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少数民族电影浅析少数民族电影浅析

少数民族电影浅析少数民族电影浅析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部分人认为少数民族电影必须是少数民族导演执导,少数民族演员出演,内容饱含少数民族故事才能称之为少数民族电影。对少数民族电影定义的界定,饶曙光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策略·战略》一文中把对少数民族电影概念的界定概括为三种——“作者论”、“题材论”以及“演员论”。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通过电影对少数民族风俗和信仰的传诵,使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进一步加强。
少数民族电影浅析少数民族电影浅析_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3年刊)

解炬祎 黄迎新

摘要:民族电影是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影片,一部优秀的民族电影可以作为一个民族某一时段的精神代表,反映民族的独特文化风情。少数民族电影,也是构建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和谐的桥梁,不仅在主观上能够达到大融合大疏通多元化并存发展的效果,在客观上也可以带动民族产业和地域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建构。电影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少数民族电影应该从其定义、历史、意义、进行研究,从客观、主观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电影在当下,在国内电影界、国外电影界和在电影消费市场的现状,从而理出宏观和微观上的少数民族电影问题,以此着手,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电影;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电影题材

一、少数民族电影定义

少数民族电影在电影市场中一直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树立社会主义正义价值、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界的独特组成部分,研究少数民族电影首先要界定它的概念,从概念上讲,少数民族电影有很多不同的界定,并且有很大的争议,这些争议主要在作者,演员,内容方面有分歧。部分人认为少数民族电影必须是少数民族导演执导,少数民族演员出演,内容饱含少数民族故事才能称之为少数民族电影。

(一)少数民族电影的定义

对少数民族电影定义的界定,饶曙光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策略·战略》一文中把对少数民族电影概念的界定概括为三种——“作者论”、“题材论”以及“演员论”。“作者论”者认为一部电影表达着少数民族的思想和文化,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少数民族电影。“题材论”者认为电影作为一种试听艺术,不仅讲述趣味横生的故事,塑造栩栩如生的主人公,同时也呈现了一个与银幕形象不可分割的环境因素。一部电影的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于创作题材,就被称之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那么电影中的场景,风光应该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电影中的风俗也应该主要表达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风民俗,而电影的主要内容更应该与影片中要描绘的民族息息相关,将民族文化的精魄表达给观影群众。“演员论”者认为一部电影中的大多数演员是少数民族的,那么这部电影就不可避免地属于少数民族电影,因为演员们潜意识的文化思维将会影响影片的创作。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可能完全相同,民族风俗,信念和习惯是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如果非此民族演员,那么在影片中也许会无意识的漏失或传达错误的民族意识。

关于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辨析,比较权威的是电影理论家王志敏借鉴美学、电影作者论、文学及电影的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所做的阐述,即判断一部影片是否是少数民族电影的标准包括三个要点,即一个根本原则,两个保证原则。一个根本原则,即文化原则:两个保证原则,一个是作者原则,一个是题材原则。“判断一部影片是否为少数民族电影的一个更重要的保证依据,应该是主创人员,即导演与编剧必须具备少数民族身份。而且,这种身份不光是指血统上的少数民族身份,而更是指少数民族文化的身份。少数民族血统的导演和少数民族导演,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少数民族电影是一个文化学的概念。一位导演或编剧在何种程度上还能够具有少数民族的文化身份,是值得认真考虑的。衡量少数民族电影的标准中,最根本的原则是文化原则。我所说的文化原则的含义是,断定是否存在少数民族电影,首先要断定,是否存在少数民族文化。因为,少数民族电影应该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说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便意味着该少数民族的‘文化·自我’的存在。”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纷繁复杂,历史悠久,定义一部电影是否可以概括为少数民族电影,除导演、演员、题材这些硬性要求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的内涵,也就是电影中所阐述的文化是否属于少数民族文化,能否传扬少数民族精神,才是界定电影是否属于少数民族电影的关键所在。一些少数民族电影之所以长留人心,因为它们全面地体现了民族精神,而形成的视觉效果,也起到很大的民族精神建构作用。

(二)少数民族电影的表现力

少数民族电影中,蒙古族题材电影是极具代表性的,而蒙古族题材电影中最有象征意义的草原将蒙古族人民粗狂豪迈的民族性格展现出来。

草原还代表着传统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之间的冲突,在很多影片中,导演给草原赋予的精神内涵也不完全一样,草原并不只是一片风景,有的时候更代表的是民族的信仰,象征着伟大精神,草原代表的是传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它“引发我们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对民族性、全球性,本土化现代化等问题的思考”。蒙古族题材的影片《黑骏马》(1995),对淳朴的蒙古族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描绘,表现了蒙古族热爱生命、宽容善良的民族精神。

