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的建筑庭园与日本的禅宗文化

日本的建筑庭园与日本的禅宗文化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禅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对宋代禅宗五山十刹的建筑风格极为推崇,在日本大规模兴建,一时间宋式禅寺成为日本建筑的时尚。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有着紧密的关联,日本的建筑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日本对禅宗的欢迎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这不单单是因为仰慕当时先进的中国文化的原因,还有来自日本内部的自身因素。
日本的建筑庭园与日本的禅宗文化_日本文化新论

二、日本的建筑庭园与日本的禅宗文化

日本的建筑在早期模拟中国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如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天王寺都和中国早期的寺院建筑类似,都是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塔、殿堂等主体建筑,四面以回廊相连,并且左右对称。但是这种中式的传统布局在经过日本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后,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渐渐消失了,到公元13世纪大多数寺院都采用了非对称布局。飞鸟时代的法隆寺,在建初期是仿制中国的对称布局,但在不断的翻修、改建过程中,原有的对称布局慢慢消失,现在的法隆寺已经是依山就势的非对称格局了。

这种不对称布局不仅在寺院建筑的规划中使用,也被日本皇家建筑采用。桂离宫中的古书院、中书院、御幸殿、月波楼等多栋建筑主要集中在西侧。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与自然地势浑然一体,人工的痕迹融于自然的地形当中,这已经和源于中国的建筑习惯大异其趣了。

中国的宫殿,等级制度森严,在中国的宫殿建筑中出现不对称布局是不可想象的。而源于中国的日本建筑在这一点上却表现出了极强的民族性和实用性。桂离宫的布局更像中国的皇家园林,如避暑山庄或颐和园,但是在中国这些皇家园林中,它们的主体建筑依然是严格的轴线对称,只是在园林部分布置得比较自由,建筑的色彩也是华丽富贵,彰显出皇家的气派与威严。日本多山多丘陵,这种依山就势的不对称布局适应了日本的自然地形,也和日本人的精神信仰直接相关。

除了不对称布局之外,日本建筑还有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简单、纯粹的建筑风格的追求。伊势神宫,是日本神道教最重要的神社,也是日本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它的建筑材料非常纯粹,以木材和茅草等自然材料为主。木结构,草葺屋顶,屋檐无起翘,室内无天花,自然古朴,毫无人工修饰和人工技巧,一切违反功能、违反纯粹性原则的装饰都不采纳。桂离宫内的竹编御幸门,园内的草葺或树皮葺屋顶,以及素色的格子门窗,抛弃了人工的装饰和多余之物。还有源于中国的牌坊式建筑——鸟居,与中国牌坊的繁琐和华丽也形成了强烈的相比,它已经简化到只剩两根立柱,柱上架横木,省去了一切装饰。这些都完整地体现了日本建筑追求的纯粹、朴素、简单、调和的自然性格

唐代禅与古代日本建筑园林禅宗开始兴起,到宋代更加兴盛,这期间相继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甚至新加坡等周边国家,并对当地的文化、宗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其中对日本的影响尤为重要和明显。禅宗最初由日本入宋求法的日本僧人荣西和道元传入日本。在日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传播、消化、吸收后,进而对日本的文学、茶道、书道、剑道、武士道、儒道、绘画、雕刻、建筑、园林等,几乎所有领域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影响,禅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渐渐成为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特点。正如日本学者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1]

2000多年前,伴随着云南地区稻作技术成功传入日本,云南地区特有的干阑式建筑也随之传入日本,称为高床式建筑,成为日本建筑造型原始形态之一。日本的神社建筑造型就是源于干阑式建筑。就佛教建筑而言,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建筑,经过朝鲜传入日本。佛教也因此成为连接东亚各国的一条文化纽带。

禅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对宋代禅宗五山十刹的建筑风格极为推崇,在日本大规模兴建,一时间宋式禅寺成为日本建筑的时尚。室町时代,五山十刹宫寺兴起,日本上至宫寺,下至林下诸苑,数以千计的禅寺在建筑结构和风格上均模拟宋代式样,被称为“禅宗样”。

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有着紧密的关联,日本的建筑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日本对禅宗的欢迎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这不单单是因为仰慕当时先进的中国文化的原因,还有来自日本内部的自身因素。

