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发展大潮进程中的中国,20多年来也极其重视科学计划制订,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围绕国家发展目标的科技发展计划体系,在中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_中国近代科技思潮

1.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世界各国在科技发展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科技发展计划制订和颁布。有学者对新时期国际重大科技战略规划进行研究,认为适应新时期综合国力和科技竞争的需要,世界各国都重视及时调整自己的科技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战略计划(详见表15.1)。通过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来倡导发展知识经济,着眼于本国的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基础,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突出国家目标,以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要旨,如经济主导产业、国家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基础性或战略性研究等与科学技术的国家目标直接相关;围绕国家目标确定优先发展领域;特别是以此强调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形成科技发展和国家发展的整体优势。(4)

在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发展大潮进程中的中国,20多年来也极其重视科学计划制订,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围绕国家发展目标的科技发展计划体系,在中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科技计划体系按照出台时间顺序主要的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带有方向性、综合性、关键性技术问题、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科技计划,1982年建立。此后在连续四个五年计划中,坚持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优越性,运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有选择、有重点地研究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技术,共安排了539个项目,取得了近10万项科技成果,到1999年,已产生了1534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提高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2)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技术为中心的新的技术革命浪潮有力地冲击着全球,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创造力的发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各方面深刻的变革。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因此,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高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惜花费巨额投资,组织大量的人力与物力。1983年美国提出的“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随后出现的欧洲的“尤里卡”计划,当时的经互会成员国的“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和日本的“今后10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都是着眼于21世纪的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实施,对世界高技术大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震动。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应当适应世界高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积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适当集中力量,在有限的高技术领域部署工作,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工业、企业技术升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表15.1 国际重大科技战略规划情况一览表(1996—1999)

img40

续表15.1

img41

续表15.1

资料来源:邓心安:《新时期国际重大科技战略规划透视》载《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14期。

邓小平同志的这个批示,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200多位专家,研究部署高技术发展的战略,经过三轮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组织一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希望通过1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下列目标:在几个最重要高技术领域,跟踪国际水平,缩小同国外的差距,并力争在我们有优势的领域有所突破,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培养新一代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通过扇型辐射,带动相关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为21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奠定比较先进的技术基础,并为高技术本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把阶段性研究成果同其他推广应用计划密切衔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同志的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这个宏伟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

经过广大科研人员15年的努力,863计划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如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的抗虫效果好的转基因抗虫棉;依靠生物技术培育的平均亩产达76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生物技术领域的基因工程研究给患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严重疾病的人们带来福音;已投放市场的11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以及将动物血红蛋白转化的安全有效的人血液代用品,都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自动化技术领域里有人们最喜欢的智能机器人,从深潜6000米的水下机器人、高危作业的工业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此外,纳米技术、能源技术、海洋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也都是为人类摆脱自然的控制、不断开拓新的生存领域。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培育了一批高技术产业生长点,极大地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并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高技术支撑。据不完全统计,863计划实施15年来,在民口6个领域的230多个专题研究方向,共资助项目近5200余项,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共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达2000多亿元。15年来,参加863计划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前后约4万多人,约有200多个研究机构,100多所高校,上百个企业参与863计划的研究开发。先后组建了CIMS实验工程研究中心等25个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室和中试线。863计划专家委员会(组)成员中,45岁以下的青年专家已超过30%。在专家委员会(组)成员中归国人员占70%以上。通过实行的专家管理机制,造就了一批站在国际高技术研究前沿,具有很深的专业造诣,又具有战略性技术决策能力科学家;培养了一批具有战略思想和交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了一批有雄厚技术基础、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了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高技术企业家和一批现代科技管理专家。同时,还培养了近万名博士、硕士等高科技人才,并为研究机构,特别是企业和地方培训了数十万名的高技术应用和推广队伍。

(3)星火计划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率先在农村起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进入80年代以后,乡镇工业发展迅猛,农业经济空前活跃。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使农民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使农村普遍产生了对科学的需求和渴望。1985年3月,全国实行科技体制改革,明确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发展方针,为广大科研院所和科技工作者面向农村经济主战场、向农村推广科技成果、帮助农村发展经济提供了契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从这个基点出发,顺应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誉名为“星火计划”。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

星火计划是经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就是要把先进适用的技术引向农村,引导亿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引导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促进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其内容是支持一大批利用农村资源、投资少、见效快,先进适用的技术项目,建立一批科技先导型示范企业,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为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作出示范;开发一批适用于农村、适用于乡镇企业的成套设备并组织批量生产;培养一批农村技术、管理人才和农民企业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农村规模经济发展。

到2003年,星火计划实施17年来,项目逾12万个;建成134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227个国家级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建立了5000多个培训基地,相继培训了近7000万星火技术人才,取得了巨大成就,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4)中国火炬计划

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于198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火炬计划的宗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与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火炬计划主要内容是创造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创业服务中心;加强国际合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走向国际化道路;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勇于创新、敢于在市场竞争中奋力拼搏的科技管理人才和科技实业人才。

火炬计划实施15周年以来,取得重要成就,计划项目从1988年的43项发展到2002年的1358项;项目产值1989年9.5亿元到2002年的1324.1亿元;项目利税额1989年1.8亿元,2002年257.1亿元;出口创汇额1989年0.4亿美元,2002年19.5亿美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数2002年达到1847个,区内企业工业总产值12937.1亿元;科技企业孵化企业数量1991年500个到2002年得到23373个;2002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包括企业服务中心、各类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1991年43个,到2002年得到436个。