《婼玛的十七岁》(2004),影片向人们讲述了生活在红河哀牢大山深处17岁少女婼玛的一段美丽的青春故事,说出了少数民族年轻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幻想。

这是一部表现当代少数民族少女婼玛纯真懵懂爱情的故事,影片除了自然地把哈尼族的日常生活、风俗以及信仰渗透到了情节和人物之中。该片主要演员几乎全部是非职业演员,影片还大胆地采用哈尼族语对白来增加原生态的异域文化感。

在影片中织布机的声音、背篓等哈尼族特有的民族生活和物件使影片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通过传统的哈尼人的文化,呈现给观众一个非常真实的云南和不加任何修饰的少数民族生活。将少数民族的地域风光与动人的故事相结合。哈尼梯田已超越了自然风光本身,它被赋予了一种精神象征意义,就像哈尼族人的心灵一般,在美丽、古朴与宁静中渐渐苏醒,接受着现代文明的洗礼。

二、少数民族电影历史和意义

(一)少数民族电影存在的意义

少数民族电影虽然在发展上面临重重磨难,但一直被坚持,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一,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而言,少数民族电影是保留少数民族文化存在的一种形式,通过电影的形式,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可以被宣扬,也可以通过电影记录的方式保留和传承,使之不至于被遗忘。

第二,少数民族电影对非少数民族文化的意义,即对建设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意义。少数民族电影在电影市场中一直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其在树立社会主义正义价值、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因为自身的人文色彩、民族特征和艺术创新在新中国十七年的创作中硕果累累,占据在当代中国银幕之上,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少数民族电影对民族国家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通过电影对少数民族风俗和信仰的传诵,使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进一步加强。

第四,少数民族电影是快餐化时代静心的一剂良药。在各种商业电影层出不穷的现代电影市场中下,少数民族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是另一番观影情绪,其所描述的不同的本土民族风情,更可以让人们受到自然和文化的熏陶,每次在观看过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过后,会有一种感动和心绪升发。

例如《青春祭》(1985),影片记述了一位汉族女知青到傣乡插队的一段生活回忆。透过汉族女主人公的眼睛,影片审视了傣乡的生活形态,探索了傣族的心理结构。但是,影片并未落脚于对傣族这一单个民族的表现,而是将其升华——表述了现代都市中的人们对那种古朴、温馨、自然而又充满诗意的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第五,少数民族电影的存在为中国电影业提供了相当丰富的题材。好莱坞大片大多是展望系列,也就是对未来世界的猜想和新科技的期望,而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基于现实的题材和故事使得电影内容更加有延续性,在形象上也有更高的可塑性

(二)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前,曾有过少量的纪录和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一部是反映蒙古族、汉族人民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塞上风云》,一部是反映台湾高山族与汉族青年人爱情生活的《花莲港》,但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还是寥若晨星。

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多的影片开始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其中成就最大的当属少数民族故事影片的创作生产。建国后的1959年和1960年两年当中,我国就出现了十六部少数民族艺术电影。在五六十年代,当时国内的主要电影题材为解放类、抗日类、爱情类等,这时具有时代意义的开国大戏——筹拍于1949年建国初期的第一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影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的亲自关怀与殷切指导下问世的——《内蒙人民的胜利》这部影片为发端,从1950年起,少数民族故事影片共创作生产了200余部,涉及到40多个少数民族。除了可观的数量,这些少数民族故事影片质量也大大的提高,很多影片在当年一公映就轰动一时,流传极广,像《芦笙恋歌》、《阿玛施》等几部电影一在银幕上展现出来,就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而且历映不衰,成为传世经典。这些经典影片将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充沛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表现在了影片之中,后来艺术家们又相继创作出了其他少数民族电影,如《草原上的人们》、《金银滩》、《苗家儿女》,生产了很多其他题材和民族的电影,这个时段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一个黄金时期,历经半个世纪之久,这些少数民族的优秀影片仍然属于时代的艺术精品,值得我们反复观摩和借鉴.并且还有一些影片在国外都备受赞誉。五六十年代我国一共出品了45部左右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其中不乏传世经典,比如《五朵金花》、《刘三姐》等影片在当时赢得了空前的观影人潮,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欢呼声,至今人们谈起时都是津津乐道,难以忘怀。

