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把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科学把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涵盖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要在全面铺开的同时,树立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全面发展的典型,引导和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增强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干劲。通过抓“两头”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
科学把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_贫困地区发展的实践考察与理论思索

科学把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党中央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考验各级组织、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试金石。

如何抓住历史赋予的伟大机遇?中央给出了明确的原则,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和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扶持引导,不包办代替”。面对这样的标准和要求,各级政府和组织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以实实在在的成效,真正改变农村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涵盖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失误或者偏差,都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要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陇南新农村建设,使之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推进,必须在实践中根据陇南实际,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切实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合理规划,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必须把搞好规划作为重要前提。要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先易后难,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尤其要搞好村庄建设规划,科学有序地组织实施。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

二是试点示范、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要在搞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陇南要把新农村建设试点与扶贫整村推进、小康示范村建设“捆”在一起,先在整村推进村和小康示范村中开始进行试点。在总结推广新农村建设中的好典型和新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安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围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公共事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向前推进。要在全面铺开的同时,树立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全面发展的典型,引导和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增强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干劲。要坚持“抓两头”带中间,近期要选择那些条件相对较好、发展潜力相对较大的村先行实施;对尚未解决温饱的特困村,要相对集中项目资金,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尽快改变贫困面貌。通过抓“两头”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

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陇南市的3000多个村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差异很大,各个村的情况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也没有固定模式,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要注重立足乡村特点,突出地方个性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民俗民风,坚持因地制宜,绝不能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把突出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更不能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搞混了。

四是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没有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经济基础,农民就会失去积极性,要把求真务实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把农民是否得实惠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任务,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干偏离实际的事情。切忌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债务搞建设;切忌违背群众意愿搞大拆大建;切忌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硬件与软件、经济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关系,既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又要让他们的素质高起来;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崭新的村容村貌,更要新型的社会风尚;既要繁荣的经济,又要和谐的社会秩序,真正使农村“新”起来。

五是以人为本,突出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农民最希望、最迫切要求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发展目标。要强化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作为根本准则,切实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让广大农民受益。

陇南的村庄分布广泛,自然环境、人文背景、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需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建立一套切合陇南实际的保障体系,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目前,应做好以下几项保障工作。

1.认真落实中央及省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是确保农民增加收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任何一项惠民利民的政策都要吃透精神,落实到位。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和各个部门都要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通过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快职能转变,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全面落实农业“两免”(免征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三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政策,认真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确保各类农业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积极启动乡镇机构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医疗保障、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各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改革,工作视野往农村扩展,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手中资源向农村覆盖,把国家给农民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千家万户,把国家财政给予农民的各项补贴切实交到每个农民手中。

2.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支持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努力抓政策、上项目、增投入、快发展,用制度来保证投入,另一方面要创新机制,激活农村和社会的各种生产要素,促进多元化投入。要把握好国家的政策导向,用活用足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投资,提高市县财政支持农业的支出比重。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条件的县(区)要建立和启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市县政府要在现有财力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财政体制的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做到财政支农资金、农村建设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资金的增量每年高于上年。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总体精神,把分散的投入聚合起来,打破条块分割,形成整体合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向农村转移,努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要坚持和完善在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中取得的好办法、好经验,保证资金按规划投入,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撒胡椒面,真正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事,不搞重复投资,不留“烂尾”工程。

3.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氛围。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变现行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使之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农村新形势相适应。要变过去的以行政命令、指导为引导、服务,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激发他们改变自身物质、文化条件的智慧。要结合“先进性教育”,打造坚实可靠的农村党组织,每个村都要选出好带头人,对这些人要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完善有关“三农”的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4.稳定农村政策,弘扬自力更生精神。在认真落实中央近年来出台的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时,要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同时充分发挥政策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效力,把农民自力更生与国家政策扶持紧密结合起来,使农民群众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调动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贫穷落后面貌,建设美好家园。

(原载于《陇南经济》2006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