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简介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简介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大学陈平原著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获中国文学一等奖。所谓“触摸历史”,不外是借助细节,重建现场;借助文本,钩沉思想;借助个案,呈现进程。本书除获教育部奖外,还曾于2006年度先后获得“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北京大学陈平原著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获中国文学一等奖。

一、篇章结构

此书除导言及附录外,主体部分由六章构成:第一章“五月四日那一天——关于五四运动的另类叙述”,第二章“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第三章“叩问大学的意义——作为教育家的蔡元培”,第四章“学问该如何表述——以《章太炎的白话文》为中心”,第五章“经典是怎样形成的——周氏兄弟等为胡适删诗考”,第六章“写在‘新文化’边上——旧纸堆里的新发现”。

二、基本内容

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关键时刻”,其巨大的辐射力量,对后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都必须认真面对,这样,才能在沉思与对话中,获得前进的方向感与原动力。对于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进程来说,“五四”便扮演了这样的重要角色。考虑到“五四”新文化的多面性,此书不同于以往的相关著述,并不将目光局限在某一具体学科,而是根据论题的需要,在不同学科之间来回穿梭,有时文学、政治,有时艺术、教育。这样一来,就更能体现“五四”新文化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所谓“触摸历史”,不外是借助细节,重建现场;借助文本,钩沉思想;借助个案,呈现进程。讨论的对象,包括有形的游行、杂志、大学、诗文集,也包括无形的思想、文体、文学场。入口处很小,开掘却较深——于文本中见历史,于细节处显精神。本书选择新文化运动中几个重要的关节点,仔细推敲,步步为营。这一研究思路,借鉴鲁迅之选择“药·酒·女·佛”来谈论汉魏六朝文章。作者之探讨“五四”新文化,选择广场上的学生运动、《新青年》中的文体对话、蔡元培的大学理念、章太炎的白话试验、北大的文学史教学,还有新诗的经典化过程等。所有这些论述,容或有疏漏处,但均有自家面目。

三、主要创新

此书之谈论“五四”,有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兼及“晚清”。这不仅仅是具体的论述策略,更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学术立场。谈论“五四”时,格外关注“‘五四’中的‘晚清’”;反过来,研究“晚清”时,则努力开掘“‘晚清’中的‘五四’”。因为在作者看来,“正是这两代人的合谋与合力,完成了中国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正因为兼及“五四”与“晚清”的学术视野,作者“必须左右开弓”——此前主要为思想史及文学史上的“晚清”争地位;最近10年,随着“晚清”的迅速崛起,学者颇有将“五四”漫画化的,作者的工作重点于是转为着力阐述“五四”的精神魅力。

四、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此书甫一出版,在法兰克福举行的国际书展上,著名的学术出版公司Brill Academic Publisher即主动提出由他们刊行此书英译本,英译本由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东亚系主任贺麦晓(Michel Hockx)教授领衔翻译,已于2011年7月面世。

2005年11月2日《中华读书报》、2005年11月4日《新京报》、2005年11月14日《南方都市报》及2006年1月6日《文汇读书周报》、《书城》2005年第11期、2006年5月17日《中华读书报》等,都做了正面评价与积极推介。更重要的是以下专业书评: (1)叶隽《细节、文本、个案与历史阐释——读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2)林分份《重构五四新文化的形象——读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3)陈晓明《重建学术史的“意境”——评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4)颜浩《鲜活的历史与有趣的学问——读〈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5)吴晓东《历史如何触摸》;(6)王德威《“重回五四现场”的努力——评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等。

本书除获教育部奖外,还曾于2006年度先后获得“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