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少数民族电影研究”的理论新视点

“少数民族电影研究”的理论新视点

时间:2022-09-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少数民族电影”命题包含了世界电影、民族电影及少数民族电影的自我定位,也隐含了少数民族电影在当今电影产业结构中的边缘存在,及其自我表述的立足点,它是电影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其次,学术界对“少数民族电影”的指称存在于多个层面,主要有少数民族电影题材论、观念文化论、作者原则论。

曾 静

“少数民族电影”命题包含了世界电影、民族电影及少数民族电影的自我定位,也隐含了少数民族电影在当今电影产业结构中的边缘存在,及其自我表述的立足点,它是电影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须借助“深描”式的电影作品和不断积淀、创新的理论分析系统来持续建构,以获得世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同,从而彰显出其揭示具象的、多样的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少数民族电影”从属于“世界电影”与“民族电影”的这一前在的话语结构。“世界电影”与“民族电影”的关系,基于地理区域划分的规定性,是大区域与局部区域之间的包含关系;同时,基于族群电影文化特质的规定性,因而又呈现出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二元关系。在“世界电影”与“民族电影”结构体中,“世界电影”内在地包含着对“民族电影”及其“少数民族电影”的遮蔽。论文价值在于从“少数民族电影”命题出发,在学界找出话语的历史规定性的基础上,找出话语的理论预设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来考察,概念之所以出现歧义的原因。

其次,学术界对“少数民族电影”的指称存在于多个层面,主要有少数民族电影题材论、观念文化论、作者原则论。所谓的“作者原则”作为“保证原则”被广泛接受后,催生了现实对象和认识对象是否完全转换的“真实”问题,即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少数民族观念文化的困惑,也隐藏了不易察觉的“内容”与“形式”分离观念,最终将“少数民族电影”命题的探讨导向一个所指空泛而能指缺失的过程。论文价值在于指出这些界定标准都蕴含着不同层次的内容决定论,形式创新的缺少不同程度地遮蔽了“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发展,指出影视语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才是少数民族电影建构的关键。

再次,少数民族电影只有在不断的话语建构之中才能成为现实性的存在,少数民族电影语言就是少数民族电影存在的家园。一方面,可以借鉴格尔茨的所谓“深描”方法,即在主位与客位的交叉中,深度阐释具体情境中的少数民族生活;另一方面,从艺术批评与理论阐释层面,建构一个关于少数民族电影的分析系统,借此将那些具有共同题材、共同特点、共同要素、共同结构的类属性的少数民族电影,吸纳、囊括为一个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话语圈。论文价值在于超越少数民族电影中关于题材与创作主体之间的论争,回归“少数民族电影”的艺术美学品格,这才是少数民族电影获得世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同的根本之道。

作者简介

曾静,女,1981年生,云南弥渡人,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美学、戏剧人类学。出版专著《云南少数民族史诗歌谣中女性形象的认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先后在《南开学报》《学术探索》等发表论文12篇。荣获云南省优秀博/硕士论文奖、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等多项奖励。主持教育部、教育厅等多项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