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和风建筑文化所追求的风情

日本和风建筑文化所追求的风情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在千利休之后,茶道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艺能形式固定下来,更促进了茶室的普及。在茶道的世界,茶庭担当着整个茶事不可或缺的空间角色。较小的茶庭往往将寄付与待合两处合二为一以求更加机能化,统称为待合。日本的挂轴画是和风建筑中重要的室内装饰要素。茶道源于禅院,很多做法还保留着与禅院同样的礼法。看似单纯无华,但这却是日本文化中的精髓所在。
曲径脱尘_一味千秋:日本茶道的源与流

传统茶室追求空山幽林、曲径通禅的境地。或远离市井依山隐茅,或田园竹林傍水藏庵。不论哪一种式样都离不开借景,或借山为屏,或引水牵风,这是最自然的一种造园方式。

经田村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茶人的努力,日本自桃山时代开始,在以京都、堺市为首的经济文化发达的大都市里,富裕市民间渐渐的兴起了隐于市的造园方式。栽竹植木、土坪竹栅,将草庵风格的茶室置于城市中。特别是在千利休之后,茶道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艺能形式固定下来,更促进了茶室的普及。

在茶道的世界,茶庭担当着整个茶事不可或缺的空间角色。

茶庭又被称之为露地(Roji),与通常的庭园不同之处是不以花卉来体现四季之感,只植有绿叶草木,青松修竹。

千利休对露地的理想追求是没有尘世间的杂念,将通往茶室的幽径看成是抖落心尘之路,犹如自然山野中的草径,悠然而来,随风而去。

为营造出这种茶庵草木深、曲径通禅去的幽境,不论多大的茶庭,自玄关开始,通过露地到茶室的动线都被设计得迂回曲折,使各种形状、大小、材质的地面铺石与青苔、修竹、古木通过错落有致的组合产生出徊然天趣。

每当举行茶会时,茶人事前除精心的清扫茶庭外,还要向玄关内外及通往茶室的露地铺石上泼洒清水,称之为下露(Shitatsuyu),以示迎客的清澄之心。

客人常常在茶事开始前十五到二十分钟来到刚刚撒完清水的茶庭玄关。如果看到庭门微开,则暗示着主人已经万事具备,不用召唤便可进入。

被招待的来客并不急于直接进入茶室 ,而是先要来到玄关内侧旁叫作寄付(Yoritsuki)的小间里寄存起茶事中不用的携带物品。接下来再到叫待合(Machiai)的房间,等待参加茶会的客人全员聚齐。在这里换上白布袜、穿上草履,来到室外由茶人引导通过露地进入茶室。

较小的茶庭往往将寄付与待合两处合二为一以求更加机能化,统称为待合。在这个室内空间的醒眼处,主人会挂上一幅迎合时节的挂轴画,或以绘有四季风情的舞扇、色纸、短册等形式代之,内容多为风景、人物、动物等,以体现主人的品味及迎合季节风情为准。因为空间窄小,挂轴画多采用茶挂(Tyakake比标准的挂轴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尺寸。窄长的茶挂往往只因尺寸比例超乎寻常就带给人意外的感受,也成为书画家可以发挥想像的特殊空间。

日本的挂轴画是和风建筑中重要的室内装饰要素。在观赏绘画的同时,也将之作为一个窗口,从中人们如同看到画面以外的四季风情。这种风雅的追求使得画家们更重视在画面中强调空白的美。因为挂轴形式的绘画往往只装饰在有限的和式房间里,这样就要求与室内原木、土壁、纸障、草席等自然建筑材料相协调,又要在一个有限的平面中表现出使人心旷神怡的境界。这就需要调动包括物质表现及感官想像等一切要素使室内景观与室外景观融合为一体,这是日本和风建筑文化所追求的风情。

如今的住宅建筑由于建筑工法及抗震结构等原因,已经越来越缺少传统的和风元素。但是在设计细节上我们还是处处可以看到设计家们的良苦用心。我们常可以看到很多建筑的开窗采用细长的比例,从房间向外看去,犹如一卷挂轴展现在眼前。从这些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设计家们也在尽最大的努力向传统吸取养分。

在来客进入待合的同时,茶人的助手伴东(Hantou)会端来白汤(Sayu 白开水),以使客人的紧张心态在赏心润喉的间隙中自然的融进茶事的节奏。

根据空间的大小,有的茶庭还被分隔做成内外园,成为外露地与内露地两个空间,这样使内外中间又多出一道栅栏,从外露地进入内露地时还要通过栅栏间的中门。这个中门只是一个概念上的界限,门的造型有简有繁。复杂的中门甚至用茅茸及桧树皮茸等做出厚重的门顶,武者小路千家茶室露地的中门是这个样式的代表。其具有的存在感倍增了露地空间的层次与深邃。而简单的中门往往只是一竿绿竹。