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日本的自然条件,日本远离大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遭遇自然灾害,台风、海啸、地震等不时袭击日本。日本人认为即使再美的事物也会因自然灾难的降临而瞬间消逝。这自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和宿命感。他们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种短暂的存在,都不过是昙花一现。就如日本人爱樱花一样,樱花虽美,但花期只有七天,短暂易落,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凉的美。伤感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同时,大量的自然灾难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台风、火山、地震这些自然灾难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让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这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禅宗美学相逢了。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禅宗也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这也是禅宗轻易被日本人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禅宗和神道教的融合嫁接使“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2]。“空寂”日语语义为幽闭、孤寂、贫困。这种禅宗影响下产生的空寂的审美倾向,对日本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在诗歌领域表现为“余情”,在绘画领域表现为“留白”,在园林艺术领域表现为“空相”,在茶道表现为彻底的“无”。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影响。入宋、入元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非凡的情感。回国后,在禅寺庭院模拟杭州、苏州名园,陶冶性情,体会“物我一如”的禅境。梦窗疏石(1275-1351年),日本镰仓时代末期至室町时代初期著名佛教临济宗僧人,号称七朝帝师。他在《梦中的问答》中说,“把庭院和修道分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修道者”。从室町时代开始,日本社会上有文化的阶层——朝廷贵族、禅宗僧侣,他们热爱造庭,认为山水庭院有助于参禅。在质朴、空灵、通透的庭院里吟咏禅诗,观赏园景。禅僧们大都擅长园林设计,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枯山水”造景艺术。

造园艺术的“枯山水”是在室町时代禅宗精神广为传播之后,从禅宗冥想的精神中构思出来,在禅的“空寂”思想的激发下,而形成的一种最具象征性的庭院模式,表现“空相”“无相”的境界。“枯山水”以石头、白砂、苔藓为主要材料。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用绵软的白砂和外形各异、大小不等的石头来突出大自然和生命的主体。《造园记》中规定:“在没有池子、没有用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砂造成枯山水。所谓枯山水就是用石头、石子造成偏僻的山庄,缓慢起伏的山峦,或造成山中村落等形象。”[3]

禅的简单、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在“枯山水”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以白砂的不同波纹,通过人的联想、顿悟赋予景物以意义,它的美更多的需要靠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它不单纯是一种表现艺术,更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和联想的艺术。如京都龙安寺,在无一树一草的庭园内,经过巧妙的构思,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陈,加上苔藓的点缀,抽象化为海、岛、林,幻化出另一种境界,所以龙安寺也称“空庭”,使人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由有限进入无限,达到一种“空寂”的情趣。

“枯山水”中使用的石头,气势浑厚;象征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线,好似万重波澜,块石根部,耙成环形,好似惊涛拍岸。如果点缀花木,也是偏爱使用矮株,尽量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这种以凝思自然景观为主的审美方式,典型地表现了禅宗的美学观念,所造之境多供人们静观,为人们的冥想提供一个视觉场景,人们只能通过视线进入它的世界。从这一点来说,与中国古典园林可游、可居相比,它更像是一幅立体的水墨山水画,是在三维空间中追求的二维效果。“枯山水”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人们留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它貌似简单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于无形之处得山水之真趣,这正是禅宗思想在造园领域的凝聚。

除了日本的园林艺术与禅宗思想有关联外,日本的茶室建筑——茶庭也与禅宗思想有很深的渊源。茶庭可以说是日本建筑空间精神性的代表。茶室面积通常都比较小,室内设壁龛,其中挂上一幅画或摆上一枝花以供人远望。通过这种处理来达到以有限表现无限空间的扩展感[4]

日本茶道以拂去俗尘而体认并表现清净寂静的佛心为第一要义,非常强调禅茶一如。茶叶虽然早已传入日本,但直到宋代,随着佛教禅宗和禅僧饮茶习尚的传入,饮茶才在日本广泛流行。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

日本茶道即来源于中国宋代禅宗倡导的和、敬、清、寂的精神,其目的是利用茗茶来修养个人性情和参禅悟道。桃山时代,艺术家干和休将禅宗精神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道开始从幽闭的寺院走入日本社会,日本的园林也因此多了一种类型——茶庭。

茶庭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简素的情趣。园内石景很少。石水钵,供客人净手、漱口之用,石灯则是夜间的照明用具,同时也作为园内唯一的小品。园内植物主要为草地和苔藓。除了梅花以外,不种植任何观赏花卉,为的是避免斑斓的色彩干扰人们的宁静情绪。