(5)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计划

为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以及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要求,充分运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和手段,加强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结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步骤地采取重大措施,培植新的生产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1992年9月原国家科委作出了尽快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的决定。

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基本思路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世界各国在加强基础性研究并争夺高技术优势的同时,正在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实现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除了组建一批从事工程研究和向产业界转移科技成果的跨学科研究、合作研究中心等机构外,更重要的是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于抢占未来21世纪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提高本国综合竞争力的计划或工程,如美国的“22项国家关键技术”和特超音速飞机等大型科技工程,日本的自增殖型芯片、高效热泵、电视电话等21世纪百项重大科研项目。这些计划和工程的实施,主要是抓住对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技术,同时带动相关技术及其产业的全面发展。面对高新技术发展中多学科、多技术综合集成化的趋势,调整科技与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集中国家科技资源,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开展广泛的协作,已成为许多国家采取的共同举措。

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以科技为先导、以发展产业为目标,通过多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配套集成,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重大科技产业工程是一个具有超前性、示范性、综合性的系统科技工程。规划设想:根据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我国21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国科技实力、优势领域和产业政策,选定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电子、生物、新材料、社会发展等重点领域,在10~15年时间内,安排20项左右的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

(6)社会发展科技计划

为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战略,我国于1995年制定了国家发展科技计划。其宗旨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自身素质为中心,改善人民的生存发展环境,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事业及相关产业的科技进步,推动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开展的科学技术活动。主要内容是,通过科技进步,推动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指导协调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科技工作;促进医药、环境、资源、住宅等项科技产业的发展;逐年支持一批对国家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科技项目;组织安排一批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的重大科技工程;建设若干个社会发展领域新兴产业开发基地和园区;建立一批社会发展综合试验区,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涉及领域十分广泛,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本计划主要领域是人口、医药卫生与健康;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自然灾害防御;居住与城乡建设;资源循环再生与废弃物资源化;社会公共安全与劳动安全;金融、商业流通、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的有关综合科学技术;文化、体育、旅游及文物保护的有关综合科学技术。

(7)国家技术创新计划

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家前途。为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遵照中央对技术创新工作的指示精神,国家科委党组正式批准了“技术创新工程纲要”,决定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从政府、企业、社会三方面系统地推进技术创新工作,推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技术创新工程涉及研究开发、生产及实现商业利益等多项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各方面的协同配合。1996年3月,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科委分别着手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技术创新计划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技术创新环境建设和技术创新试点与示范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方面,以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重大科技产业工程等相关内容为重点;在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方面,以已批准的机械部、交通部、冶金部、纺织总会等行业整体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工程中心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为重点;在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和氛围方面,以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舆论宣传、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为重点。

(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2010年以及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确保科技自身发展能力不断加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举措。1997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规划》贯彻“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大集中,小自由”的精神,在现有基础研究工作部署的基础上,鼓励优秀科学家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重点领域,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重点基础研究;遵循基础研究的特点和规律,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科技计划和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注意分工和衔接;体现国家目标,为解决下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实施重大项目,对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和优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到2010年的主要任务:

一是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

二是建立一批能够体现我国科学发展水平和综合科技实力、国际上有一定地位、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科学工程;

三是部署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

四是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五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能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科学研究基地,并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

“973”计划从1998年开始组织实施,主要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到2003年,我国共启动了133个“973”计划项目。为实施《规划》项目,国家财政从1998年起五年内累计投入25亿元,用于支持该项工作的开展。

(9)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根据江泽民的批示精神,李岚清、温家宝多次与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磋商,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战略构想,1998年6月9日,朱镕基主持召开的新一届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这一“试点方案”。

作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将从1998年至2010年分三个阶段完成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到2010年前后,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前沿、具有强大的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的知识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科技知识库、科学思想库和科技人才库。形成和保持强大的国家知识创新能力,加速最新科技知识的传播,全面推进知识和技术转移,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技咨询,建设和保持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队伍,不断加强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建设,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

(10)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建设所需资金少,建成周期短,决策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廉,能够适应市场多样性的需求等特点,特别是在创新机制和创新效率方面具有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既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科技型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发展新的重要的增长点。因此,结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和资本市场的现状,建立以政府支持为主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5月21日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通过拨款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必将对我国产业和产品结构整体优化,扩大内需,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作为中央政府的专项基金,将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进行运作,扶持各种所有制类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并有效地吸引地方政府、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逐步推动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机制,从而进一步优化科技投资资源,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9年6月创新基金正式实施以来,到2002年6月,共收到申请项目16200项,申请创新基金资金总额172亿元,科技部、财政部批准立项3749项,中央财政自主资金28亿元,平均资助强度74.7万元/项目。全国各地设立的地方创新基金或专项配套资金总规模也已超过15亿元。根据对已完成验收的873个项目的统计,项目完成时实现的经济指标与立项前比较,销售收入增长531%,净利润增长514%,税金增长586%,出口创汇增长357%。经过四年多的组织实施,创新基金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最重要的财政支持渠道。

以上十大科技发展计划在中国科技发展中无疑具有极其主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这些发展计划,使得中国科技发展紧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实现着国家的发展目标,提高了国家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