而到了七八十年代,刚刚开始起步的民族电影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重创,民族电影被全盘否定,很多电影艺术家都遭到了迫害,民族电影从软件到硬件也都遭到禁锢。

到了八十年代以后,民族电影改头换面,在题材和形式上都以一种更加艺术的方法被表现出来,使沉寂多年的中国民族电影又重新开始被人们关注,相继出现了《五朵金花的女儿们》等影片。随着国际化的潮流,我国少数民族电影也进入了新的创作时期,比如说《五朵金花》就是借鉴好莱坞的歌舞片《出水芙蓉》,给观众带来了新的剧情惊喜和崭新的审美享受。还有《可可西里》这部电影,不仅在北美和欧洲进行了首映,还先后在美国电影节、德国柏林电影节、华盛顿电影节等影展上放映过。

三、少数民族电影现状

近年来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少数民族电影的希望,从影片的水准和视野,我们都可以看出影片的国际性,但是少数民族影片却躲不过电影市场的几个瓶颈,也许少数民族影片最后只有走向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但不管选择哪一条道路,以下几个瓶颈都是相当难克服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电影面临的主观困难

首先,少数民族影片的选材,少数民族影片可选题材其实很多,但影片的选材并不仅仅是要创作者挖掘,也要靠各民族人民自身的保护意识,想要传承各民族文化就通过手段将其保留下来,而电影就是一条可行之道。在电影的道路上,如果总是采用记录形式,一味的体现民族政策,没有可以让观众感兴趣的切入点,这样的影片也很难取得成功。

其次,少数民族电影的导演和演员,要发现好的题材,少数民族的特色才会被发扬广大,但能发现可贵题材的伯乐却少之又少,大部分知名导演中对少数民族文化深知的没有几个,所以无法制作出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的影片,少数民族导演却又不一定具备完全的专业技能,并将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用完美的形式展现给观众。所以尽管少数民族题材多之又多,但被挖掘和发扬出来的却少之又少。

(二)少数民族电影面临的客观困难

首先,观众流。有的观众本身就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感兴趣,往往选择能让他们缓解压力娱乐电影,或是将兴趣投向那些商业电影。怎样让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感兴趣的观众能够得到电影的相关信息,现在的观众到底好哪一口?在文化快餐盛行时代,观众是否能沉下心来慢慢的品味这一份蕴藏已久的民族文化,也许民族影片的宣传和收视率的保证,也是要从好的影片先入手的。商业和艺术的抉择常常让创作者两难,少数民族电影虽然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但是不客观的票房很难将其维持下去。

其次就是资金问题。拍摄一部电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选材和软件都准备好以后,我们必须要有有力的后盾才能将想拍的电影继续下去,不然就会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因为资金问题而被卡在半途,没有继续拍摄的电影也是有的。这就是笔者不反对民族电影融入外资的原因之一,如果一部优秀的民族电影因为资金问题不能继续拍摄,笔者更愿在外资的帮助下,将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最后,我们就要考虑到就是整体局势的瓶颈。目前,就政治而言,民族电影并没有被处在特别激励的地位上,那就只有靠自己来通过电影的方式发扬和传承民族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自己的民族意识。

就市场而言,国产影片的产品信誉还没有被消费者认可。缺乏优秀人才,缺乏技术条件和制作水平,缺乏拍摄资金,也缺乏一个健全的、开放的、竞争的和富有活力的电影创作和制作机制。

四、少数民族电影的未来

(一)宏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发展不稳定的国内电影大市场背景下,如何才能让少数民族电影脱颖而出呢。

在电影业的制作、发行、放映层都还不太成熟,社会对电影消费水平还受到经济和文化制约的条件下,少数民族电影要顺应大市场的发展,结合观众需求创作少数民族电影作品。最大限度的学习先进国家的电影技术,力求在少数民族电影制作和宣传方面多元化,因为多元化的发展会给观众更多的选择,这样一来也会让少数民族电影有更多的出路。各方面的宣传会让少数民族电影被更多的人知道,久而久之在观众的思想上有少数民族电影的意识,他们才会去看和了解。