茶庭格调洗练、简约,并突出其“闹中取静”的山林隐逸气势,以便于沉思冥想,故造园设计比较偏重于写意及平淡恬逸的境界。园中有水井一口,供烹茶洗漱之用。一般茶庭在内、外露地之间,用碎石和白砂铺成一条干枯的小溪,溪上架桥,增加园林气氛。这种由喧嚣入静寂的庭院设计,就像中国宋代兴起的“城市山林”,使人人在朝野不妨心存江湖。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富有自然情趣,更加突出禅者、茶人心造其境的禅宗主旨。以禅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把人们引入一种淡泊清幽的脱尘境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对精神空间的追求。

茶室外部造型似草庵,尺度不大,材料结构都很简单、原始。茶室内部利用凹间、窗户和天花布置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小空间。大量使用自然材料,不加修饰,追求空寂、枯寒的气氛。这种自然、优雅的中性色,配合阳光从外面射入,使得内外空间表现出简单、实用、洁净、安详的气氛,从而启发茶人的清静情趣,排除私欲,探寻本源,达到觉悟的目的。

日本人擅长用直觉把握最深的真理,并借表象将此极为现实地表现出来。从日本枯山水园和茶庭中,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壶中天地”的园林审美倾向传入日本后,被日本人改造成一种以高度典型化、再现自然美为特征的写意庭园。无论是枯山水园还是茶庭,虽然本身并不大,但经常让人感到其空间的无限延伸,或者是一种从小空间向大空间甚至是向无限空间扩展的精神诱导。它们那种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予人们无限遐想的天地。与其说它反映的是一种宗教思想,不如说是一种美学的境界。佛教禅宗在日本兴盛,使日本人认为大自然是超脱凡世的,日本庭园也在自然美中融入了浓厚的禅的意趣。

日本庭园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并且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禅的样式已成为经久相传的程序,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来源于中国的禅宗,经过和日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融合与变异,已经成为日本土生土长的主导文化,甚至是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思想体系。

日本传统的庭院是重现自然景观的风景式庭院,它与欧美的庭园是按几何图形排列树木、石材不同,它搭配流水、池塘、垒山石、树木与假山,使其呈现变化,展现大自然原有的风貌。

日本有着从1300年前到今天的各式各样的庭园,可以说是世界上拥有庭园最多的国家之一,不仅如此,而且还保存着世界上最早的庭园建筑书籍——《作庭记》。作者橘俊纲自幼受到身为庭园建筑名家的父亲的熏陶,不仅喜爱庭园,而且还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庭园建筑经验。他的著作内容不仅有庭园设计,而且还收录了许多经验之谈。

《作庭记》是为当时(平安时期后半期)居住在京都的贵族建造居宅庭园而写的,从其内容上可以看出,7世纪以后从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去的庭园建造方法已经被完全吸收,并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风格式样。在庭园中挖池塘,在池塘中筑岛,并建假山,这种将水视为海、将假山视为山冈的设计手法是亚洲庭院设计方面的共同点,但是,日本在庭院的布局上有其独到之处。例如,《作庭记》的作者提出要使池塘中的岛屿“有浓云蔽日的气氛”,并以非对称的、复杂多变的曲线来构筑小岛的轮廓,在陆地和水面的交界地带,则多用细石铺成沙滩,以表现海滨[5]

日本庭园有它的表现主题与特征。我们这里所说的日本庭园指的是日本传统的“庭园”,日本传统的庭园具有浓郁的东方哲学思想,其表现形式独特且风格鲜明。究其理念与思想的原点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道教的阴阳五行说以及对于蓬莱仙境的向往。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相传在东海上有一座神仙居住的能够长生不老的仙境,于是秦始皇派徐福带领五百童男童女到东方的海上岛国寻找长生不老之药,未果。便在自己的坟墓当中修筑了蓬莱神仙生活的仙境。汉武帝也曾经寻找过蓬莱仙境,同样未果,于是在建章宫修筑了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四座岛,并且以乌龟作为岛的形状,这就是最早的表示蓬莱仙境的庭园。而日本庭园就是在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并结合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性格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逐步形成的一种造园文化。

