的质量,降低艺术作品的品质,文化的商品化抑制人们的批判能力,导致人的异化,文化自觉无从谈起。文化的乐观派则认为,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生产力的快速提升,人类富裕、自由时间相对增多,“文化特殊性的消费取向”增强,逆向造成了供给的产生。因此,市场经济可以让艺术家们努力去实现自我,赢得荣誉,获得财富。此外,商业社会的经济繁荣,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专门市场,艺术家在其中能够找到满足其创造欲望的途径。悲观派与乐观派的对立,恰恰反映了在以市场和资本为轴心的社会制度下,经济与文化有着难以相容的二律背反:经济的逻辑预设是单向度的资本欲望的诉求,而文化的逻辑预设是多向度的人性欲望的诉求,单向度对多向度的规制,必然导致文化自觉被资本所宰制[44]。其实,正是这种貌似无解的时代“悖论”,直接导致当前文化生态的紊乱和失衡。

资本逻辑是指资本运动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现时代,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情势,资本逻辑全球肆意无限扩张。它既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用时间来征服空间,又要不断闯入其他国家地盘,用政治强权霸占发展空间。一句话,资本逻辑天生具有解构一切与其相悖存在的倾向。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资本逻辑作用的政治后果。也正是基于此,“历史终结论”和“别无选择论”才会鼓噪一时。辩证地看,作为发展生产力手段的资本逻辑,尽管其创生权在于资产阶级,但它却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其利用权是属于整个人类的。所以,在整个改革过程中,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方面用资本逻辑促生产,另一方面要时刻有效规制资本逻辑的内在缺陷。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实践的思想标尺和价值之镜。现时代,资本逻辑所蕴涵的发展生产力的潜能,仍然强势地存在着。但在实践领域,要进一步用社会政治制度来驾驭资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自身局限[45]

影响文化品质与审美体验走向的因素,除了资本逻辑的专横之外,还有媒介技术的不断升级所导致的“追新逐奇”及其不适应。当前,出版物中视觉化的倾向愈加显著。如果说过去的插图本读物是图像说明文字的话,那么,如今的游戏规则似乎颠倒过来,是用文字来说明图像。文字报道一经电视“图像化”,便成为“公众事件”,增加了报道的分量和影响力。单纯的文字消息缺乏电视图像震撼人心的直观效果。文字记者和电视人之间的关系,似乎重复了小说家和导演的关系。因为道理很简单,“看”比“读”更煽情也更有诱惑力。所以,不“读小说”转而“看电影”,不读名著转而看电视剧,成为当今“小康文化”的一种普遍取向,这也是全球文化的普遍景观。这不仅因为人们爱看直观感性的图像,而且因为当代社会有日益庞大的“形象产业”、日益更新的“形象”生产传播的高技术革命和日益膨胀的视觉“盛宴”的欲望需求。

当代影视、摄影、广告的图像泛滥所形成的“视觉文化转向”,提供给大众的视觉形象是无限复制的影像产物,从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包围。审美体验本来是人们各种体验交会的核心,它可以在新的无限的时空境界最终将感性个体带入超出有限性和局限性的“诗意栖居”的状态,但是,当代语境中的审美体验却日益显得难能难为,电影、电视等现代影像工业的发展使得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受到视觉化的惠泽,MTV首当其冲实现了音乐的视觉化。随着一本本名著有了影视版本,人们养成宁愿看电视也不愿翻读原著的习惯,互联网阅读更被称为“漫游”;静心读完网上的一篇小说、听完一首曲子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更常见的却是未俟终篇便改换门庭。审美本是对亲身体验的回味与升华,影视、电脑构建的视觉化的超文本却往往将人与自己的体验对象隔离开来,取消了亲身体验、减少了静心思索的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了审美活动的基础;美/审美注定被“观看”引向浮泛的表面与感性,文化变成了以图像为基础的由音乐、语词、叙事等能指整合而成的“格式塔”,它的能指无需遵循固有的形式规范,也无需导向深层次的所指,它不讲求个人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只注意如何被复制、拼贴与粘连。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心理距离的缩短与消失,造成了往返于物我融贯过程的审美体验的缓弱与停止;这时的审美文化几乎忘却了对人类自由本质的体现,忘却了对人类生命与生活轨迹的显示,忘却了曾有的心灵震颤与人格震撼。由此看来,“赏心”和“悦目”是可以分开的,赏心的东西一定要悦目,不悦目的东西不可能赏心,但悦目的东西未必都是赏心的;悦目会让你有煽情的感染,但只有赏心才真正叫刻骨铭心的感动。……从目前的形势看,绝大多数悦目的东西是不赏心的,最典型的就是《阿凡达》[46]

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日常生活的过度美学化的确带有一些值得警醒的问题,譬如标准化的设计和形象、城市里过度拥挤的人为形象符号压抑、广告影视的包围和轰炸等,它们确实导致人们的形象“餍足”、冷淡和反感: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形象无所不用其极,视觉的花样把戏不断地使视觉形象本身的意义日益衰竭而转向平面化;另一方面,都市的视觉环境日益恶化,反倒激发了人们逃避形象的“城市孤岛”、回归大自然的冲动,凭藉自然那新鲜的审美体验摆脱日益商品化的艳俗外观和工具理性式的程式化。同时,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突破了精神的藩篱,使文艺审美摆脱了物质或精神特权的控制,但又落入商业资本的陷阱,无法摆脱“物化”的阴影,最终造成其功能需要与形式感受之间的分离。日常生活审美化具有感性和享乐性倾向,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追求与身体直接相关的享乐满足始终贯穿其中;它过分强调审美的快感享乐,夸大视觉影像快感的效果,容易使人们在视觉影像的享受中裹足不前、在片面的快感中不思进取、在“可望”的满足中放弃实现的“可及”,因此它只是一种消费式的审美解放的幻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