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业发展浅析

专业发展浅析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分析了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机遇,在交通领域、环境岩土工程领域的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分析了目前该专业建设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并提出了专业发展建议。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上述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已建立了完善的专业结构框架,培养了稳定的学科队伍,学科目标明确,学科特色鲜明,在交通、环境岩土领域的学科优势明显,未来发展前景良好。

勘查技术与工程(岩土)专业发展浅析[1]

童立元[2] 刘松玉 石名磊 杜广印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6)

摘 要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本文分析了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机遇,在交通领域、环境岩土工程领域的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分析了目前该专业建设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并提出了专业发展建议。

关键词 勘查技术与工程;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372(2007)01-0119-04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岩土)专业开设比较晚,2003年第一批招生,目前即将完成4届招生。笔者在教研室工作,参与了专业调研、专业大纲、培养计划制订等各项工作,并承担了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组织了学前专业教育、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发展讨论等各项师生交流活动。在教学期间,也通过各种形式与学生、教研室同事、国内外同行进行了思想交流,本文即是个人体会和教研室工作经验的总结,以供相关院校本专业师生参考。

一、专业发展历史与机遇

勘查技术与工程是以地质学、岩土钻掘工程学为基础,系统学习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实践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国土资源勘查与评价、各种建设工程勘查、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工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学科。实际上,本专业是在原设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查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等专业基础上,按1998年国家新专业目录调整而成的较宽口径的新专业。

全国有几十所高校设有该专业,多为地矿类院校,专业前身大多始办于1950年左右,专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钻探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石油工程测井、工程地质,如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前身岩土工程学科的历史可追溯到1923年的原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上世纪50~80年代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的基础工程教研组。东南大学岩土工程学科正式创建于1954年,是我国最早从事岩土工程研究的机构之一。2000年南京交通专科学校、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在建设工程勘查、交通工程勘查、国土资源、测绘工程等相关专业调整至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后,于2003年正式开始招生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研究方向以岩土工程勘查为主。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在国家不同发展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国初期,矿产资源勘查是重中之重;而在新时期,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后,我们国家提出了宏伟的战略发展目标,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灾害、国土规划、海洋开发、军工以及其他相关领域无不与本专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既赋予了本专业以新的历史任务,又为本专业的发展与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平台。

二、专业特色与专业定位

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审时度势,针对未来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东南大学岩土、道路、交通、桥梁、测绘、环境等相关学科群的资源优势,经过对国内相同或类似专业的充分调研,从2003年开始招生勘查技术与工程(岩土)本科专业,并对专业进行了准确定位,确立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以及未来发展目标。

1.充分利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在交通工程建设领域中的专业优势,注重于交通领域勘查、测试与评价技术

高速公(铁)路、城市地铁、过江隧道、水电气输送等交通工程的大规模建设方兴未艾,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从1995年至今全程参与了宁沪、连徐、连盐等高速公路建设的勘查、咨询、技术服务工作,为专业建设积累了前期经验,并锻炼了教师队伍;而从2003年起,南京地铁工程检测中心设在东南大学,为参与地下工程建设提供了平台;近期交通学院开始参与宁合客运铁路的勘查工作。所有这些都为本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并最终将“专业建设服务于交通发展”确立为专业发展思路之一。

2.紧跟时代需要,引进人才,发展环境岩土工程领域的调查与测试技术

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在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根据我国国情,确定了未来十五年的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中环境列第3项,并将“环境污染治理与废弃物利用技术”、“环境监测与对策”等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主题。因此,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从事环境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历史,在1994—1996年,主持了“复合黏土的环境力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7—1998年,主持了“环境岩土工程教育研究”的欧共体资助国际合作项目;2003年起与日本佐贺大学合作开展了“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的一系列课题。在此过程中购买或研制开发了相关教学与科研设备,近几年更是从国外引进了多名从事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技术人才,加强了教师队伍力量,增强了与国际的交流,并取得了突出成绩,申请专利多项,出版专著多本,与环境岩土工程有关的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将环境岩土工程作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发展方向之一,是教学与科研实力的体现,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满足社会需求的举措。

3.注重知识空间的扩大化、海陆空三维空间勘查测试技术的全面延伸

传统上,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主要集中于针对陆地部分未知空间的探测,而实际上无论是交通领域还是环境岩土工程领域,其涉及范围不仅仅局限于陆地表层,未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全面发展,水域(海洋、湖泊、江河)、空域、地下将成为开发的热点,比如海洋资源的勘查、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空域气体污染、噪音污染、水体污染的调查。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在高速公路沿线空气、噪音、光、水环境影响后评价,环境岩土工程测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将其所涉及的相关测试技术引入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之中,可以说是一个创新之举。一方面注重了学科交叉(环境与交通),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勘查的概念,更新了其内涵,升华了学生培养的理念。

4.注重于现代科技手段的引入,进行高科技技术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勘查手段呈现多样化,传统的钻探、物探、化探等技术不断发展,在多功能、自动化、数字化、操作性能等方面日臻完善。同时,新的高科技手段也不断引入该领域之中,比如现代多功能数字式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技术、光纤等光电传感监测技术、遥感与GPS监测技术等,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教育,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很有帮助。