日本庭园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首先在创作理念与思想上,日本庭园多以大自然状态为主,在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同时,试图营造出一种人间乐土的境界。

此外,日本庭园都有一个创作的主题,即立意,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这是将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庭园”这种三维的空间表达出来的主体。在日本的庭园中可以发现:自然的美、佛教的宇宙观、蓬莱仙境、童话世界以及传说、诗歌当中的情景都成为庭园创作的主题,并且在庭园当中都可以得到诠释,并通过具体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一点也是决定日本庭园表现形式的一个重要因素[6]

日本气候温润多雨,山明水秀,为造园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日本民族崇尚自然,喜好户外活动。中国的造园艺术传入日本后,经过长期实践和创新,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园林艺术。日本历史上早期虽有掘池筑岛,在岛上建造宫殿的记载,但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和防范火灾。后来,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庭园中出现了游赏内容。《日本书纪》载:显宗天皇元年(485)“三月上巳幸后苑曲水宴”;武烈天皇八年(505)“穿池起苑,以盛禽兽”,都是游赏事例。曲水之宴曾是中国汉、晋上流社会盛行的一种春游活动;苑中置禽兽供赏玩,也是中国自汉以来帝苑的传统内容。

钦明天皇十三年(552),佛教东传,中国园林对日本的影响扩大。日本宫苑中开始造须弥山,架设吴桥等。朝臣贵族纷纷建造宅园。据《日本书纪》载:推古天皇三十四年(625),大臣苏我马子“家于飞鸟河之旁,乃庭中开小池,仍兴小岛于池中,故时人曰岛大臣”。《万叶集》诗歌中也有描写贵族邸宅中园林风光的作品。20世纪60年代,平城京考古发掘表明,奈良时代的庭园已有曲折的水池,池中设岩岛,池边置叠石,池岸和池底敷石块,环池疏布屋宇。

平安时代前期庭园要求表现自然,贵族别墅常采用以池岛为主题的“水石庭”。到平安时代后期,贵族邸宅已由过去具有中国唐朝风格的左右对称形式,发展成为符合日本习俗的“寝殿造”形式。这种住宅前面有水池,池中设岛,池周布置亭、阁和假山,是按中国蓬莱海岛(一池三山)的概念布置而成的。例如京都宫道氏旧园,在寝殿(现已不存)南面有水池,池中有三座小岛,池西设泷石组(即叠落式溪流,近似小瀑布)。这个时期的庭园用石渐多,有泷石组、遣水石组(在水流边的布石)、池中小岛式石组(所谓龟岛、鹤岛、蓬莱岛等)。一些佛寺也多在大殿前辟水池,池中设岛,或在岛上建塔。岩手县毛越寺和京都法胜寺即为遗例。

镰仓时代,武士阶层掌握政权后,京都的贵族仍按传统建造蓬莱海岛式庭园,鹿苑寺庭园即为一例。另一方面,由中国传入的禅宗佛教兴盛起来,禅僧的生活态度以及携来的茶和水墨山水画等都对日本上层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从而也引起日本住宅和园林建筑的变化。禅、茶、画三者结合孕育而成的思想情趣,使日本庭园产生一种洗练、素雅、清幽的风格。当时最负盛名的造园家是镰仓末期的禅僧梦窗疏石,曾设计构筑京都西芳寺、天龙寺、镰仓端泉寺、甲州惠林寺等的庭园。他也是枯山水式庭园的先驱,对日本庭园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室町时代,武士宅园仍以蓬莱海岛式庭园为主。由于禅宗仍很兴盛,在禅与画的进一步影响下,枯山水式庭园发展起来。这种庭园规模一般较小,园内以石组为主要观赏对象,而用白砂象征水面和水池,或者配以简素的树木。典型实例是京都大德寺大仙院和龙安寺庭院(均为方丈庭园)。大仙院建于1513年,庭园位于方丈室前,宽仅5~6m,以一组有“瀑布”的石组为主体,象征峰峦起伏的山景,山下有“溪”,用白砂耙出波纹代替溪水。这种无水而似有水、有声寓于无声的造园手法,犹如写意山水画,是一种有高度想象力的艺术概括。龙安寺方丈庭园枯山水全用白砂敷设,不植树木,白砂中缀石组五处,共15块,分为五、二、三、二、三,由东到西,面向方丈室作弧形布置,风格洗练而含蓄,被视为枯山水庭园代表作。桃山时期多为武士家的书院庭园。室町末期至桃山初期是群雄割据的乱世,各地诸侯建造高大坚固的城堡,邸宅庭园则以宏大富丽为荣,如二条城、安土城、聚乐第、大阪城、伏见城;但蓬莱山水和枯山水仍然是庭园的主流。园林植物方面创造出刈込(かりこむ)法,这是一种对树木进行整形修剪的方法,一般都是把成片栽植的植物修剪成不规则的、自由起伏的“大刈込”。石组多用大块石,形成一种宏大凝重的气派。大书院、大刈込、大石组,构成这个时期园林的特点。

