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一节生存人性与善恶人性的区别

第一节生存人性与善恶人性的区别

时间:2022-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共同本性。在这一历史阶段,人人都具有阶级的烙印,这是人类的共性。几 千年的农业税取消了,中国加人了世贸组织,人民群众生活即将步 人小康社会。大大彰显了特色社会主义与人性的一致性。一是“性善论”。与孔孟论点相对立的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 在“性恶论”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的)也”。三是“性无善无恶论”。
第一节生存人性与善恶人性的区别_人性的“新大陆”

人性问题,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先哲展开争论。在西 方,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论述 过有关人性问题。十七世纪英国的休谟就著有《人性论》。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对人性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马克思 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共同本性。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包含着人的阶级性。撇开阶级性解释人性和把人性完全归结为阶级性,都不能正确解释人的本性《辞海》 1979年版695页“人性论”词条)。

阶级性实质上就是人类在进化发展过程中某一历史阶段的特 性。在这一历史阶段,人人都具有阶级的烙印,这是人类的共性。但 人群(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农民和封建主)之间或人与人之间 的烙印又截然不同,这是人的个性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虽然出现了超阶级的人性论,人性阶级 化,人性不可知论等“谬论”,但对广大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来说,人类追求的目标一一共产主义一一明确了,追求的道路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一清晰了,追求的方法一一缩小差别---科学了。彻底结束了人类“追求目标昏暗,追求道路迷漫,追求方法 茫然”的混沌时代。人性得到了解放、升华和发挥。从而促进了全世 界尤其是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和劳苦大众,积极的不惜以生命投人 光明正大的追求。

一、探讨人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性探讨就是为了研究有关人性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从而促 进人们了解人性的本原,正确认识人性的实质,以期能在人和人类 社会发展和实践活动中,能在人和人类生存和各项社会管理中,充 分发挥人性应有的作用和用之不竭的潜力。

社会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就是人的本性和 特性的进化和发展,也是人类追求生存能力生存水平的进化和发 展。社会越发展,人类越进步,人性就会愈加彰显;而每个人本性和 特性的表现,就会愈加突出。

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艰苦奋斗二十八年;从新 中国成立到现在只有六十来年,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也只有三十来 年,可是我国的生产力和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几 千年的农业税取消了,中国加人了世贸组织,人民群众生活即将步 人小康社会。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大,前所未有。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因为在解放战争中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届领导都牢牢抓住 了劳苦大众“追求解放、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人性的最低底线。 以此来号召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所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 会主义建设各个阶段,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在各项经济政策和 社会管理中,更加突出人的本性和个性。各项政策方针、路线宗旨等,都是为了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存日益增长的需要和 追求。大大彰显了特色社会主义与人性的一致性。

纵观中国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 不论哪一朝哪一代,能适当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存条件的追求,抓住 了人性这一根本,这一朝这一代社会就比较安定,广大群众就会安 居乐业,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实践,更能说明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将人性问题,作为制定经 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政方针的核心来考虑,应该作为日常政治思 想工作的重点来对待。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 需要,应该把人性研究提到社会科学的议事日程,应该作为社会科 学研究的核心和基础。有关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应该围绕着人性 的研究而研究;有关社会科学的理论,应该为人性的理论服务,应 该随着人性理论的发展而发展。

在学术界数学自然科学的“皇后”,那么人性应该作为社会 科学的“王子”,以便引起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对人性问题的重视 和关心。

对人性的研究,不但应该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还应该作 为思想、政治、军事、法律、法规、组织、宣传、教育、文艺、人事和劳 务等工作的重点。因为要想把人管理好,甚至可以说,人们要想让 自己的思路和行为,完全符合人性的科学内涵和实质,就必须研究 人性,必须研究人性的方方面面。只有了解人、认识人,并且做到从 根本上了解人、认识人,才能更好的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更好更快 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好更快的实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各个阶段建设和发展的目标。