茶人会在此迎接、导引客人通过内露地进入茶室。

由外露地通过中门进入到内露地,会使人感到别有一番天地。茶人们将内露地设计成深山幽谷,铺石的状态一改外露地的悠缓而显得更趋向自然的山川起伏。

在茶庭这个小宇宙里,待合室被作为人间的世界。来客在此先换上雪白的足袋(Tabi布袜),寓意脱去凡俗。再穿上自古禅僧远足修行的象征之物草履(Zouri),踏上铺满青草幽石的露地,在苔痕郁郁的石灯笼的凝视下,一步一步的抖落身上的俗世红尘。

用竹皮及草编制的露地草履

武者小路千家茶室露地桧树皮茸中门

走近茶室,眼前会出现青苔斑驳、滋浥幽玄的蹲踞(Tsukubai)。这是进入茶室前洗手用的石水钵,低矮得只有蹲下方可及,是为了使任何人在饮茶前都要放低姿态。

茶道源于禅院,很多做法还保留着与禅院同样的礼法。洗手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踏过露地来到茶室,就意味着到达了彼岸清新无垢的净土,在这之前的洗礼就显得特别的重要。虽然这只被看成是一种形式,但虔诚之心都在这一举一动之中。

洗手,又是净心。

首先用右手持竹柄水杓从手水钵中舀足水,冲洗完左手后将柄杓替换到左手,再冲洗右手。然后将柄杓换回右手,将水钵中的水到入左手掌中吸入口中漱口,再用水冲洗粘过口唇的左手。最后用十指握住杓柄缓缓的将柄杓立起,使剩余的水顺杓柄流下,再将柄杓放回原处。

从一杓水中我们注意到了什么呢?

这个来自禅院的茶礼中,洗手、漱口示意着一种敬意,一份虔诚,也意味着洗净身心俗尘。最后流水洗柄杓的收敛动作,是为了洗掉自己的扶痕,还柄杓于清洁,便于下一个人使用。看似单纯无华,但这却是日本文化中的精髓所在。

给别人造成不便就是自己的不便,经常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想问题,这是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坚守下来的儒家思想

论语》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寺院参拜前洗手。妈妈在做最后一个动作,孩子在学。这也是很感人的一个镜头。

看上去甚至使人感到机械呆板的作法却将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保留在日常的实用之中,这是日本承传传统的一贯做法,而且极为普通的存在于社会风习中。

孩子们从幼小时代便自然的模仿着父母的作法,在不知不觉中谙习以物传心,以法传神。

传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代代相继。

任何舞台都离不开角色。如果说露地的主角是各种青石,那也无可非议。

从玄关进得门来,茶庭中便摆起由工整自然、高低错落、大小不同、造型各异、材质有别、色彩多样的各种青石组成的石阵。在这里,它们的位置、功能及名称都各自不同,并且按[真、行、草]加以严格划分。其中方整平板、经过人工雕琢的石属于[真]格,自然石属于[草]格,处于两者之间的属于[行]格。

茶庭玄关的内外地面多铺设属于[真]格的经人工雕琢的工整型石,以求与堂堂落落、规整井然的门庭格式相配。进得门来,在长满青苔绿竹、处处盘根古木的露地,铺石则多为[行、草]格式的自然状态。

在外露地的待合室屋檐下,设有专门供来客休息等待的坐位。在坐位下部踏脚的地面铺设有长方及圆形铺石,其中圆形为正客石(Syoukyakuyishi)、长形为次客石(Jikyakuyishi)、三客石(Sankyakuyishi),来客会按当日自己的分担而各就各位。

在内外露地之间的中门内外,地面铺设有指定主客位置的亭主石(Teisyuyishi)、正客石、乘越石(Norikoeyishi)等。

露地中的蹲踞

进得中门来到内露地,靠近茶席入口处设置有蹲踞。石制的主体手水钵一般都很低,要蹲下来使用,以示虔诚,蹲踞的称呼也由此而来。手水钵前有供客人脚踏用的前石(Maeyishi),手水钵旁有置放手灯用的手烛石(Teshokuyishi),还有置放水桶用的汤桶石(Yuokeyishi),周边还有形状各异的围石(Yiyishi)。由于常年的水滋露养,表面积起斑驳青苔的蹲踞石组看上去毫无人工造作之感。但每一块石头都因其具有的不同功能而被规划有严格的尺寸。

在靠近茶室入口前的飞石两侧,铺设有几块额见石(Gakumiyishi),目的是使客人在进入茶室前能够选择从最佳的位置来欣赏屋檐下的庵号匾额。

茶室的庵号匾额多采用各种自然形状的原木,上面雕字,再将凹下的部分添上白漆。初看上去很是寡色,但在经常处于暗淡的檐影下,白色确是很实用靓眼。日本习惯于将与茶相关的字配上白色,也与历史上茶最初大多使用有白字的名称有关。

自古日本的和式房间多为木结构,为防止潮湿,基础部分皆被架高,与地面之间留出一定的距离,利用这个空间通风换气。这种构造也使得房间与地面之间产生了高低差。

和式构造的茶室入口与露地是用石阶相连接的。从茶室的入口踏向露地的第一步,是落在踏石(Fumiyishi)上。踏石作为露地造园中最大的铺石,表面多为相对平板阔达的自然状态,是房间与露地的过渡。接下来的一段是落石(Otoshiyishi),第三段叫乘石(Noriyishi)。最下段便是贯通露地的飞石(Tobiyishi)。每一段石阶的高度都有一定的规格,其大小、形状、间距、组合都有基本的约束。