茶室和茶庭是随茶道的发展而兴起的。千利休被称为茶道法祖,他提出的“佗”(わび)是茶庭的灵魂,意思是寂静、简素,在不足中体味完美,从欠缺中寻求至多等。他所倡导的茶庵式茶室和茶庭,富有山乡村舍的气息,用材平常,景致简朴而有野趣。遗作有表千家的茶庭等。同时,石塔、石灯、水钵的布置和飞石、敷石的手法,由于在茶庭中的使用而富有特点。

茶庭是与茶室相配的庭园,有禅院茶庭、书院茶庭、草庵式茶庭(通常称为露路、露地)三种,其中草庵式茶庭最具特色。草庵式茶庭四周有围篱,自院门至茶室设置一条园路,两侧用植被或白砂敷于地面,栽植树木,配置岩石,沿路设寄付(门口等待室)、中门、待合(等待室)、雪隐(厕所)、灯笼(照明用)、手洗钵(洗手用)、飞石(即步石)、延段(石块、石板混合铺成的路段)等待客所需的设备。又因茶庭区划不同而有一重露地、二重露地、三重露地三种;三重露地则有外、中、内三区庭园。茶室庭园,其特色是讲求质朴自然。箱根有一处幽静的庭园,园中一间小巧玲珑的木屋,庭园中球石摆成的小河,似潺潺流水,一丛丛圆锥形的灌木,素雅的馨木,落叶苔藓,放置着一种叫“蹲踞”的石制“手水钵”,是洗漱用的石盆。道旁伫立着花岗岩石雕品石灯笼,发出朦胧的灯光,整个茶庭典雅清新。茶室简朴幽雅,入口是一方活动矮门,茶室四壁悬挂“松”“竹”“梅”“龟”等名人字画,茶室中有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放着饮茶用具。在茶室庭园品茶,更品味着“茶道庭园”的韵味。

江户时期的两百多年间大体处于承平时代,皇室贵族造园之风仍盛,各地诸侯因一年一度至江户参观,纷纷在江户建造豪华的府邸庭园。因此,这一时期成为集过去历代造园艺术之大成的时期,涌现出一些杰出的造园家如小堀远州等。小堀远州当过远江守,后又为德川幕府的“茶道师范”,以造园和茶事闻名遐迩。他的作品遗例有京都南禅寺金地院庭园和孤蓬庵庭园等。

江户时期除了有前一阶段发展起来的草庵式茶庭外,兴起了书院式(しょいんしき)茶庭,它的特点是在庭园中各茶室间用“回游道路”和“露路”联通,一般都设在大规模园林之中,如修学院离宫、桂离宫等。枯山水的运用也更为广泛,形式更多,出现了所谓“七五三式”“十六罗汉”式等品类。以前庭园中种植的植物重常绿树而轻花卉,到江户时期才开始大量种植花卉。单株植物修剪成的“小刈込”也发展起来。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庭园是江户初期智仁亲王在桂川边上所建的桂离宫和后水尾天皇为退位后居住而建的修学院离宫。此外,还有很多寺院庭园、茶庭、邸宅庭园。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在欧、美造园艺术的影响下,日本庭园开始了新的转折。一方面,庭园从特权阶层私有专用转为开放公有,国家开放了一批私园,也新建了大批公园;另一方面,西方的园路、喷泉、花坛、草坪等也开始在庭园中出现,使日本园林除原有的传统手法外,又增加了新的造园技艺。