二、历史上对人性问题的看法和论点

人性问题,历来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点、焦点和中心。在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当代的学术研究;在国际上从资产 阶级最早的学术权威对人性的看法,到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性的论 述,对人性问题的探讨、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由于历史的局限 性,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学术流派立场的局限性,各派站在各派的 立场上,坚持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道理,提出自己的根据,众说 纷纭,莫衷一是。

一是“性善论”。在中国古代,以孔子孟子为首的儒家学派,认 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好”的,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 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辞海》1979版1982页“性善论” 词条)。意思是说人性是善的,就好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没有不善 的,就好像水没有不往低处流的。在同一词条中又说“仁、义、礼、 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即人的“仁、义、礼、智”四大信条, 不是由其它方面琢磨成的,不是外界的作用,而是本身固有的。

二是“性恶论”。与孔孟论点相对立的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 在“性恶论”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的)也”。荀子认为人 的天性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也就是说人性本来 就是恶的,就是那些本性善的也是装出来的、假的、人为的。所以,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 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辞海》1979年版1982页“性恶论”词条)。意思是说,如果完全 按人的本性去做,社会就会处于争夺的局面,而乱抢乱劫,其结果 社会必然是混乱。如果从教育引导出发,讲清道理,事事出于谦让, 可以达到治理的目的。

三是“性无善无恶论”。与孟子、荀子同时代的告子,与孔孟的 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不同,提出了“生之谓性”、“食色,性也”的论 点。所以“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意思是说,生存就是人性,人只有吃饭和生育两大欲望,人性不分善与不 善,如同水不分东西一样。

四是“性善恶不分论”。西汉时期杨雄的学说《法言修身》,认为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 以适善恶之马也与”。是说人性善恶是混在一起的,如果能教其善 就可以成为善者,如果顺其恶就会成为恶人。“气”是走向善与恶所 骑的马。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学说,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 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意思是说,善恶两性究竟 哪个方面得到发展,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引导。这种说法与西汉杨 雄所提出的“人之性也善恶混”的论点相近似。

五是“性三品论”。“性三品论”是西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 学说。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下、中(善、恶、中)”三等,有所谓“圣人 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的区别。他们主张人性不以上、不 以下,以其中名之。因为“中民之性”是可以“上”可以“下”的,是可 善可恶的。

三、对善恶人性论述之我见

以上关于人性的种种说法,我认为都不是从人的真正本性和 人的真正特性来论述的。都是从人追求生存的方式方法来说明人 性的。或者说只是根据极少数人的“变性”(即人性的“变异”一一下 同)行为来说明人性的。

人要生存,就要追求生存的条件和利益,这是人性的根本和实 质,也即人性的“本原”。例如,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冷了要 穿衣;人长大了要结婚生育,等等。人们这些行为这些“需求”,都需 要通过追求各种利益来满足。这种“需求”和“追求”,是“善”还是 “恶”?是“善恶混”?还是“无所谓善,无所谓恶”……因此,前面提到孔孟的“人性善”也好,荀子的“人性恶”也好,其他人所说的“善恶 混”也好,等等。不论怎么说,一是没有抓住人们“追求生存”即人性 的实质和根本;二是过于简单,即使抓住了根本,只用“善恶”两个 字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或者说是“所‘说’非所‘问’”,或者说是 “文不对题”。同时还要说明,用个别人的“善恶”行为,来阐明和确 定整个人类的本性和人的性能,是很不科学很不严肃的。人们都知 道,这是做学问的大忌。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人没有追求,不追求吃的、用的、住的和生 育需要的条件,人就无法生存下去,人类就不复存在。如果是这样, 各种人性论者也不复存在!这种争论自然就没有了。

在两千多年以前,即中国的战国时代和西方柏拉图所处的时 代,正处在中国的奴隶社会,那时生产力是十分低下的。在当时除 了奴隶主阶层的人以外,大部分人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牛马 不如的生活,视生活资料如同生命。成年累月的拼命的追求吃、喝、 穿、住的物质和条件。这种意识和行为,恰恰说明他们具有强烈的 追求生存的人性。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分析的观点、历史唯物 主义的观点,对这部分人当时的行为和表现,是能够理解和正确认 识的。应该说是追求生存的行为,是正当的行为。