在电影制作中题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少数民族中能引进电影的题材非常多,但很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之所以没有被人所熟知,是因为在题材的把握和挖掘上不够深入,不少少数民族影片题材雷同,常以民族服饰、风俗民情作为卖点,但情节却落入俗套、人物形象单薄。如果少数民族电影都能写得更深刻些,如《芦笙恋歌》,通过少数民族演员将民族心灵和精神表现在电影中,多一些对少数民族的生活,土地,历史的呈现和反思,才是少数民族电影的可贵之处。在影片的表达上,我们也要考虑到西方人的观影感受,毕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许有的文化内涵表现在电影里我们很好理解,也很好接受,但西方人就不一定明白的了,这就如同看好莱坞等国际影片,有的段子能让西方人捧腹大笑,我们看到,却没有什么感觉。只有抓住西方人的感受,才会使他们有更多的观影欲望,艺术无国界,虽然是我们的东西,但为了让他人理解和明白,有的时候换一种表达方式也未尝不是好的办法。

政府的支持也会对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如果能得到政府、相关文化部门的帮助,不仅能够给电影创作者更大的信心,也会使一些知名导演和演员更愿意创作和参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电影的宣传和放映部分也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更容易进入市场,并且打开市场。在软件方面,我们也更容易搜罗到相关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人才,也有更好地条件培育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明日之星。

(二)微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微观方面,少数民族电影本身要做的也有很多。

首先就是演员,在快时代的社会中,大部分观众在观看电影前都只是凭着对电影的第一印象选择观看与否,而这占据其中重要原因的一点就是影片中的明星,当然也不是说,少数民族电影一定要大牌明星参与演出才有出路,但事实上,很多叫好又叫座的影片,都少不了著名演员出演的支持。在少数民族电影演员的选择上,哪怕不是本民族的演员,但对此民族的风俗习惯有深度的了解,也可以在影片中将本民族精神传达给观影者,也未尝不能给影片带来良好的效果。如果能使合适的著名演员参与演出,那一定会给影片在宣传方面省下不少的功夫。

第二点就是内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目的就是宣扬少数民族文化,巩固社会和谐,内容上做到这些,政府方面一定会大力支持。那么在观众方面,我们要做的就是融入现代化社会,力求将少数民族文化用通达,简明的城市化理念宣扬出来,使电影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记住,那就是内容上的成功。就像《泰囧》这部电影一样,在《泰囧》播出之后,泰国的旅游人数大幅度提升。少数民族电影是否也可以突破“本土化”意识,利用更超前的理念制作电影,将最“本土”文化通过电影渗透给观影的群众。

最后,对于较为成功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我们可以发展相关的行业,《阿凡达》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此电影火爆之后,相关的游戏等线上产品相继而出。而我们的少数民族电影也可以借鉴这一成功例子,例如关于恩施的电影火爆之后,影片中的西兰卡普,蒙古族电影中的奶茶、奶酪,或者像苗族电影苗族特有的首饰等也都可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是口材,形成新的产品,促进产新业形成。

合理的开发和发展电影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丰富盈利模式,使少数民族电影资金来源更有保障,也可以带动少数民族其他行业的发展,电影本来就是一种有效的广告方式,即传播思想又带动行业,而文化产业的渗透范围又比电影更加广泛,通过这些相关文化的带动,也可以使少数民族风俗文化被更多的人知道,相继可以形成少数民族电影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循环。

五、结语

我国的少数民族能够延续到今天,说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鲜活的民族文化使她能够继续存在。

少数民族电影顺应时代和观众是繁盛的关键,但目前成功的却也不在多数。要让少数民族电影蓬勃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它创作的数量,更要提高少数民族电影的质量.这就离不开谈起电影的资金,更离不开谈电影的人文。在对待少数民族电影发展问题上,我认为我们应该各顾一头,创作者写出最纯洁的民族题材和故事,而导演则用最先进的拍摄技术,时尚的拍摄语言表达,冲击人们的感官,撞击人们的心灵,制片则要解决好资金问题。

(解炬祎、黄迎新,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饶晓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策略-战略》[J],《当代文坛》,2011(02)。

[2]韦朋:《新世纪以来我国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草原意向》[J],《艺术评论》,2012(04)。

[3]王敏:《少数民族电影路在何方-从少数民族影片个案〈怒江魂〉谈起》[J],《电影评介》,2006(12)。

[4]林铁、张建永:《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现代性问题》[J],《北京民族大学学报》,2012(02)。

[5]李启军、胡牧:《近二十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述评》[J],《毕节学院学报》,2010(03)。

[6]魏国彬:《少数民族电影学的理论建构》[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350-354页。

[7]中国电影家协会编:《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C],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291-297页。

[8]饶曙光:《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