日本园林早期接受中国的影响,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日本自己的特色,产生了多种式样的庭园,主要种类有:林泉式或称池泉式。园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在大型庭园中还有“回游式”的环池设路或可兼作水面游览用的“回游兼舟游式”的环池设路等。还有筑山庭,即在庭园内堆土筑成假山,缀以石组、树木、飞石、石灯笼等。至江户末期,则有所谓“真、行、草”三体,主要是精致程度上的区别。真筑山格局正规,工程复杂,置石最多,有守护石、请造石、控石、庭洞石、蜗罗石、月阴石、游御石等;行筑山稍为简略,置石较少;草筑山布置简朴,置石更少,风格则较柔和。平庭这种庭园内部地势平坦,不筑土山。根据庭内敷材不同而有芝庭、苔庭、砂庭、石庭等。一般采用低矮的石组,配以园路、“刈込”及其他树木,其形式也根据园景繁简程度而分为真、行、草三种。回游式庭园展现一种低调的自然美。需要人们静静地观赏和沉思,被誉为“自然之中间人工”,其宁静与深邃,耐人寻味。彩虹形的小桥和石灯笼展示了独特的意境。砾石河床内清澈的河水与水钵是宁静主题。

筑山式回游庭园也称“林泉式回游庭园”,在日本占有主要位置,其特色是堆山砌石,掘池引溪,回廊花亭,象征缩影的自然小世界。东京、京都、大阪等地,此类名园颇多。其中京都是日本庭园的重镇,诸如西芳寺、金阁寺、银阁寺、天龙寺和大觉寺等,都是此类庭园的典型。位于京都北区的金阁寺庭园,以中央的镜湖池为中心,形成一个壮阔的“筑山式回游庭园”景观。人入园中,沿着迤逦幽径,绕池水而近山峦,但见金阁倒映池中,虚实映衬,其风韵颇能激人遐思。庭园布局紧凑,全部景物均依山势而辟建,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园内的花木叠石,曲径池泉,经过庭园师的精心设计,疏密有致,有机地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枯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在庭园内敷白砂,缀以石组或适量树木,因无山无水而得名。从园林布置来看,主要是植物配置日本庭园,早期重常绿树而轻花卉,江户以后有所改进。园内地面常用细草、小竹类、蔓类、羊齿类、藓苔类等植物覆被,很少用砖石满铺。人工修剪的“刈込”是一大特色。它是一种对植物进行整形修剪的方法,通常都是将成片植栽的植物,修剪成不规则且自由起伏状。山石配置则很少用石叠假山,一般用土山和石组。石组的式样变化很多。其他用石方式也多种多样,如石灯笼、飞石、泽飞(水中步石)、伽蓝石(利用石柱础铺于地面)、水手钵、井户围、石桥等。园林建筑一般采用散点式布置,无蜿蜒的长廊。不论是书院造还是数寄屋,平面都很自由,布局开敞,外围的纸格扇可以拉开,使内外空间连成一片,有利于通风,也便于观赏园景。建筑风格素雅,屋面多用草、树皮、木板覆盖,仅少数大书院式庭院用瓦顶。木架、地板和装修一般都不用油漆,但做工精细,表面磨光露出木质纹理,或用带皮树干、竹、苇等自然材料。墙面用素土抹灰,不用涂料。

枯山水庭园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枯山水庭园也称“平庭”或“石庭”,主要以岩石为主,白砂、绿树、苔藓、光秃的黑石相衬,其意境来源于中国的水墨画,注重幽远意境,顺其自然,简朴幽静。这种象征手法的庭园多设在书斋外,或寺院方丈居室。在北九州岛日本馆东面一处保存完好的,原为松元家住宅的庭园,园中一块狭小的空间,用光秃黑石、白砂、矮树、苔藓,布置成象征山水自然的庭园,园中白砂铺地,弯弯曲曲,好似一条小河从庭园中流淌,其间点缀着松柏和枫树、矮树丛,苔藓点点,蜿蜒曲折。其中散置“飞石”,“飞石”即庭园里间置的不规则石板,供脚踏用,通常是“六分走道,四分景色”。

总之,日本的庭院是将多种元素结合在一起,来显示日本独特的自然风景和季节特征,同时还具有宗教意义上的象征美。日本的庭院技术离不开天然的植物、沙石、水和岩石等。纵观日本庭院,可谓小中见大,小巧玲珑,它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给人以充满自然主义的印象。