“性三品”说,把人的本性分成几种,更是错误的。人的本性都 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圣人、中民、斗筲之分。可以大胆的推测,“斗 筲”之人群,在当时的社会里,肯定是人数最多、地位最低、经济最 穷、生活最苦的人群。如果这种推测成立的话,在当时社会里,这部 分人在经济上的行为表现,肯定不会“大方”,更不会“施舍”。与那 些“圣人”、“中民”的行为表现是无法相比的。

从人类要生存就要追求生存的条件这一点来说,告子提出的 “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论点,是有道理#。得出了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的论点,是比较符合人性实际 和实质的。其意思就是:生存是人的本性,吃饭、结婚、生育是人的 性能和欲望。人性不分善与不善,如同水不分东西一样。

孔孟所说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的说法,也是错 误的。因为“仁、义、礼、智”完全是后天的东西,是人在追求利益 和生存的过程中,由像孔子、孟子这样的思想大家,归纳成为做 人的信条、标准。这些信条、标准,对人完全是有意识的引导、教 育并严格要求的。只有如此,“仁、义、礼、智”的信条,才能逐渐发 挥作用。如果人们天生都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风尚,那么社 会也就不会有混乱、盗窃、抢劫,世界也就不会有战争,有侵略。因 此“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的说法是片面的,唯 心的。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如果人的追求行为就是恶的本性,那么人的这种恶的本性用什 么办法也是改变不了的。连提出这种论点的本人,恶性也是改变 不了的。

至于“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 于暴”的说法,更是不正确。应该不应该“从顺”,那就要看具体情 况。应“从顺”正当追求生存的手段和行为,不“从顺”不正当追求生 存的手段和行为。对不正当追求生存的手段和行为,应用“师法之 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的方法,来对 待,来解决。如果这种办法不行,那就要斗争,就要纠正,就要治理, 就要制止。

其它有关人性善恶的论述,如“善恶混”,“有善有恶论”的观 点,都和善恶论相近似,都有其片面性。

从人追求生存、追求生存条件的本性来说,笔者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是善的。追求生存追求利益,是人和人类应该具有和必 须具有的本性和本能。追求生存追求利益这种行为,不但是人的本 性和本能,也是所有动物,所有生物的本性和本能。“物竞天择,适 者生存”,这句完全合乎自然法则的格言,不但说明了所有生物,必 须具备追求生存追求利益和“竞争”本性,而且也进一步说明,生物 “竞争”本性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

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角度出发,也可以说明“人不为 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是符合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的。

“追求”是人的本性,这一点应该肯定,毋庸置疑。但古代人为 什么要说“人性有善有恶,或善恶混”呢?实质上都是为统治阶级服 务的,为统治阶级造舆论的。“性善论”者,“实质上是认为一切统治 阶级的伦理道德都是天赋给人的本性”(《辞海》1979年版1982 页“人性善”词条),“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上、下、中”(善、恶、 中)三等,有所谓“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的区别。 主张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因为“中民之性”是可上 可下,可善可恶的,须“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到唐韩愈 更提出一种严格的“性三品说“,并把性与情对立起来,各分上、中、 下三等,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辞海》1979年版1982 页“性三品说”)。

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应该用“善”的方法,用正当追 求即通过正当竞争的方法。而不能采用投机的即“不劳而获”的方 法,更不能采用抢劫的方法、掠夺的方法。即绝对不能用“恶”的方 法,去追求生存追求利益。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法则”和“机制”, 也是当代人追求生存的最低“底线”和“红线”。任何个人、任何群体 都应该认清和认真遵守这一法则和机制,都应该认清和认真遵守 这一“底线”和“红线”。

四、生存人性的论述要点

谈人性不能离开生存,谈生存不能离开追求,谈追求不能离开 利益。“生存!"追求利益”。这是人的“生存链”,或者说是人 的“生态链”。这也是所有动物、所有生物的“生存链”或“生态链”。 这种论点或观点,与善恶人性比较,是截然不同的。追求人性可以 说这是“人性的新大陆”。