三、专业培养目标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上述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已建立了完善的专业结构框架,培养了稳定的学科队伍,学科目标明确,学科特色鲜明,在交通、环境岩土领域的学科优势明显,未来发展前景良好。

针对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本专业采用了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教学上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科学、地球科学、工程地质、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等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要求学生接受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在岩土、交通、地下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中,进行勘查、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并获得在岩土工程勘查与施工、地下工程、环境岩土工程三个方向中的某两个方向的专门训练,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创新人才。

四、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新时期,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本专业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还存在一些专业认识上的误区,专业建设还面临着不小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

1.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潮、文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冲击下,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严重泛滥,道德出现“滑坡”,本专业大学生或多或少受到某些不良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信仰危机、人生态度模糊、价值追求功利化、求学动机务实化。

2.校院教育调整与改革问题

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改革方案不够合理,或措施不完全配套,不考虑学科特点的差别,采用一刀切的办法,给勘查技术与工程这种冷门艰苦专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困难。

3.教学理念问题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各类本科教育及后续教育的目标和努力方向,但对勘查技术与工程这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部分教师还存在一些素质教育的误区,片面理解了“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和“厚基础”,忽视了专业素质培养、专业训练,片面追求知识面广而专业不精,直接影响到本科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更新问题

勘查技术与工程作为一个传统专业,相对于“生物”、“信息”等专业似乎谈不上什么“高、精、尖”,这种思想在部分教师脑海中根深蒂固,加之不爱钻研业务,专业知识老化,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有的教师甚至在使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材,这样只能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5.国际竞争环境下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

在我国加入WTO后,与本专业有关的勘查、设计、交通等行业都存在国际竞争压力,对多功能复合型人才提出了要求,主要表现为要求熟练应用外语,熟悉国际惯例,知识面宽广,及时了解国内外新技术,熟悉国际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充分了解国外业主的技术标准、技术准则等。这些都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学生思想上的误区

本专业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专业调剂而来,学生们普遍认为今后工作艰苦、经济收益比较低,专业与兴趣背离,出现职业选择挫折感、专业自卑感、就业的灰色心理、自信心缺失等消极思想。这些思想上的问题与困扰,多是由于传统观念、社会习俗与偏见引起,同时,与学生积极务实的价值取向、认知水平有限也有直接关系。

五、专业发展建议

1.抓好入学教育,特别是抓好艰苦专业德育工作

新生入学后,应及时组织专业老师与新生座谈,详细介绍专业范畴、内容、水平及发展前景,介绍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而且实事求是地介绍专业的艰苦性,循循善诱地讲清环境艰苦与人才成长的辩证关系,使新生能面对艰苦专业的现实,安心学习,建立专业信念,帮助新生摆脱“专业困境”,引导他们喜爱自己的专业。

邀请专业名师与名人讲座,有条件时可以组织参观三峡工程等重大建设工程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工程建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大力宣传专业,纠正专业形象,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专业热情、爱国热情,增强专业成就感。

2.导师制与学生专业兴趣培养,树立教师队伍榜样,以身作则

导师制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介入科研,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具有独到的作用,是学校、院系专业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这就要求导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术和非学术素质的全面提高,形成培养和影响学生的一种无形力量和人格魅力,做到以德服人,以“道”服人。

3.建设开放型、流动型实习基地,实现社会与校园的结合、“产学研”的三元结合,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大多都面向基层,活跃在生产建设第一线,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专业往往涉及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因此除了地质认知实习等项目外,实习基地往往不能固定,这就需要与一些相关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结合公路、铁路、水电等建设工程设计一系列流动型的、开放型的实习基地,比如与勘查设计院联合建设钻探工程实习基地,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联合建设水文地质实习基地,与物理勘查院联合建设物探实习基地等。

通过这些实习基地,定期开展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活跃学术气氛,改进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积极实践、善于合作、敢于吃苦、敢于开拓、善于创新的思想。

4.准确定位,建设特色,发挥学科群优势

各高校应该在准确调研的基础上,传承自己的历史优势,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建设自己的特色,并发挥相关学科专业的集群优势,不能“鹦鹉学舌”,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重复性太大,对专业发展不利。

5.开展校际交流,避免视野狭小、思路闭塞

作为传统专业,闭门造车、坐井观天,跟不上高科技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只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因此,积极创造机会,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取长补短,对开拓思路,拓宽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总之,在新时期,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之中,高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如何克服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保证有足够的高质量生源,鼓励合格的毕业生到生产一线去工作,需各方面的努力与支持,尤其是需要国家政策上的保证,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跨世纪艰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姚金素,曾鹤陵,瞿祥华.艰苦专业大学生德育工作初探[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15(3):26-28

[2]武晓艳,盛伟超.导师制与学生专业兴趣培养[J].大连大学学报,2004,25(3):99-101

[3]郭建平.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对策浅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4(1):34-37

【注释】

[1]本文原发表于《中国地质教育》,2007年第1期。

[2]童立元(1975— ),男,讲师,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现代原位测试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