庭园的形象与人的自然观密不可分。日本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尊敬自然、顺应自然、置自己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共呼吸、同生存,以求得生活的乐趣。日本人的自然观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人认为自然与人类势不两立,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在庭园建设中能充分反映其民族的自然观。日本的庭园呈现自然性,西方的庭园则是经过人的加工,明显的呈几何图案。

日本庭园历史相当悠久,有文字记载的日本庭园是公元620年的飞鸟时代苏我马子庭园。因为苏我马子最先把佛教传入日本,受中国蓬莱仙境的影响,在院子里挖地造岛,请仙人居住。它是日本初期庭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日本庭园样式与朝鲜、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有关。到7世纪末,天武天皇之子的庭园里增加了瀑布和海滨,初步形成了具有自然风味的日本庭园。

奈良时代后期,庭园池中放入水鸟,并伴以小桥,池中采用岩石,仿造海景容姿,使不易见到海的山间地带因而可以欣赏到大海风景。橘诸兄的庭园、中臣清麻吕的庭园,就是这种类型。

平安时代,日本庭园有了长足进步。因置京都为京城,京都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如池沼、涌泉、森林尽收庭园之中,犹如一张写生画。如嵯峨院庭园就建设得美如一幅画面。自此,庭园形成一个专门领域,拥有造园专家,从此结束了拥有庭园之人自行设计、施工的历史,为日本庭园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不朽篇章。

经过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由于禅宗文化和北宋画的影响,日本的庭园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性,给日本庭园增添了新的光辉。当时在造园材料中最受欢迎的是石头,用石技术日趋艺术和完善,使石料在日本庭园的构成和表现上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点缀装饰庭园的石灯笼、石塔、石制洗手钵及小路间隔石、铺路石,都为美化日本庭园作出了贡献。

后来,由于受佛教理念的影响,在庭园制作时,赋予山岳和岩石以佛姿,使庭园的构成和表现趋于抽象化。代表这种倾向和时代的就是枯山水,也可称其为假山水。

安土桃山时代在日本历史上是极为短暂的一段,各地群雄割据,战乱四起。然而很多宏伟壮观、有特色的庭园却陆续问世。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令人不解。当时武士是日本的统治者,他们为祝贺自己武运长久,夸耀自己的权势,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奢侈思想,最大限度地享乐,建造了不少大型庭园,庭园内茶庭极为典雅。永禄十二年织田信长在京都二条城建造的高级庭园就是其中一例。

进入江户初期,天下太平。当时的统治阶层是大名小名,他们遍布各地。为表示他们喜欢艺术,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威势力,各个大名争相建造大型而豪华的庭园。现今仍能看到的水户偕乐园、冈山的后乐园,均是当时的产物。到江户中末期,庭园业已定型化,但缺乏创造性。

时至现代,即明治年代到今天,日本人称这一时期建造的庭园为现代庭园。初期受江户中末期的影响,无杰作出现。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间,日本建造了不少规模很大的庭园,多属借景,表现了浓厚的自然主义的色彩。它具有江户初期的综合性庭园的特点,如有池、有溪流、有瀑布、有草坪、有茶室、有茶庭等。加上借景效果,看起来比实际的庭园要显得宏伟壮观。但这种庭园多是依据拥有者的要求建造,缺乏造园艺术家的气质。

大正末年,大学开设营造庭园科,出现庭园专业学校,成立了关于庭园的研究会,并陆续出版各种有关庭园的专门杂志,促进了庭园建筑艺术向纵深发展。进入昭和年代后,日本庭园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艺术性和实用性兼顾的新发展。

回顾日本庭园的历史,可知日本庭园具有时代特点。庭园的盛衰兴亡与当时国力和政治环境有关。

中国人去日本庭园参观时,容易使人驻足的是枯山水,因为中国的庭园内很少见到,感到新鲜。不过日本最初称枯山水为唐山水。据字面解释,唐山水应指从中国传来的山水,古时不知中国是否也有过此类庭园。所谓枯山水就是用石料表示瀑布,用白砂象征流水,即不用一草一木,用石砂示意水,以追求抽象美。枯山水庭园源于京都,保存于京都,其他城市极少。如京都大德寺大仙院,是座典型的枯山水庭园。

日本之所以保存、发展了枯山水庭园,是因为日本人生活在四周被海包围的岛屿上。大海养育着日本民族,因此人们总想与大海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发明创造出寓海于石、砂,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给不动之物以动之感,用以满足精神上的寄托。