在露地中我们还随处可能看到捆系着十字形黑色草绳的拳头大小的石头,被规整的放在某个飞石路中央或旁侧门前,好似自然中一种不可思议的凝神系魂的存在。

这种状态的石头叫关守石(Sekimoriyisi),顾名思义,它的作用就是守关。

关守石

自古在禅院并没有明文显字的通行标志,而只是以自然中的一块石、一杆竹来代替。与自然融为一体,来自自然,归于自然,是禅宗的精神境界。一块小小的自然石头,一经结系上人间的意志,其能量便不亚于巨石旷字。它俨然划归着自然的境界,也凝注着天人合一的禅宗法理。

以智慧呈现功能、以自然管理自然。每当踏入禅院,无意中遇见小小的关守石,都会使人陷入静穆的沉思,以究其具有的到底是人力还是神力。

关守石所具有的规范功能叫结界(Kekkai),原本是佛教用语,其意义是区分圣俗两域的界限。在禅佛的世界,结界有时甚至只是一种意念,但到了人间俗地,自然中的石、竹、草、木便成为传达这种意念的媒介。

禅茶一味空间里的结界从理念上根源于禅院。随着茶道的发展完善,在样式上更充满了人间的智慧。

茶庭玄关、露地、茶席上的一竿横竹;露地石路上、各个入口通道中点在的关守石;茶室的入口处以及茶席的风炉前置放的屏风;壁龛周边的原木边框;塌塌米的边缘;塌塌米的编织席目……。这些都成为具有各自的限定功能、融于茶空间里的结界。

禅院中的结界/竹竿

现在路口阻止车辆通行的装置

茶室中规范使用空间的结界/竹竿

若说日本茶道因受禅宗的空无理念的浸润,抛弃奢华,归依简素,为使人能够直视真心,从而在空间、道具及精神追求上被简化到了极致也并不夸张。但这个看去空寂的空间却蕴藏着无比深厚理念,使得每一个细小的物质存在都凝聚着巨大的能量,不论从哪一个角度都可以挥发出禅规茶理。这也正是茶道的迷人之处。

千百年来,浓郁的茶香伴随着空寂的禅风,将结界的概念渐渐的导入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促生了无数实用的结界方式。从中我们看到了从佛禅世界不可视的精神界限到人间社会可视的物质界限的转化。

闪烁着远幽近玄、显隐着明纹暗理、婉转着去世来尘的青石,在郁郁青苔、茵茵木竹的簇拥下掩映着茅茸茶庵。在这茶庭露地中上演的不止是物象的落错天然、悠风寂雅,还通过视、触、听、动使来客的身心由日常世俗游逸的意识化转到非日常的离尘脱俗的禅佛异境。

由无声空寂来感悟生动鲜明,正是禅茶空间的撼人之处。

看上去自然玄秘的露地,是茶人接待来客的第一空间。虽然并不是茶道的主要舞台,但却蕴藏着茶人的千种功夫、万般心意。

从露地使用的道具中,我们多少可以勘得其中的奥仪。

用竹皮等材料编制的露地草履(Rojizouri)、雨雪天气使用的露地下駄(Geta)及露地斗笠(Rojikasa)、用藁、竹皮等材料编制的圆座(Enza)、柄杓、蹲踞用手桶(Teoke)、冬季放在蹲踞旁边汤桶石上盛装热水的汤桶(Yooke)、在露地中收纳灰尘枝叶用的青竹制尘箸(Chiribashi)、待合房间使用的棕榈帚(Syurobouki)、茶室轩下使用的蕨帚(Warabibouki)、客人到齐后为了通告敲响用的板木(Banki)、关守石(Sekimoriyishi)、待合房间用的露地行灯(Rojiandou)、露地道中使用的足元行灯(Asimotoandou)等。

不知不觉,在小小的露地中我们就已经发现了这样丰富多彩的道具。它们同石灯、各种铺石同样自然忘我的存在在那里。实有,若无,不动声色。

在这些道具中,有专为来客准备的,尽藏茶人的一片热诚。有茶人自己使用的,尽显茶人的一番苦心。不多,不少,各行其政。

空,不是无。有,不显繁。恰到好处才达成修练,掌握尺度方可入佳境。

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语言诠译茶礼规范,使露地象征性的空间格局及功能配置充分演绎着茶道这一东方文化样式中既充满宗教的神秘感又具有自然的浪漫色彩的内涵。

今天,日本的家宅院落、酒屋茶寮、民宿旅馆、公共设施,在建筑的格局样式、道具的陈设使用、风格情调的把握等方面都无不渗透着茶室露地的设计理念,这种理念中所蕴含的精神性与价值观,合理性与审美观都无形的影响着现代建筑的空间,也在其中界定着从茶道文化衍生出来的礼仪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