人的“生存链”是跨越从类人猿到现代人约一百多万年时空 的;这个“生存链”也是跨越地域、跨越人种、跨越肤色、跨越年龄、 跨越性别的。

但是还要说明,其它都能跨越,就是“生存链”中生存的“水 平”、追求的“技能”、利益的“内涵~生存的条件)三项,在时空上绝 对不能跨越,分分秒秒都不能,永远也不能。因为人们对生存的水 平时时刻刻都想提高,对追求的技能时时刻刻都在改进,对利益的 追求时时刻刻都想增多。

无论东方或西方,在人性问题上都争论两千多年了,如果拋开 人的“生存链”去谈人性,再争论两千多年也统一不了认识。

对“人性”到底如何定义、如何认识呢?我们是唯物主义者,运 用辩证的唯物的和发展的观点,应该这样定义,这样认识:

“人性”就是“人的性能”一一“性能”就是“器材、物品等所具有 的性质和功能~《辞海》1979年版1982页“性能”词条)。人的性能 的核心是:追求利益,确保生存。核心的核心就是生存。

人和人类所有的性能和活动,都是围绕着“生存、追求、利益” 这三个词六个字展开的发展的。就是这“三词六字~简称人的“三 六性能”或简称人性的“三大要素”——下同),促进了人类的进 化————从“兽猿”到“智人”;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 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从“刀耕火种”到“联合耕种收割机”;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一从石器 到青铜器,到机械化、自动化;促进了文化艺术的提高一一从“语言 词汇”到“文牍书籍”,从原生态的“歌舞”到“交响乐、芭蕾舞”等。除 了这些以外,还有火车多拉快跑,电力为人类奉献,人类遨游太空, 电脑功能展现……这些也都是来源于人的生存性能的。人是高级 动物,通过追求获取生存需要的“物”和“事”,达到追求目的以后或 同时(实际上是没有阶段的,是渐变的过程)就会进人下一轮的追 求。在下一轮的追求中定会进一步增强追求意识,改进追求方式, 提高追求能力和效率。人类社会就是在增强、改进、提高,再增强、 再改进、再提高……无限循环中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的。

人的生存性能具体的来说,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人的本性部 分;二是人的特性部分。人的本性部分有动物性、生存性、欲望性和 追求性等四项内容;人的特性部分有意识性、创造性、感觉性、感情 性、表达性、知悟性、自律性和各异性等八项内容。

“人性”即“人的性能”属性问题,人的本性中的动物性、生存 性、欲望性和追求性等四项,原则上应为自然属性;人的特性中的 意识性、创造性、感觉性、感情性、表达性、知悟性、自律性和各异性 等八项,原则上应为社会属性。

为什么说原则上,因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不能截然分开 的,社会属性的基础是自然属性,自然属性产生发展社会属性。可 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文所阐述的自然属性中,很多地方 都有社会属性,如欲望性中的“美欲”,“追求”性中的“竞争”性等, 都有社会属性方面的内容。因此探讨人性,对两种属性都要研究和 叙述。

人性探讨不研究人的生理构造。“人性”不是“人体”,“本性”不 是“本体”,“特性”不是物质。人性论述不是生理解剖学,不是人体构造学,而是人的本性和特性的“解剖学”,人的本性和特性的“构 造学”。但人的性能又与人的生理结构有密切关系和联系。人的性 能来源于人的生理结构和人体构造。人的性能不仅仅是物质一一 身体外在活动的“现象”,也是物质一身体内在活动的“表现”。因 此,为了探讨研究的需要,人体构造和功能又要适当作些介绍,以 便阐述人的性能的产生和发展。

人性探讨的主要内容,除了阐明“善恶人性与生存人性的区 别”以外,还对人的本性、特性和人的生存、追求、利益、竞争等机 制,作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对与人性追求密切相关的阶级斗争、市 场经济、工作态度、身体素质、为人与为己等问题也作了简述。一并 呈献给对人性感兴趣的读者浏览,以达到共同探讨人性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