中国的庭园与日本庭园有共同之处,就是保持其自然性。中国在建园过程中,注意利用自然、发展自然。即使经过人为加工的庭园,也给鉴赏者犹如自然形成的印象。“中国庭园之乡”苏州的古典私人庭园荟萃,被誉为“苏州庭园甲天下”。那里的庭园似诗如画,以有限空间创造无限空间,发挥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有长廊、小桥、池塘、花丛、亭台等,有借景、分景、引景、对景、衬景等。特别富于对比手法,如高低、远近、曲直、分合、散聚、虚实、隐显、动静、疏密……

日本庭院,主要是受到由中国传入的禅宗佛教、茶和山水画的影响,使其产生一种洗练、素雅、清幽的风格。所以欣赏日本庭院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日本的庭院充分体现着日本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可以说是日本艺术的结晶。在小小的庭院里充分地展示着大自然的美……从那些摆饰在庭院中的石灯笼和小桥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细腻的思维。京都的庭院代表着日本,也代表着日本人对美的感性。

日本庭院和中国园林还是有很多的不同。日本庭院更强调运用树木等自然元素,除了木桥以外,很少有建筑物。所以在景观上基本是水平式的。但诸如圆石和松树等自然元素,都有很强的人工雕琢。日本庭园源自中国秦汉文化,至今中国古典园林的痕迹仍依稀可辨,日本园林从模仿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过程中,日本园林逐渐摆脱开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趣,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从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池泉庭到镰仓室町时代的枯山水,再到桃山、江户时代的茶庭,由外来至日本化,迄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日本庭园用质朴的素材、抽象的手法表达玄妙深邃的儒、释、道法理。用园林语言来解释“长者诸子,出三界之火宅,坐清凉之露地”的境界。就其艺术风格来说,一是筑山庭和平庭:池泉式指园林构架以池塘和流泉组合为主景观,筑山庭则是偏重于地形上筑土为山,筑山庭中的土山相当于中国园林中岗或阜,坡度缓和的土丘称作野筋;平庭对应于筑山庭指在平坦的基地上进行园林规划,在平地上追求深山幽谷之玲珑,海岸岛屿之渺漫的效果。筑山庭和平庭都有真、行、草、三种形式,真庭是对真山真水的全方位模仿,而行庭是局部的模拟和少量的省略,草庭是大量的省略。二是枯山水和池泉,枯山水是日本庭园的精华,实质是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做法。用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追求禅意的枯寂美。枯山水有两种寓意对象,一是山涧的激流或瀑布,日本称之为枯泷;另一种是海岸和岛屿。池泉是微缩的真山水,池泉一般是园景的中心,枯山水与池泉都是在自然布局的水池中设溪坑石代表岛屿,与岸相连的驳岸称中岛,按不同位置分别称为龟岛、鹤岛、蓬莱等名,立在水中或砂中的岩石有更多名称。

京都龙安寺占地呈矩形,面积330m2,由15尊大小不一的石头及大片灰色细卵石铺地所构成。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石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纹。同心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砂石的细小与主石的粗犷、植物的“软”与石的“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态等,又往往于对比中显其呼应。位于京都的东福寺方丈北庭是日本昭和时代的枯山水庭园,其最具特色的是这一庭园中,由苔藓和石块构成棋盘似的小方块,宛如退潮时海岸边的泡沫。它以一条曲线收边,边缘处种以成片的低矮灌木丛,配上星星点点静静开放的杜鹃花,给宁静的庭园添了几分生气。在日本庭院园林景观形式中,主要有回游式庭园、枯山水庭园和茶道庭园。

日本庭园早期虽受到中国的影响,但在经过长期发展后,却也自成一格。这些不同形式的日本庭院,主要是受到由中国传入的禅宗佛教、茶和山水画的影响,使其产生一种洗练、素雅、清幽的风格。它们共同的基本特征,就是在有限的范围里再现大自然的美,并以象征的方式来表现自然山水的无限意境。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于极致——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

日本庭园之美,在于它把大自然的美和人工的美巧妙结合起来,体现着日本人特有的审美情趣,这主要由于日本岛国气候四季分明,它的庭园设计精美,用料精细,尤其受到宗教、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影响,一座精美的庭园往往都映射着文学、绘画、书道、花道、茶道的影子,成为荟萃精华的艺术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